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史 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7836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3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史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中美史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中美史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中美史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中美史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美史 教案.docx

《中美史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史 教案.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美史 教案.docx

中美史教案

 

****美术系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中国美术史》教案

(讲义)

 

授课教师:

**

所在教研室:

美术教研室

适用专业:

美术教育专业

授课班级:

********

 

2015年8月

课前准备

1、教学内容

本书共8章,主要从绘画、雕塑、工艺美术3个方面,阐述了自原始社会至新中国初期美术不同历史阶段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介绍了各时期重要的美术遗存、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美术家、美术作品和美术理论。

2、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我国美术审美实践的了解,较系统地掌握中国美术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美术传统和光辉成就。

通过对历史上各个时代的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的把握,掌握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把握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审美判断和艺术分析能力;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掌握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法。

3、教学原则

本课程以史料为依据,力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中国美术的发生与发展,实事求是地评价前人的成就;运用中国艺术的形式语言,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能力。

限于授课时学,本课程主要以绘画、雕塑、工艺为主,其它为辅,绘画史方面主要是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流派、画家及代表作品作介绍。

雕塑、工艺方面主要介绍代表作品。

中国美术是一门发展的学科,教学中注意及时吸收国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充实教材。

4、教学方法

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讲授重点一般地应放在作品分析上,要加强直观学习,充分运用图片、多媒体等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讨论课根据教学内容列出讨论提纲,进行分组讨论。

3、结合讲授和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撰写小论文。

五、课程学习指南

中国美术史源远流长、内容繁多,言明中美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必须对该课程产生浓厚兴趣,课后要多下功夫,补缺补差,把学习过程化,才能提升学习效果。

给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不但能学习掌握中国美术史的相关知识信息,还能应对各类考试题目。

按教材结构,本课程以时代顺序罗列中美史的发展过程,实物讲解为主,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要代入情感,感受美术之魅力,感受历史之厚重,使得学习中美史的过程即是个人视野开阔、情感丰富的过程。

六、推荐书目和学习资料

学生应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读书,可选择多视角、多形式的美术史资料,推荐李泽厚《美的历程》一书。

根据教师课堂布置的思考和学习任务,课后进行项目学习。

七、教学准备:

教师提前做好课程设计,学生做好项目准备,引领、互动、启发,教师检阅学习效果。

学生要做好随时上课的准备。

第一章中国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的起源

2.了解旧石器时代美术的特点

3.了解掌握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彩陶文化的具体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美术起源的几种观点;彩陶文化的分类及特点

教学时数:

6学时

第1节概述【1学时】

一、原始社会是什么样的

整个史前时代是艺术的萌芽时代和审美意识发生的时代。

由于当时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所以在历史学上史前时代又叫石器时代。

历史学家把使用打制石器的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

在使用打制石器的漫长实践中,人类发明了磨制的石器,以此为标志,开始了新石器时代。

2、原始社会有没有美术活动

“有意味的形式”

三、美术的起源的几种说法及缘由

1.起源于人的情感表现和思想交流——模仿说

2.艺术是人类过剩的精力的发挥——表现说、游戏说

3.艺术来源于生产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劳动说

4.使用论的角度——巫术说

4、中国史前美术的发生概况简述

五、课堂教学小结

第二节旧石器时代美术(距今约200万年前——1万年前)【1学时】

一、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中国本土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迹——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距今也有180万年,与之同属早期遗存的还有陕西蓝田猿人遗址(距今约80—65万年)、北京猿人遗址(距今约57.8万年)等;中期比较重要的遗址是山西襄汾的丁村人、山西阳高的许家窑人及陕西大荔的大荔人,他们都距今约10—20万年;晚期智人的代表是北京的山顶洞人(距今约2—1万年),在美术史上常提到的还有山西朔县的峙峪人,距今约3—2.7万年。

二、打制石器的造型与发展

旧石器时代石器的用途并不很明确,往往是一器多用,因此,今人根据用途不同而将工具命名为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等;也可以根据形状而命名,如尖状器、斧形器、刀形器、球状器。

三、打制石器的特点与原始饰品、刻画艺术品

原始人在生产中对材料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爱好。

早期砾石的使用较多,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加工能力的提高,人们很快将目光投向其他更坚硬的材料。

水晶石和玛瑙一类色彩美丽但难于加工的石料被越来越多地加工成小石片石器。

显然这些坚韧工具的鲜艳色彩对原始人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特别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的童年时期,确实曾经有一个以使用器物为载体的精神产品与纯粹的实用器物相分离的过程。

这种分化的趋势应该始于许家窑人所存在的古人时期或者更早。

这种分离导致后来出现的人们对玉的特殊喜好。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美术(距今1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4学时】

1、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中国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达7000余处。

其中黄河流域比较重要的新石器早期文化有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及大地湾文化,中期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末期有龙山文化。

长江流域较重要的文化有属于新石器早期文化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中期的大溪文化,以及属于晚期的良渚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长城以北较重要的是红山文化,大致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2、磨制石器与玉器

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后,一些石器开始蜕变为礼器,这些非实用性的工具往往用玉质材料制成,完全没有使用过的痕迹,有的还有精美的花纹。

与实用的工具相比,它们更能反映当时的美术发展状况。

由于玉的材质比一般用于制作生产工具的石料美丽,所以玉器在这时又作为原始部落图腾的标志广泛用于礼仪祭祀,具有神秘的巫术色彩与浓厚的原始宗教意味。

我们可以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中找到这种原始图腾崇拜的踪迹。

3、彩陶与黑陶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新生事物,是这个时代的标志。

陶器是人类创作的第一个改编原材料性质的产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意义重大。

我国境内的陶器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从器物的装饰来划分,可以分为素陶、印纹陶、彩陶、黑陶等品种。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既是原始人类的日常生活用具,又是新时期时代杰出的美术创造,是我们研究史前时代绘画的重要依据。

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两个类型。

半坡的鱼纹,庙底沟的植物纹。

半坡类型,图案多动物形象,多件的是人面鱼纹、写实鱼纹、鹿纹、人面纹和由鱼纹发展而来的三角纹、菱形纹、波折纹等。

有着较为浓厚的绘画意味。

鱼纹是半坡类型彩陶装饰纹样的典型母题。

可能是鱼图腾崇拜的图像,也可能是为了祈求生产和生育的繁盛。

庙底沟类型最早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曲腹形较为多见,绘制的部分多数集中在口沿和腹部外壁,不像半坡类型那样绘制在器物内壁。

除了鸟纹、蛙纹等动物纹之外,豆荚、花瓣、花蕾等植物纹以及由之演化而来的圆点、弧边三角、涡纹都是这时流行的纹样,且多采用二方连续的方式。

重点讲解人面鱼纹盆和鹳鱼石斧图。

马家窑文化——石岭下、马家窑、马厂、半山。

重点讲解马家窑彩陶旋涡纹尖底瓶的造型和纹样、舞蹈彩陶纹盆。

彩陶共同的艺术特征:

审美性和实用性紧密结合。

黑陶形成的原因;新技术、新材料、新特点。

代表器形……。

4、拟形陶器与原始雕塑

从实物讲解其定义、代表文物,审美要素。

5、岩画与建筑

简略讲述

布置章节思考题:

1.审美产生的过程,美的发生需要的要素。

2.美术活动和时代特点之间的关系。

3.彩陶文化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4.黑陶的出现,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美术进程的规律。

第二章青铜的光辉——夏、商、周美术

第一节概述

夏商周史称三代,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开端。

它们处于原始社会和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秦之间,因而一般又将周代的后段,春秋、战国时期称为先秦时期。

夏前22——前17世纪

商前17——前11世纪

西周前11——前8世纪

春秋前8——前476年

战国前475——前221年

战国进入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青铜冶铸,制陶,玉石骨牙雕刻等,技艺日益精湛。

雕塑、绘画、书法、建筑等均获巨大发展,其中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故有青铜时代之简称。

第二节青铜器艺术

一、青铜器的起源、冶炼及铸造

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阶段,即出现了红铜或黄铜锻打而成的刀、凿、铲等工具。

青铜器:

是红铜加锡的合金制造而成的器皿物。

最早的完整的青铜器是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爵”,俗称“二里头爵”。

二、青铜器的品种与用途

1、品种分类:

炊煮器:

如鼎、鬲、甗(yan)等。

食器:

如簋(gui)、盂、簠(fu)、豆等。

酒器:

如觚、爵、尊、壶等。

水器:

如盘、匜、鉴等。

礼器:

用于各种礼仪场合如祭祀和宴会等,它的主要功能,则是用来体现奴隶主贵族的权势威严,并区分他们的尊卑等级以维护统治秩序。

2、青铜器的用途

主要在于祭祀和维护统治秩序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祭祀中用做人神“沟通”的工具。

一方面在各种礼仪中象征奴隶主的权势和地位。

另一功能:

是作为分封、赏赐、战争的见证物。

三、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

总体来说,由夏、商经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

夏代:

形体较小,造型质朴,纹饰也较为简单。

(初创时期)

商代:

造型凝重雄浑,纹饰繁丽深沉。

(成熟到鼎盛)

西周:

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造型简洁流畅,外形与纹饰为谐和,富有音乐感。

(转型期)战国(更新期),风格转向实用性。

第三节雕塑艺术

相对而言,夏商周时代雕塑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除了用于宗教和祭祀的神像以外,大部分雕塑作品是作为礼器和实用器物的装饰而出现的。

一、玉石雕刻

△玉器在中国原始文化中曾作为原始部落的图腾,具有神秘的巫术色彩和浓厚的原始宗教意味。

△在奴隶社会时期具有象征性功能,玉器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有含义也在是这时开始确立的。

△商周时期玉器,在当时主要用于祭祀和礼仪。

△东周时期,玉又逐渐与人的品格联系起来。

“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比喻洁白美好、尊敬、相爱。

用玉的刚劲比喻人的“智”,用玉的棱不伤人比喻人的“义”,用玉的内在纹理比喻人的“信”,用玉的瑕不掩瑜比喻人的“忠”,故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

“宁可玉碎,不求瓦全”——“志”,冰肌玉骨“颜如玉”亭亭玉立——“美”,金童玉女——“纯”。

总体说来,商代玉石雕刻,大多造型单纯,但是花纹复杂,常常是通体满花。

这些作品,不重写实,但大多洋溢着神秘、威严的气息,表现的是神话中的人和兽,或者是在威严的光环下生存的普通人的形象。

二、青铜雕塑

一类是拟形的青铜器和铜器上的各种动物形的装饰附件。

一类是独立的青铜塑像。

△拟形的青铜器的成就以商代为杰出。

代表作品《象尊》、《四羊方尊》、《铜人》等。

△独立的青铜雕塑代表作品《全身铜人像》、《面具》等。

三、漆木雕刻

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工艺发达,一些看作是楚文化标志的漆器可说是极为精美的雕刻作品。

这些漆木雕刻造型奇特,想象丰富,制作精工,体现了一种与《楚辞》文学相一致的精神文化传统。

基本种类:

1、日用品乐器:

《虎座凤架鼓》装饰物:

《小座屏》

2、殉葬品:

殉葬的俑与兽《镇墓兽》、《殉葬的俑》

因创作观念的限制,认为只要标明人物身份即可达到替代活人的目的,所以这些木俑的制作有的只求外形相似,不作神态的刻画。

但也有不少的作品流露出匠人观察敏锐和追求表达的艺术天性,形象生动而有趣味。

第四节壁画、帛画和漆画

一、壁画遗址和有关文献记载

1.壁画

遗址历史渊源(遗址):

☆原始社会的大地湾下层文化就发现有地画,用炭黑色画出人物和动物。

☆稍晚的红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了红白黄三色组成的三角图案的壁画残片,类似的发现在齐家文化中也有。

☆在安阳殷墟也曾发现一小片有装饰图案的商代壁画残片。

2.文字

记载文字记载:

西周的壁画创作见于《孔子家语》。

战国“叶公好龙”、楚辞章句《天问》。

二、从帛画所见肖像画的新水平

帛画:

是中国画形式的一种,卷轴画的前身,绘在丝织物上的绘画。

战国帛画:

《人物驭龙图》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

《人物龙凤图》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

两幅画都绘在白色的丝帛上,构思与造型风格也十分接近,目的是“引魂升天”。

证明了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艺术特征此时已形成,线条也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漆画

有的绘制在表葬用具如漆棺上,有的绘制在各种实用器物之上。

迄今发展的最早的风俗画作品——《车马人物出行图》,描绘了当时贵族的现实生活,这是已知最早的横向平移视点的手卷式构图(连环画式的构图)。

第五节建筑与工艺美术

一、建筑

在殷墟发现的商代中晚期宫殿建筑遗址,规模已经相当大了。

在商代宫殿建筑还奠定了四合组织的布局,有了庭院的雏形,为后来的明堂、太室等建筑做了形式上的准备。

东周时期建筑还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

瓦屋和斗拱的运用与流行

瓦屋:

许多战国遗址中开始出土各种各样的瓦,有板瓦、筒瓦、瓦当、瓦钉等。

斗拱:

就是承托在横梁和立柱间的过渡部分,将建筑物上部的重量平均分配在木构梁上,分散屋顶的剪应力,同时也能使屋顶的出檐较大,以保护台基。

二、工艺美术

1、刻纹白陶:

白陶用色白质细的瓷土或高岭土为原料烧制而成。

白陶器皿刻纹细腻,陶质坚硬,质地精良,不易吸水,且扣之发音清越,所以在当时属于珍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2、原始瓷器:

商与西周的青釉器皿,虽然烧制温度已达1200°C,吸水性弱,矿物组成已接近瓷器,器表有釉,但胎成灰色,薄层不透光,所以还不能称真正的瓷器,因此又称原始瓷器或釉陶。

原始瓷器是商周制陶工艺的一大发明,也是中国制陶业的转折点,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用陶器随葬的习俗在史前就已经有了,但是那时随葬的器皿与实用器皿没有区别。

三、漆器和丝织刺绣

(一)髹漆工艺是中华民族早期的一项发明创造。

中国人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之间即已开始使用髹漆器物。

商周商安阳武官村雕花木器

周湖北蕲(qi)春毛家咀漆杯

春秋北方三门峡上村岭漆豆、漆盘

南方湖北当阳赵巷漆礼器

战国相当普遍,种类也扩展到家具、生活、乐器等。

(二)丝织刺绣

1、丝织物品种:

绢、绨、罗、绮、纱、锦、涤、组8类。

2、刺绣:

马山丝绸刺绣使用了满绣技法,与西周刺绣所显示的绣绘结合的工艺相比,刺绣手法和技艺都有很大的进步,画缋填彩的工艺已被刺绣工艺完全的取代,也意味着刺绣工艺已发展到相当普遍的阶段。

思考题:

1、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

2、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特色?

3、战国帛画艺术的特色是什么?

4、夏、商、周在工艺美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第三章秦汉美术

[教学要求]总体把握秦汉时代美术发展概貌。

理解墓室绘画在本期发达的原因、汉代艺术的基本特征和美学风格,了解缣帛画的艺术成就,理解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画像石、画像砖的风格特点,知道本期壁画较之前代大有进步,了解秦汉器物上的装饰绘画,理解秦汉绘画的艺术特征,把握雕塑在本期的辉煌成就。

第一节概述

秦王朝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制国家。

统治阶级重视宣传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追求奢豪的生活享受,大兴宫苑、陵墓,今存大型兵马俑,以空前的规模、数量和惊人的写实风格,展示了秦代美术高超的艺术水平。

西汉历时长达400多年,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的封建国家巩固发展时期,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各个门类都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

东汉美术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雄浑博大,奔放有力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和审美理想,在中国美术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第二节绘画艺术

秦汉时期的重要绘画,大多为统治阶级用以推行政教服务,记功颂德,宣传封建道德规范。

许多壁画是为了“恶以戒世、善以示后”的政教目的。

绘画理论:

关于当时的绘画理论,主要散见于文献记载中较有影响的,如汉代刘安《淮南子》所述的:

(1)局部与整体:

“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

论述了绘画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强调局部细节的描绘,要服从整体的大貌。

(2)形与神:

“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

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之焉。

论述了“神”即是支配外部形象特征的内在精神。

这些理论的提出,说明当时的绘画已经对整体与局部、形与神的关系等问题予以重视。

这一时期从考古发掘来看,主要有墓室壁画、帛画及画像石和画像砖等。

一、帛画

现今所见的西汉帛画,较有代表性的是1972年-1974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3号西汉墓、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共三座。

据考证墓主人丞相軚侯利仓、利仓之妻及利仓之子,墓中出土帛画,其中以1号墓《利仓之妻》墓中帛画保存最为完整,绘制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利仓之妻》正幅画面呈T形,全画的内容,可分为上(天界的景色)、中(人间的景色)、下(力士型巨人)

从此画的内容可见,其意图与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两幅帛画一样,无非是祈求死者的灵魂升天,而次画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技巧上都显示出更高的艺术水平。

全画构图严谨完整,对称中有变化,主次分明,疏密有致。

造型既写实而又夸张,显得刚健雄浑,线描匀细而遒劲,色调沉着典雅而又庄重鲜明,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

二、墓室壁画

秦汉时期提倡孝道盛行厚葬,“厚资多葬,器用如生人”,很多坟墓都极具规模,墓室仿照生前的住宅,除有大量贵重器物殉葬外,还流行在墓壁上绘制壁画。

代表作品:

①西汉墓室壁画《西汉卜千秋夫妇墓》,作者在对现实事物深刻观察和体会的基础上,又充分发挥丰实的艺术想象力,运用写实、夸张、概括的艺术手法和流畅自如的线条塑造了多种生动活泼,奇异的艺术形象,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运动感。

东汉墓室壁画:

河北望都1号,作者以简练而肯定的线条,出色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情绪,特别是眼睛的刻画非常传神,各具鲜明的性格。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

《东马出行仪仗》、《乐舞百戏》、辽宁营成子壁画墓、河北安源和辽阳北园墓、河南密县等各具特色。

三、画像石和画像砖

画像石和画像砖是一种兼具了绘画、雕刻或浮雕等因素的艺术形式,比起绘制在粉壁上的壁画更能保存长久。

所谓画像石是在石块上雕刻画像而成。

目前已发现的画像石年代较早的是西汉晚期,而大多数是属于东汉时期。

我国发现画像石分布较广。

最为代表性有四个地区:

山东画像艺术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已较成熟地掌握了绘画艺术反映生活表达主题的基本技巧,善于抓住故事发展高潮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情节,出色地表达出故事的内容。

河南画像艺术神话传说、天文图象、现实生活、历史故事工匠们善于在写实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艺术的想象和大胆的提炼与夸张,表现对象最具典型特征的姿态动作与强力动感的美,他们创造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奔放有力。

《二桃杀三士》《虎拉车》55页

四川画像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决少描绘忠孝节义之类的历史故事而决大多数是反应现实生活的场面。

艺术家对生活细致观察,在人物、动物的形象表现中富有变化,真实自然而生动活泼,耐人寻味。

在构图过程中注意到纵深关系和空间处理,标志着汉代绘画艺术的不断进步。

《四骑士》《弋射收获》

陕西画像艺术没有圣贤节烈的历史故事,除部分神话传说之外,大多数是现实生活的场面,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表现陕北农村乡土情调的场面。

布局结构上更独具风格,花纹边饰在画面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此外在石块上采用分格的表现形式,即把画面分成大小不等的方格,然后在格内刻出各种内容的画像,这种形式在画像艺术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对形象的刻画概括、简练,取得了质朴而简洁有力的效果。

《牛耕图》《放牧图》《麦穗图》

四、秦汉时期绘画艺术特点:

1、首先在题材内容的广泛和丰富多彩,从幻想的神话世界到现实的人间百态;从历史故事到现实生活;从贵族阶层的侈豪享乐到下层百姓的辛勤劳动,各种人物、各种动物、各种事物、各种活动、各种场景,无不被纳入画幅,多方面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历史、地理;社会风尚、道德理想和思想意识等等。

这无疑是秦汉绘画的一种进步。

2、艺术表现方面:

作者运用写实的手法注入浪漫的激情加以大胆丰富的想象,创造出多种生动活泼、奇异的神话形象和奇幻的境界,也是秦汉绘画的显著特色。

这些奇异形象,并不具商周时那种神秘、恐惧威吓之感,而是把现实中的人物或动物加以理想化,充满现实人间的乐趣,更富于世俗性。

3、构图布局方面,饱满朴实,灵活自由,虽然还不懂得后代讲求的诸般规律,一些场面庞大内容复杂的画面,物象往往是满幅的平面排列,甚至人神混杂、百物交错,步满画面。

但形象简洁鲜明,动态夸张有力,呈现出飞扬流动的整体气势,整幅的构图,给人琳琅满目,异常热闹的气氛。

4、反映事物、表达主题艺术技巧相当成熟,作者善于选取事件发展的高潮、或富于戏剧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或场景,注意人物之间和人物与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把形象的刻画与气氛的渲染结合起来,甚至抓住对象具有的鲜明特征的瞬间动态,进行夸张性的表现,出色地表达了主题。

5、绘画技法方面,仍以线条为主,色彩为辅,线条的运用,劲健有力而流畅自如,色彩的应用浑朴单纯而绚丽鲜明,继承并发扬了中国绘画的优良传统。

艺术形象的塑造,简洁单纯概括而又生动有力传神,不以精雕细饰见长,甚至不需要细部的忠实描绘,而以粗轮廓的整体形象表现,以粗犷洗练取胜,无拘无束而自由奔放,显示出力量、运动、速度的气势,构成了汉代艺术古拙而有气势美的特色。

这种雄浑朴厚、奔放有力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生气勃勃的精神面貌,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蓬勃旺盛的精力,勇武豪迈的气概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第三节雕塑艺术

秦汉雕塑是中国雕塑史上第一个高峰。

秦汉王朝的的统治者,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利用国力大兴土木。

一方面,为配合大型建筑、纪念勇士而铸塑像;另一方面,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随葬物品及俑等明器和陵墓装饰雕塑也极为兴盛。

一:

文献记载;

①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记》

②《汉书·刘向传》

以上记载以纪念统一功业、纪念勇士铸塑像

③王苻《潜夫论·浮侈篇》

④《封氏闻见记》

以上记载随葬物品及俑和陵墓表饰雕塑。

二:

现存遗物:

⑴仪卫性、纪念性雕塑

包括陵墓表饰雕塑和设置在建筑物前的雕塑,都带有仪卫或纪念的性质。

1、陵墓表饰雕塑

A、代表汉代陵墓表饰雕塑艺术突出成就的——西汉霍去病墓前大型石雕。

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以《马踏匈奴》为主体,来表现霍去病的品格和精神,这种带有浪漫主义的象征性的艺术手法,揭示出寓意深刻的主题,使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跃马》、《卧马》表现了战争环境中的特殊气氛,这一跃一卧的战马,间接地表现了战斗的艰险以及将士们的英雄气概,更加突出和深化了主题,这些战马引起人们对浴血疆场的将士们的怀念。

另外《卧牛》、《伏虎》、《野猪》、《蟾》、《蛙》和《石鱼》、《野人博熊》、《怪兽食羊》。

这些大型的石雕,都是用整块的岩石雕刻而成,作者充分发挥了石料天然形态的特点,通过精密的构思和简洁的雕凿,巧妙地运用圆雕、浮雕结合线刻的艺术手法,使石雕产生浑朴自然的效果,强化了整体感和力度感,具有粗犷厚重而又含蓄内在的魅力。

它所形成的艺术风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B、石兽雕刻;(镇墓兽)

常见石兽雕刻有“天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