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电子版全册DOC.docx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电子版全册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电子版全册DOC.docx(1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电子版全册DOC
养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3.能从课文中找出点明中心的句子,并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中心的。
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及养花带来的乐趣,以及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中心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课前谈话,引入本课
1、你喜欢养花吗?
谁说说养花有什么好处?
那么我们看文中老舍先生是怎么看待养花的?
2、板书课题。
二、了解老舍、老舍养花
1、你们了解老舍吗?
一起来交流你们收集的资料。
2、师概括总结。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文创作。
1937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
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
还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
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
(关于老舍养花,是从33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
解放以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
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100多种。
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
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事。
)
三、师提出自学要求:
1.按生字表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通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3.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
2.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如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
4、你还有不理解的词句吗?
五、请同学们练习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发言。
指名学生发言,交流收集的资料。
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学生拼读,读生字,注意纠正错误。
2、学生自读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如:
置之不理,置,放。
把它放在一边不去理睬。
)
3、同桌讨论。
(养花给“我”带来乐趣。
)
4、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质疑。
(如:
写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还写忧?
)
学生练习读课文。
学生分组概括段意,理清线索。
养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2.给课文编写提纲。
3.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
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2.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复习、谈话,引入本课
谁养过花?
请举手,说说你的感受。
老舍先生养花有什么感受呢?
(乐趣)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课文
1.请你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养花的乐趣的?
2.请你再默读课文,举例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
点拨:
(1)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自己能奋斗的花?
什么叫“奇花异草”?
(教师:
这与老舍的性格有关,对花草提出了一个内在的标准,不追求外形大小,色香,要自己奋斗。
老舍的一生就是勤勉奋斗的一生。
)
养花的乐趣是什么?
(2)“多么有意思”指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用一句话归纳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了什么?
为什么养花能得到知识?
养花的乐趣在哪里?
(3)作者的收获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4)“这多么有意思呀!
”指什么?
养花的乐趣在哪里?
(5)那么养花的乐趣是什么?
(板书:
有喜有忧)“喜悦”是乐趣,那么“忧”也算乐趣吗?
(6)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
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养花的乐趣。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找出中心句。
2.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
3、试着概括出文章的提纲
学生活动:
指名学生谈感受。
1.(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随机解决。
)请同学按提纲上的内容读一读相关的段落。
2.学生(自读——批注——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
同桌讨论(人生启迪:
勤勉奋斗。
)
(在养花实践中摸到门道,花养得很好。
)
(花种类不同,习性不同,对自然环境与管理要求不同)
(增长知识)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只有按规律办事,花才能养活,只有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摸到门道,增长知识。
)
(养花须付出劳动,但有益身心,有所收获。
)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养花有喜有忧,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样才是有趣的人生,无忧只有喜,生活平淡无味。
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
)
(分、总)
(前后照应)
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同桌合作完成。
(第7自然段)
(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
)
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完成。
展示反馈内容:
文章中心: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当堂检测内容:
一、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奇花异草()A、不相同B、奇异,特别C、惊奇,奇怪D、分开
2.秉烛夜游()A、主持,掌握B、古代容量单位C、姓氏D、拿着,握着
3.喜出望外()A、向远处看B、名望C、盼望,希望D、探望
4.天下奇观()A、看B、景象或样子C、对事物的看法
拓展提高:
二、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
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
1.说说你喜欢的花草有哪些。
2.说说这些花草的特点。
3.比较一下哪种花草最有特点,然后说说你为什么喜爱它。
4.构思。
5.写出来。
板书设计:
养花
有喜有忧
既须劳动
有笑有泪
养花的乐趣
有花有果
又长知识
有香有色
古诗二首(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田园诗”与前朝田园诗的异同。
2、了解阅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并养成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
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
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
“兴”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小组讨论,试着解释全诗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
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
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背古诗。
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
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学生试读全诗,回答上面问题。
(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展示反馈内容:
①昼:
白天。
②耘:
除草。
③耘田:
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
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
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
不懂。
⑦供:
参加。
⑧耕织:
耕田织布。
⑨傍:
靠近。
⑩桑阴:
桑树下。
诗意: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当堂检测内容:
一、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一)
拓展提高:
二、为句中画线字选择正确的含义。
﹙﹚1.名胜古迹A、优美的B、能承担C、超过D、赢
﹙﹚2.春来江水绿如蓝A、颜色的一种B、蓝草,一种草名C、蓼蓝
﹙﹚3.滔滔不绝A、断B、走不能C、一定
D、独特,热别出色
﹙﹚4.舒展A、扩大B、发挥C、陈列D、张开,放开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四时田园杂兴》
(一)
昼耕田
夜绩麻繁忙
童孙学种瓜
古诗二首(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让学生说说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乐趣。
2、了解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并养成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检查作业
二、教授新课
1、交流材料
2、指名朗读诗歌,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3、这首古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初步感知诗歌
1、教师范读全诗
2、指名试读全诗
3、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2)怎知道晚春呢?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四、体会诗歌的写法
这首诗歌的写法有何特色?
学生活动:
1.指名学生背诵诗歌《四时田园杂兴》
(一)。
2.全班默写诗歌《四时田园杂兴》
(一)。
1、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进行比较。
2、朗诵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意境。
3、小组讨论,明确:
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
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1、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
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从哪儿看出来的?
2、学生试读全诗,回答上面的问题。
(1)明确:
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同桌讨论,明确:
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小组讨论,交流:
(这是以动写静,更能衬托出田野的静。
)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展示反馈内容:
写法特点:
1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当堂检测内容:
一、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二)
拓展提高:
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的括号里。
宁静安静
1、在这()的清晨,群山间弥漫着浓浓的雾气,如仙境一般。
2、在这绚丽的春光里,孩子们再也无法(),田野,操场,到处是他们的身影。
创设设计设想
3、乌塔在家里就()好了旅行的路线和日程。
4、在今年的全市服装()比赛中,我姐姐得了第一名。
5、在集体中,我们应该多替别人(),不能只想自己。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二)
梅子黄
杏子肥
麦花白舒适
菜花稀闲静
篱落无人
蜻蜓蛱蝶飞
山中杂记
学习目标:
1.掌握本科生词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用详略结合的手法叙事。
3.继续学习用平淡、自然、流畅、亲切的语言叙事。
教学重点:
说说课文中写了哪几种动物,作者体会到了哪些乐趣。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平和心态以及从大自然得到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揭题,解题
出示课题:
《山中杂记》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
驯xùn(驯服、顺从)瞥piē(很快地看一下,大略地看)
蹒跚pánshān槭qì(落叶小乔木)
触chù,不读chǔ瑰guī,不读guì
词语:
蹒跚: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本文是形容小鸟。
庞然大物:
形容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玲珑娇小:
细致,娇嫩小巧。
弱不禁风:
形容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
2、说说你对作者冰心的了解。
三、阅读理解
1.《山中杂记》这篇文章是冰心女士留美期间在山中养病时写的。
原来是一组,共十篇,我们学习的这篇是第十篇。
2.略读课文,写了什么?
3.课文都写了哪些动物?
从上述所举的例子中能看出,冰心笔下的各种动物有情有意,充满人性和灵性,个个都可爱极了。
这些动物为什么这么可爱,作者为什么能从它们身上获得无限的乐趣?
四、学习写作方法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为什么不详写小虫呢?
五、全课总结
这篇小文的语言细腻、柔和、含蓄而又清丽,通篇“满蕴着温柔”,充分显示了女性作家的特点,这也是冰心作品的语言特点。
爱——对动物的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学生活动:
学生质疑课题。
1、小组内交流生字词语。
2、开火车认读词语,解释重点词语。
3、试着用重点词语说句子。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冰心:
除了《小资料》介绍的外,需要补充的是:
冰心女士早年的小说多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
代表作有《斯人独憔悴》等。
《寄小读者》是她散文最高水平的体现。
诗集有《春水》和《繁星》。
班马: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
)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这篇小文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的许多可爱的动物和昆虫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它们给作者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也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
小组内进行探讨,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是因为冰心始终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它们,与它们深交,而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让动物给自己服务,逗自己开心。
这样平等、关爱、尊重、欣赏的情感就是一种博爱思想。
同桌讨论,反馈交流。
展示反馈内容:
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详写了小鸟,略写了小虫,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
文章开头选写了大马、小狗、小猫三种动物,从描写对象的数量看,已经从面上铺开了,然后收笔,集中一点,详写小鸟的各个方面,把文章内容、抒发的情感推向高潮,推向顶峰,最后收笔写小虫们,点到为止。
如果再详写小虫,显得拖踏、臃肿、做作,读起来会索然无味.
当堂检测内容:
一、给下面句子中的“精神”选择恰当的解释。
A、表现出来的活力B、主要的意义C、人的思想
1、代表们认真领会文件的精神。
()
2、雷锋精神永远鼓舞我们前进。
()
3、路边的白杨树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格外精神。
()
拓展提高:
二、根据句子选择词义。
巴:
①粘住,依附在别的东西上;②奉承,谄媚;③盼望,期望。
1、叔叔病了,可他挂念着工作,巴不得马上返回工作岗位。
()
2、爬山虎巴在墙上,一步一步向上攀爬。
()
3、要是有人巴结你,你可不能被他的花言巧语给蒙住了。
()
板书设计:
山中杂记
马————温驯良善
狗————可爱驯良
猫————活泼欢跃热爱生活
鸟————娇小玲珑
虫————可爱温柔
爸爸带我去爬树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情节结构。
2.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感悟文章主题,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
教学难点:
1.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意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揭题,解题
1、出示课题:
爸爸带我去爬树
2、同学们,你们爬过树吗?
谁带你们去爬树?
当时的情形怎样?
二、初读课文
1、爸爸带我到什么地方爬树?
2、爸爸是怎样教我爬树的?
3、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
三、品读课文,理解主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
4、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
5、作者爬上了树,心中有怎样的感受?
6、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
7、为什么要“回归自然”?
四、课堂小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地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
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学生活动:
学生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交流。
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
(本文讲述了爸爸带我去爬树的经过,让我在老树上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兴、自豪、舒服。
)
3、学生合作,探究,自主探究,找出文章的主题“回归自然”。
学生从写作角度入手赏析全文,明确:
(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并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拿出照片来亲自讲解,让学生对“回归自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同桌探讨:
(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
展示反馈内容:
作者爬上树后内心感受的句子:
(1)心里很神奇------我大呼小叫起来,相一只动物一样。
(2)心里很自豪------我像一只猛兽,站在地球上。
(3)快乐-------人在树上真的很快乐。
(4)舒服--------人在树上真的很舒服。
(5)宽阔---------恍恍惚惚中觉得心很大,又很深,很远……
当堂检测内容:
一、比一比,再组词。
列()切()筑()搂()难()
烈()彻()巩()楼()滩()
拓展提高:
二、选词填空。
徐徐慢慢缓缓
1、随着一声汽笛响,火车()地开动了。
2、在妈妈的怀抱中,我()进入了梦乡。
3、伴随着观众热烈的掌声,舞台上的幕布()落下。
必须必需
4、外出旅游时,我们要带一些生活()品。
5、我们()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板书设计:
爸爸带我去爬树
回归自然 热爱自然 保护自然
美猴王
学习目标:
1、认读本课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西游记》,理解文章内容。
3、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美猴王天地生成,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识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的四大名著,了解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简洁的导入
教师:
孙猴子是我国家喻户晓、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我这样说对不对?
教师:
美猴王--孙大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本身有个发展过程。
他是神、猴、人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
最初是石猴,由于本来高强,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便成了猴王,而且前面加了重要的字:
美。
那么美猴王究竟“美”在哪里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
2.检查学生课前了解有关作者吴承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简介。
二、讲读课文
1、提出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课文虽是节选,但情节清晰,内容完整。
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怎么划分呢?
3、第二、三部分可以再划分吗?
4、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①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
②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③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三、拓展总结
1.观看录像,放映《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边看边思考:
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2、总结全文
学生活动:
学生:
应说“孙悟空”,不能说“孙猴子”。
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作者吴承恩和《西游记》的资料。
请一名同学主持听写,二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点评,师生共同校正错误。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小组内继续讨论。
学生自由提问。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些问题,得出:
①美猴王的"美"表现在:
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这三个方面。
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的描写,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迸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②这是个聪明荧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字众望的猴王。
③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
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讨论美猴王的性格特征。
明确:
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探字众望,他是猴,是人,又是神。
猴,表现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他的传奇性。
3、选自己喜欢的部分美读。
展示反馈内容:
听写词语:
镌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天造地设 滔滔不竭
力倦神疲 拖男挈女 瞑目蹲身 喜不自禁 抓耳挠腮
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
(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
(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了瀑布。
第三部分:
(第4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
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当堂检测内容:
一、比一比,再组词。
猴()蹲()般()贯()巧()
候()遵()搬()惯()窍()
拓展提高:
二、根据句子选择词义。
品:
①物品,物件;②等级,种类;③性质;④体察不出好坏优劣等。
1、我国久有品茶的传统。
()
2、柜台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商品。
()
3、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