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7865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学设计.docx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学设计.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学设计.docx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1《溶液的形成》

教学教学设计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溶质和溶剂的判别,初步体会事物的相对性。

2、联系溶液实际应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激发学习兴趣。

3、通过分析溶解过程的微观粒子及能量变化,初步形成辩证认识事物的思想。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课   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在2008年初我国遇到了50年不遇的罕见大雪天气,到处都是皑皑白雪;道路也都结了厚厚的冰,严重影响了交通!

政府为了改善交通就在道路上撒上粗盐!

我们把盐撒上后不久粗盐就不见了!

那么它们跑哪去了呢?

他们溶解在雪水中了!

它们是如何溶解的?

我们这节课将来为大家一一解释!

【板书】一、溶液的概念

下面请大家完成探究,探究溶液是如何形成的?

探究活动一

探究目的:

溶液的形成

实验:

倒烧杯总体积1/3的水再加半药匙蔗糖,搅拌。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1)还能看到蔗糖吗?

为什么?

(2)如果外界条件不变,烧杯中的蔗糖与水会不会分离?

(3)如果把烧杯中的溶液倒出一部分,那么它的浓度、密度与原溶液相比是否一样?

(4)请大家向烧杯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

搅拌后,还能看到高锰酸钾吗?

【设问】为什么蔗糖会消失呢?

【讲解】蔗糖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就是蔗糖溶液。

【提问】如果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蔗糖与水以及氯化钠与水会不会分离?

【提问】如果从小烧杯取出部分蔗糖溶液,与剩下的溶液相比它们的甜度、浓度、密度是否一样?

【讲解】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溶液有什么特点呢?

为什么呢?

那么什么是溶液呢?

它又包括哪些成分呢?

【板书】1.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讨论】请大家相互讨论分析一下溶液有什么特点?

【板书】溶液的特点:

稳定性均一性混和物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和水组成的体系都称做溶液,那么蔗糖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

【板书】2、溶液的组成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溶液的组成

溶剂:

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

【设问】我们已经知道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组成,那么应怎样来命名溶液呢?

【讲解】若溶质是A,溶剂是B,则可把溶液命名为A的B溶液;若B是水,水可省略,又可命名为A溶液。

【提问】蔗糖溶于水,溶质是蔗糖,水是溶剂,则该溶液可叫做什么?

又可叫做什么?

【设问】若我们知道了溶液的名称,又怎样知道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投影】一般: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时,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如果有水,水是溶剂。

练习:

说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氯化钠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硝酸钾溶液碘酒氯化氢的水溶液(俗称盐酸)

【提问】上述溶液的溶剂均为水,那么水是唯一的溶剂吗?

探究活动二

探究目的:

(1)水能否溶解所有物质,除水外其他物质能否作为溶剂?

(2)溶质是否只能是固体?

实验:

(1)一小块碘放入试管中,再加入2ml水,振荡;

(2)一小粒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再加入2ml的水,振荡;

(3)一小块碘放入试管中,再加入2ml的汽油,振荡;

(4)一小粒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再加入2ml的汽油,振荡;

(5)向实验

(2)中的试管中缓缓滴入5滴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再振荡观察。

通过实验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

(1)和

(2)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实验(3)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3)实验(5)滴加乙醇,振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讲解】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知道溶质不只是固体,液体也可作为溶质,同样气体也可作为溶质,例如将氯化氢气体通入水中可得氯化氢的水溶液,也叫盐酸;同一溶剂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是多种。

【提问】如何判断溶质和溶剂呢?

【小结】方法一:

根据溶质和溶剂的状态进行判断

溶液的类型

溶质

溶剂

固—液型

固体

液体

气—液型

气体

液体

液—液型

量少的物质

量多的物质

方法二:

根据溶液的名称来判断

先读的是溶质,后读的是溶剂。

如:

硫酸铜的水溶液中,硫酸铜是溶质,水是溶剂。

【注意】

(1)当溶液中含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都是溶剂;

(2)没有特殊指明溶剂时,水就是溶剂。

【板书】3、溶液的用途

1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较快

2对动植物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

养料的吸收;O2和CO2在血液中的循环。

3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都是溶液

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第2、3题

第二课时

【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的衣服上不小心沾上了油污,如何把油污除去,请大家相互讨论下。

【提问】如何把油污除去?

探究活动三

探究目的:

洗涤剂和汽油去除油污的原理

实验:

(1)向试管中加入5滴植物油,再加入2ml的水,振荡;

(2)向试管中加入5滴植物油,再加入2ml的汽油,振荡;

(3)向试管中加入5滴植物油,再加入2ml的洗涤剂,振荡

通过实验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

(1)所得的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

是不是溶液?

若不是溶液又是什么?

(2)实验(3)说明了洗涤剂具有什么功能?

(请大家结合实验,阅读课本第30页第一段,回答问题)

(3)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讲解】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

【板书】二、乳化现象

1、乳浊液: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乳化现象:

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的细小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水流走的现象。

趣味实验——在一只小烧杯中装入半烧杯水,在小烧杯下放一小块玻璃,并在玻璃上加少量的水,将烧杯提起,观察到玻璃片没有一同被提起;然后想小烧杯中加入硝酸铵固体,边加边搅拌,,直到烧杯外有水珠凝结,这时又把烧杯向上提,可见玻璃片一同被提起。

【板书】三、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提问】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外壁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提问】加入硝酸铵固体的试管外壁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提问】加入氯化钠固体的试管外壁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溶质溶解时有吸热、放热现象,有的溶质溶解于水时形成的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有的溶质溶解于水时形成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有的溶质溶解于水时形成的溶液温度变化不大,如食盐。

【提问】为什么溶质溶解于水时,形成的溶液的温度有的升高?

有的降低?

有的又无明显变化?

【小结】溶解时发生了两个变化:

1、溶质分子向水中扩散——吸热

2、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离子)——放热

当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就变现为温度下降,当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就变现为温度升高。

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第4、5题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3.了解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

烧杯2个(各装20mL水)、玻璃棒1根、5gNaCl(预先称好)、5gKNO3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

俗话说:

“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

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

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话锋一转,激发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gKNO3,能否再溶?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

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

增补结论,领悟涵义

室温,5gNaCl在20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gNaCl

室温,10gNaCl在20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5mL水

室温,10gNaCl在25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5gKNO3在20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KNO3

+5gKNO3

室温,10gKNO3在20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

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10gKNO3在20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分析归纳,课件演示

饱和溶液二要素: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

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室温下,10gKNO3在20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gKNO3;冷却到室温,20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g,此时多余KNO3会怎样?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

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练习:

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

制取明矾晶体(P40)。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画出曲线、发现信息等途径,初步培养学生活动与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观。

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

(议论纷纷)

教师:

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

学生甲:

不相同。

乙:

不加热时,二者相近。

丙:

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KNO3要多。

教师:

大家回答得都很好。

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

学生:

溶解度。

教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

什么叫溶解度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

(大声朗读)(教师板书)

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教师:

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甲:

(很快找出答案)36.0。

乙:

不对,应该是36.0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

(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溶解度有单位。

“在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学生:

(踊跃发言)

甲:

在20℃时,36.0gNaCl在100g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乙:

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NaCl。

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

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

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时,KNO3的溶解度为,60℃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18.0gNaCl溶解在5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g。

B36.0gNaCl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g

C20℃时,36.0gNaCl溶解在100g水中,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

D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NaCl,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

通过习题,及时巩固新知。

教师: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活动与探究:

学习绘制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方法,学生结合表9-1分组绘制NaCl、KCl、KNO3的溶解度曲线,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展示交流,分享快乐,结合学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及教材中图9-12,分组讨论、交流。

(投影)

①你所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为什么?

②从你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图上能否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85℃时的溶解度?

如果能,请找出,你是怎样查找的?

③从图9-12中,你能比较出45℃时KCl、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

④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小结归纳)

教师: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巩固练习(投影)

亲自动手,自主参与,乐于探究。

教师:

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学生甲:

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O2。

乙:

烧开水时,水未沸腾时也冒气泡。

丙:

把汽水瓶打开,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

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以上现象均说明了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事实。

(展示两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打开,摇晃,然后打开,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

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

不打开时,无明显现象,打开后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

为什么打开后产生气泡,而不打开时没有。

学生:

打开后,压强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教师:

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

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

刚才一位同学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气氛活跃。

学生:

(上台演示)

教师:

(加以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

(贴近生活)

学生:

水中溶解的空气。

教师:

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教师小结:

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与压强的影响。

教师:

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现在问题来了!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巩固练习:

(投影)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

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教师:

(肯定学生的种种措施)

整理与归纳:

(师生共同进行)

怎样表示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

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课后练习:

教科书40页第2、3、4题及41页第9、10题。

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关注生活。

 

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过程与方法

(1)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2)能找准各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严谨求实的科学学习方法。

(2)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2、教学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

比较、归纳、练习、对比、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

投影仪。

学生用具:

仪器:

试管、天平、量筒、药匙、烧杯、玻璃棒;

药品:

硫酸铜、水、氯化钠。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第二课时:

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情境]展示三种不同颜色的CuSO4溶液。

[介绍]以上试管中的液体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溶液。

[设问]你观察到了什么?

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1.三种溶液颜色深浅不同。

2.它们可能是不同物质的水溶液。

3.它们可能是溶质含量不同的同种溶质的水溶液。

[活动探究](投影展示)

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mL(1mL水的质量大致为1g)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g、1.5g固体硫酸铜,振荡静置。

比较三种CuSO4溶液的颜色。

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

判断溶液浓稀的根据是什么?

试管编号

1

2

3

溶液颜色比较

溶剂质量/g

溶质质量/g

溶液质量/g

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活动]

填充上表结果(略)。

[交流活动结果]

(1)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

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2)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

[引导]浓与稀只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

因此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

那如何表示溶液的组成呢?

[介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板书]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

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学生活动]学生领悟、记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及定义式。

[讨论]在上述活动探究中,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把计算结果填在上表的空栏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

[过渡]根据以上所学,同学们练习配制两杯简单的溶液,并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比较。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按下表所定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ρ水=1g·cm-3)

编号

1

2

溶质质量/g

10

20

溶剂质量/g

90

80

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活动]

[学生发言]1.氯化钠溶液是无色溶液,无法通过肉眼观察确定溶液的依稀。

2.可通过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来比较各溶液浓度的大小。

[教师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能准确地表示某溶液的组成,也能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引导]请同学们总结上述活动中涉及的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哪类计算。

[学生思考总结]

[板书]

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过渡]请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解决下述问题。

[投影]

例1.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现要配制150kg的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讨论]

(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与溶质质量分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板书]

(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学生活动]

(一名学生板演例题解析过程,其他学生提出异议。

教师最后强调做题格式)

解析:

溶质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