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6023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docx

《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docx

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

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

“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

灌南县镇中小学付红红(13851250365)

封功波(13605120217)

一、课题确定的背景

灌南县镇中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位于县城中心,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是一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公立学校。

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对于现今农村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是比较了解的,例如:

拖拉机、收割机、打稻机、碾米机、粉碎机(俗称小钢磨)等等,学生们能经常见到,习以为常。

但是,他们对于几十年前的农具及生产用具却一无所知。

因此,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走进农村生活,找寻先辈足迹,感受乡土文化。

二、活动课题的确定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具有历史意义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具,让学生走进农村,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体验历史变迁的痕迹,感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乡土文化,我确定“了解农物”为实验研究性课题。

此课题的研究重在让学生了解农物产生发展的种类与特点。

这就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中几个特点:

1、回归生活世界;2、立足实际;3、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

围绕这几个特点,我结合课题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出发点,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调动多方面的知识,进行探究与讨论,在广泛的参与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互动的形式共同完成。

三、活动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初步了解农民生产、生活用具的产生、发展的种类与特点。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合作、进取等良好个性品质。

四、活动形式

1、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相结合;

(2)邀请家长参加活动

2、实践形式。

(1)调查访问;

(2)研究和劳动;(3)小组合作和交流;(4)规划、整理和反思。

五、活动准备阶段

1、讨论确定研究的内容

因为“农物”这个课题的研究范围比较大,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围绕主题,积极讨论发言,确定他们要研究的几个内容:

(1)初步认识打着深深时代烙印的生产用具;

(2)初步认识蕴含丰富文化底蕴的生活用品(用具);

(3)了解农物的分类及使用方法。

2、自主选择、组成小队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组成了研究小组,每一小组还自选出一名值得信赖的组长。

六、活动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制定活动计划

课题确定后,全班同学展开讨论,应该从哪几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呢?

经过激励的讨论,决定把全班分成两个小组。

第一组,由大家推选出值得依赖的、能力比较强的李政担任组长。

第二组,由周子淳担任组长,周子淳性格活泼,脑筋又灵活,适应能力又强。

主要采用调查、访问、收集整理的形式,到农村去,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在农民的指导下完成,对自己感兴趣的物品可以自己动手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

制定完计划后,学生调查的积极性很高。

第一组李政、王雅芳、张洋等同学对附近两个村子进行调查。

调查的内容是“被机械淘汰的用具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使用的?

愿不愿意捐给我们学校作为教学用具?

第二组周子淳、唐子怡、盛威等小朋友,深入农村,跟年纪比较大的老人聊天,他们谈到了上个世纪农村的生活,有很多农物我们同学从没听过,真正是大开眼界,更增添了同学们此次活动的信心。

调查完成后,同学们一起交流时,感触很多:

李政:

这次活动确实锻炼了我的胆量,我以前跟陌生人说话时脸红,而这次当组长将采访的任务落在我头上,我别无选择。

刚开始结结巴巴,眼睛都不敢看人,可采访两个农民后,我胆子就大了,声音也大了,通过这次锻炼,我再也不怕跟随陌生人讲话了。

洪亮:

在这次活动中,我接触了社会,将平时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虽然在活动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经受住了考验,积极动脑,逐一将问题解决了,我懂得了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

张洋:

采访前,我觉得挺简单,可是真正采访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许多农民对我们提的问题总是不愿意回答,认为我们是闹着玩的。

于是我们就调整“作战”方案,分头行动,先交待我们的目的,利用录音、录像的形式,记录采访内容,在采访过程中遇到很多热心的农民,他们给我们讲了很多有关农物的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

第三阶段收集和整理

通过前一段的调查访问,我们全班同学信心十足,有的同学还请爷爷、奶奶等家人帮助他们收集。

如潘洁同学爷爷家住在乡下,星期天,她带几个同学直接到乡下去。

这时不是大忙时节,村里没什么人,他们一进村子就去她爷爷家。

在院子里转了一圈,找到了一把木锨,还有喷雾器,他们心里非常高兴。

爷爷知道同学们的来意后,说: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的用具,逐渐被机械所代替了。

留下的只有平时常用的农具,我帮你们找找”。

只见爷爷从一个搭建的简易小屋里找来簸箕和一个小石磨。

爷爷说,以前的农活是靠农民一锄头一锄头刨出来的,又慢又费力,现在好了,全靠机械,速度又快又省力。

李政的外公听说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主动把一辆“独轮车”送给我们学校。

还有一些善良的农村老大爷,听说我们的来意后说:

“这些东西放在家里也已经很长时间了,没多大用处,送给你们学校,这可是一种活的教材呀!

”还有热心的老奶奶也赶来了,亲自教我们同学手工制作一些用具,象牛勺头,是在拖拉机产生以前,用牛拉犁来耕地,套在牛脖子上的用具,是为了让牛一心一意地耕地,专心致志地做事。

还有过去红军过草地的草鞋、蒸馒头的蒸笼等,感人的事例和物品很多。

惠淼:

这次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一件件物品都记录着时代变迁的痕迹。

唐怡: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重新认识了农村,重新认识了农民。

张洋:

每一件农物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用粗糙的双手养育了我们,我真正体会到了那句话“劳动最光荣”。

周淳:

一开始我认为这个活动没多大意思,总跟过时的东西打交道能学到什么?

可真正参加了我才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如社会实践能力和临时应变能力都不行,实践活动使我多了见识,增长了才干。

师:

跟着孩子们东奔西跑,孩子们的热情感染了我,他们的认真劲让我感动,使我真正融入到了活动中,没想到综合实践活动锻炼的不仅是学生,连我们老师也收益不少,我感到自己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从孩子身上我学到了,对待事情认真的态度,对合作伙伴的真诚与协助,对问题的研究和执著……

经过全班同学二十多个休息日的努力,我们共收集农物八十多种。

一件件农物,诉说着一段段往事,也真实重现了老一辈农民的生活面貌,让我们领略了老一辈艰苦奋斗的历史痕迹。

第四阶段成立农物展室

本次活动,学校领导十分支持,在学校办公房屋很紧张的情况下,为我们准备了一口教室。

我们把收集到的物品分类整理放进了展室。

每一件物品我们都贴上标签,上面标明展品的名称以及用途。

我们的展品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打着深深时代烙印的生产用具,另一类是蕴含丰富文化底蕴的生活用具。

七、活动结果

学生在这次实践活动中,能有效地采取分组协作的方式进行。

体现了最优化的原则,每个人潜能得到了发挥。

这次活动,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的同时,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

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体验了农村生活的乐趣。

八、活动总结

本次实践活动,经历了长达2个多月之久,但学生的研究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在访问、调查、收集、整理等一系列操作性学习中,锻炼了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整个活动中,大家的合作精神令人赞叹,同时,也让我看到学生的智慧潜能的巨大释放。

尤其是平时不爱活动的学生,在这项活动中表现也很出色。

我们平时一直重视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变了,变得大方了,自信了。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处,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我们要把握好综合实践这块学生创新的天地,选择设计好活动主题,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热情,要千方百计地拓展孩子们的创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去展示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评析:

乡土文化的教育与普及,是目前所面临的一个操作层面上必须面对的命题。

我们要让后代知道我们的乡土文化之根与乡土文化形态,也要让所有人了解中华民族的乡土文化特色与优势。

在我们生息和生活的这片热土上,潜移默化地培育起如著名诗人艾青所说的那种纯朴而深厚的情感:

“为什么我

 

附件一:

小组活动计划

第一小组的活动主题,认识农物,了解农物与人类进步的密切关系的活动安排:

1、通过查阅资料认识农物,了解农物的发展史,以及农物的分类及使用方法。

2、了解农物在几十年前的广泛应用。

3、走进农村观察各种农物的使用方法,以及个别农物的制作方法。

第二小组活动主题,收集整理各种农物并成立展室。

1、实地考察,了解农物的情况。

2、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农村人民对农物的认识。

3、活动形式主要采用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验研究、统计。

4、成立农物展室,并对展室做详细的说明。

调查人

调查时间

 

附件三:

(1)班42名同学收集农物件数统计表

姓 名

件 数

姓 名

件 数

姓 名

件 数

洪亮

2

张颖

1

孙振

2

张洋

1

施甜甜

2

单佩恒

1

周子淳

4

李政

3

王佳林

2

宋佳璇

3

黄志虎

1

孟家乐

1

黄辉

2

汪冬青

2

翟海棠

2

徐威

3

王益健

1

韦国威

1

孙鸿浩

1

王重伟

1

潘鑫

3

刘光华

2

李岩松

3

盛威

1

丁野

1

唐怡

1

邱悦

4

刘文萱

4

胡媛媛

2

潘晨

1

吴星月

5

孙金虎

1

惠虎

3

陈佳欣

1

岳恩民

2

黄小虎

4

潘洁

1

张洋

1

惠淼

1

周淳

2

洪爱爱

2

朱籽璇

2

 

附件四:

走进农物展室

今天,听付老师说要去参观农物展室,同学们兴高采烈、欢呼雀跃。

首先,一件既大而又笨重的物品吸引了我的目光,那就是石磨。

石磨由两片圆形的石料打磨而成。

两片石料相接触的面分别有凸凹槽,以便完整地结合在一起。

中间还有一个直径约定厘米左右的孔。

磨的上面还有使磨转动用的“拐磨担子”。

我想,这就是奶奶说过的磨吧。

奶奶常说,以前人们就是用磨来磨面,或加工其他粮食。

有时忙了大半天,才能加工很少的面粉,工作效率很低。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第二件物品是—-磙子。

别看它静静地待在那里,可她却很重,非要两三个强壮的人才能使用这庞然大物,它是由三根粗而又长的木头与一个坎坎洼洼的大石滚组成,两根木头分别设在大石滚的两边,一根木头把两根木头联在一块。

只要拉着石滚向前滚动,就可以把小麦、水稻一类农作物的粒子从茎上脱离开来。

秋天,在丰收的季节里,看见伯伯那辛苦的身影,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李绅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想,以后一定要注意珍惜粮食,不再浪费,吃掉碗里的每一粒大米。

还有戽水斗、拐锥子、柴撕子……我就不一一介绍了,但我想,虽然这些农具大多不再使用了,但它所凝聚的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永不磨灭的。

       六

(1)班吴星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