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7 葵花之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9248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7 葵花之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7 葵花之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7 葵花之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7 葵花之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7 葵花之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7 葵花之最.docx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7 葵花之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7 葵花之最.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7 葵花之最.docx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7葵花之最

7葵花之最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读后令人肃然起敬的文章。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和许多人一样,生活在安宁、舒适的环境中,自在地学习、工作。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守护着这和平、安宁生活的使者——边防战士。

他们长年累月守卫在祖国的边陲,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鲜血乃至生命。

本文记叙的是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

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防战士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热爱祖国、热爱生命、顽强、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

   2、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体会所表达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三、教学重难点:

弄明白为什么一棵友爱有效地向日葵却牵动着边防战士的心。

  四、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解放军战士守卫昆仑山边防的一些故事或者有关昆仑山自然环境的资料,使学生课前就了解相关的知识。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巍巍昆仑,在青藏高原西北部,主体山脊平均海拔六千米。

这里冰崖壁立,山势险峻,地形复杂多变。

这里不仅地形险恶,气候也十分恶劣。

每年五月到九月,西南季风送来暖湿的气候,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季;九月中旬以后到第二年的四月中旬,强劲的西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

峰顶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五十摄氏度,最大风速可达每秒五米以上,意念有八十到一百天大风,这里几乎没有任何植物生长。

迄今为止,昆仑山还人迹罕至,但是兵站的战士却长年驻守在这里。

这篇课文的作者毕淑敏就曾在这里当兵十一年,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她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吧。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同时画出不理解的新词。

   2、教学生字:

茸盎萌蕾兆凄

   3、利用形近字记住生字。

   4、认识二类字:

烙骤飓

   5、交流不理解的新词:

萌发毛茸茸迢迢凄清花蕾先兆生机盎然沁出飓风

  三、初学课文

   1、指名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

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2、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第一部分:

交代了昆仑山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

写葵花子在在她们的精心呵护下,终于冲破生命的极限成长起来了;第三部分写葵花终于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听写生字:

腰肢 萌发 毛茸茸 山路迢迢 一往情深 凄清 花蕾 先兆

         关山重重  生机盎然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昆仑山自然环境恶劣的词句。

   2、交流。

     抓住“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而“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人为地称为“春天”。

直到“五一”,那里冰封的道路才渐渐开通。

我们眼前俨然看到了冰雪漫天、人迹罕至的苍凉景象。

   3、找出描写驻军战士生活艰苦的词句。

    “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

   4、面对着孩子们寄来的精心挑选的葵花种子,她们已给孩子们写好信说葵花无法在这里存活,为什么却迟迟没有发出呢?

    (暗含着这些女兵非常希望葵花子能在这里安家,就像她们一样。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

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没有遏止住边防战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她们明知道昆仑山常年积雪、寸草不生,不能长葵花,却还是怀着对绿色的渴望,种下了葵花子。

   2、“人们都说活不了,却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

”那么葵花子是否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没有成活呢?

葵花子出人意料“居然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内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

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大起来”。

     葵花的幼苗在她们的眼里,就像一个个娇弱白嫩、活泼顽皮的婴儿那样天真可爱,它们给边防战士带来了无限希望,给昆仑山带来了勃勃生机。

   3、接着写了昆仑山并没有像认可我们那样认可葵花,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只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一颗。

这唯一的葵花更成了她们的“珍爱”、她们的“宝贝”,她们每天都趴着石头围墙看葵花。

虽然葵花在内地只是一种极普通的植物,但在守卫着昆仑山高原的边防战士看来,却似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生灵那样惹人牵挂和怜爱。

   4、而那棵葵花,在这雪域高原,没有向严寒屈服,也没有向狂风低头,更没有忘记其对太阳的挚爱的本性,“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叶子”。

它不正是敬爱的边防战士的象征吗?

为了祖国的和平,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抛开个人的安逸生活,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到这荒芜人烟的高原深山,守卫着祖国的千里防线,他们默默承受着恶劣环境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5、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也不畏缩、不动摇,永远勇往直前、乐观向上。

在他们的心中,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

他们的心永远向着祖国。

  四、学习第三部分

   1、葵花是不是这样长大了呢?

我们继续往下学习。

   2、“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雪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

”这句话中的“寒凝一切”点出了昆仑山风雪的严酷,“毫无先兆”和“骤然降临”写这风雪来势迅猛。

战士们“跌跌撞撞”地“扑”向魂系梦牵的葵花,因为葵花已成为她们的“伙伴”,她们的“战友”。

虽然石围墙已被飓风吹得四散飘去,但“向日葵却毅然不动地站立在那里”。

它生命已去,精神不毁,在最后一刻,还向人们献出了自己的美丽,“居然绽开一朵明艳的花”。

虽然花盘很小,却具有那样的稀世之美——葵花“像丝丝柳絮一样优雅地弯曲着,沁出极轻淡的紫色”,黄色的花瓣“箭头一般怒放着,像一棵永不泯灭的星”。

在边防战士心中,它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

渐渐地葵花被凝固成了“一方柱形的冰晶”,它成了昆仑山上的一座冰雕、一座玉碑。

   3、这棵葵花虽小,但它所处的海拔是最高的。

它那不屈不挠、热爱生活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战士们。

它是边防战士勇敢顽强、心系祖国、乐观向上精神的化身。

  五、总结

   1、“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文章借葵花来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们为祖国、为人民,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面貌。

  六、作业

  1、完成同步

  2、了解边防战士们的动人事迹

题长松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松”的象征精

神。

 

  2.学习“诗画欣赏”介绍诗和画的方法。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理解松的象征精神。

教学难点

欣赏名画《题长松图》,学习“诗画欣赏”介绍诗和画的方

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寒冷的冬天,万物凋零,唯有松、竹、梅傲立于风雪之中。

而松是风骨的象征,它苍劲挺拔,傲斗冰雪,顶天立地,枝干高耸,正直坚韧,是勇 士。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歌唱松,赞美松,风雪洗礼松更翠,大雪压枝更挺拔。

正如陈毅所写的《青 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一同走进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题长松图》。

(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2、初读古诗,体会诗情画意。

     

1.(课件出示苍松怪石图)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2.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特别强调“篁、韵”的读音) 

4.全班齐读古诗。

     

5.仔细欣赏图画,这是怎样的松树和石头?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画家启功寥寥几笔就把松树的挺拔、苍劲、历经风霜而傲然凛立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在诗中他又是如何赞美松树的?

 

 1.学习诗歌前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知道这两句展现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    

(2)指导朗读。

 

2.学习诗歌后两句 

  

(1)诗人把清风中的松树和丛竹的声音比作了古琴声。

 

  

(2)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

(重点指导对“偶然遥和风篁韵,如听琴台万古声”的理解。

这两句写出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松竹的顽强精神。

     

3.练习背诵。

(自背、同桌互背、指名背诵)     

4.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优美诗篇赞美松树,以抒发自己的情怀。

下面分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赞美松树的诗句。

     

5.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指导朗读)如:

《赠从弟》(三国)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咏寒松诗》(南朝)范云  

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

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6.欣赏古今画家的松树国画作品。

 

  总结:

松树以它那苍翠的枝叶装扮了这个冰雪世界,以它那不畏险阻、饱经风霜的品格深深地吸引着人们,愿同学们都能像松树一样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做生活中的强者。

  

四、拓展延伸。

 

  1.课下自读《黄山松》,体会黄山松的特点,及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合作完成一幅松树的国画,并题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赞松诗,办一期书画展。

板书设计:

题长松图

前两句    展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后两句    领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梅香正浓

教材分析:

  《梅香正浓》这篇文章通过重点介绍明朝的遗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赞扬了具有“梅花”般品格的民族英雄,歌颂了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崇高的气概。

课文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读后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叙事为主,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形象地将“梅花”与“民族英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针对理解文章主旨所提出的问题,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

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

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

教学重点:

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

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教学难点:

自读文章,引导学生根据主旨发现问题,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促进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构思:

  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

本文四字短语较多,虽琅琅上口,可是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形式还较为陌生,因此学要引导学生充分熟悉文章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自主地对语文材料进行探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加深自悟。

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采用质疑,求证的问题法学习本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由冬季百花凋零,唯有梅花傲雪绽放,引出课题并板书。

  2.教师提问拓展:

看到梅花会想到哪些与梅有关的诗词?

重点分析梅花所具有的品格,为理解史可法的精神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体会主旨: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将文章读通读顺,对于本文四字短语较多,文白交融的行文特点,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停顿。

  2.学生初谈对文章的感受,尝试着说一说本文与以往所学文章有何不同。

共同交流,在文章的行进过程中释疑答惑,对于基本字词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作好基础知识的积累。

  酷爱:

十分喜爱。

拜谒:

拜访、拜见。

高官厚禄:

官大,待遇高。

尸骸:

尸骨。

楹联:

挂或贴在堂屋柱子上的对联。

寡廉鲜耻:

形容人没有操守不知羞耻。

戕害:

杀害、残害。

  3.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对史可法感人事迹的描写,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首先让学生通过对联归纳出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几件事,再用自己的话复述每件事的大致内容,最后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尝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段义。

并引导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品味每件事所蕴含的精神与品质。

  4.情感脉络:

   崇敬——由岳飞等民族英烈引入史可法的事迹

   感动——①忠心劝谏――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②誓与城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③气绝而死――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肃然——“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体现出一位忠臣的拳拳爱国之情。

  感慨——对比写法,更加突出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5.学生将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再次有感情诵读,并能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史可法那崇高的民族气节与英雄气概。

  

(1)“他日夜忧虑国家命运,民族危亡……提出救亡方略”――用深沉朗读表现出史可法对国家与朝廷的一腔忠诚。

  

(2)“吾誓以身殉城”――用坚定的语气体现出主人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拔刀自刎”――高亢的语调体现无畏的英雄气概。

  (4)“大骂气绝而死”――要体现出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三、交流合作,深化感悟

  学生在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教者要围绕课文的主旨提出一些个性化的问题,借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1.史可法的精神源自于什么?

  2.对于这样一个昏庸的朝廷,史可法的所作所为有价值吗?

  3.文中最后提到的两类人,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用是什么?

教师要引导学生此时的史可法已经站在国家与民族危亡的高度来看待生与死,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为了民族的兴衰。

这一点更加体现出民族英雄们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四、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回顾全文,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借物喻人,将具有特质的事物与具有相同品质的人联系起来,使文章含义隽永,回味无穷。

五、复习拓展:

回顾以往所学的借物喻人的文章

  《古井》《白杨礼赞》《落花生》、

六、体味“梅香”与“浓”的含义。

“梅香”是指民族英雄们在国家与民族危亡之秋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与气节。

“浓”字形象地指出这种精神所给人带来的震撼是巨大而深远的。

七、总结与升华:

如果将中国的历史比作浩渺的夜空,那么那些在历史关头挺身而出的英雄无疑就是那耀眼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得无比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所具有的铮铮气节犹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永远弥漫在我们的心中。

作业设计:

  1.查找有关梅花的诗句。

 2.查找英雄人物的资料。

板书设计:

梅香正浓

            忠心劝谏――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誓与城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气绝而死――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危险来临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从而体会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抓住文中关键句段进行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

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大胆地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2.引导学生学习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所采取的措施,想象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能够简单地描述出来。

2.通过人物的语言以及行为、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音乐,导入新课:

1.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歌,引起学生联想。

2.你们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吗?

指名说说对《泰坦尼克号》影片的了解。

3.教师小结,导入,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而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师板书课题)

4.教师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

那么《“诺曼底”号遇难记》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请同学们按要求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围绕下面的要求,同桌合作,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同桌检测认读生字的情况,并交流识记和书写的要点。

(2)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检查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词语,全班读一读。

(2)指名反馈生字的读音以及书写的注意要点。

教师重点强调“薄、翘”两字的写法。

(3)开火车读生字词,在读中巩固认读。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反馈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

1870年3月17日夜晚。

地点:

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的航线上。

起因:

雾大,全速前进的“玛丽”号撞向了“诺曼底”号的侧舷,将船身剖开了一个大窟窿。

经过:

人们惊慌失措,你推我揉,船上一片混乱,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

结果:

60人全部获救,船长屹立舰桥,随轮船一起沉入大海的深渊。

(2)指名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4.指名反馈:

了解了“诺曼底”号遇难的整个经过,故事留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谁能用一个简单的词语说一说?

(感动、激动、自豪、惊魂未定、害怕、恐慌、慌张……)

三、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海难发生的原因:

1.教师导:

同学们,“诺曼底”号造于1863年,是一艘大轮船,在英吉利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像这样一艘轮船,晚上出航时没有什么可怕的。

然而危险就这样没有任何预兆地降临到了这艘船上,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

2.指名反馈.(因为当时海面上雾很大,可见度低)

(1)“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2)“雾愈来愈浓了。

(3)“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读出雾的大。

4.教师导:

因为当时的雾太大了,所以这艘船的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

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

突然一声巨响……(教师播放巨响)

5.教师紧张地追问:

发生了什么?

(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然后用文中的句子说。

在说的过程中,通过教师语言的渲染,指导感情朗读)

(1)教师惊恐地:

黑夜里,发生了——(指名读)

(2)教师恐惧地:

宁静的黑夜里,发生了——(小组读)

(3)教师惊慌而恐惧地:

宁静的黑夜里,“诺曼底”号的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

突然一声巨响,发生了——(全班读)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一艘“年轻”的“诺曼底”号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发生了海难。

当时船上包括船长在内一共61人,我们知道最后除船长外,其他全部逃生。

那么,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案设计:

1.划去加点不正确的读音。

                

解剖(pāopou)裸露(luǒlòu)

船舶(pābō)秩序(zhìchì)

派遣(qiǎnqiān)违抗(wéiwěi)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混乱不堪()惊慌失措()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导:

同学们,当你们正在沉睡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巨响,会怎么样?

(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2.教师导读:

是啊,谁都会感到惊慌、害怕。

当“诺曼底”号的乘客们被巨响惊醒,知道自己所乘坐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会是怎样的局面呢?

二、想象品读,体会人们的惊慌:

1.教师播放《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断录音,学生倾听。

2.指名反馈:

你们听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什么?

(提示:

听到了尖叫声、哭喊声、船上物品到他的声音、人们奔跑的声音……仿佛看到了人们惊慌、害怕的神情,看到了人们蜂拥而出,看到了人们因奔跑摔倒在了地上……)

3.教师导: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场面的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

4.指名反馈。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儿,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

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1)指名读文,其他评议。

(2)在同学们提建议的基础上,再请该同学读一读。

(3)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来读,你会怎么读?

会强调哪些词语?

为什么?

(4)教师抓住加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悟后感请读。

(5)再次播放《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断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的文字。

三、分角色朗读,体会船长的镇定果断:

1.引导学生想象:

同学们,求生的欲望让乘客们一窝蜂地拥上救生艇,你推我揉,继续这样下去的话,会出现什么新的危险呢?

(推揉中有人落海,抢救工作变缓慢,老弱妇孺会落后,救生艇会翻……)

2.同学们,再这样下去,救援工作无法开展,可能会有更多的人丧生于大海,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黑暗中传来了简短有力的对话。

(师生朗读文中对话部分,《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断录音作为背景音乐)

3.指名反馈:

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一个怎样的声音?

(坚定的、镇定的、果断的、严厉的、威严的……)

4.指名反馈:

这声音让你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船长?

(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处事果断、指挥有方)

5.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船长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处事果断、指挥有方。

四、想象人物画面,体会船长的英勇无私:

1.教师导:

黑暗里坚定而严肃的声音,使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

二十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上只有一个人没有逃生,他就是——(学生:

哈尔威船长)

2.教师播放悲壮的音乐,示范读课文。

(“船头先下去……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3.教师:

同学们,你们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4.教师小结:

感人的画面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了,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自然段。

5.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6.集体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自然段。

7.教师:

同学们,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得救的人们会说什么呢?

(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激发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五、理解句意,深化文章的主题:

1.教师导:

同学们,在危险面前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沉着地指挥人们逃生,在那个可怕的黑夜静静地离开了我们,雨果是这样评价这位伟大的船长:

(教师出示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语句)

2.引导学生讨论这三句话的意思。

3.集体交流反馈。

(提示:

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

在死亡面前,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舍己为人,他的高贵品质是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的。

4.教师小结:

“诺曼底”号油船不幸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慌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是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而自己,且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舍己为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生,犹如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帆船谁也不能预想前方会怎样,或风平浪静,或惊涛骇浪,你都得扬起风帆驶向远方,遇到惊涛,或是骇浪,你要冷静,临危不惧、机智勇敢。

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真正的舵手。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简单地描述你印象深刻的场景。

3.做课课练。

学案设计:

一、将此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