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组织教学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6244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组织教学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课堂组织教学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课堂组织教学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课堂组织教学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课堂组织教学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组织教学研究.docx

《课堂组织教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组织教学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组织教学研究.docx

课堂组织教学研究

物理课堂组织教学研究

50级1级部

张冠文

 

课堂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所以抓好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

有效的组织教学,教师首先对讲好课要充满信心、自信。

认真扎实的课前准备,是对讲好课充满信心的基础。

对于备课,不仅应从狭义方面(全面把握教材,熟悉了解学生,选择适当方法,然后写成教学设计)理解,而且也应从广义方面(教师平时多方面的学习探索,如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教学规律和方法探索,语言表达的锻炼等)理解。

课堂上的思维若泉涌,挥洒自如,是与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对教学规律,方法的执着探求紧密联系的。

如果在这些方面都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并且颇有收获,就可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以展风采。

新课程把课堂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关系的科学概括。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只有师生、生生充分地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才会有三维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组织课堂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高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

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学手段应用中和教师语言表达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使其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高中物理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

1、教学方式

通过改变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实验,加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以至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2、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高中生,效果尤其明显。

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

这是一位高中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1)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例如:

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下雨时,雨滴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

学生肯定会说:

"这有什么可怕的。

"如再问,若你头顶上有冰雹落下呢?

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

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

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风趣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2)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

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

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

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

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0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

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3)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4)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学习物理。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

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

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

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

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

3、现代教学设施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飞跃,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

这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函,也扩展了教学外延。

那么,有个好的教学课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

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网络游戏,为此他们可以废寝忘食。

因为游戏本身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

所以运用现在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二、组织课堂教学对内容设置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物理教学中如何合理安排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并能十分有效地组织表达出来,的确是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都已经是新教材,比较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在运用新教材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关键。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一)选取基础的、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

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比较广泛的知识,是今后学习文化、科学技术和适应现代生活所需要的预备知识,既要有形象生动的感性内容,又要有高中学生能够理解的理性知识。

(二)重视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要注意选取与物理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如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理知识在技术中的应用。

要以高中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适当介绍与物理有关的能源、环境等重要社会问题和科学技术新成就,介绍物理知识在解决这些问题和取得这些成就中的作用,并安排好学生的实践活动。

(三)难易适度、负担合理

高中物理的程度和分量,应该难易适度、负担合理,使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经过努力可以学好,并留有余地,以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还应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高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

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

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教学中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三、组织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

现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

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

“互动”从狭义来讲,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景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对师生互动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上,需要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首先,师生互动是存在于师生间,在师生间发生的一种人际互动。

其互动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并且师生双方在互动中是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

其次,师生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师生互动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师生间的双向、交互的影响。

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又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师生正是在这样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再次,师生互动包括师生间的一切相互作用。

师生互动的具体情景可能是千变万化的,既可能是发生在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是在非正式的游戏、生活和交往活动中。

因此,师生互动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包括发生在多情景中的、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互动体系。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

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获取知识、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物理探究性课堂教学是一项涉及学生与教师双方的实践活动,师生互动更是“二期课改”背景下探究性课堂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问题

要使“师生互动”理念真正渗透到教学中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目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形式单调,多师生间互动,少生生间互动。

事实上师生间互动的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和学生小组、教师和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学生个体、学生小组、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

2.内容偏颇,多认知互动,少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

一般把师生互动的内容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包括认知方式的相互影响情感、价值观的促进形成,知识技能的获得,智慧的交流和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等等。

但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借鉴和研究彼此的长处。

于是,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

3.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

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热闹,实际上只是表象,实际效果并不好,既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常看到,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中,有许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

4.互动作用失衡,多“控制一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少交互平行的成员型互动。

在分析课堂中的师生角色时,我们常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把师生关系定为主客体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不管是主体、客体,都是分离、对立的。

因此在许多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课堂中,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一服从”影响,教师常常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灵活多变的,它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特点对师生互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课题拟结合物理探究性教学的特点,从高中物理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师生互动,提高互动的效果着手,从一个新的维度来对师生互动的实践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出在不同类型的教学中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有效方法,为物理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实践研究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三).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教师角色

师生互动的真正实现,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

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课堂中要想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应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

1.信息源:

教师的信息源角色除了提供适当的情境作为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载体外,更多的是当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与所要解决的物理问题之间有较大的距离时,及时提供解决该物理问题的新的信息或知识,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中探究获得新知。

2.媒介体:

使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起到媒介作用,及时架设探究知识的桥梁;在原有探究方法不能解决新的情景时,引导学生获得探究知识的新方法;融合学生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不同观点、不同理解,并从中发现或提炼出智慧的火花。

3.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共同设计者和参与者: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中探究方法的指导者,但同时教师又作为学生的一员,与学生共同设计探究方案,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4.教学节奏的调控者: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及时对探究内容作出选择,并对探究深度进行调控,使整堂课的探究活动具有比较合理的时间分布,从而使探究活动详略得当,并营造出探究活动的高潮。

总之,在物理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教师角色应该是积极主动,这也是决定师生互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课堂教学要注重教学设计

1、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

学生互动受性别、性格、空间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性别相同,空间位置较近的学生之间容易产生互动,互补型性格的学生之间也较易发生互动。

适当遵循互动规律,有利于建立积极适宜的互动。

如在进行“物体平衡”一节课的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考虑到学生对平衡知识比较熟悉,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平衡的例子,学生热情空前高涨,结果举出几十个例子,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得出平衡的稳定性与重心的位置有关,接着再进一步探究,最后总结出物体的三种平衡:

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和随遇平衡。

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并且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效果很好。

2、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证明,在鲜活、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所以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在如何创设鲜活的情境多下功夫。

情境创设可以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入手,可以从物理史话入手,也可以从新闻热点以及科技发展入手。

例如:

在讲“力的分解”这一节时,传统的教法是介绍力的分解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分解的。

但什么是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如何?

学生往往觉得很抽象,很难理解,所以不能灵活掌握力的分解方法。

如果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就知道力的效果原来是这样。

在课堂上讲解三角支架的力的分解时,用一根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铅笔的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手指上,铅笔的另一端尖贴在手掌心,当将一重物挂在橡皮筋和铅笔相接的一端时,器材简单可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然后问学生有什么样的感觉?

说明了什么问题?

或者更简单一点的方法是:

左手撑在左腰,让右手用力往下拉,这个可以一个同学独立完成,也可以两个同学合作完成,都可以感受到压的效果。

生动活泼的情境,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思维活跃,对所授内容接受度高,理解也会更透彻,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

所以课堂上老师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让学生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

3、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式的问题。

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

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而就的验证。

当教师把“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

此即为学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

(五).课堂教学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有效利用载体,寻找互动契机。

教师既作为一方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产生互动,同时又应该是课堂互动的调控者。

因此,教师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调整互动、促进互动。

1、彰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促进互动

应该说,每个学生都是热情的,上进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课堂中,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很多学生会由于害怕被别人发现错误而掩饰、遮盖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

有的学生本来有自己的想法却随大流人云亦云,有的学生本来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让大家讨论。

于是错过了一次次的思维碰撞的机会,一次次互动的契机。

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多鼓励外,老师可以想办法同学生共同创造一些课堂制度:

如奖励发表异议的、鼓励大胆发言的、批评讥笑别人错误的等等,形成开放的课堂风格,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真实的思维、愿意表达真切的情感体验、大胆实施自己的学习策略,以促进师生间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

2、突出物理的实验特色,有效利用载体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是每个物理教师一种离不了的教学手段,物理实验教学既能产生引人注意的问题,又能提供种种感性的材料,引发学生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积极的思维。

物理探究性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常有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之分,教学中要恰当运用,并结合一定的趣味实验、异常实验等,有效地利用实验这种载体,恰当地展开互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突出物理特色,有效地开展师生互动。

例如“提桶在摆动中的机械能守恒”这一演示实验,器材少,操作简单,但能引人入神,悬念迭起,当教师将吊起的提桶拉到鼻尖上学生的心就会悬起来,提桶会撞坏老师的鼻子吗?

当老师放开手提桶摆动即将完成一个周期时提桶非常接近老师的鼻尖,学生会惊呼,但终没撞坏老实的鼻子,这一演示实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理解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中通过实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效果好,效率高。

再如在进行“探究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电池、金属片、钕磁铁、线圈当场制作一个直流电动机,用简易电动机的制作创设情境,观看身边电动机的应用引入课题,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认识直流电动机的内部结构,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从具体的感性实验得出理性的结论,记忆会比较深刻,理解也比较透彻。

物理实验除了课堂中的随堂实验外还有分组实验,分组实验中如何展开互动呢,这可能是困扰广大教师的又一个问题。

中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好动,对亲自动手做实验更是津津乐道,学生的好奇好动往往给组织教学带来困难。

组织不好,就会出现学生“满堂乱”,教师“满堂喊”的局面。

一堂课下来,教师因组织教学弄得疲惫不堪,学生则嬉戏玩乐一无所获。

如何组织好分组实验呢?

第一,确定实验教学的目标,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案。

简单地说,就是针对要求学生操作的每一个实验都编制一个考查评估表,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量化评分。

第二,培训实验助手,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组织教学。

具体做法是实验室两人一组,从相邻的两组即每四个人中选一个知识比较扎实,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让他们帮助我实验前准备材料和用具,实验时协助我维持课堂纪律,并按要求给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计分。

碰到技能性较强的实验,如探究直流电动机的效率、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楞次定律等,我事先对小组长进行培训,然后再让他们在实验中去指导本组的其他成员,我则集中精力辅导差生。

实践证明,发动学生参与组织教学,比教师唱“独角戏”要好得多。

3、捕捉并重组课堂信息,调整互动。

教学过程中,往往在老师的不经意间,学生产生了一个典型的疑问,生出了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如果我们老师善于把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出来,加以重组整合,或许可以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引起深刻的认同,广泛的共鸣,给下面的课堂带来一份精彩。

例如:

在讲“动能”一课时,最后得出,即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的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这时,一个学生突然举起了手,说“小鸟的动能很小,但它在天空中飞行时能把飞机撞毁”。

他的话一说完,班里一下炸开了锅,学生七嘴八舌说个不停。

此时不能按事先的教学设计继续进行,而是将这个问题深入探究下去。

经过充分讨论,最后学生充分认识到了:

动能与物体的“相对速度”有关。

小鸟相对于飞机的速度是小鸟加飞机的速度和,因此相对速度极其大,动能极其大,对飞机会造成了机毁人亡的惨剧。

象以上这样具有震撼性的信息,会使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记忆犹新,不可磨灭。

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景,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扰,也可能会出现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些教师毫无准备的问题,这是探究性课堂中常有的事情,碰到这种情况没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怕,但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高兴,因为一个难得的能碰撞出思维火花的适合师生互动的机会来,他们往往会很好地利用这个机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验中出现不同的声音时,教师就处于一个需要对比选择并及时做出决定的关键时期,是将该问题留为课外作业然后按原计划进行,还是索性将学生的问题来个彻底解决,此时既需要教师具有灵活的教育机智,更需要教师出色扮演好探究活动的调控者角色,如果学生的突发问题很值得探究,教师应大胆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积极地推进学生的探究活动,在这种高涨的探究热情的鼓舞下,学生则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积极性,能运用各种相关的知识、方法、技能来主动解决问题。

通过教师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不但能高效地解决问题,相关的各种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地培养,长期下去,一定会实现质的飞越。

201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