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能.docx
《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能
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能
1.、提问技能的意义。
提问技能是批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提问的手段为达到某一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
提问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经常用到,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质疑。
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反,如果生搬硬套,搞形式主义的提问,不仅不能起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作用,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小学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少”的现象至今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其课堂“提问”的不当,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此,只有苦心研究,精心设计,提问才有实用价值。
二、提问技能的作用。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设疑必答疑。
这种师问生答的方式,构成了课堂教学教与学的信息交流的过程。
因此,提问对教与学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提问在教师教学中的作用。
从现代教育信息论观点分析,提问是信息的输出,学生解答问题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处理,回答问题是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教师。
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问在教师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有:
(1)传递信息。
(2)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
提问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1)激发情趣。
(2)促进思维。
(3)发展语言
(4)引导方向
(5)巩固强化。
三、提问技能的应用要求。
提问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达到教学目的。
如果问题的质量低劣或提问不得法,不但不起积极作用,反而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因此,提问只有符合下列要求,才能发挥提问的作用。
1.问题设计的要求
问题的目的要明确。
即设计问题要紧紧围绕教材的要求、教学目标进行,就是问题要解决什么要明确。
问题的针对性要强。
就是要从小学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结构出发,恰当地提出问题。
问题的难易要适度。
适度就是要考虑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其次,适度就是问题的设计要有确定的区域度,即问题的答案范围边域要确定。
三是问题设计要有坡度。
教师在设计一组连续的问题时要由易到难,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
问题间要有相关的逻辑关系。
2.提问的要求
提问过程是对问题处理实施的过程。
问题是信息,学生是信息接收者,而提问则是问题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来的信息联系的方式,即信息传递的通道。
问题设计无论怎样体现教材,符合学生实际,没有提问也不能把问题传递给学生。
提问得法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1)提问要活。
(2)善于引导。
(3)及时反馈。
(4)面向全体。
小学教师的教学语言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它对教师职业尤为重要。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脑力劳动者。
教师把从书本、社会中学到的知识储存在他的大脑中。
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师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提取、加工、整理,然后在有计划有步骤地传输给学生。
教师所从事的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工作,决定了他必须以语言作为履行职责完成使命的职业工具。
比如在“授业”过程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重点难点、提问、答疑、布置作业等等,哪一个教学环节能离开语言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语言,教师这一行当也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有人说教师是“耍嘴皮子的”,这话说得粗俗了一点,却是很形象地点出了教师这个职业的主要特点。
一、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承载及存在的问题
从小学语文课来看,课堂中教师的语言更尤为重要。
因为小学语文除了是一般科学以外,它更是一门工具学科。
小学生本身正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我们常说“为人师表”,教师的语言除了担负传授知识的重任以外,也正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而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宫钥匙。
课堂上教师运用准确周密、抑扬顿挫的语言,能把无声息的书本知识讲得有理有情、有声有色,让学生感觉“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据有关调查显示,教师课堂语言水平与学生临课表现关系如下:
教师课堂语言水平
学生临课表现
1、普通话不纯正、信息有错、量小、深奥含糊、语言贫乏、语调平淡、话语霸权、讽刺挖苦
大部分同学沉默寡言,两眼无神、淡漠,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或思考其它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课堂秩序有混乱现象
2、规范文明、科学准确、通俗易懂、启发诱导
学生表情平静自然、但注意力集中,能认真、有序地完成课堂各项任务,或读书或伏案书写,整体呈现出平和稳定的气氛
3、灵活机敏、词汇丰富、通俗易懂、富有感情
课堂活动井然有序,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泼,学生参与面广,师生双方处于互动积极的状态
4、富有节奏、诙谐幽默、声情并茂、有诗意
小眼放光,脸颊微红,争相发言,情绪激昂,精彩语言时有喷发,整体处于兴奋状态
由此看来,教师的课堂语言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小学生非常容易受环境影响而且语文课是学生学习祖国文化和发展表达能力的重要场所。
同样的教案不一样的教师语言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会完全不一样,
二、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分类及注意点
小学生的语文课堂一般可分为导入、讲授、提问、解决学生问题、结束课堂几部分,据此可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师语言分为导入语言、讲授语言、提问语言、应变语言、总结语言。
我将分别从这几个方面研究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发展自己的课堂语言。
(一)、导入语言
导入语是某篇课文正式讲授之前教师所讲的引导语,设计好导语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导语既不能过长这样会影响一堂课正式课程的讲授,也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正式讲授之前教师用寥寥数语,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把握住目标,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理。
导入语的运用应注意以下三点:
1.新颖活泼,忌平淡刻板。
有新意,形式新颖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平铺直叙,平淡刻板,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还在发展之中,他们还没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如果一节课的导入语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这一堂课他们将不会投入很多的注意力。
反之,如果导入语把他们完全带入了课堂之中,这堂课下面的效率和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对课文中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引述课文中动人的情景开讲;对含义较深的课文,可以用充满悬念的体验来开场;对抒情的散文,设计渲染气氛,激发感情的导语;依据最近或刚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导入课文。
2.短小精悍,忌冗长拖沓。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引子,不宜占用太多的时间,一般2~3分钟就够了。
导语太长会有拖沓之嫌,只要能起到一个能把学生带入本课内容就行。
3.庄谐适度,忌庸俗低级。
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严肃,学生敬而远之,不利于沟通感情;另外一方面,也不能为了吸引或挑逗学生,获得学生的好感而说出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应该是有庄有谐,庄谐适度。
语文这一学科是发扬和传承祖国文化的,而且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如果教师讲了一些庸俗的话,不但影响了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还会给学生一个不好的榜样。
(二)、讲授语言
讲授语主要是对所讲知识的解释、分析和阐发,这种语言以简明、准确、条理清晰为要。
在传统教学中讲授语是很重要的,在所有教学语言中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表达方式。
但是在反对“教师中心论”、“教材中心论”、“知识中心论”,反对“注入式”、“满堂灌”的今天,我们要及时调整讲授语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应注意“以学生为中心”。
小学生知识储备较少,抽象思维不发达,但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注意力不易集中,但比较容易受到暗示,对老师的夸奖很在乎。
语文是一个集思想性、情感性、形象性、审美性为一体的学科,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讲授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通俗易懂。
上课时,教师的讲授语要生动活泼,不要抽象乏味,文绉绉的;多用短句子,少用长句子;语气词可适当重复。
形象感就是指在讲授中要有具体形象,具体形象则是指使用比较直观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事物、人物、情景、场面,使之能在听话人头脑中生成有关形象画面。
这要求教师注意选用那些能够形象逼真、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再现事物的大小、形态、颜色、声音和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表情的语言,去描景状物,抒情叙事。
具体形象的教学口语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的作用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
2.生动活泼。
生动活泼是指运用丰富的语调、态势语和多种表达方式将本来就充满情趣和理趣的课文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语文教学口语强调直观在现、营造氛围。
怎样“营造气氛”呢?
除了注意选择形象直观的字眼,运用生动活泼的口语外,还要求教师在运用这些字眼和口语时。
做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并且辅以某种丰富的表情和强有力的手势,这样才能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真正满足语文内容的表达要求。
所以语文课堂的讲授语特别强调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诸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多种修辞手段,诸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的综合运用,非常强调语调、句式和表情、姿势的变化。
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激活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思维,是师生进入一个特定的知识探知的空间。
3.感情充沛。
语文教学要想通过形象直观的语言造成生动活泼的表达效果,教师必须富有真情实感、先被打动。
每一堂课的人物、事件、立场、观点,都代表和体现着人们一定的思想感情,甚至是人们某种强烈爱憎感情的具体表现,这就要求教师的讲授语必须是充满感情的,达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如何做到感情充沛呢?
主要是要求教师心中充满感情,首先被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所感染。
教师要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的一腔深情熔铸于讲授语中。
正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时所说:
“教学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之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的精力和真挚的感情。
情动于衷而溢于言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深情,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的确,只有教师心中充满深情,只有教师已被教学内容深深地吸引和打动,讲授语才能将蕴含丰富情感因素的课文内容展示给学生。
(三)、提问语言
提问语言即教师在质疑、开启或引导学生思路,将学生引向深入的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教学语言。
好的提问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并容易把问题引向纵深。
几乎所有有效提问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都是教师学识与知识的结晶。
小学语文课堂现在都会有提问这个环节,要求对所学内容提出自己不懂或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也会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和理解本课。
提问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要设置在教学的关键处,要把握好发问的时机。
提问的时机应该是学生想弄懂又不知如何懂,似懂非懂,想使力又不知如何使力的时候。
此时,教师一个启发性的提问,常常具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奇效。
时机不成熟,在有价值的提问,也只能是对牛弹琴。
2.要在学生理解课文疑难处设问。
因为各种原因,学生常常出现理解课文的困惑与疏略,这就很需要教师用提问的方式,由易到难,由此及彼,层层设问,步步引渡,促使学生思索。
3.注意提问的策略。
全国特级教师钱梦龙特别说到了提问的角度,他说:
“同一个问题,就有“直问”和“曲问”的区别。
:
“直问”者,死问也,问得过于真实,直来直去,启发性不强;“曲问”者,活问也,问题每拐一个弯,学生要多动一下脑筋才能作答,因而较能活跃沉重的思维。
(四)、应变语言
在课堂交流对话中,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是学生认真学习、思考的结果,有一定的意义;有的回答起来,比较棘手,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则可能是顽皮学生恶作剧、刁难老师的,或者是一些无聊的、与理解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
回答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功底和机智的应变能力,又要有一颗理解、宽容学生的心。
应变语教师“应急”的必备“武器”。
它是教师渊博、机智、幽默的教学风格和热情、专注、求实的教学态度的凝聚点,是教师发挥口语优势的着力点,又是教师启发学生顿悟、激发他们求知欲的临界点。
高质量的应变语应该蕴含教师的事业心、品德修养 创造性思品质、言语表达功底、课堂民主作风、积极参与与意识等诸因素于一体,而不能是花拳绣腿,故意卖弄技巧。
应变语言的运用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应变语言。
课堂上的每一步教师总有想不到的时候,当学生提出他自己不一样的观点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引导,不武断阻止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绿色蝈蝈》时,结合阅读,教师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察了蝈蝈,接着问:
“同学们觉得蝈蝈长得怎么样。
”意在引出答案“漂亮”,而后在逐步分析蝈蝈的特性、习性,谁知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出“很丑!
”这时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说说蝈蝈丑在哪里,然后再让认为蝈蝈漂亮的学生说其理由,这样的过程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是很有利的。
2.突发事件的应变语言。
课堂上会不时的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师要懂得教学机智应对突发事件。
语文课正上得津津有味,一只蝉突然闯了进来。
顷刻间,几十双眼睛全集中在蝉的身上。
先是一阵骚动,继而有人起哄,声言要“捉住它”。
这时老师有力的插了一句:
“同学们,我们现在讲讲关于蝉的问题。
”学习听到老师要讲蝉的问题,不免有些意外,倒是想知道老师要讲点什么。
老师乘势说:
“首先先考一考大家看谁能说出一些带有‘蝉’字的词语。
”立刻有学生举手。
有人说:
“金蝉脱壳”,有人说:
“蝉联”......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又被吸引了过来。
这位老师很懂得运用学生的心理,随机应变,借“蝉”发挥,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谓教学有方。
(五)、总结语言
总结语言可以是一堂课的总结,也可以是一个问题的小结。
结语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当堂消化、理解、巩固强化新学的知识,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更好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结语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清晰,起到提纲的作用。
切忌虎头蛇尾,草率收场,最好能创设耐人寻味的结语,给人以悠远绵长的感觉。
要防止只作简单重复,语言乏味而无新意。
结语不仅要为本节课进行总结,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还应该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留出适当悬疑的尾巴,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三、新课程对小学课堂语言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学语言的新面貌。
新课程要求教师上课要有课程意识,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要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要学会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势必对教学语言的进一步科学规范提出新的要求。
以下主要谈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评价语言。
恰当评价,不随意否定或任意拔高,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判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感受,允许见仁见智;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语言为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之目的在于弱化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通过评价,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新课程下的评价语言就是要展现时代风格。
(一)评价语言展现教师智慧
在课堂上我们总希望学生的回答能百花齐放,不要千篇一律,一句话就是:
要有个性。
然而很多老师在要求学生回答要有个性化的同时,自己却是用着一成不变的表扬鼓励、引导学生,像这样又怎能埋怨学生的回答一成不变呢?
个性化的表扬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鼓励,更是一种智慧的反映。
以前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而现在看来这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但是不论是一池水、一个海洋的水也好,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是“活水”,是不断流动的水。
这就要求老师要更好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含量,磨练自己的语言功夫,只有这样,我们在表扬学生的时候才能表现出自己的智慧,才能让学生心动,让学生欣赏,做学生的榜样。
老师们充满真情的激励语言让学生不断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
“真能干”,“多聪明”,“就是与众不同”,“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啊”,“你的回答让我要仰望你”,“说得真好,请把你刚才说的写在黑板上,并写上你自己的名字,记住这是属于你的话,是你的专利”……每一句表扬的语言都没有重复。
这样的不重复是对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最大肯定,它在不经意间传达了教师最真诚的赞许:
你真是与众不同,你真有个性。
而这真诚的话语才能就像蜜汁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化作前进的不竭源泉。
才能如催人奋进的号角,鼓舞人心。
只要是人,谁不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呢?
尤其是小学生更需要我们教师的鼓励、表扬。
但鼓励的语言如果永远只有“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这几句,一旦用的频率多了,就会失去它本来应有的意义,毕竟“物以?
稀为贵”呀。
最好的词用多了也失去价值,而且似有敷衍之嫌。
(二)个性化的表扬,心灵沟通的体验
童年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响儿童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儿童的内心更需要沟通与尊重。
而人文性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民主的课堂中师生是互相尊重的关系,“蹲下来和学生交流”不在蹲下来的形式,而在教师尊重学生的实质。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歧视、不污辱、不体罚。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不强求,不压制,不误导,不扭曲。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学会欣赏差异,更要鼓励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这样才能张扬个性、发展个性。
因此教师在课堂之上充满个性化的鼓励性语言,是在认真聆听了学生的回答后所流露的真情,在智慧中包含了沟通与尊重,这样才能让课堂进入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境界。
(三)个性化的表扬,活跃课堂的催化剂
鼓励性语言犹如扬帆的劲风,犹如汽车的马达,它是人前进的内在动力。
在课堂上如能适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表扬,往往能让课堂变得活跃。
有一位老师在上《秋天的图画》时,在教会学生识字后,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特别是文中的四个排比式的拟人句子。
开始时,她轻声鼓励说:
“这几句,谁来试试读?
”举手的孩子并不多,她就点了一个学生,他读得不算好,但老师充满激情地说:
“哎呀,你是个勇敢的孩子,我为你的勇敢而自豪,我相信你再读一次会读得更好,你要试吗?
”学生点点头,这次从他的脸部表情来看,他已经是很投入地去读了,老师又一次表扬了他:
“读得真投入,你的朗读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了不起的进步,期待你的下一次!
”“接下来,谁再敢来读一读的?
”老师半鼓励半挑衅地说,而学生的反应明显比之前要活跃。
我又点了一个,学生很认真地读,她笑容满面地说:
“你读得真好,祝贺你!
”并伸出手,示意与他握手,学生很腼腆地和她握手,而这时连平时不怎么举手的也被激活了,课堂的气氛更活跃,他们的表现虽然参差,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就是每一个学生都很用心、很投入去读,是自己愿意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激活自己的情绪,有时用语言激励,“你读得真流利”“你的声音真美,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简直是小作者的知音,你读出他的心声了”“从你的朗读中,我知道你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小孩子”……有时与他们握手,拥抱。
不管是语言还是动作,这样的个性的表扬对学生来说都是充满着期待的,学生有了学习期待,在课堂中,往往是处于愉快中朗读,在情感迁移的作用下,学生更是自己去要求自己要读好。
这些充满个性化的鼓励语言在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的过程中起着很好的催化作用。
(四)个性化表扬,教师智慧的表现
课堂不只是一个学生来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
在这个追求个性的时代里,课堂需要个性,学生需要个性,老师也要有个性,而鼓励的语言更需要个性化。
在人文性的课堂则需要教师学会鼓励学生,在鼓励中体会教学相长的意义,在学生获取知识与养成好习惯的同时,也是教师自身的磨练与成长的过程。
鼓励是促进我们在课堂中成长的一大法宝,正如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所说:
“我上课时口袋里总是装满了高帽子。
给学生戴高帽子,真心实意地表扬学生、赞美学生,学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和回报。
”而这个回报不仅是学生一次精彩的回答,一次优秀的成绩,同样也是我们磨练自己课堂语言艺术和提高教学道德的重要途径。
所以,让个性化的表扬活跃在课堂中,让师生彼此在课堂中共同成长!
语言是一门艺术,合理、恰当的教学语言的使用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
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处于发展之中,低、中、高年级的知识与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也要根据年级的变化加以调整。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应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
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这一时期处于快速的发展过程,语文课堂要充分发挥其人文性和工具性,教师语言也应同时具备这方面的作用与功能。
更多的注意点还应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总结和改进。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可以看出小学童年生活对孩子的重要性。
下面仅从四个方面对此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课堂教学要“求真”
学生的主体作用概括为学习求真、生活求真、做人求真三个方面。
所谓“求真”就是“求是”,去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否定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所谓真,首先是讲真理,教师所教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真理,和同学们共同研究、探索的科学是真理;其次是真实,课堂要有真实性,它追求教与学的实际效果;最后是要真诚;真诚地对待学生。
语文教学中的“求真”,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真实地呈现出文本思路,真实地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老师不论在基础知识的教学、阅读过程中的教学,还是作文中的指导,只有把“真”展现出来了而后又去引导学生体现“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允许做的,什么是有悖道德和法律的,这样,在学习中才能真正地健康、快速地成长起来。
二、课堂教学要“务实”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所谓务实,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究、体验、交流等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强大学习动力,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上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营造融洽、平等、民主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把知识性、人文性、审美性巧妙地融合起来,给学生体验真情实感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中的真与实得到和谐的、完美的统一。
八十年代朱作仁教授提出“真实、朴实、扎实。
”今天我们重提三个“实”,是很有针对性的。
语文课堂的虚假成分往往很多,有效成分减少,再有就是形式主义,不注重结果,尤其是公开课。
语文教学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思的训练。
人文性是需要的,但不能一味地人文,也需要基础,两者不可偏废。
三、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听课者。
充满情感的语文课,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热爱语文,喜欢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充满激情呢?
1、立足教材,提倡读中感悟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
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
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
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
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
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
以教学《鸟的天堂》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然后问:
“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学生划下自认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
全班交流时,边读边品:
“卧”字好在哪儿?
“近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
“不可计数”指什么?
…并在黑板上画一画,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齐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
可以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