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生产环境简答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7109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与生产环境简答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植物与生产环境简答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植物与生产环境简答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植物与生产环境简答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植物与生产环境简答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与生产环境简答题参考答案.docx

《植物与生产环境简答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与生产环境简答题参考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与生产环境简答题参考答案.docx

植物与生产环境简答题参考答案

植物与生产环境简答题

第一章 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

1.什么叫生物膜?

简述其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和细胞内膜,包括核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膜,统称为生物膜。

结构:

生物膜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按液态镶嵌模式构成生物膜。

两列液态的磷脂分子构成膜的骨架,蛋白质分子镶嵌在磷脂层中,整个膜可以自由地作半液体流动。

功能:

(1)生物膜为选择性透过膜,这样就保证了活细胞能与外界进行正常的物质交换。

(2)生物膜具有屏障作用,把细胞中的细胞器与其他部分隔开,使细胞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从而保证生命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3)细胞膜还具有接受胞外信息和识别不同生物种类的功能。

2.液泡具有哪些作用?

(1)液泡与细胞需水有关,液泡中的溶液可使细胞保持一定的形态,以利于植物各种生命活动的进行。

(2)贮藏各种养料和生命活动的产物,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

(3)含有水解酶等多种酶类,参与细胞内物质的降解。

3.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有丝分裂是一种最普遍的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导致植物的生长,而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1次,细胞核分裂1次,同一母细胞分裂成2个子细胞,子细胞有着和母细胞同样数量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连续分裂2次,但染色体只复制1次,同一母细胞分裂成4个子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数只有母细胞的一半。

4.根尖有哪几个分区?

各区的特点是什么?

根尖可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四个部分。

(1)根冠:

根冠形似帽状,套在根的顶部,是根尖的保护结构,根冠由薄壁细胞组成。

能分泌黏液,起润滑的作用,便于根尖向土壤深处伸进。

(2)分生区:

分生区位于根冠上方,长1-2mm,属分生组织。

此区细胞体积小、壁薄、质浓、核大、排列紧密,具有强烈的分生能力。

(3)伸长区:

位于分生区的上方,是由分生区产生的新细胞分化而成的。

该区细胞剧烈伸长,成为根在土壤中向前推进的动力。

(4)根毛区:

位于伸长区的上方,由伸长区细胞进一步分化而来。

细胞不再纵向生长,已分化出各种成熟组织,外表密生根毛,此区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5.根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有何不同?

根的初生结构(根毛区的结构)从外到内分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中柱鞘、初生韧皮部、初生木质部、薄壁细胞)三部分。

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是由薄壁细胞和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而形成的次生分生组织,由它们所形成的结构叫次生结构。

根的次生结构从外到内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周皮(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韧皮部(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次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和射线等部分。

有些植物的根还有髓。

6.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有何不同?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自外向内分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

维管柱由维管束、髓和髓射线三部分组成。

初生结构形成不久,内部便出现了束间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

木栓形成层多数由皮层薄壁细胞转变而来,由它们进行分裂活动形成茎的次生结构,自外向内分为:

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皮层(有或无)、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髓(有或无)和维管射线。

7.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有何特点?

禾本科植物茎在形态上有明显的节和节间,内部结构特点有:

(1)多数没有次生结构;

(2)表皮细胞常硅质化,有的还有蜡质覆盖;(3)皮层和维管柱之间没有明显界限,维管束分散排列于茎内.没有形成层,茎增粗受到一定的限制。

8.禾本科植物叶的结构与双子叶植物有何不同?

禾本科植物的叶与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相比,不同之处是:

(1)表皮细胞的外壁除角质化外,还充满硅质;

(2)上表皮有许多呈扇形排列的泡状细胞,称为运动细胞;(3)它的保卫细胞是哑铃形,两侧有副卫细胞;(4)叶肉细胞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分;(5)叶脉为平行脉;(6)维管束也是木质部在上,韧皮部在下,无形成层,外面尚有一层或两层维管束鞘。

9.种子对农业生产有何意义?

它由哪几部分构成?

种子是作物的繁殖器官,是农作物繁殖后代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物质条件,又是一切粮油作物的收获对象。

    种皮

  种子胚乳胚芽

胚轴

胚子叶

胚根

10.以小麦为例,说明禾本科植物花的结构特点。

禾本科植物与双子叶植物花的形态和结构不一样,如小麦:

花集中在麦穗上,构成复穗状花序,又常以小穗为单位,每小穗外是两个颖片,内包括2~5朵小花,小花又由稃片、浆片、雄蕊3个、雌蕊1个组成,柱头羽毛状,花柱不明显。

11.什么是双受精?

有何生物学意义?

双受精:

花粉管到达胚囊后,其末端破裂,释放出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细胞结合,成为二倍体的受精卵,另一个与两个极核融合,形成三倍体的初生胚乳核。

卵细胞、极核同时和2个精子分别完成融合的过程叫做双受精。

双受精作用不仅把双亲的遗传物质传给了胚,而且为胚萌发提供了营养物质——胚乳(3n)同样也具有了双亲的遗传性。

这样产生的子代生活力更强,适应性更广。

双受精作用是植物界有性生殖中最高级的形式,是被子植物所具有的特性。

12.简述种子与果实的形成过程。

受精以后,子房逐渐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花柄发育成果柄,花萼凋谢或宿存,花托或花被也可成为果实的一部分。

整个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合子发育成胚,受精的中央细胞发育为胚乳。

 

第二章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

1.植物开花结果与根、茎、叶生长的关系如何?

根、茎、叶的生长即营养生长,开花结果即生殖生长,两者的关系是:

(1)营养生长是植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

(2)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存在矛盾:

①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关系协调;②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关系不协调:

营养过旺,生殖不良;③营养生长限制了生殖生长:

营养不良,生殖抑制。

2.简述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

(1)内部条件:

①种子的休眠;②种子的成熟度;③种子的寿命。

(2)外部条件:

①适当的水分;②适宜的温度;③足够的氧气。

3.植物营养器官生长有哪些特点?

(1)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①生长大周期;②昼夜周期和季节周期。

(2)植物生长的极性现象。

(3)植物的再生现象。

(4)植物的衰老。

4.什么是顶端生长优势?

试述顶端生长优势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植物的顶芽生长快,而侧芽生长较慢或处于潜伏状态,这种顶端生长占优势的现象叫顶端优势。

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①果树栽培中常利用顶端优势进行合理的整形修剪,使枝条均匀合理分布,以形成较为理想的树形。

②棉花生产中打顶、去尖,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并减少蕾铃脱落。

③茶、桑生产上去掉顶端,促进侧枝和叶生长,有利于提高产量。

④在用材林生产上,去掉部分侧枝,以保持其顶端优,使树干挺直。

⑤在蔬菜移栽时,往往切断部分主根,促进侧根形成,扩大根系的吸收面积,提高移栽成活率。

5.如何通过控制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来控制植物生长发育?

(1)改善植物的光照条件

植物的光照条件主要是指光照度、光照时间、光照质量和光的分布四个方面。

改善植物的光照条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增强和完善光照条件,二是遮光,三是人工补光。

①增强和完善光照条件栽培植物的合理密植,确定栽培植物适宜的株行距,改进栽培管理措施;采用地膜覆盖;选择合适棚址。

②遮光利用间套作物荫蔽;林下栽培;覆盖各种遮阳物。

③人工补光人工补光的光源有白炽灯、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等。

目的:

光周期和光合作用

(2)温度条件的调控

温度条件调控的原则是:

春季提高温度,以利适时播种或促苗早发;夏季适当降温,防止干旱和热害;秋冬季节保温和增温,使植物及时成熟或安全越冬。

具体措施有:

①升温主要措施有:

排水;增施有机肥料;覆盖;向阳作垄;中耕松土等。

②降温主要措施有:

灌水;覆盖;中耕松土;通风换气。

③保温主要措施有:

灌水;增施保温肥;营造防护林带,设置人工屏障,留茬播种、熏烟、盖草等措施也有保温作用。

(3)土壤水分的调控

土壤水分的调节控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土壤水分的保持,二是增加土壤水分(增湿),三是降低土壤水分(降湿)。

①土壤水分的保持改良土壤,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合理的土壤耕作:

耙地、耢地、镇压、中耕(锄地、耪地);地表覆盖。

②增加土壤水分主要依靠降雨和人工灌溉补充水分。

③降低土壤水分主要是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完善农田灌水、排水系统,一旦田间发生积水(特别是雨季),及时排出。

(4)气体条件的调控

①二氧化碳(CO2)①加强栽培管理,如合理做畦、合理密植、合理搭架、合理进行植株调整,改善栽培植物群体内部的CO2供应状况;②进行CO2施肥是最根本的方法;③施用有机肥料也可增加田间的CO2浓度。

②氧气(O2)选择地势较高、疏松、透气性良好的地块;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透气状况;合理灌溉,忌大水漫灌,防止地面积水;雨季注意田间排水;灌水(雨)后墒情适宜时及时中耕松土,防止土壤板结;采用地膜覆盖,避免践踏,保持土壤疏松等等。

6.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植株调整?

举一实例。

①平衡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长;②抑制非产品器官的生长,促进产品器官的生长并提高品质;③调节植物体自身结构,使之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④可适当增加单位面积内的株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⑤减少病虫危害和机械损伤。

如在棉花栽培上,在生育期过程中进行的打叶枝、摘心、打杈等;在果树栽培上,进行的整枝修剪、疏花、疏果等,都是为了使植物体各器官布局更为合理,充分利用光能,使光合产物更多地运输至产品器官(花蕾、果实),从而提高产品器官的质量和品质。

 

第三章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

1.土壤质地分哪几类?

各种质地对植物生长的特性如何?

分沙土、黏土、壤土三种。

(1)沙土沙粒多,大孔隙多,透水透气性强,保水保肥性差,含养分少;有机质分解快,易脱肥;土温升降速度快,昼夜温差大;种子出苗快,发小苗不发老苗;易耕作,泡水后淀浆板结;宜种植生育期短、耐贫瘠的作物。

(2)黏土:

黏粒含量较多,粒间孔隙小,总孔隙度大,透水透气性差;保水保肥性强,矿质养分丰富,有机质分解缓慢,肥效稳长后劲足;水多气少,土温升降速度慢,昼夜温差小;发老苗不发小苗,宜种植生长期长、需肥量大的作物。

(3)壤土:

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力强,有机质分解快,供肥性能好,土温较稳定,耕性良好;水、肥、气、热协调,适宜种植各种作物。

2.简述土壤微生物的重要作用。

(1)分解有机质,形成植物可直接吸收的无机盐类;

(2)分解矿物质,使其转化为植物可利用形态;(3)固定大气中游离氮素;(4)利用磷,钾细菌制成生物肥料,施入土壤,促进土壤磷、钾释放;(5)合成土壤腐殖质,培肥土壤;(6)分泌大量的酶,促进土壤养分转化;(7)其代谢产物刺激作物生长,抑制某些病原菌活动。

3.土壤有机质有哪些重要作用?

(1)提供作物需要的养分;

(2)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3)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物理性质;(4)促进微生物活动,活跃土壤中养分代谢;(5)消除农药残毒及重金属污染,刺激植物生长。

4.比较土壤空气与近地大气的组成区别,描述土壤通气的重要作用及调控措施。

1.组成区别:

①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高于大气;②土壤空气中的O2低于大气;③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④土壤空气中还原性气体高于大气;⑤土壤空气成分随时、空而变化。

2.土壤通气性的重要作用

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常通过扩散作用和整体交换形式不断地进行气体交换,这种性能称之为土壤通气性。

作用:

①影响种子萌发。

②影响植物根系的发育与吸收功能。

③影响土壤养分状况。

④影响作物的抗病性。

3. 调控措施:

通过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合理排灌、适时中耕等措施来调节土壤的通气状况,改善土壤水、肥、气、热条件,给植物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5.简述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提出创造团粒结构的具体措施。

作用:

(1)大小孔隙兼备,比例适当;

(2)能够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3)能协调保肥与供肥性能;(4)具有良好的物理性和耕性。

措施:

(1)通过深耕等耕作措施,结合施用有机肥,促进团粒结构形成;

(2)通过种植绿肥或牧草,实行合理轮作倒茬,增加团粒结构;(3)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并结合深耕,利用干湿交替、冻融交替,利于团粒结构形成;(4)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促进团粒结构形成。

6.改良土壤耕性应采取那些措施?

(1)增施有机肥料;

(2)通过掺沙掺黏,改良土壤质地;(3)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4)掌握宜耕含水量和宜耕时期。

7.改良盐碱地的农业措施有哪些?

(1)平整土地,深耕深翻;

(2)培肥改土;(3)选种耐盐作物,躲盐巧种;(4)植树造林,营造农用防护林。

8.低产水稻土中沤田的改良措施有哪些?

(1)掺沙改善质地;

(2)增施有机肥,翻压绿肥,改良土壤黏性;(3)适时晒垡和冻垡,改善土壤结构性;(4)适时耕作。

9.土壤沙化的危害有哪些?

如何防治?

危害:

(1)使大面积土壤失去农牧生产能力。

(2)使大气环境恶化;(3)造成土地贫瘠,环境恶劣,威胁人类

生存。

防止:

(1)营造防沙林带;

(2)实施生态工程;(3)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4)合理开发水资源;(5)完善法制,严格控制农垦和破坏草地。

10.土壤流失对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有什么不良影响?

如何防治?

影响:

(1)土壤薄层化;

(2)土壤质量下降;(3)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防治:

(1)树立保护土壤、保护生态环境的全民意识;

(2)植物措施;(3)土壤保持耕作法;(4)先保护后利用。

11.如何防治土壤潜育化?

(1)开沟排水,消除渍害;

(2)多种经营,综合利用;(3)合理施肥;(4)开发种植耐渍水稻品种。

12.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如何治理?

(1)通过农田水分调控,调节土壤氧化还原反应以控制土壤重金属毒性;

(2)施用石灰、有机物质等土壤改良剂;(3)客土换土法;(4)生物修复。

 

第四章植物生产与科学用水

1.水分在植物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1)水是原生质的重要组成成分;

(2)水是很好的溶剂;(3)水是某些代谢过程的原料;(4)水能保持植物细胞的稳定状态;(5)水可以调节植物的体温;(6)水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2.移栽时如何使植物体内水分平衡,提高成活率?

(1)尽量避免损伤根系,适量增加土壤水分,改善土壤温度和空气条件,选用壮苗等以促进根系早发。

(2)对大苗要适当剪掉一些枝叶,遮阳挡风,增加空气湿度等,尽量降低蒸腾强度,以保证体内水分平衡,提高成活率。

3.试说明土壤水分类型与有效性。

土壤水分依存在形态可分为四类

(1)吸湿水,不能被植物吸收,属无效水;

(2)膜状水,只有当植物根系接触到时才能被吸收利用;(3)毛管水,是植物利用水分的主要形态;(4)重力水,是水生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水分,对旱地植物而言,可被利用,但不易土壤保蓄,为多余水分。

4.什么是降水?

降水的种类及形式是什么?

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这就是降水。

常见的降水形式有:

雨、雪、霜、冰雹等。

降水的类型:

(1)对流降水;

(2)地形降水;(3)锋面降水;(4)台风降雨。

5.试述如何提高水分利用率?

一、集水蓄水技术

(一)沟垄覆盖集中保墒技术

基本方法是平地(或坡地沿等高线)起垄,农田呈沟、垄相间状态,垄作后拍实,紧贴垄面覆盖塑料薄膜,降雨时雨水顺薄膜集中于沟内,渗入土壤深层。

(二)等高耕作种植,截水增墒

基本方法是沿等高线筑埂,改顺坡种植为等高种植,埂高和带宽的设置既要有效地拦截径流。

(三)微集水面积种植

我国的鱼鳞坑就是其中之一;在一小片植物,或一棵树周围,筑高15~20cm的土埂,坑深40cm,坑内土壤疏松,覆盖杂草,以减少蒸腾。

二、节水灌溉技术

(一)喷灌技术

喷灌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将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高位水通过压力管道送到田间,再经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水滴,均匀散布在农田上,达到灌溉目的。

(二)地下灌技术

把灌溉水输入地下铺设的透水管道或采用其他工程措施普遍抬高地下水位,依靠土壤的毛细管作用浸润根层土壤,供给植物所需水分的灌溉技术。

(三)微灌技术

微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和涌泉灌等。

(四)膜上灌技术

这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把以往的地膜旁侧改为膜上灌水,水沿放苗孔和膜旁侧灌水渗入进行灌溉。

(五)植物调亏灌溉技术

调亏灌溉是从植物生理角度出发,在一定时期内主动施加一定程度的有益的亏水度,使作物经历有益的亏水锻炼后,达到节水增产,改善品质的目的,通过调亏可控制地上部分的生长量,实现矮化密植,减少整枝等工作量。

三、少耕免耕技术

(一)少耕

少耕的方法主要有以深松代翻耕,以旋耕代翻耕、间隔带状耕种等。

(二)免耕

国外免耕法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

利用前作残茬或播种牧草作为覆盖物;采用联合作业的免耕播种机开沟、喷药、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作业;采用农药防治病虫、杂草。

四、地面覆盖技术

(一)沙田覆盖

沙田覆盖是由细沙甚至砾石覆盖于土壤表面,起到抑制蒸发,减少地表径流,促进自然降水充分渗入土壤中,从而起到增墒、保墒作用。

此外沙田还有压碱,提高土温,防御冷害作用。

(二)秸秆覆盖

利用麦秸、玉米秸、稻草、绿肥等覆盖于已翻耕过或免耕的土壤表面;在两茬植物间的休闲期覆盖,或在植物生育期覆盖;可以将秸秆粉碎后覆盖,也可整株秸秆直接覆盖,播种时将秸秆扒开,形成半覆盖形式。

(三)地膜覆盖

有提高地温,防止蒸发,湿润土壤,稳定耕层含水量,起到保墒作用,从而有显著增产作用。

(四)化学覆盖利用高分子化学物质制成乳状液,喷洒到土壤表面,形成一层覆盖膜,抑制土壤蒸发,并有增湿保墒作用。

五、保墒技术

(一)适当深耕

深耕再结合施用有机肥,还能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植物生活的土壤环境条件。

(二)中耕松土

通过适期中耕松土,疏松土壤,可以破坏土壤浅层的毛管孔隙,使得耕作层的土壤水分不容易从表土层蒸发,减少了土壤水分消耗,同时又可消除杂草。

(三)表土镇压

对含水量较低的沙土或疏松土壤,适时镇压,能减少土壤表层的空气孔隙数量,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耕作层及耕作层以下的毛管孔隙数量,吸引地下水,从而起到保墒和提墒的作用。

(四)创造团粒结构体

在植物生产活动中,通过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建立合理的轮作套作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再结合少耕、免耕等合理的耕作方法。

(五)植树种草

植树造林,能涵养水分,保持水土。

六、水土保持技术

(一)水土保持耕作技术

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以改变小地形为主的耕作法,包括等高耕种、等高带状间作、沟垄种植(如水平沟、垄作区田、等高沟垄、等高垄作、蓄水聚肥耕作、抽槽聚肥耕作等)、坑田、半旱式耕作、水平犁沟等。

二是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耕作法,包括草田带轮作、覆盖耕作(如留茬覆盖、秸秆覆盖、地膜覆盖、青草覆盖等)、少耕(如少耕深松、少耕覆盖等)、免耕、草田轮作、深耕密植、间作套种、增施有机肥料等。

(二)工程措施

主要措施有山坡防护工程(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等)、山沟治理工程(沟头防护工程、谷坊等)、山洪排导工程(排洪沟、导流堤等)、小型蓄水工程(小水库、蓄水塘坝等)。

(三)林草措施

主要措施用封山育林,荒坡造林(水平沟造林、鱼鳞坑造林),护沟造林,种草等。

6.简述水分从土壤经植物体最后通过叶散发到大气中所走的路程。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历程主要是由维管系统上升,所走路程可表示为:

土壤溶液、吸收作用→根毛细胞→根皮层→内皮层→根木质部→茎木质部→叶柄木质部→各级叶脉木质部→叶肉细胞→细胞间隙→孔下室→气孔蒸腾作用→大气。

7.合理灌溉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植物的生理活动;

(2)促进根系生长,以扩大根的吸收面积;(3)促进茎叶生长,尤其促使叶面积增大,有利于光合作用进行,产生更多的有机物质。

(4)适当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减少消耗,利于物质积累;(5)使植物输导组织发达,有利于水分和养分的运输。

8.气孔是如何调节蒸腾作用的?

气孔由保卫细胞组成,内含许多叶绿体。

光照时,保卫细胞内的可溶性糖增多,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水势变小,保卫细胞从邻近细胞中吸水膨胀,气孔开放;黑暗时,保卫细胞中溶液浓度降低,水势增大,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

9.什么是覆盖?

它会产生什么效应?

覆盖是利用各种覆盖物,采取不同的覆盖方式,对植物进行保护性种植的一种形式。

产生的效应:

(1)提高地温;

(2)抗旱保墒,防止内涝;(3)保护土壤,耕层疏松;(4)提高光能利用率。

 

第五章植物生产与温度调控

1.说明0℃、5℃、10℃、15℃四种农业界限温度的标志意义。

1.0℃——土壤解冻或冻结的标志,一般日平均温度在0℃以上的持续时期为农耕期。

5℃——温带植物开始或结束生长的标志,一般日平均温度5℃以上的持续时期为植物生长期。

10℃——喜温植物开始播种与生长的标志,一般日平均温度10℃以上的持续时期为喜温植物生长活跃期。

15℃——喜温植物开始旺盛生长的标志。

一般日平均温度15℃以上的持续时期为喜温植物适宜生长期。

2.举例说农业生产中调节温度的农业技术措施有哪些?

(1)保护地栽培措施;

(2)营造农田防护林带;(3)松土和镇压耕作措施;(4)灌水调温和烟雾增温措施。

 

第六章植物生产与光能利用

1.什么是光合作用?

它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所形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2)意义:

①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②净化空气;③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2.什么是呼吸作用?

它有何生理意义?

(1)指生活细胞内的有机物质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逐步氧化分解,同时放出能量的过程。

(2)意义:

①为一切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②中间产物是合成各种有机物质的原料。

③增强植物的自卫能力。

3.试述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

(1)光合作用:

①利用简单的无机物(CO2与H2O)合成有机物,吸收CO2;②是贮能的过程(把日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有机物中);③只在绿色细胞中进行,进行的细胞器为叶绿体;④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⑤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释放的O2也可供呼吸利用;⑥许多中间产物可以与呼吸作用共用。

(2)呼吸作用:

①把有机物氧化分解为无机物,表现为吸收O2,放出CO2;②是放能的过程(把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形成ATP及部分热能);③在所有生活细胞中进行,进行的部位除细胞质外,主要的细胞器为线粒体;④有光、无光下均可进行;⑤为所有细胞包括绿色细胞生命活动提供ATP,释放的CO2也可供光合作用;⑥许多中间产物可以与光合作用共用。

4.植物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是什么?

①漏光;②受光饱和现象的限制;③环境条件及作物本身生理状况的影响。

5.农业生长中应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及产量?

①选育光能利用率高的品种;②合理密植;③间套复种。

 

第七章植物生产与合理施肥

1.确定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是什么?

(1)对所有植物完成其生长周期所必不可缺少的;

(2)其功能不能由其他元素代替,缺乏时会出现特有症状;(3)对植物起直接营养作用。

2.植物根外营养有哪些特点?

应注意哪些问题?

特点:

(1)直接供应养分,减少土壤养分固定;

(2)吸收速率快,能及时满足作物的营养需要;(3)叶部营养能影响植物代谢活动;(4)叶部营养是经济有效地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和补施大量元素肥料的手段。

应注意的问题:

(1)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好,在喷肥时溶液中可加少量“湿润剂”或适当加大溶液浓度,尽量喷在叶背面。

(2)最好在下午16:

00以后,无风晴天喷施。

(3)对于磷,铜,铁,钙等移动性差的元素喷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