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147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docx

《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docx

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

 

——隆德二中八年级(8)班

2014—2015学年度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

 

梁志勇

2014年11月22日

尊敬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

非常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来到学校,共同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关心我们学校的发展。

同时对各位家长长对学校、对初二(8)班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真诚的谢意。

我代表初二(8)班所有老师和学生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我们班级本次家长会的主题是:

正确应对“初二现象”

一、家长会的目的

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进入初二之后在学习、生活、心理、社交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初二现象”的问题。

以便于家校共促,帮助孩子平稳渡过“初二”这个成长的关键期和危险期。

二、“初二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常说初中三年是“初一势均力敌,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

”我们的孩子现在正处于初二这条分水岭上,他们处于青春发育的重要时期,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存在着种种发展的可能性,初二阶段是他们发展的危险期,因此也成为教育的关键期。

在座的各位家长中从事教育行业的也比较多,大家或许对这一现象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

“初二现象”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北京青少年心理问题教育专家许燕首次提出,并把初二视为“事故多发的危险阶段”,是“思想道德的分水岭,学习成绩的分水岭,能力培养的分水岭。

1、初二现象的具体表现

(1)、老油条现象。

这是“初二现象”的首要表现。

“老油条”学生自诩“天不怕地不怕,更不怕老师打电话”,自以为“摸透”了老师脾气,喜欢摆谱,搞恶作剧,玩手段,油嘴滑舌,颇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架势。

老油条是“初二现象”最棘手的表现之一,是班主任及各科教师的头号“劲敌”。

那这个现象在咱们班有没有呢?

明确地说,是确实存在的。

比如说;初一的时候,每天的值日生都能够按照值日生安排表及时地打扫教室环境卫生,但是这学期,虽然咱们的生活委员对每天的值日生做了详细安排,但是大家都没有了去年打扫卫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几乎每天都要生活委员、甚至我亲自督促才能完成卫生打扫;还有,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每天放学时我们都要求学生下楼梯时不拥挤,在楼下排队离开学校,这一制度在去年执行得也挺不错,但是今年,总有一部分学生和组织路队的老师对着干,趁老师不注意一哄而散的,不按照规定路线走、抄近道的,不及时跟上队伍、拖拖拉拉的……而且他们这些不遵守规则的行为,明显带有和老师叫板的意味。

在学习上,这种现象表现得也是很明显的,比如:

部分同学不交作业还能找出一堆理由,明明是自己的懒惰导致作业没有完成,但是当课代表或老师收作业时,他们总能找出一大堆理由来搪塞和耍赖,其中有些理由估计连他自己都听着可笑,他明知道老师是不会相信的,但是他还是敢毫不犹豫的说出来,甚至多次找同样的借口来搪塞。

(2)、沉默现象。

沉默是“初二现象”又一个重要特征。

一部分学生变得不爱发言了。

上课不主动参与小组讨论,不思考回答问题,不做展示发言,内心深处缺乏与同学和老师坦诚交流的愿望。

这一现象具有正反、黑白两种性质完全迥异的发展朝向,正如鲁迅先生所言: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类学生中一小部分人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对知识还是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但是他们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思想;而更多地是一些对学习、生活缺乏自己的思考的同学,他们每天都在按照家长和老师设定的程序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该完成的任务,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在生活中也缺乏积极性,也从不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从成绩上来看,这些同学的成绩往往处于班级整体水平的中等偏下。

我们的家长对于自己孩子出现的这种现象应该给予更多地关注,如果初二这一年不能扭转这种局势,其潜在的危机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3)、破罐子破摔现象。

这是学生发展水平的“分层”而导致“两极分化”的必然表现。

简单讲:

有的学生掉队了。

这类学生很像一棵“无人问津的小草”,寂寞而又孤单地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

由于学习的压力以及自己和身边同学在学习等各方面表现的强烈反差,使得他们自暴自弃。

但是这些同学往往又是不甘寂寞的,他们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引起同学、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关注。

所以,这些同学往往会以违反校规校纪、班规班纪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甚至因此而造成一些严重的后果和不良的影响。

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孩子他的内心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这些孩子只不过是把用自己强烈的好胜心和叛逆心将这颗善良而且脆弱的种子深深埋藏在心底而已。

如果各位家长因此而否定了自己的孩子,在平时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向孩子流露出不满、放弃的意思时,或许您的孩子真的会发展到无药可救的地步。

所以,对于这些孩子,无论是我们,还是各位家长,都必须不抛弃、不放弃,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更多地关爱和宽容。

(4)、违纪现象。

这是“初二现象”最为极致的表现,而且往往会出现在学习跟不上,破罐子破摔的这类同学身上。

他们不仅掉队了,而且想听都听不懂了。

因为听不懂,所以他们逃避知识;因为不愿听,所以他们逃避教师;因为无颜见父母,所以他们不愿回家;因为不愿面对失败,所以他们逃避自我。

而这一系列的逃避,最终会以以下几种较为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

A、逃课、旷课;借故请假不上课。

具体表现为给家长说自己上学去了,其实不到校,反而给老师说自己家里有事或生病了,需要请假。

更有甚者,给班主任留的电话号码不是家长的,而是自己结交的一些社会朋友的号码,经常用这些假号码、冒名顶替的家长来打电话、发短信请假。

B、结交与自己同病相怜的损友。

一些学困生,一旦跟不上班级同学学习生活的节奏,便会将目光转向其他班里和自己具有同样处境、同样感受的同学,有些甚至跨年级联络,形成全年级性的,甚至是全校性的小团伙,其中的男生团伙主要会出现打架斗殴、欺负敲诈小同学、聚众抽烟喝酒打牌、甚至是团伙性盗窃等违法行为。

女生团伙则会出现相互包庇一起逃学、争风吃醋打架斗殴、结交不良社会青年、撕破脸皮顶撞老师家长等较为严重的现象。

C、带手机等电子产品现象。

关于这个问题,可能有个别家长认为给孩子佩带手机是觉得自己工作忙碌,为了方便和孩子联系,加上现在手机价格便宜,家里旧手机多得是。

就拗不过孩子的一再恳求而给孩子佩带了手机。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我们现在用的手机都具有QQ聊天、上网、看视频等功能,我们的孩子向家长要手机,甚至自己想方设法搞到一部手机,不会是为了和家长联系方便而这么煞费苦心的,他们更关心的是手机上网、聊QQ、看视频。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他们不受老师和家长的约束,天马行空、结交形形色色的网友,浏览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以此来排解现实的学习生活中面临的来自家长、老师以及分数带来的压力。

这样长此以往,他们的心思将会完全不放在学习上,而是QQ上闪烁的头像以及充满诱惑的网页、视频等。

更严重的是,有了手机,联系方便,会加剧他们社交网络的复杂性,加上他们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准确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往往会成为一些社会闲散人员甚至不法分子诱骗、敲诈的目标,尤其一些女生,一旦在这方面出现问题,或许会给自己留下抱憾终身的伤害。

D、其他违纪现象。

比如:

经常以学校收费的名义向家长要钱;乱花钱、吃零食;上网;穿奇装异服、私自改校服、打耳钉;不按时到校回家等等。

(5)、青春期的困感现象。

现在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都趋于早熟,无论是调查和观察都早已证实。

同时由于各种社会约束的减少,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青少年青春期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对异性的表现也越来越明显。

这些困惑的主要类型有:

A、爱慕型:

这类学生对异性产生了爱慕之情,急切地希望接近对方,并得到对方的好感。

通过我平时的观察了解和各位家长的反馈,咱们班里面一部分同学确实出现了这种苗头,这是很值得我们共同关注的。

B、顾虑型:

面对异性,既有接近对方的内心冲动,又怕旁人的议论与嘲讽,更不知如何把握尺度,从而使自己陷入无尽的苦恼当中,出现上课不能专心听讲,下课无精打采、闷闷不乐等现象,影响了学习。

C、冲动型:

个别学生自控能力较差,难以驾驭自己的感情。

为了在同学当中彰显个性,就会刻意展示或放大自己对某个异性同学的好感,甚至不顾别人的评价和自己的形象,公然秀恩爱、秀浪漫,还会做出一些更加出格的举动。

2、初二现象形成的原因

引起“初二现象”的原因比较多,涉及学校、教师、教材、教育体制、家庭教育及学生本人等,主要有:

在学习上,初二是一个分水岭,学科数量明显增多,学习方法也有所改变,一些学生能及时调整适应变化,进步很快,由成绩中等上升为优秀。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将心思用在学习之外,成绩迅速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的同学到了初三往往很难有所突破,中考的失利将难以避免。

初二学生的另一特点是逆反心理加重,表现为对家长和老师“不服管教”。

学生进入初二后,会有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叛逆、对抗情绪,甚至说谎、寻衅闹事行为等。

一些同学对老师﹑家长的批评不再虚心接受,开始反驳、顶撞,甚至嘲笑师长,越是父母﹑老师不让做的事,他们越起劲,一定要和师长“对着干”。

这还表现为课堂纪律比初一明显松散,只要有同学捣乱,全班同学就会长时间大笑和混乱,从众心理很强,对老师的批评也不在意。

初二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隐私、小秘密,不再什么事都向给家长和老师汇报,开始有意地疏远长辈,同时开始在同龄人中寻找亲密伙伴,与同伴分享秘密。

初二的学生也开始注重外表,变得好打扮,如该校服、打耳钉、喷香水、打发胶等,鞋帽等也追求个性时尚,女生多喜欢穿类似于高跟鞋的厚底鞋,男生喜欢戴个性的帽子。

还有一些男生开始沾上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气。

比较注意自己在同学、老师、亲戚、朋友心目中的形象、评价和地位。

对很多事有自己的观点、认识、体会,不容易沟通,不轻易服从师长尤其是家长的指导和批评,经常和家长顶嘴。

初二这个阶段,孩子出现问题的征兆往往是比较明显的,如梳奇怪发型、改校服、打耳钉、女生化妆、结交陌生朋友(如网友)、抽烟、喝酒、放学不回家、周末不着家、早恋等。

在经历了对学习任务由不适应到适应之后,学习新鲜感的淡化几乎是一种必然。

其一,按理性体系构建的学科内容是相对“限定”的,学生一旦整体性地把握其逻辑结构后,就可能对学科内容不再感到新鲜。

其二,教师的教学风格无论好坏、优劣,都具有“固性”,不易更新,也不免使学生对其所教学科感到“倦怠”。

其三,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对校园了如指掌,而对于学校环境熟稔间接地强化了学习新鲜感的减退。

3、应对措施

杰出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如果教育者希望全面去教育人,那么他就必须首先全面去了解这个人。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针对上述出现“初二想象”的种种原因和表现,各位家长也不必太过焦虑,不是所有的初二现象都会出现在您的孩子身上。

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不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迷茫阶段。

只要我们引导到位,方法得当,就能够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初二这个关键期和危险期。

下面结合现实孩子接受教育的环境,仅仅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简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初二现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家长之所以感到焦虑、困惑,是因为你们没有随着孩子成长而成长,你们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因此,两者之间产生冲突。

家长应该提早认识这种现象,在接受理解的基础上从容应对,不急不躁、坦率交流。

初二是一个极其关键的阶段,家长和老师都应特别关注这个时期孩子的变化,但同时要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自由,让他们健康成长。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出现问题,很焦急,情急之下会采取比较暴力的手段。

也有家长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是哭诉,想以此软化孩子,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和伤害,教育效果可能反而更差。

初二的孩子有了独立的思想,当问题出现时,家长应该尊重孩子,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坐下来正式跟孩子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守住自己的情绪,学会聆听,不要打断孩子的发言。

有时,孩子不愿跟家长交流,这时候切记不要步步紧逼,可采取其他手法,让孩子敞开心扉和你交流。

“初二现象”会使学生产生明显的两极分化,为了避免、减轻这种现象发生,就要及时转化学困生。

学困生大多成绩较差,不太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容易遭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如果只是一味指责,长此以往,可能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其实“学困生”和“好学生”一样渴望进步,他们的根源只是对学习没有兴趣,我们老师和家长都要发现他们的爱好和特长,给予指引和肯定,让他们各尽所能,从中看到自身的价值,这时,再逐步从学习上要求他们进步。

家长需要常和老师联系,多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就一些问题,双方合作,共同教育孩子。

同时,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对有问题的学生个别辅导。

家长也可以尝试学习一些心理辅导的知识,在家庭教育中为孩子开展心理疏导。

另外,在学校里,在班级里,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和一些与青春期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切身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人一生可以不做坏事,但绝不可能不做错事。

初二则是孩子最容易“惹事”、“犯错”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孩子发展顺利,固然幸运;产生了一点麻烦,一些困惑,也不必紧张。

我们应该认识到,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走向成熟的必备代价。

一个学生不让在校园里犯错,就会留到社会中去犯罪,这更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希望我们的家长要有这个思想准备,有这个信心和耐力,有这个认识高度,有教育孩子健康发展的能力。

学校和家庭一起研究,共同努力,让这个“事故多发的阶段”平稳度过,让所有初二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都能逐步优秀。

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

假如我们能与他们做朋友,多一点沟通交流,少一点打骂,多一点信任理解,少一点猜疑,那么我们的孩子都有可能成为栋梁之材。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孩子的美好明天!

谢谢!

2014年11月2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