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化为方向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972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五化为方向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以五化为方向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以五化为方向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以五化为方向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以五化为方向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五化为方向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docx

《以五化为方向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五化为方向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五化为方向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docx

以五化为方向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以“五化”为方向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近年来,伍家岗区紧紧抓住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机遇,坚持用农村城市化理念统筹城乡发展,有效破解了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促进了郊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郊区农村城市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第一,推进农村城市化是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必然趋势。

当前,宜昌正在加快以扩张城市规模为重点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必将带来城市骨架的拓展、城市设施的完善和城市功能的提升,使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

根据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伍家岗区作为城市“双中心”之一,是未来15年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

与之相适应,伍家岗区拥有大量基础条件具备的郊区发展空间,按照城市“沿江带形组团式发展”的空间布局要求,可提供40平方公里的拓展空间,仅城东生态新区就有20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已成为宜昌建成区拓展的重要区域。

第二,推进农村城市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需要。

城市化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进城郊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举措。

城市郊区处于城乡二元结构“叠加”地带,城乡发展差别相对较小,产业基础较好,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调整步伐更快。

特别是随着国家重点工程、区域性交通枢纽、城东生态新区、工业园区建设的快速推进,伍家岗区近期需征地8000亩,搬迁企业75家,搬迁村民2482户11920人,未来3至5年80%的村将融入城市,70%的被征地农民将转为市民。

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中带来一系列关乎全局、关系民生的紧迫现实问题,在脱离土地、脱离农业后,农民急需在收入水平、居住环境、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活方式、文化素质等方面完成市民身份的转变,共享城市化的发展成果。

通过加快城市化,能够更好地“解放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第三,推进农村城市化是加快城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加速器,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推进、协同发展,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

推进郊区农村城市化有利于基础设施向郊区延伸、城市人口向郊区疏解、城郊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进而促进城市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布局,促进优势工业向园区集中、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从而为城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加快郊区农村城市化的具体做法

如何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我们借鉴全国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坚持以“五化”,即居住社区化、就业非农化、保障社会化、受益多元化、待遇市民化为基本方向,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一)积极推进居住社区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一是高起点规划。

按照“集中统一、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积极争取市规划部门的支持,选择在交通方便、基础设施配套等位置相对较好的地段,定点规划建设村民集中安置区,改变过去一户一宅、居住分散、基础设施不配套、浪费土地的现状,改变过去居住后靠、上山、进湾的安置方式。

二是高水平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层高、统一色彩”的要求,以村为单元,统一建设“上宅下店”、多层单元式住宅区。

目前,全区9个村民集中安置小区规划面积52.4万平方米,已全面动工,年内将建成12万平方米,首批宜万铁路108户搬迁户已陆续入住共强村东城花园,全部完工后将提供4207套安置房,可安置被征地农民3846户1.5万人。

同时,采取居住安置与生产安置相结合的办法,按照以房换房、物业用房实行成本价、经营用房实行市场指导价的方式落实被征地农民安置用房,其中一半用于居住、一半用于就业出租或商业经营,解决其生活生产之忧。

三是高标准管理。

对新建集中安置小区,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引导搬迁农民转变生活生产方式,使之尽快融入城市。

对已成型的村民小区进行综合整治,重点开展“三清四包五改”活动,即村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农户房门前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包治安,村民家中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风貌,逐步达到绿化、净化、美化的目标。

对居住相对分散的村,实施整体规划,加速推进生态家园建设,突出抓好“六改”,即改路、改水、改厕、改圈、改厨、改善垃圾处理,逐步形成新型社区。

(二)积极推进就业非农化,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按照“服务有组织、输出有基地、就业有岗位、求职有技能、创业有门路、权益有保障”的总体目标,统筹城乡就业,将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纳入政府年度计划和城市就业体系,广辟就业渠道,逐步实现充分就业。

一是打造政策平台扩大就业。

加快设立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完善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提供就业援助、就业推荐、就业指导等免费服务,并针对零就业家庭建立“一户一卡”专门台帐,落实就业优惠政策。

着力打造国家级外派劳务基地,积极为被征地农民提供海外劳务机会,目前已培训推荐外派劳务人员近千人。

按照“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培训、就地转移”的方式,积极开辟引导性的观念培训、谋生型的技能培训、个性化的订单培训和开发性的创业培训,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被征地农民全部免费培训一次,确保每人至少掌握一门符合市场需求的初级专业技能,目前已完成培训18期2400多人,就业率在85%以上。

每年坚持举办被征地农民专场招聘招生会,“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进村入户,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近年来已转移9684人次。

二是依托项目建设转移就业。

围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依托工业园区、骨干企业和大型物流项目等吸引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省级开发区——湖北伍家岗工业园区42家企业为附近村民提供了6000多个就业岗位。

总投资7.8亿元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吸纳1000多名村民就业。

安琪集团除安置附近联丰、合益等村600多名村民就业外,还与对口联系的共强村联手兴建仓储设施,发展仓储物流业,带动300多名村民就业。

劲森照明公司投资6.1亿元在火光村兴建光电子产业园,直接吸纳200多名村民就业,同时带动了周边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每年为村民增收500余万元。

三是鼓励自主创业带动就业。

实施“全民创业明星工程”,对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扶持和倾斜,帮助办理税费优惠、小额贷款和创业基金,财政每年拿出10万元专项资金,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贴息,支持其自主创业。

部分经济实力强的村还对被征地农民创办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

2007年,全区农民自主创业新增500人,涌现出一批资产过五百万的被征地农民创业明星,民大牧业、柑桔打蜡等一批由本乡农民创办的农业龙头企业为1500多名村民提供就业。

四是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就业。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结合“四化”小区建设和环境整治,开辟了物业管理、绿化保洁、水电维修、小区保安、托幼托老、家政服务等项目吸纳农民就业。

鼓励支持农民自主择业,引导农民进入三产服务业,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

花艳火车站吸纳300多名村民从事装卸转运,并带动周边农村发展运输业,目前已有6个村的200多台车辆从事货运。

许多村民依托重点工程、交通枢纽和大型市场,发展旅馆业、餐饮服务业等,拓宽了就业渠道。

(三)积极推进保障社会化,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一是建立养老保障机制。

通过广泛摸底、学习考察、配合调研、提交议案等方式,积极为市政府推行城区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提供决策参考。

按照《宜昌市城区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稳步实施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首批4327名被征地农民进入城镇社会养老统筹,1503人已开始受益,并力争年内将符合条件自愿参保的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统筹。

同时,部分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村,采取“低标准、广覆盖”的办法,对达到退休年龄的被征地农民实行生活补贴,每月发放120-140元。

二是建立医疗保障机制。

全区15158名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8.65%。

加强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甲级村级卫生室达标率100%,投资100万元扩建了乡卫生院。

大力推行对农村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对全区农村适龄儿童计划免疫一类疫苗实行免费接种,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白内障患者实行免费治疗。

三是建立社会救助机制。

建立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社会各方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体系。

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户665名村民被纳入农村低保范围,标准不断提高。

设立农村特困户救助资金专户,提高了救助标准和救助范围。

实施农村“消危行动”,对村民危房进行改造重建,先后帮助107户村民建立了“爱民新居”;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为2242名补助对象减免费用52万元,减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185万元;实施“福星工程”,投资106万元改建乡福利院,对39名农村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实施“助学工程”,先后对300多名成绩优异学生进行奖励,对400多名困难残疾家庭学生进行扶助。

(四)积极推进受益多元化,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一是用足政策让农民受益。

严格执行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对粮食直补、粮种补贴、综合直补、退耕还林现金补贴实行“一折通”发放。

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力度,区级财政支农投入和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高于上年,区级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

切实规范涉农收费,确保农村中小学校、农民建房、计划生育、务工经商办证等不存在违规收费。

农村义务教育严格执行“一费制”,严禁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实现教育收费“零投诉”。

收费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

合理进行征地补偿,在征地补偿费、过渡期间临时安置补助等发放上坚持程序,严格补偿标准,同时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困难,做到以人为本。

二是拓展资产让农民受益。

汉宜、合益、共前、共勤等村引导农民走租赁经营的路子,每年实现租房收入达500万元以上。

同时,积极探索以村集体投资和农民入股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工业标准厂房、兴办配套加工企业和发展租赁经济。

共和、共升、共同、火光等村吸收村民参股兴建标准厂房、柑桔打蜡保鲜库和食品冷冻库,出租给有实力的公司经营,每年可收取租金20-50万元。

三是扩大务工让农民受益。

把服务民营企业和解决农民就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打工”经济。

地处远郊的南湾村2005年引进民营企业天台包装厂,为稻花香集团、枝江酒业配套生产包装,推荐100多名本村村民就近打工,既能方便照料家庭,又兼顾了农业生产,每年还能增加1.2万元现金收入。

目前,全区64%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务工性收入已占全区农民家庭收入的80%以上。

四是发展集体经济让农民受益。

坚持走资源利用型和资产运营型的路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并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与每个被征地农民的利益联系起来。

争取政策支持,在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征地中,为村集体经济争取发展用地。

目前,已落实村级发展用地836亩,用于开发标准厂房、仓储物流、兴办配套加工企业和发展租赁经济。

通过盘活村集体资产,我区三分之一的村年集体收入达百万元以上,共联村年集体收入突破400万元。

(五)积极推进待遇市民化,加快农民身份转变。

一是政治待遇市民化。

不断扩大农民民主政治参与权,各村两委班子换届实行直选,全面推行乡(村)务公开,健全乡村两级“议事恳谈”制度,完善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乡政府重大事项直接听取农民意见,村级重大决策、资金使用必须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形成了民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型农村民主管理模式。

鼓励农民加入企业党团组织、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动员农民依法参与人民代表选举,实施民主监督,基层民主政治实践日益丰富。

二是经济待遇市民化。

全区农民已实现在就业领域、劳动合同、工资报酬、劳动保护、福利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市民同等待遇。

农民领办各类实体,享受外来投资者工商登记费返还政策,回归人员创业,享受外来投资者同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三是社会待遇市民化。

大力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城乡用电实现同网同价。

移动通讯宽带网实现全覆盖,80%的村民享受了有线电视服务。

城市公交开到60%的村主干道,近1.5万人享受到公交便利服务。

兴建和改造自来水供水管网,95%的村民用上自来水。

农民子女教育享受入学机会、入学条件、挑选学校、交纳费用等平等权利。

健全农村公益服务体系,完善区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近两年政府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向农民提供免费的“以钱养事”社会化公共服务。

坚持开展法律进农户活动,加强普法宣传和司法援助,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

加强治安防控,在每个村由政府购买服务,配备了治安巡逻队伍,增强了农民群众的安全感。

四是文化待遇市民化。

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文明农民”等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吸引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文化科技中心户的带动辐射作用,传播先进文化,引导农民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十送新农村”活动,使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文化、科技、健康等实惠大礼。

三、郊区农村城市化的主要成效

(一)促进了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

由于在推进郊区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抓住了被征地农民“五化”这一关键因素,较好地协调了城市扩张与农民市民化的关系,保障了国家重点工程、区域性交通枢纽、城东生态新区、城市交通路网、工业园区建设等征地拆迁工作顺利进行。

城东大道、中南路、八一路、城东生态新区等项目顺利推进,拓展了城市骨架,提升了城市品位,城区面积将扩大至64.07平方公里。

同时,通过农民集中安居、工业向园区集聚,集约利用了土地资源。

经测算,全区可节约土地近2000亩,潜在经济价值20亿元以上。

在较好解决被征地农民民生问题的同时,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和项目落户腾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2004年增长53.7%,年均增长15.4%;全口径财政收入比2004年增长78.1%,年均增长21.2%;一般预算收入比2004年增长124.9%,年均增长31%。

城市化过程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使工业布局更加合理,全区形成了生物食品、纺织服装、电子仪表、橡胶化工、机械制造五大优势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3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家。

安琪酵母、劲森光电产业园、裕波纺织工业园、新丰化纤等纳入省“千亿工程”。

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全区84个在建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23个,过5000万的36个,此外还储备了宝德IT产业园等一批后续项目,投资总额逾50亿。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金都大市场一期工程、泰丰粮油批发市场全面开业,销售势头良好,大商贸、大物流的格局正在形成。

(三)促进了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推进以“五化”为核心的郊区农村城市化,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坚冰,推动了城乡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使城乡居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和城市化的成果,有效推动了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近年来,伍家岗区在重点工程大拆大建、城乡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没有出现群体性事件和越级信访,维护了社会稳定。

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初步构建,使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像城市社区下岗失业人员一样“有处找、有人管、有钱办”。

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农合、城乡低保、大病医疗救助等覆盖面逐步扩大,被征地农民还可加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随着保障、救助标准的不断提高,农民将享受接近市民待遇的社会保障。

城乡基础教育走向均衡,城乡学生平等享受免费义务教育资源,通过加强学校设施改造投入和师资力量均衡配备,逐步实现硬件均衡配置,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形成,有效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城乡一体的便民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各村抓住村级阵地建设的契机,参照城市社区“300工程”的标准,加快村级办公场所和便民服务设施的建设,有效转变了基层干部的作风,提升了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