江苏省届高三历史材料题精练时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9323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届高三历史材料题精练时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届高三历史材料题精练时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届高三历史材料题精练时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届高三历史材料题精练时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届高三历史材料题精练时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届高三历史材料题精练时政.docx

《江苏省届高三历史材料题精练时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届高三历史材料题精练时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届高三历史材料题精练时政.docx

江苏省届高三历史材料题精练时政

2011届高三历史材料题精练

一、注重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相关知识考点思想类: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演变过程;

政策类:

西方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发展过程;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土地政策;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

随堂练习

1、(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

材料二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部分)一览表

成员

占全国人口

占国民

收入

年代

穷人

数目

年代

工人工

资下降

工业、金融资产阶级等

2%

36.5%

1855年

85(万)

1857年

15—20%

1856年

87(万)

普通

群众

80%上

40%

1863年

109(万)

1866—1867年

10—20%

1866年

130(万)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

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

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繁荣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

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四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五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险。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为政思想和具体的为政措施?

(4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所采取的措施。

(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对各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

(2分)

(3)结合材料二、四,回答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

(1分)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分)如何评价这一定地价之法?

(2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借鉴哪些有益的经验。

(1分)

 

1、(14分)参考答案:

(1)思想:

保护人民利益或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2分)

措施:

省刑罚(减轻对农民的压迫);薄税敛(减轻农民负担);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勿夺农时(保证农民劳动时间)。

(2分)

(2)措施:

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工人权益(如颁布一系列法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如颁布保险法):

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如确立最低工资)。

(2分)

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良好的政治环境,加之工人经济待遇的改善,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分)

(3)原因:

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不均的现象。

(1分);

含义:

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涨价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2分)

评价:

“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1分)它是一个改良主义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权益,是一个不彻底的土地纲领。

(1分)

(4)经验:

坚持以民为本、保护农民利益;注意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除注意人与人和谐外,还要注意人与自然的谐发展。

(1分)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

回答:

(1)据材料一,孟子提出的社会保障基本标准是什么?

(1分)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政治思想?

(1分)这一思想为什么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

(2分)

⑵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案是什么?

(1分)该方案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核心思想。

(2分)并指出邓小平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什么?

(2分)

(4)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2分)

2、答:

(1)标准:

每户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1分)仁政;(1分)因为它不适应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需要。

(2分)

(2)纲领:

平均地权。

(1分)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阶级局限性。

(1分)

(3)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1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1分)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分)

(4)民生问题至关重要;从古代到近代都不可能真正解决,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在探索中逐步找到解决之路。

(2分,考生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3、民生问题是近代以来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摘自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三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摘自《邓小平文选》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

(6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2分)

(4)你从上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西方社会的民生政策和邓小平的富民措施中得出的共同结论有哪些?

(2分)

3、

(1)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生主义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2分)

(2)发展变化:

①企业所有权发生变化;②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发生变化;③社会福利制度发生变化;(答出现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制度也可)(3分)。

原因:

①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以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战后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加强。

(3分)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使农民得到实惠和甜头(2分)

(4)结论:

①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必须关注民生②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③满足国民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据。

(其它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2分)

4、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至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为此,中国历史上不同阶级的代表都曾提出过相关的主张和构想,有些并付诸于实践。

⑴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面对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曾提出许多协调社会矛盾、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

请列出其各自代表人物、主张及其积极意义。

老子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利于调解、和谐人际关系;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反对“虐民、暴民”,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有利于人类利用自然变化规律为社会造福;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及公平的选拔任用人才;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有利于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制度,建立法制社会。

⑵在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的《天朝田亩制度》、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的《大同书》和革命派孙中山的“平均地权”,都曾对“和谐世界”作出某些美好的构想。

但他们的构想最终都没有真正实现。

请结合他们的构想或主张,分析导致其不能实现的原因。

从中你会的出什么历史结论。

原因:

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中绝对均分土地及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且缺乏相对安定的环境;康有为的《大同书》则过份美化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并且整个改革只依靠无实权的皇帝来推行,不敢充分发动群众,由此决定了戊戌变法运动只能是“昙花一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导致辛亥革命不可能取得完全胜利。

历史结论:

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使中国人民走上独立与富强的道路。

⑶20世纪50年代,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的特点即“一大二公”。

“所谓公,即是将几十个、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有的地方甚至提出试验两三年过渡到‘共产主义’。

为此,提出‘八包’、‘十包’,宣传对社员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男婚女嫁所需费用都由公社供给”。

请分析在此材料中,当时的党中央对建立“和谐社会“提出什么样的构想。

其实践的结果怎样,由此我们会得到怎样的历史启示。

构想:

建立人民公社,甚至由此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实践结果:

失败。

;历史启示:

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可超越当时的历史阶段。

 

⑷自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环境、疾病等问题层出不穷。

此外,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及恐怖主义等严重的威胁着人类构建21世纪的“和谐社会“。

请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谈谈自己对解决此类问题的看法或建议。

建议与主张:

经济方面主张把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政治方面主张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并主张不同性质的国家抛开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分歧,联合起来,来对付人类共同的敌人——环境问题、、疾病问题和恐怖主义。

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历程

相关知识考点

经济上近代化进程:

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一五计划、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思想上近代化方案:

农民阶级《资政新篇》、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和三民主义;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政治上近代化的努力: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随堂练习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有学者认为,近现代中国的和平崛起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4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寻求自立、解放和现代化。

第二阶段,从1949年到1979年,新中国奠定国民经济基础。

中国建立国民经济、工业、大学基础体系,制造出“两弹一星”。

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第三阶段,1979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在中国和平崛起的第一阶段中,资产阶级在探索政治制度现代化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2分)导致这些尝试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3分)

(2)在中国和平崛起的第二阶段中,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标志是什么?

(1分)这一阶段我国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

(2分)

(3)在中国和平崛起的第三阶段中,中国的发展具备了哪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6分)

5、、参考答案:

(1)尝试: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2分)

原因:

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壮大;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3分)

(2)标志: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1分)

特点:

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2分)

(3)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世界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只要答出任意六点即可给6分)

 

三、中华民族复兴

相关知识考点

古代三位帝皇为建立、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作的努力;中华民族复兴历程中的三件大事及相关伟大人物。

随堂练习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2007年10月5日热播以来,引起观众的反响。

《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

其中第一部分以林则徐、魏源等少数人睁眼看世界为起始,到洋务运动试图以封建统治秩序与西方技术相结合来实现自强,再到维新派试图以君主立宪来改革政体、变法图强从而挽救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这些复兴之路先后都失败了,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了闸门……

材料二2007年10月13日,《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也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

近800米的展线,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

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见证,浓缩了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

“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来自四川的八旬谭姓老者,一边重复着毛主席的这句话,一边在开国大典巨幅图片前留影。

五名来自首都钢铁工学院机电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也一起在这里留影,他们说:

“站在这里我们心潮澎湃,感觉自己重生了。

”开国大典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由此进入了新纪元。

材料三2007年10月15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作了重要报告。

其中报告中指出: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从那时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如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闸门的?

(6分)

(2)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前期(1949年一1956年)的重大举措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新纪元”的?

(6分)

(3)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取得一定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产生了哪些思想文化?

(3分)

6、(14分)参考答案:

(1)①政治:

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2分)

②经济: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局面,进而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的转变提供了条件;(2分)

③思想文化: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推动了人民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觉悟的提高;(1分)

④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促使后人继续探索与奋斗。

(1分)

(2)①政治上结束了反帝厦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及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制度,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政治根基;(2分)

②经济上恢复了经济并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2分)

③外交: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走上国际舞台树立国际声誉莫定了外交基础。

(2分)

(3)取得成绩的根本原因:

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分)

(4)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3分)

7、15至20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在经济领域经历了重大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五次发展机遇,对中国和西方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16世纪前后中国和西方几乎同时出现工业文明的曙光,但中、西方发展状况迥异。

17、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取得长足发展。

请说出其在科技、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答案:

科技:

近代自然科学如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产生。

思想文化: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2)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康乾盛世”的余晖,西方却经历了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工业革命。

为什么中国没能发生同样的变革?

答案:

自然经济的顽强阻碍;封建专制统治;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

(3)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给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概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试图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的努力。

答案:

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4)20世纪50至70年代,新科技革命使西方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中国却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失误。

试分析中国出现失误的原因。

答案:

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5)20世纪80至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中国是怎样抓住这一机遇的?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改革开放。

启示:

顺应潮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创新(言之有理即可)。

四、不同社会制度的借鉴,全球化趋势下的对策

相关知识点:

一战后,东西方不同社会制度的比较,借鉴(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随堂练习

8、材料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走俄国人的路一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

材料二俄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图和井冈山会师图。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中俄两国革命的“路”有何异同?

简要指出造成两国革命道路之“异”的不同国情。

同: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武装夺取政权。

异:

俄国是城市暴动道路;中国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原因:

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队伍力量相对强大;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农民阶级力量强大,而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材料三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因此。

募联在资金分配上,侧重支持重工业。

头两个五年计划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

 

——中国大百科在线

1930年1月5日,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又一次教导俄国农民,使他们明白共产主义制度是什么。

他正式使俄国的农庄集体化,成立了农业合作社。

——人民网资料

(2)在“过渡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借鉴了材料三中苏联的哪些做法?

做法:

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五年建设计划;成立农业合作社。

作用: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顺利完

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材料四“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五第一条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第七条……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第九条如出现缔约一方认为会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涉及其安全利益和针对缔约一方的侵略威胁的情况,缔约双方为消除所出现的威胁,将立即进行接触和磋商。

——2001年7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3)材料四与材料五的中苏(俄)关系有哪些主要不同?

反映了两个时期我国分别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发生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不同:

由军事同盟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由明确针对日本到不针对第三国。

特点:

建国初期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当前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根本原因:

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9、江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中重点阐述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又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辛亥革命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举什么旗”?

“走什么路”?

结果怎样?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

分别说明这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各指什么?

各自结果如何?

从中你对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有何认识?

9、答案:

(1)举三民主义的大旗;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结果失败。

(2)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指以城市为中心,举行大城市武装起义,推翻反动政府,夺取全国胜利,结果失败。

“走自己的路”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革命胜利:

结果:

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②建国后走“俄国人的路”指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结果在建国初期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但后来严重滞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走中国自己的路”指经过不断探索,最后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工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二十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水平”。

③认识:

中国革命和建设不管走什么路,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10、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晚期,位于太平洋两岸的美国和中国相继成为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的国家,其影响力的提高,是以经济的大发展为基础。

中美两国经济的发展都是由于在较好地利用外部条件的同时,对内部进行了成功的调整。

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19世纪晚期以来,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过哪几次重大调整?

各有何作用?

(6分)

题目延伸: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有几次调整?

原因?

作用?

(工场手工业—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克林顿的第三条道路。

(2)20世纪晚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生产关系进行过哪些成功的调整?

起了什么作用?

(5分)

(3)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