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相府导游词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7139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皇城相府导游词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皇城相府导游词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皇城相府导游词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皇城相府导游词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皇城相府导游词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皇城相府导游词0.docx

《皇城相府导游词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皇城相府导游词0.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皇城相府导游词0.docx

皇城相府导游词0

皇城相府导游词

【第1篇】皇城相府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城东15公里的北留镇皇城村,是一座建于明清两代的古城堡建筑群,总面积36580平方米,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它是清文渊阁大学士。

兼吏部尚书加八级、《康熙字典》总裁官、康熙皇帝35年讲经老师陈廷敬的故居。

皇城相府是国家4A级旅游区,也是电视剧《康熙王朝》外景拍摄地。

陈廷敬,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20岁中进士,一生28次升迁,直至成为一代名相,被当代史学界誉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

皇城陈氏家族人才辈出,科甲鼎盛,明清两代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为清代中国北方文化大家族。

【御书楼】

这座古老雄伟的建筑叫御书楼,因藏有康熙御笔而得名,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

康熙四十九年(1710),72岁高龄的陈廷敬曾多次请求告老还乡,均被康熙帝婉言谢绝。

当年十一月,他再次因耳疾力请辞官,终于获得恩准。

但康熙帝命他原官解任,但仍留京用事,总裁《康熙字典》的编修,并说:

卿是耆旧,可称完人。

陈廷敬辞官后,康熙帝对他更加关怀有加,经常到他寓所探望。

次年二月康熙帝再次到他书房巡视,看到陈廷敬不顾体弱多病,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审编字典时,备受感动,当即御笔亲书午亭山村和春归乔木深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这幅匾联赐予陈廷敬,对他的一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并动情地说:

朕特书此匾联赐卿,自此不与人写字矣。

午亭为陈廷敬的晚号。

陈廷敬去世后,他的三儿子陈壮履将御书恭摹勒石,建楼珍藏,以示纪念。

【中道庄城门】

皇城相府的外城叫中道庄,是陈廷敬拜相入阁,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之后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的。

按照内城风格,条石筑基,青砖砌墙,城楼、堞楼、望河亭前后呼应,左右相倚,与内城相接。

既可登高远眺,赏心悦目,观览风景,又可居高临下,拱卫拒敌,外城门上镶嵌有两块匾额,上为天恩世德,下为中道庄。

中道庄含意:

一是自古以来,在樊水河畔,上有梅庄,下有三槐庄,皇城处于中间地段,故名中道庄;二是说皇城的主人身居官场,恪守的是孔孟之道,故曰中道庄。

上匾天恩世德四字,以示皇天在上,天赐恩德,世代不绝。

【功德牌坊】

穿过中道庄城门后看到的是这大小两座石牌坊。

它是陈氏家族用来旌表族人取得功名和荣誉的功德牌坊。

这座大牌坊,始建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四柱三楼,枋额雕龙镌凤,基座瑞兽环拥,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牌楼上方冢宰二字是宰相的别称,意为百官之首;总宪二字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

牌坊最下面一格,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就是相府主人。

他在朝为官53年,先后担任过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并入阁拜相,声名显赫。

封建社会推崇父以子贵,妇随夫荣的伦理道德,因陈廷敬是朝廷中的一品大员,官高位显,他的父辈以上是要加官晋爵的。

所以,以上三行是分别封赠给陈廷敬的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官职。

左右分别有一门衍泽、五世承恩8个大字,意思是说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了皇帝的恩赐。

下边则是陈廷敬兄弟子侄们所取得的功名和官职。

牌楼的护柱石由狮子滚绣球的图案组成。

小牌坊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两柱一楼,结构简单,上面记载着从明嘉靖到清顺治年间陈廷敬已经中举,由于受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小牌坊的规模和装饰均不及前者,但在康熙年间的大牌坊未建成之前,仍不失为陈氏家庭的荣耀和标志。

【冢宰第】

冢宰第门楼高大,威严壮观,在大门上方有冢宰第三个大字。

在陈廷敬拜相入阁后又在外面的两柱间加上了大学士第匾额一块。

门前有两墩旗杆石。

进入大门,就可以看到当时的过道大厅,至今余韵犹存。

它为四柱三门、三间七架的结构。

中间的门叫仪门,一般是不开的,左右两边分别是接序行走的过道。

冢宰第的建筑装饰既仿古、仿旧(东方的),又仿真、写实(西方的),开清代颖细繁密的先河。

这些装饰题材,以寓意、比喻的手法寄托着主人的理想和希望,表现了不同层次人们的审美观点。

该院落的主建筑,正面为迎客大厅,康熙曾经两次在这儿做客。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为表彰陈廷敬的丰功伟绩,康熙皇帝为陈廷敬题写了点翰堂之匾额,这幅匾额被挂在大厅上方以示荣耀。

【斗筑居】

在内城的城门上方镶嵌着一块不大的石匾,上书斗筑可居4个大字,这是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手书。

内城形似斗状,是陈家为躲避明末流寇的侵扰而修建的。

陈昌言将内城比作斗,意为在小小斗室之中有保安求全存身之地。

【屯兵洞】

我们现在来到了内城墙上,登高远眺,内城最引人注目的,当数三间七层、高百尺的河山楼和屯兵洞等建筑。

河山楼东堡墙根一字形排开、依地势用砖石砌筑的五层窑洞层层递升,直至垛口,大小不同,内外相联,上下用甬道相接。

内部既通且连,一进三四间,显得古朴厚重。

这些窑洞,既省工省料,经久耐用,冬暖夏凉,易于居住;又错落有致,变化多端,立体感强,隐蔽性好,在建筑上颇具匠心。

【河山楼】

河山楼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是陈氏家族为了抵御乱军侵扰而建造的防御性建筑。

该楼长3.4丈、宽2.4丈、高10丈,是相府城内最高的建筑。

楼分7层,有墙内梯道和层间木梯相通,雄浑坚固,可容千人避难于其中。

三层以上设有窗户,楼顶建垛口和女墙,便于了望敌情和抛掷乱石,底层深入地下,掘有水井,备有石碾、石磨、灶具等生活设施,并有地道通往城外,以防不测。

【内城】

自崇祯五年建起河山楼后,陈氏家族凭借坚固的河山楼顽强抗击了数次流寇的袭击,保证了周围千余乡邻的生命不受侵害。

但楼内容量毕竟有限,为永保万全,陈家耗巨资,于崇祯六年(1633年)农历七月动工,第二年春天建成。

内城全长467米,垛口149个,平均宽度为2米,高度为12.5米,最高处25米,用石7000余方,砖370多万块.西、北门用铁皮包裹,门上各有楼阁。

为防不测,铁门之外设有粗大的木栅栏。

城内所有建筑均为明代建筑,每处院落自成体系,各有特点,对研究明代建筑有着重要的历史价什值。

【世德居】

这座精巧别致的院落叫世德居。

俗称世德院,由陈廷敬曾祖父陈三乐经商时的商号世德堂而得名。

世德堂创建于明代正德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是陈氏家族移居中道庄时的早期建筑。

后经多次修复扩建,逐渐形成现在的规模。

世德居是陈氏家族繁荣昌盛的发祥地,是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居住的地方。

第一层东方为陈廷敬的出生地,第二层为藏书楼,第三层为藏版楼。

因为陈家家道殷实,读书人多,又历代尊师重教,所以建有刻版印刷厂,印刷各类书籍供子弟们学习,并有自己的藏书楼。

站在内城高处可以看出,内城与外城相连,互为依托,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进可攻,退可守。

内城的建筑多是坐东朝西四合院,典型的晋东南民居特色,外城坐北朝南,明代建筑风格,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有致。

【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是祭祀陈氏祖先的祠堂,里面供奉着陈氏先祖的牌位,厢房内挂有陈氏先祖遗像图和陈氏族谱图。

祠堂正门两侧悬挂着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记载着陈氏在明清两代共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

皇城陈氏,原籍河南省彰德府临漳县(彰德府即现在的安阳市,临彰县即现在河北省邯郸市临彰县)。

明永乐年间,由于家乡遭受自然灾害,师祖陈靠被迫带领全家老少迁居晋城市泽州县天户里半坡村,明宣德四年(1429)年迁居于此。

皇城相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宏伟的建筑,还在于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陈氏家族不仅留下众多的诗文、遗著和传说,而且有作为清朝极盛时期最高统治者康熙皇帝的大量御书、御诗、牌匾、挽诗、一个朝臣宰辅的故地,能遗存这样多的皇帝御笔,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皇城相府对于研究明清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哲学、建筑等均有重要价值。

这也正是它独具魅力的地方。

各位游客,以上就是皇城相府的相关景点了,祝大家玩的开心!

【第2篇】皇城相府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早上好!

欢迎大家到皇城相府参观游览。

我是大家本次旅行的导游,我叫程婷,大家叫我小程就行。

这一路上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尽管和我说,我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您解决。

我们今天将要参观的皇城相府景区位于晋城市阳城、沁水、泽州三县之交的北留镇皇城村。

皇城相府北依樊山,西临樊溪,其枕山际水的地理位置可谓风水绝佳。

皇城相府开城门九座,城墙总长1700米,大型院落19处,总建筑面积近四万平方米。

皇城相府又分为内外两城,河山楼和藏兵洞为其标志性建筑。

明朝末年,豫陕流寇横行,王嘉胤、王自用部屠戮山西,晋南为之震恐。

明崇祯四年五月,王嘉胤率军由沁水进入阳城,次月在与乡兵的作战中被叛将杀害。

王嘉胤遇害后,绰号“紫金梁”的王自用率军再起,号称36营20万人马,几乎席卷山西全境,并在此后两年多次侵扰郭峪、润城、屯城一带。

屯城人张慎言曾任吏部尚书,是明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在他的笔下,曾详细地记叙了流寇对百姓生命、财产带来的重大侵害。

陈氏家族祖居郭峪,其明建祖宅“老狮院”至今仍由村民居住。

明崇祯五年,也就是公元1632年,为抵御流寇,自保于乱世,陈氏家族在樊山脚下修建了高达七层的防御性建筑河山楼,第二年,在河山楼外增修城堡,也就是今天的皇城相府的内城“斗筑居”。

陈廷敬显贵之后,家族兴旺,在这种情况下,又开始修建外城,即“中道庄”,并于康熙四十二年全部完工,九年后,陈廷敬病逝于北京。

皇城相府城墙高达12米,与明建平遥古城和九边重镇太原的城墙等高,这圈享受州县级规格、周长一千余米的城墙,便是陈家的院墙。

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康熙帝国》中,平定三藩之乱的几场戏,即是以此城墙为背景拍摄的。

同样,陈家的院门也如同城楼般高大宏伟,门洞上镶嵌着两块匾额:

“中道庄”和“天恩世德”。

中道庄,既是皇城村的原称,也是皇城相府外城的名字。

世德是指世德堂,这本是陈廷敬曾祖经商时的商号名称,后来陈氏家族陈廷敬这支支脉也就以此来称呼,同样为富商巨贾,陈氏家族的另一支树德堂则鲜有及第入仕之人,世德堂的子孙们自认为造成如此悬殊差距的原因是上天对自己的垂爱与恩顾,于是悬挂了“天恩世德”这块匾额。

走进中道庄,首先看到的是两座气势恢宏、古朴典雅的石牌坊。

陈氏家族的第一座石牌坊奉旨建于清顺治十四年,褒奖的是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

这一年,19岁的陈廷敬已经考取举人的功名,牌坊的落成不仅为陈家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激荡着这位青年书生渴求功名显贵的雄心壮志,一座更大更能彰显天恩的牌坊已经在无形之中植根于他的心灵深处。

第二年,少年得志的陈廷敬即成为陈家第三位进士,开始了他平步青云的宦海坦途。

陈廷敬心中的那座牌坊最终在清康熙36奉旨建造,陈廷敬时任经筵讲官、刑部尚书。

新牌坊四柱三楼,正中上方的匾额上书写着“冢宰总宪”四个大字,“冢宰”,是宰相的别称,意为百官之首,“总宪”,则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

“冢宰总宪”两侧的匾额上,书写着“一门衍泽”和“五世承恩”,而另十四幅匾额则书写着陈氏家族取得的功名与官职,其中包括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父亲、祖父、曾祖父的累次封赠,这便是一个莘莘学子在位极人臣之后为昔日的寒窗苦读而得到的泽被整个家族的回报。

抬头仰望牌坊上高达五层的匾额,不能不叹服陈氏家族的显耀与辉煌,而匾额上一排排黑底白字的楷书更显得庄重威严,令人肃然起敬。

走过两道石碑坊,街道北侧,即是陈廷敬的私邸“冢宰第”,陈廷敬入阁为相之后,这里又增挂了“大学士第”的匾额。

“冢宰第”是中道庄的主体建筑,同时也是整个皇城相府最重要的建筑,也正因为如此,“冢宰第”的修缮工作必须得到专家学者更为细致的论证,它的修缮工作被放在了最后,成为皇城相府唯一还没有修复的院落。

走入“冢宰第”,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照壁,照壁正中镶嵌着麒麟砖雕,两侧各垂直排列有六幅内容完全不同的砖雕,这十二幅砖雕,通过谐音、象征、借代等手法各代表一个汉字,共同组成了一幅楹联,由于年代久远,这幅楹联如今已经成为不可破解的谜语。

“冢宰第”内的正北厅堂内,悬挂有康熙御笔匾额“点翰堂”。

传说康熙皇帝南巡驾临皇城时,御笔钦点陈家第六位进士、陈廷敬之子陈壮履为翰林,“点翰堂”因此而得名。

此后,康熙皇帝走过的正门也被称为御道,官员及庶民从此一律改走东西次间偏门。

走入皇城相府内城“斗筑居”,可以看到以陈氏家族两大分支命名的“树德居”和“世德居”。

世德居由三个院落构成,建于明正德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是皇城相府内现存最早的建筑。

明朝末年,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成为这里的主人,崇祯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陈廷敬出生于世德居,与他的八个兄弟及堂兄陈元先后在这里接受陈昌期的儒学教育,并从此走上仕途光宗耀祖,世德居成为陈氏家族兴旺繁荣的发祥地。

斗筑居内,还建有御史府,这是陈廷敬伯父陈昌言的故居,陈昌言是陈氏家族的第二位进士,他的儿子陈元,则是陈家的第四位进士。

内城城门上的“斗筑可居”匾额即是陈昌言的手笔,这四个字充分表达了遭逢乱世的陈氏家族对平安生活的渴望与祈盼。

陈昌言在明清两朝均担任御史之职,也只有他这种出身于商贾家庭的知识分子,才不会像传统儒生那样,与生俱来地背负过于沉重的思想负担和“夷夏之防”的精神枷锁,得以从从容容地脱去旧朝服,剃去头发,继续做他的“直指公”。

皇城相府的标志性建筑河山楼,名取“河山为囿”之意,是崇祯五年,为抵御流寇侵扰,由陈家昌言、昌期、昌齐三兄弟合力建造。

河山楼高达七层,可同时容纳千余人避难,如此的高度与规模在明清建筑中极为少见。

更为难得的是,这样一座砖石高层建筑,历经近四百年的风雨沧桑,仍旧巍然屹立,雄距一方,周边至今没有超越其高度的建筑。

做为一座民用军事防御堡垒,河山楼的设计非常科学,考虑极为周全。

河山楼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二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

河山楼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便于了望敌情保卫城堡,底层深入地下,开辟有秘密地道,便于转移逃生。

河山楼内还备有水井、碾、磨等生活设施,储备有大量粮食,以应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

河山楼建于公元1632年,工程尚未完工,流寇不期而至,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八百余人入楼避难。

流寇久攻不下,扬言要日夜封锁并采取火攻,楼内村民将井水从楼顶泼下,以显示准备充分,不惧围困,流寇知难而退,撤兵离去。

此后十个月里,流寇又先后三次进犯,依靠河山楼的避佑而逃过兵灾的村民多达数千人次。

河山楼峻工的第二年,陈氏家族修建了“斗筑居”城墙,将河山楼、世德居、树德居等建筑囊括其中。

皇城相府内城墙仅用七个月的时间即全部完工,城头遍设垛口,东南、东北二角设文昌、关帝二阁。

城墙内四周设藏兵洞,共计五层125间,为战时家丁、民勇藏身休憩之处。

藏兵洞大多为窑洞式建筑,具有明代风格,因为地势较高,站在远处即可看到它们一字排开,显得颇为壮观。

皇城古堡为求自保于乱世而建,虽然明末的动荡很快宣告结束,但其军事防御功能在此后的岁月中又多次发挥作用。

顺治六年,大同总兵姜(王襄)发动兵变,烽烟燃遍三晋,姜(王襄)部将张光斗上门召请陈昌期,经历了明末十余年战乱的陈昌期不愿卷入政治旋涡引火烧身,因而严辞拒绝。

张光斗率兵围攻斗筑居,陈昌期坚守数月,直到清军解围,陈氏家族和周边村民因为没有参与这次注定会以失败告终的兵变而逃过了一场政治灾难。

民国初年,政局混乱,河南土匪多次越境进犯阳城,动辄即以多达数千的人马一路烧杀抢掠而来,皇城村坚固的城墙使得土匪不敢有所企图,再一次护佑百姓于乱世。

好了,荆州古城的有关情况就给大家介绍到这儿了。

谢谢!

【第3篇】皇城相府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早上好!

欢迎大家到皇城相府参观游览。

我是大家本次旅行的导游,我叫程婷,大家叫我小程就行。

这一路上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尽管和我说,我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您解决。

我们今天将要参观的皇城相府景区位于晋城市阳城、沁水、泽州三县之交的北留镇皇城村。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之所以被称为相府,顾名思义是一位宰相的府邸。

皇城相府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皇帝延聘长达35年的讲经老师、《康熙字典》的总阅官、辅佐康熙皇帝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的府第。

阳城封建史上进入中央集权核心层为相的殿阁大学士总共有两位,一位是咱们今天将要参观的皇城相府的主人陈廷敬,另一位是陈廷敬的晚辈、清雍正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田从典,雍正皇帝评价其为官“品行端正、老成廉洁、奉国公忠”,死后曾下诏“入贤良祠”,受祀于山西的“三立祠”。

也许是陈廷敬给康熙皇帝当了35年的讲经老师,又把他生前死后的殊荣显贵不遗余力地用皇城相府这一极富立体感的形式定格下来传诸后世,所以在阳城民间,“老前辈”陈廷敬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要比田从典大许多。

陈廷敬除了是一位深受一代明君康熙皇帝赏识和重用的辅弼重臣之外,还领导编修了《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明史》、《三朝圣训》、《鉴古辑览》和《大清一统志》等大型语言工具书和史志巨著,故他又堪称清代著名的语言文学家和编辑家。

陈廷敬的个人作品有《午亭文编》50卷、《尊闻堂集》和《午亭笔话》等著作。

其诗文作品品味极高,人称“燕许手笔”,“海内无异词”,是当时居于权威地位的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诗人。

另外,他还通音律,精书法,对易经、理学也有很深的造诣和独到的研究。

像他这样集诸家于一身、居高位而多才的人中之瑞,在我国古代宰辅大臣中当属凤毛麟角。

康熙曾这样评价他的老师:

“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虽有溢美之嫌,但却是发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皇城相府整个建筑分内、外两层,始建于500多年前的明宣德年间。

(内城是明代遗构,外城为清代所建)面积10万多平方米,有院落16座,房屋60多间,城墙总长780多米。

相府的主人陈廷敬,5岁入私塾,9岁能赋诗,19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一生荣获28次升迁,在朝为官53年,历任礼部侍郎和吏户刑工四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渊阁大学士,被当代史学界誉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和诗人,享年75岁。

陈氏家族历代以诗书、耕读传家,明清两代曾出现41位贡生、19位举人、33位家族诗人,其中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被誉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好了,皇城相府景区到了,各位请拿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小程下车,咱们到景区内去参观游览。

皇城相府迎圣驾表演时间:

夏季09:

00---09:

30

冬季09:

30---10:

00

表演时间:

20分钟

好了,表演结束了,各位请随小程到府内参观游览。

咱们先到门楼上参观游览。

各位,我们眼前的这座楼叫“御书楼”,因楼内珍藏有康熙皇帝御笔而得名。

它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是陈廷敬的三儿子陈壮履纪念去世的父亲而修建的。

“午亭山村”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楹联是康熙皇帝晚年为陈廷敬所题。

“午亭”是陈廷敬的晚号,用他的晚号为其故居命名,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作为辅弼良臣的最高褒奖。

楹联的深刻寓意是说陈廷敬青壮年的时候,事业有成,就像浓荫蓊郁的乔木一样,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晚年带病坚持工作(带病编修《康熙字典》),品节昭明,好像临霜的菊花,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芳香。

这幅楹联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一生功绩的充分肯定和至高评价。

当时康熙皇帝已年近花甲,这些也是他的封笔题字。

请看,在“午亭山村”匾额上方还有一块玉玺大印,上面刻有“康熙御书之宝”。

)(御书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上面覆盖着与故宫相同的明黄色琉璃瓦,端庄富丽,金碧辉煌,体现了皇帝御赐无与伦比的尊贵,是皇城相府规格最高的建筑:

第一高,位置最“抢眼”;第二高,名字最专用;第三高,颜色最特别:

明黄色是皇室专用颜色,所以相府内除了御书楼,其余建筑都只能用普通的灰瓦覆顶。

当然,陈壮履修建御书楼之举,就是为了将先祖的功业和名誉传诸后世。

好了,各位请随我继续向前参观。

我们眼前的这道城门叫中道庄,是皇城相府的外城,同时也是相府的正门,是以条石筑基,青砖砌墙,一门三匾:

竖匾、中匾和下匾。

各位请看,竖匾是“相府”二字,表明了主人的身份;中匾是“天恩世德”四个大字,是陈廷敬拜相入阁、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之后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直接嵌入庄门之上,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说皇天在上,天赐恩德,世代不绝,造福子孙;第二层意思是说历代天子给予陈家祖上、后代的恩赐,陈氏家族将世世代代以德相报。

大家再看下匾,刻有“中道庄”三个大字,意思是说,相府的主人历来恪守儒家的中庸之道,“中”者,不高不下,不偏不倚;“道”者,道德文章,规则规律,同时也是陈廷敬对自己家族的一个整体的评价和标榜。

好了,各位,我们继续向前参观。

大家可以看到,在我们正前方有大小两座石牌坊。

牌坊在古代是用来宣扬礼教,标榜功德,纪念先贤或者起装饰性作用的建筑物。

同样,这两座石牌坊也是陈氏家族用来标榜功德的功德牌坊。

我们先看这一座大石牌坊,建于1699年,是四柱三门石质仿木结构,枋额雕龙镌凤,基

座瑞兽环拥,牌坊通体以砂石雕造,气势恢宏。

大家请看牌楼的正上方,镌刻有“冢宰总宪”四个大字。

“冢宰”是宰相的别称,为百官之首;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和人事部。

“总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

都察院是清廷中央最高一级监察机关,肩负监督考察各级官吏的重任,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纪律监察机关,而左都御史就是这个单位的“一把手”。

在“冢宰总宪”下方有四格文字,从下至上分别镌刻着陈廷敬及其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官职和功名,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最下方一格陈廷敬所任官职的具体名称。

咱们先看这一格,“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清朝的中央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而陈廷敬曾在吏、户、刑、工四部担任过尚书,最后拜相入阁,声名显赫。

封建社会推崇“父以子贵,妇随夫荣”的伦理道德。

清制规定,一品官赐给官员本身及以上三辈同样的官职,赐予官员本身的叫“授”,赐予他们的父母及祖先,生者叫“封”,已经过世的称“赠”。

因此,以上三格分别是陈廷敬父亲陈昌期、祖父陈经济、曾祖父陈三乐被多次封赠的官职。

不过这些封赠的官职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并没有实权,目的只是为了光宗耀祖。

大家再看,两边的偏门上分别刻有“一门衍泽”和“五世承恩”八个大字,指的是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了皇帝的恩泽,并且感谢皇帝的恩赐。

下面的小字部分则详细记载着陈廷敬同门八兄弟及其3个儿子所授的官职,计有:

左:

己亥科赐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元

壬子拔贡国子监学正候补行人司司副陈廷继

候选知县改补府同知陈廷愫

征仕郎广东廉州府钦州州判候补知县陈廷扆

奉直大夫刑部湖广清吏司郎中改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加一级陈廷统

右:

湖广岳州府临湘县知县陈廷弼

甲子科举人拣选知县陈廷翰

江南淮安府邳睢灵壁河务同知加一级陈谦吉

甲戌科会魁赐二甲第十二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豫朋

丁丑科会魁赐二甲第八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壮履

请看,右边最下两格分别是他的二儿子陈豫鹏和三儿子陈壮履所取得的进士功名和所授官职。

【陈廷敬是陈氏家族的第9代,陈廷敬有三个儿子和十七个侄子,总共20人。

其中陈廷敬的三个儿子,长子陈谦吉考场不利,次子陈豫朋,他19岁时参加乡试,高中经魁。

23岁参加会试,又高中会魁,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这是陈氏家族的第五位进士、第三位翰林。

陈廷敬的七个兄弟,共有十七个儿子,十七个侄子中有两人中进士。

陈廷敬的六弟陈廷统之子陈观颙,他是陈氏家族的第七位进士,终年45岁。

陈廷敬的七弟陈廷弼之子陈随贞,陈随贞考中翰林时三十五岁,他是陈氏家族的第八位进士,第五位翰林。

陈随贞考中翰林,但他无意做官,所以,他到翰林院不久,就请假回乡,不再赴任,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陈氏家族的第十一世,也就是陈廷敬弟兄八人的孙子辈,共38人,其中以陈豫朋的长子也就是陈廷敬的孙子陈师俭最为突出。

他是陈氏家族的第九位进士、第六位翰林,也就是说是陈氏家族的最后一位进士,也是最后一位翰林。

他虽考中翰林,但未到翰林院任职,因为当时西南地区正在改土归流。

(少数民族地区,原来皆由土司管辖,雍正五年实行官府统一管理,以加强中央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