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教育学心理学考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7758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冲刺教育学心理学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冲刺教育学心理学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冲刺教育学心理学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冲刺教育学心理学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冲刺教育学心理学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冲刺教育学心理学考试.docx

《冲刺教育学心理学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冲刺教育学心理学考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冲刺教育学心理学考试.docx

冲刺教育学心理学考试

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行为:

是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

3.意识:

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

4.观察法:

是指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拭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5.调查法:

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6.参与观察:

是指观察者参与被观察的活动,作为被观察的一员,将所见所闻随时加以观察和记录。

7.智力:

是包括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8.自卑:

是人们由于发展受挫而将自己看得很低,从而产生的一种轻视自己的情绪。

9.需要:

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反映。

10.动机:

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11.学习动机:

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2.动机冲突: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不可能有同时获得满足而产生矛盾心理。

13.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是在1908年由耶基斯—多德森提出的。

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学习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内容时,行为效率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难度适中的任务,在中等水平的动机强度下效率最高。

14.自我效能感:

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与1977年提出的,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5.成就动机:

是指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可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某事的愿望和趋势。

16、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17.无意注意:

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感觉:

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19.绝对感受阈限:

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值。

低于这个值,人就感觉不到这个刺激的存在。

20.差别感受性:

是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21.超感知觉:

是指不凭感觉器官即获得知觉经验的特异现象。

22.短时记忆:

是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种以内,一般认为约为15—30秒,甚至更短时间的记忆。

23.发散思维:

是人们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一个途径,不局限于即定的理解,尽可能有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解答。

24.感觉适应:

是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适应。

25.情绪:

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26.焦虑:

是由某种不顺心的因素而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27.创造力:

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28.人格:

是个体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29.气质:

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30.观察学习:

是指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学习。

31.自我调节:

是当一个人模仿他人(榜样)的行为时,依据榜样的行为从而对自己的行为确定一个标准,并用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评价自己。

32.心理发展:

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33.同化:

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量的变化。

34.学习:

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的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35.学习策略:

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

36.接受学习:

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现成地获得结论、概念、原理等。

37.学习风格:

是指学习者所具有的或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

38.认知风格:

一般被认为是个体组织和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39.元认知:

是弗拉维尔在1976年提出来的。

他所谓的元认知是以认知过程本身的活动为对象,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40.学习准备:

是指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41.教学评价:

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42.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43.教学效能感:

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44.模仿:

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有意无意地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45.心理健康:

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社会功能。

46.学校心理辅导:

是指学校辅导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环境、克服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及情感困扰,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简答和论述题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及研究程序。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的程序主要包括:

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作出结论。

2.观察法的优缺点

有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还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观察法可作为一处科学研究的前期研究,可以先来发现问题和现象,可供研究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主要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主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解释其原因是什么。

即只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3.个体研究及其优势缺点。

个体研究放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收集资料通常包括个体的背景资料、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特征等。

根据需要,研究者也常被试做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从熟悉被试的亲近者了解情况,或从被试的书信日记、自传或他人为被试写的材料等进行分析。

个体研究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被试也可以是由个体组成的团体,如家庭、班级、工厂等。

个体研究法的优点是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

其缺点是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此外,个体研究的结论不能简单推广到其他个人或团体,但在经过多次同类性质的个体研究之后,可为研究者设计实验研究假设提供参考。

4.调查法及其优缺点。

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问卷调查,也称为问卷法。

另一种方式是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

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故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学或社会心理学研究中。

调查法的缺点是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调查法与观察法一样,也能了解现象是什么,不能解释什么,还需要其他方法弥补其不足。

5.简述脑和智商的关系

脑的先天结构为天才超人的智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基础,离开这一提提,天才智慧就成了无本之木;而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又塑造和和形成了天才独特的脑结构,是其智慧形成的直接物质基础。

此外,有人类中脑的大小,轻重与聪明与否之间不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

6.简述脑潜能的开发途径。

(1)大脑潜能的发挥有无限的空间。

大脑潜能具有超乎寻常的丰富性和可开发性,大多数人的大脑能量的很大部分还未来得及发挥。

(2)挖掘大脑潜力。

我们可以敞开心灵的大门,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让学习为大脑持续充电,并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发大脑潜能。

7.布洛卡和温尔尼克区的位置及功能。

法国医生布洛卡1861年解剖尸体发现,身体右侧瘫痪的人大脑左半球发生病变,同时患有不能说话的“失语症”,这证明左半球包含语言中枢。

其位于额叶后下部,后来人们把这一区域称为布洛卡区又称运动性言语中枢。

此外,温尔尼克区也是言语中枢,又称听觉性言语中枢,它位于颞叶的后下部。

但这两个区域的功能不同,前者用来形成句子,损害它会影响表达能力,但不影响理解;后者则用来理解言语,损害它虽然说话虽流畅但却不理解语言的意义。

两者由被称作弓状纤维连接起来,当弓状纤维受损时,理解力不会受到损害且言语很流利,但是不能把所理解到的讲出来。

8.简述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不同的因素或相反倾向组成:

一种称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这两种动机或倾向可视为人们的个性特征。

阿特金森还把追求成功的动机或倾向假定为三个因素的乘积,即追求成功动机的强度、成功的主观性概率即期望、成功的激励值。

9.简述动机和行为效果的关系。

动机对人的行为效果或工作效率的影响是不容质疑的,但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呢?

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

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取决于个体行为的质量。

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

一般来说,当动机过弱时,行为者对活动持冷漠态度,行为的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当然在动机强度过大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其注意和知觉的范围变得过于狭窄,也会限制正常活动,从而使行为的效率降低。

只有处于最佳状态时,在其他因素恒定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得提高行为效果或效率。

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与个体行为质量有关。

因为动机必须行为为中介对行为效果产生影响,所以行为质量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而行为又受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

只有把动机、行为、效果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看出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10.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然实现有两方面的涵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征的实现。

马斯洛说,一个人力求变他能变成的样子,这是自我实现。

他还概括提出了自我实现者的15项优良的人格特征,认为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变成真正的自我实现者。

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是:

首先,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只有较低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较高一层的需要,自我实现最高层次的需要;其次,各层次需要在全人类所占比例由大变小,自我实现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最后,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个水平,即基本需要(前四种)和成长需要(后三种)。

11.简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迄今为止心理学界最为推崇的需要理论,其积极意义表现为:

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③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当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

①马斯洛脱离现实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发展去看待人性,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中的作;②马斯洛中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的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③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12.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的稳定性:

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狭义的注意的稳定性指在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人很难长时间保持固定不变的感知某一事物。

(2)注意的广度:

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广度知觉对象的特点、个人知觉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等的影响较大。

(3)注意的分配:

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中枢能量理论认为注意可以被看做是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和资源的分配。

影响注意分配的过程主要有两类:

一是资源限制的过程:

二是材料限制的过程。

(4)注意的转移:

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去。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和转移的新对象的性质。

13.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当我们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而对它进行识别,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反映。

(2)知觉的选择性:

在日常生活中,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内,人不能感受到所有的刺激,而仅仅感受能够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

通常人对事物都是根据己有知识和过去的经验来理解和领会的。

对事物的理解是知觉的必要条件。

(4)知觉的恒常性。

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知觉往往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14.简述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主要有:

(1)分析和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是在头脑中把各个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分析和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比较:

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联系。

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在思想上把不同对象的特征区别开来,才能进行比较。

同时比较还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3)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在抽象基础上,就可以得到对事物的概括的认识,概括有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之分。

(4)具体化:

是将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中去,以加深、拓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

15.概念形成的策略。

概念形成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四种:

(1)同时性扫描:

指根据第一个实例所包含的部分属性形成多个部分的假设同时进行检验。

(2)继时性扫描:

指在己形成的部分假设基础上,根据主试的反馈,每次只检验一种假设,如果这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就保留它,否则就采用另一个假设。

这种策略对假设的检验是相继进行的。

(3)保守性聚焦:

指把第一个肯定的实例(焦点)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做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以后改变其中一个属性。

如果改变这一属性后的实例被证实为肯定实例,那么这一属性就是未知概念的无关属性;相反,如果改变这一属性后的实例被判定为否定实例,那么这一属性就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

(4)博弈性聚焦:

指把第一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看做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但同时改变聚焦卡片上一个以上的属性。

16.问题解决策略。

人们的问题解决策略可以分为两类:

算法策略和启发法。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之,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尝试,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优点是保证问题的解决,但耗时耗力,另外,问题较复杂时很难解决。

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窄问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它不能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较省时省力。

常见的启发策略有:

手段—的的分析、逆向工作和计划等。

17.影响遗忘的因素和增强记忆的方法。

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

(1)遗忘的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

(2)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3)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进程有影响,有意义材料、形象材料、熟练的动作机能遗忘的较慢;(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

增进记忆的方法:

(i)直观形象法;

(2)图表法;(3)谐音记忆法;(4)归类比较法;(5)联想法;(6)歌诀法。

18.简述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判断评价刺激物对个体需要的符合程度,它是个体对刺激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决定因素。

认知过程中伴随着情绪体验。

其中情绪体验是在感知过程中产生,并通过感知过程逐渐得以体现。

(1)感觉是诱发情绪的首要条件;

(2)记忆与想象决定着情绪;(3)注意与思维也决定着情绪的产生与表现。

19.简述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情绪具有动机性功能、信号性功能以及感染性s)j能三方面。

动机性功能是指情绪能激发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动机;信号性功能是指情绪是人的思想意识的自然流露,各种各样的表情都具有一定的信号意义,这种信号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感染性功能是指人们之间情感的沟通需要情绪的感染,而人接受客观事物所带来的刺激而引发的情绪体验也具有渲染性。

情绪对认知过程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

消极的一面,这取决于人们认知过程的心境状态。

由于心境对认知的影响是弥散的,它不仅影响认知过程的质量,而且还影响认知过程的效率,因此,心境的积极状态和消极状态会一不同的方式影响认知的各种过程。

20.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

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是:

(1)正确的人生追求;

(2)宽广的胸襟;(3)理性地适应生活;(4)寻找身边的欢乐。

21.简述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情绪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先天关联性和后天社会文化制约性。

(1)情绪与行为的制约性。

(1)情绪与行为的先天无关联性。

情绪与行为的先天无关联性可从情绪表现即表情中显现出来情绪表现是情绪在有机体身上的外显行为。

它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与身段表情。

(2)情绪与行为的后天社会文化制约性。

个体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情绪的先天的遗传性,但是情绪的行为表现又是比较复杂的,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某些比较复杂情绪的表现更是如此由于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人们能够意识到情绪表现易被人识别,于是情绪的行为表现又可以通过后天学会,使得人们能够力图掩盖自己的某种真正的情绪表现,在某种情况下又存行为上表现出故意设计的情绪行为,有时是和内心情绪不一致的情绪行为情绪的行为表现明显到受到社会义化因素的影响。

即外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的情绪行为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22.暴怒情绪的控制。

暴怒足因对客观事物不满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一般都是由外在的强烈刺激所引起的。

这种情绪反应会严重危害身体。

控制暴怒情绪的基本程序有三步。

第一步:

自我意识自己的暴怒。

只有承认自己的情绪处于什么状态,才有可能从这种不良状态中解脱出来。

第二步:

对暴怒情绪进行归因。

承认暴怒情绪的存在,就要分析产生暴怒情绪的原因,弄清楚为什么会暴怒。

第三步:

寻求制怒的方法。

23.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关于智力发展,心理学家曾经提出很多假设,早在30年代桑代克就绘制过学习能力与年龄的关系曲线,他认为学习能力在23岁左右达到高峰,一直到45岁,但之后学习能力就开始下降。

布卢姆1964年提出智力发展假说,他认为把一个人的智力以17岁水平为100%,那么,5岁以前就可达到50%,5~8岁又可增长30%,剩余的是在8~17岁获得的。

脑点播研究也表明,儿童脑的发育在5~66岁和13~14岁存在两个加速期。

贝利的研究表明13岁以前智力是直线上升发展期,以后缓慢到25岁达到高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有所下降,贝利的研究结果被绘制成智力成长年龄曲线。

24.智力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有:

(1)教育和教学中的智力开发:

①学科教育中的智力开发;②元认知与智力开发;自我效能感与智力开发。

(2)特定的智力开发训练:

①波诺的方案;②“应用智力”方案;③PIFS(学校中实用智力)方案。

25.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有:

(1)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环境;

(2)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

改革评价机制;改革现有课程;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

①智力激励法(头脑风暴法);②信息交合法;③联想法;④综摄法。

26.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

常用的智力测验:

(I)常用的个体智力测验:

斯坦福—比钠量表;韦克斯勒量表。

(2)常用的团体智力测验:

美国陆军测验(包括陆军甲种测验和陆军乙种测验);瑞文推理测验。

除上述美国还有两个最为广泛的团体测验,一个是学业能力测验,另一个是美国院校测验,他们都是针对大年龄学生的。

27.气质的含义及其类型。

所谓气质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此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气质实际上是指人格中最稳定的、在早年就表现出来的,受遗传和生理影响较大而受文化和教养影响较小的那些层面。

气质的类型:

古罗马医生盖伦根据体液学说来解释气质,认为某种占优势的体液决定一个人的气质。

这就是气质类型学说。

这种学说将气质分为四种类型:

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多血质的典型特点是活泼好动,反应快,善交往往胆汁质的典型特点是急躁,莽撞,情绪变化快;黏液质的典型特点是反应迟缓,沉默寡言,沉静,忍耐;抑郁质的典型特点是敏感,孤僻,忧郁,常在内心里经历暴风骤雨。

28.简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5)发展的关键期。

29.简述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

在皮亚杰看来,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这四个因素是:

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平衡化,其中第四个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1)成熟:

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

(2)自然经验:

主要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主要有两类,一是物理经验,它是主体的个别动作作用于客体所产生的有关客体位置、运动和性质的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是有关客体本身的;二是数理逻辑经验,它是主体对一系列动作之间关系的协调的经验,是反复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社会经验:

主要指语言和教育的影响。

(4)平衡化。

30.教学过程中怎样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迁移?

通过教学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迁移,就必须根据迁移原理有效地组织教学。

(1)改善心智功能;

(2)传授摹本知识;(3)有效的指导;(4)提高迁移的意识性:

(5)合理安排教学内容;(6)设计情境性教学。

31.简述认知结构的迁移观。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的影响,这就是迁移。

所以,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新学习是不存在的。

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它是学生头脑中全部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式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主要包括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原有的认知结构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