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与政治课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7961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府与政治课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国政府与政治课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国政府与政治课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国政府与政治课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国政府与政治课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政府与政治课讲义.docx

《中国政府与政治课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府与政治课讲义.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政府与政治课讲义.docx

中国政府与政治课讲义

《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讲义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行管、社工专业2011级学生用)

任课教师:

兰芳

一、课程性质

《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是一门研究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发展的学科,是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工作等专业2011级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培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而设置的一门课程。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对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与实际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了解当代中国政治和政府研究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提高学术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树立科学、民主、法治观念,提高洞察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主制度,建立法治国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做出努力。

三、教学内容

《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在对中国政府和政治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阐述宪法、政党组织、立法机关、国家元首、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基层自治等内容,较为客观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现实状况,发现与分析中国政府与政治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这门课程不仅要静态的阐述政治架构、政治主体的结构、地位和职能,而且要动态地阐述政治主体的决策到执行的过程。

四、教学时数

51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老师提问、课堂讨论、学生问问题、写作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提高学习兴趣。

六、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占40%(包括出勤、写文献综述),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

学生选与教学有关的、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参考相关参考书,写一篇3000字的文献综述,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七、教材

谢庆奎: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八、一般参考书目:

(一)经典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二)西方名著

1、亚里斯多德:

《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2、洛克:

《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64版。

3、卢梭:

《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密尔:

《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三)教材

1、高民政:

《中国政府与政治》,黄河出版社1993年版。

2、杨凤春:

《中国政府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杨光斌:

《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吴爱民:

《当代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四)专著

1、谢庆奎:

《中国政府体制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2、林尚立:

《当代中国政治形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陈明显: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浦兴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朱光磊: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五)论文

导论

教学要点:

阐述政府、政治、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状况、研究体系和方法;研究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关于政府与政治的概念;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状况、研究体系和方法;研究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府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讲,政府是一个守夜人,他(是)帮人们守夜,保护国家安全的。

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政府越小越好。

凯恩斯认为政府是维护安全,维护稳定,化解矛盾,服务职能。

20世纪70年代,福利国家兴起。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让政府成为我们的仆人。

是纳税人供养的政府。

应当保证国家安全,维护司法公正,弥补市场失灵,保护和帮助贫困人员是政府的四大职能。

一、一般意义的政府

从人类发展历史角度看:

所谓一般意义的政府:

超越国家和阶级、超越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政府。

人类个人的能力有限:

个人生命、财产等基本权利的保障需要强有力的机构;惩戒侵害他人利益的人也需要强有力的机构;共同面临的公共事务;提供公共设施与服务。

政府的设立来自于人类的需要,同时它有强制力。

政府是履行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机构。

人类社会需要政府组织,但是政府却千差万别,在无阶级的社会中,那时还没有国家,所以叫做非国家机构的政府;在有阶级的社会中,有奴隶社会的政府、封建社会的政府、资本主义社会的政府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每个社会、每个国家的政府在政府的组成形式、制定的政策都有差异。

不管它们的差异有多大,他们都具有政府的某些共同特征:

政府的共同特征:

1、行使公共权力。

2、都具有权威性和强制力。

政府制定的规则,适用于全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且具有强制力。

比如:

纳税。

3、成员的非自愿性。

大部分的人从一出生都自然成为该国的公民,在未做出选择或采取有意识的行动之前就得服从国家的法律。

4、暴力的垄断性。

政府合法拥有暴力机构,以强制手段执行其规则。

政府拥有惩处权,一是将违法、违纪者处以监禁,二是剥夺违法、违纪者的生命。

5、权力的合法性。

政府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于社会成员的认同。

传统社会靠战功,德高望重;现代社会,政府权力合法性认可包括:

政府组成方式、政绩、公正廉洁等。

二、国家机构的政府

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是有阶级社会的政府,它和国家、阶级、政党是联系在一起的,是国家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政党争夺的主要对象。

中国古人称政府为宰相治理政务的处所。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皇帝之下设宰相或丞相,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和一切军国大事。

皇帝集立法、行政、司法以及考试、监察于一身,宰相就成了这些权力的主要执行者,他不仅处理一般行政事务,而且也处理立法、司法等事务,因此,它既是统治机关,又是管理、执行机关。

孙中山将国家政权分为民权和治权,即人民权和政府权。

孙中山先生将国家的权力分为民权和治权。

民权是人民权,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权利,治权是政府权,包括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权力。

人民有权,政府有能。

政府处理立法、行政、司法事务的机关,有统治、执行、管理的含义。

中国近代的政治学者邓初民和杨幼炯从政府与国家的关系理解政府的含义。

邓初民认为:

政府是执行政治任务,运用国家权力的一种机关。

杨幼炯指出:

国家是为增进共同目的,满足共同需要,有政治组织的人或团体;政府则是陈述、表示和实现国家意志的代理机关、官吏或组织之总称。

现代学者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看法:

狭义:

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

如中央:

国务院、各个部。

地方各级政府;省、市、县、乡镇等政府部门。

广义:

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英国思想家洛克《政府论》指出:

政府是人们自愿通过协议联合组成的共同体。

共同体的权力属于其中的大多数人,政府就是代替大多数人行使权力的裁判者。

法国思想家卢梭《社会契约论》认为:

政府就是在臣民与主权者之间所建立的一个中间体。

它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护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

英国自由主义理论家密尔《代议制政府》中提出:

政府应该促进人们本身的美德与智慧;政府是人的劳作,政府需要人民最大限度地参与。

政府既是对人类精神起作用的巨大力量,又是为了公共事务的一套有组织的安排。

美国教授威尔逊说:

“政府系国家的机器;它是社会控制的杠杆,而它的官员充任国家的代理者。

英国《大众百科全书》认为:

政府是由政治单元在其管理的范围内制订规则和进行资源分配的机构,政府的功能:

立法、司法、执行行政管理。

美国《科里尔百科全书》:

“政府是指在一个有组织的社会中执行国家职能的机构或者执行这些职能的人们。

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

“政府是治理国家或社区的政治机构。

美国《新标准百科全书》:

政府是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公国、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其他政治单元中的主要官员组成的政治组织或团体的形式。

在欧洲议会体制中,政府意味着内阁或者内阁的部,它有权力和权威。

总统制的国家:

政府是指中央和地方全部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

议会内阁制的国家,政府通常是指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

如在英国,称丘吉尔政府,工党政府、撒切尔政府。

当然,对行政机关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一种意见认为,它是行政机构和行政官员的总和;另外的解释是:

司法机构和司法官员也包括在内。

还有的学者认为:

行政机关指国家最高的行政机构,或称中央行政机关,地方行政机关不包括在内。

综上所述,前人对于政府的解释的角度是不同的:

从职能上讲:

政府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从阶级性来讲统治阶级的工具。

从组织形式上讲: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也有指立法、行政、司法机关。

政府的目的:

是社会统治、社会控制、社会管理。

探讨政府的定义:

需要把国家、阶级、政党、社会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从政府和国家的关系来说,国家是阶级统治、阶级控制和阶级压迫的机器,而政府则是实施这种统治、控制和压迫的工具,统治阶级要通过政府把自己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要通过政府来行使国家的权力。

从政府和政党的关系来说:

政府是政党进行政治调控的枢纽,也是权力的执行机构,现代国家一般都实行政党政治。

西方国家,不管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都立图通过政府的力量,进行政治调控,调整社会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

在一党执政的国家,执政党通过政府机构来执行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政治控制,调整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达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来讲,政府是社会管理的总机关,公共利益涉及每个人,必须有一个健全的法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公正的司法来管理社会。

比如:

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义务教育制度、社会救灾、扶贫工作、治安消防、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都离不开政府。

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后,政府的定义是:

在阶级社会里,政府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政治调控、权力执行和社会管理的机关,它理所当然地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机构在内。

三、非国家机构的政府

人类有阶级的社会有四个阶段,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这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有阶级社会的前后阶段是一个漫长的时间。

在奴隶社会之前,是原始社会,即前国家的社会,约几十万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经历了群居、部族、部落、部落联盟等几个阶段,其历史阶段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部落酋长会议,由各氏族的酋长组成社会管理机构,行使社会公共权利。

“一权政府”。

第二阶段是酋长会议与最高军事统帅并存。

分别行使大事决定权与军事指挥权。

称为“二权政府。

第三阶段是酋长会议、最高统帅、民众大会,民众大会拥有最后决定权,酋长会议行使执行权,军事统帅行使军事指挥权。

“三权政府”。

三权之间存在着制约关系,酋长会议、民众大会演变下去就成为西方国家的立法机构雏形,最高军事统帅就是最高行政长官、国王、皇帝、或总统的萌芽。

三权政府是氏族民主制的最高阶段,也是最后阶段,一旦突破了这个界限,氏族制度就瓦解了,代之而起的是阶级统治的国家。

这个时期的酋长、酋长会议、民众大会、最高军事统帅执行的是社会管理的任务,行使的是社会公共权力。

行使公共权力的机构就是公共权力机构,它是适应处理社会公共性事务的需要而产生的,用来维持协调社会生活秩序,避免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稳定。

因此,非国家机构的政府是由社会需要产生的、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为社会服务的公共权力机构。

苏州大学乔耀章教授对非国家机构的政府研究颇有建树,他写了一本书《政府理论》,绘制了非国家机构的产生、变化和回归的示意图:

(P9)即从非国家政府转变为国家机构的政府,以及由国家机构的政府转变为非国家机构的政府的转变。

非国家机构的政府与国家机构的政府的共性与区别。

共性:

都是行使公共权力的组织机构,都要受到风俗、习惯、道德、纪律(法律)的约束,对其成员违反习惯、道德、法律的行为同样具有惩戒力。

其规则和公共权力具有一定权威性。

区别:

(1)国家机构的政府行使的是特殊的公共权利,是为特定的阶级或阶层服务;

(2)国家机构的政府有暴力机关的设置,军队、警察、监狱等,(3)非国家机构的政府更多的表现为社会性、公共性,为全社会服务的,国家机构的政府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更多表现是阶级性,同时,兼顾社会公共利益;(4)非国家机构的合法性是传统、功绩等,后者是通过选举,选举是政府合法性的最重要的来源。

考核要点:

如何理解政府的定义?

阐述政府的共同特征?

参考书:

亚里斯多德:

《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

洛克:

《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64。

卢梭:

《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

密尔:

《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

威尔逊:

《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

第二节政治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释义,可以从四个方面去把握:

第一、政治与国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权力问题。

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夺取国家权力,巩固国家权力。

第二、政治与阶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

政治的主体是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谋求自身利益展开的斗争。

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集中体现。

毛泽东的观点:

政治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个人的行为。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的实质是正确处理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特别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第三、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

政治的基础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

恩格斯承认上层建筑具有反作用。

列宁认为:

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有首位。

毛泽东的观点:

生产力是主要的决定因素。

在一定条件下又转为决定作用。

邓小平的观点:

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解决政治问题。

总之,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首先强调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决定和制约政治,其次,强调政治在一定条件下的反作用,这种在一定条件下的反作用也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再次,强调政治与经济的融合与统一。

4、政治与管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就其内容而言就是管理。

主要包括;政治管理、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等方面。

二、中外历史上的政治观

中国古代最早使用政治一词的是《尚书》和《周礼》。

古代:

政是指刑政、政事、法令,治是治理。

孔子讲德治“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要以身作则。

“子欲善,而民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政治就是道德,做人端正,使民众丰衣足食。

善治。

他们从人性善出发,经过仁、义、礼、智、信的途径达到德治、仁政的善果。

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他从人性恶出发,认为君主依势、用术、施法以治人。

政治一词由古希腊而来,是指统治、管理、参与、论争公共活动的总和。

亚里士多德认为:

一切社会团体都以善业为目的,人类追求善业的最高、最广的社会团体就是“城邦”即政治社团。

马基雅维利:

政治就是统治者效法狮子和狐狸,集凶猛与狡猾与一身,不择手段地夺取权力和巩固权力的阴谋活动。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认为政治就是当政者运筹帷幄的策略和活动。

三、中外近现代的政治观

毛泽东的观点:

政治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个人的行为。

在社会主义阶段,政治的实质是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特别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孙中山的政治观:

政:

就是众人之事,治:

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学者吴恩裕认为:

政治就是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

西方近现代学者的政治观

权力说:

政治是社会中的一种现象,包括统治的权力,管理的权力,控制的权力。

它存在于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

过程说:

政治是一个社会过程,是公共权力进行决策和执行的过程。

是权力主体和客体互动的过程。

分配说:

管理说:

参与一个社会的全面管理过程。

四、当代中国学者的政治观

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观点:

《政治与政治科学》和《什么是政治学》

(1)政治是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本阶级的利益,而处理本阶级内部以及与其他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

(2)政治是一定阶级或集团为实现其经济要求而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活动,以及实行的对内对外的全部政策和策略。

(3)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个生活领域的、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动。

(4)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集中表现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和使用。

90年代的主要观点:

政治与国家与公共权力有关的现象。

李景鹏:

上层建筑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

胡伟、唐贤兴在《论政治》中概括了十种政治说。

政治是社会公共权力产生、变更和运作的过程和结果。

高民政在《政治科学与艺术》中指出:

政治就是一种人类协调社会关系,控制社会秩序,管理社会事务公共权威现象。

政治的定义:

政治就是人类社会根据利益原则,运用公共权力和公共权威来调控和管理社会的行为与关系模式。

第一:

政治是上层建筑,是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各种利益集中反映。

第二:

既有社会性,同时兼顾了阶级性的特点。

第三,强调了政治的过程性,有决策,有执行。

第四,区别了公共权力和公共权威,突出了公共权威的作用。

公共权力是一种建立在外在强制力基础上的社会关系。

内在强制力是由道德、信仰、敬佩等因素产生的服从能力。

考核要点:

1、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参考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亚里斯多德:

《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胡伟等《论政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第三节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一、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历史演进

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政府与政治

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与政治的主要特征是全能主义、计划管理和中央集权。

改革开放后,全能主义逐步消减,计划管理和中央集权正在向市场体制和集权分权相结合的体制转变。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身受三座大山的压迫: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国家富强成为近代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资产阶级希望在中国建立共和国,实现独立自主强盛的国家,但是最终没能取得成功,这一任务由无产阶级政党来担当。

强有力的政党实现国家独立、统一、富强。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奠基于新民主主义时期。

新的阶级、新的政党、新的指导思想,学习苏联的经验。

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走社会主义道路。

党领导政府,控制整个的经济、文化、思想、社会。

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分工负责

1927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工农民主政府:

抗日民主政府

和人民民主政府,是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雏形。

集中力量办大事

1949年至1976年全能主义的表现:

党对政府的体制:

逐步向集权方向发展。

从立法体制上看:

从行政体制上看:

从司法体制来讲:

从干部管理体制来讲:

概括全能主义的特点:

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经济上计划统治一切,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上高度一元化。

改革开放以后,全能主义逐步在削减,计划与集权体制正在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在社会自主权方面:

在党政关系上

在立法体制上

在中央集权体制方面

在经济管理体制上

在意识形态领域

二、关于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状况

中国政府与政治,在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形成了六本书与三套丛书的代表性作品,代表了目前关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水平。

三、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体系和方法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体系和方向:

政府理论、政府运行机制、当代中国政府与公共政策、优化政府体系、民主政治、法制建设、政治文化、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历史研究、规范研究、实证研究。

四、研究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意义

第一、回顾和思考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在50多年曲折历程中的成败得失,对于我们把握现实、前瞻和勾画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第二、对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有助于政治学学科建设,推动政治学、行政学,特别是现代政府学的深入发展。

第三、研究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有助于学术队伍的建设,特别是有助于培养应用型的政府与政治理论人才。

考核要点:

1、什么是政府?

国家与政府的联系与区别。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3、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历史演进,全能性政府的特点。

4、学习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意义。

思考题:

1、政府的定义

2、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3、简述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历史演进过程。

4、概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全能主义的特点。

5、论述中国政府与政治在走向现代化变革过程中的主要体现。

6、学习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4、《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

5、亚里斯多德:

《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

6、洛克:

《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64。

7、卢梭:

《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

8、密尔:

《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

9、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0、胡伟:

《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第二讲宪法

教学要点:

阐释宪法的定义,叙述宪法的演进过程,简述宪法的结构、功能和作用,阐述宪法的性质、原则和特点以及宪法对国家制度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宪法的定义和我国宪法的历史演进,了解宪法的结构、功能、作用、性质、原则和特点,掌握我国宪法对国家政治制度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宪法的演进

宪法词义演变;对宪法的不同理解;宪法的定义;共同纲领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实际上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五四宪法”的产生和起草过程

从1949年到1954年,全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发生的变化。

“五四宪法”从起草到通过,经历了民主讨论——修改——再民主讨论——再修改——复讨论——决定通过的民主程序,是充分发扬民主、集中集体智慧的结晶。

2、“五四宪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五四宪法”由序言、四章、106条组成。

“五四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

具体表现:

宪法的内容上:

政治方面:

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公民的权利义务。

经济政策,外交政策。

根据形势的变化,取消了过时的规定,增添了新的内容。

指导原则上:

贯穿着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个原则。

“五四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和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根本性质和前进方向,是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

二、“七五宪法”

1975年1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新宪法,通称“七五宪法”。

“七五宪法”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从总体上放弃了“五四宪法”的民主和法制精神。

三、“七八宪法”

1978年3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通称“七八宪法”。

“七八宪法”在承袭“七五宪法”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对“七五宪法”中具有明显错误的条款作了部分的修改和删节,恢复了“五四宪法”中的比较好的一些条款。

“七八宪法”虽然是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