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案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5172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课教案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优质课教案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优质课教案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优质课教案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优质课教案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质课教案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

《优质课教案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课教案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质课教案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

优质课教案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9课《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3.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古诗主要内容。

4.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诗歌情节去猜想,体会诗人的情感。

5.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6.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加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难点】

感受诗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贺新年

万炮齐鸣震九天,金龙彩凤舞翩然。

神州共庆无眠夜,举盏吟诗踢踏旋!

2.这首诗描写的是新年时的热闹景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新年的古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读。

3.板书课题:

9.元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4.认读生字:

(1)túsū

屠苏

(2)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3)学习本课生字:

旧、符,通过动态演示及组词造句,帮助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了解。

5.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二)交流汇报:

1.生自由说说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这首诗描写的是新年元年的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2.解读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过渡: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

三、精读课文。

1.首先我们先来解读古诗题目。

元日:

农历的正月初一,古时又称元旦、新年,今叫春节,而把公历的新年称为元旦。

2.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古诗的前两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一岁除:

一年已尽,除:

逝去。

屠苏:

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

(1)了解古诗中出现的事物

爆竹:

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2)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在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3)这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事物?

燃放爆竹、喝屠苏酒。

(4)“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从除夕写起,紧扣题目,把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描写了出来。

(5)“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了一个什么画面?

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的欢快、热闹场面。

3.接下来诗人又描写了什么?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曈曈:

形容太阳刚升出来的景象。

新桃换旧符:

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1)了解诗中出现的事物

桃符:

用桃木制成,上面刻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

(2)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3)“千门万户”在文中指代什么?

“千门万户”在这里是泛指家家户户。

“千门万户曈曈日”这句诗中写的是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4)“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呢?

这句诗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4.这首诗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

有什么作用?

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

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5.全文释义:

爆竹声中一岁除,—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

春风送暖入屠苏。

—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总把新桃换旧符。

—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阅读

(一)好诗佳句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过年

六、课堂练习

七、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并默写。

2、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情感。

八、课堂小结

《元日》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九、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这首诗中王安石描写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一首描写时令的古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读。

3.板书课题:

9.清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4.认读生字:

(1)yùhúnjièjiǔhémù

欲魂借酒何牧

(2)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3)学习本课生字。

通过音序、结构、部首等分步讲解,帮助学生对本课出现的生字掌握和了解。

5.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交流汇报:

1.生自由说说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这首诗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2.解读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过渡: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

三、精读课文。

1.首先我们先来解读古诗题目。

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2.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古诗的前两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纷纷:

形容多。

断魂:

伤心到了极点

(1)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清明时节的细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路上的行人满怀悲愁和伤感。

(2)诗中描写了哪些事物?

(3)“纷纷”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纷纷”用在这里形容春雨,形象贴切地把春雨那种细、密、轻的特点描写了出来。

(4)诗中的“行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5)“断魂”指的又是什么呢?

“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过渡:

在春雨纷纷,诗人心中倍感伤感的时候,诗人想怎样做呢?

3.接下来诗人又描写了什么?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

打听,询问。

酒家:

酒店。

杏花村:

杏花林中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1)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向人打听哪里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2)第一句诗怎样理解?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

诗人希冀借酒消愁。

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3)诗中“遥指”有哪些含义?

“遥”,字面意义是远,让我们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

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来了。

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

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为诗句增添了不少情趣。

4.整首诗品读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5.全文释义:

清明时节雨纷纷,—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

路上行人欲断魂。

—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

牧童遥指杏花村。

—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四、拓展阅读

(一)好诗佳句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清明的心弦

五、课堂练习

六、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并默写。

2、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情感。

七、课堂小结

《清明》这首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

这首诗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八、板书设计

第3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复习上节课所学字词

yùwànglínghúnjièshū

(欲望)(灵魂)(借书)

hējiǔmùtónghéchù

(喝酒)(牧童)(何处)

3.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一首跟节日有关的古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读。

4.板书课题:

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4.认读生字:

(1)xiōngbèi

兄倍

xiōngdúyìjiā

兄独异佳

(2)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3)学习本课生字。

通过音序、结构、部首等分步讲解,帮助学生对本课出现的生字掌握和了解。

5.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交流汇报:

1.生自由说说这首古诗所抒发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孤独寂寞的环境,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2.解读作者: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过渡: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

三、精读课文。

1.首先我们先来解读古诗题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

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

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

(2)了解题目中字词的含义

忆:

思念

山东:

华山以东,指王维的家乡。

题目的意思是:

重阳节思念自己家乡的兄弟亲人。

2.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古诗的前两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

独自。

异乡:

他乡。

异客:

他乡的客人。

倍:

更加。

(1)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我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2)“独在异乡”在诗中说明了什么?

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

(3)“异客”在诗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

(4)诗中一个“独”和两个“异”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更加形象贴切地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孤独寂寞的感受。

(5)“倍”字用的妙,你能说说妙在哪里吗?

“倍”字写出了思念之深、思念之重,是连接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过渡:

在重阳佳节,本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诗人却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其孤独寂寞之情不言而喻,那么接下来诗人又是怎样抒发自己这种孤独寂寞的思乡之情呢?

我们一起来品读。

3.接下来诗人又描写了什么?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

在遥远的地方想到。

遍:

都。

少:

缺少。

(1)了解本诗中出现的事物。

茱萸,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古代有重阳节佩戴茱萸枝、饮菊花酒、登高的风俗,认为这样可以避灾。

(2)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3)对这两句诗你是怎样理解?

这两句诗是诗人的想象,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却唯独少了我一人。

这两句是全诗感情的最高潮,诗人想象着亲人们欢聚重阳节时,一定会想起他这个游子,实际是写他一直在思念家乡,一直在想象着家里的情况。

4.整首诗品读

诗中哪两句话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5.全文释义: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

遍插茱萸少一人。

—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渴望亲人团聚的感情。

四、拓展阅读

(一)好诗佳句

(1)王维的诗句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2)思乡的诗句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话说重阳  

五、课堂练习

六、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并默写。

2、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情感。

七、课堂小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独自在外的孤独寂寞及对远方亲人的活动场景的想象,把自己的思乡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八、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