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戏曲剧种情况总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5049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3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戏曲剧种情况总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我国戏曲剧种情况总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我国戏曲剧种情况总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我国戏曲剧种情况总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我国戏曲剧种情况总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戏曲剧种情况总表.docx

《我国戏曲剧种情况总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戏曲剧种情况总表.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戏曲剧种情况总表.docx

我国戏曲剧种情况总表

我国戏曲剧种情况总表

剧种名称

别名

主要腔调

形成地点

形成时间

流布地区

备注

京剧

国剧

西皮、二簧、吹腔、拨子、南梆子、四平调、昆曲、民间小调等

北京

清代道光年间(约1840年前后)

全国

以皮簧腔为主

评剧

落子、蹦蹦戏、平腔梆子戏

落子及俗曲发展而成的板式唱腔

河北唐山地区

清代光绪年间(约1900年前后)

河北;东北、京、津、鲁、豫山西、鄂、陕、贵

北方昆曲

昆曲、昆腔

昆山腔

北京、河北

明代万历年间

北京;河北

柏峪燕歌戏

娃娃腔、水胡儿

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柏峪村

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柏峪村

北京曲剧

曲剧

单弦曲牌为主,吸收各种大鼓唱腔

北京

1954年

北京;天津;辽宁;河北

唐剧

影调

乐亭皮影腔

河北唐山

1960年

河北东部

河北梆子

直隶梆子

梆子腔

河北、京、津

清代乾隆年间

河北;京、津、鲁、豫

平调落子

武安平调、武安落子

梆子腔、落子

河北武安

清代嘉庆年间

河北武安、涉县、磁县、永年

因平调、落子经常合班而得名

武安平调

河北武安

明末清初

河北省邯郸、邢台,豫北的安阳、新乡,晋东南长治等地区。

武安落子

落儿腔

河北武安

清末

河北省邯郸地区

西调

泽州调

梆子腔、二簧、昆腔

河北永年

清代

河北南部;山西东南地区

由山西上党梆子流入衍变而成

丝弦

官调、越调

河北石家庄

清代

河北石家庄、邢台、保定地区

一称西路或南路,弦子腔

东路丝弦

东路娃娃

耍孩儿、青阳

河北白洋淀

清代

河北保定、廊坊地区

蔚县秧歌

蔚州梆子、蔚剧

梆子腔、训调

河北蔚县

清代中叶

河北蔚县一带

老调

老调梆子

老调

河北保定地区

清代乾隆年间

河北廊坊、保定、衡水、沧州、石家庄等地

分东、西、南路

河北乱弹

乱弹

乱弹腔及俗曲

河北威县

清初叶

河北石家庄、邢台地区;山东聊城北部临清、冠县一带

定州秧歌戏

定县秧歌、大锣腔

秧歌板腔、河西调等

河北定县

清代

河北保定以南、石家庄以北部分农村

一称东调秧歌,唱腔有快慢二六、寸板、三板、哭板

哈哈腔

喝喝腔

喝喝腔、梆子、耍孩儿及民间小调

明代

河北保定、衡水、沧州地区;山东惠民、德州地区北部;北京

四股弦

五腔调、五调腔

花鼓丁香、俗曲、梆子腔

河北邢台地区

清代末叶

河北邢台、邯郸地区

已无专业剧团

北词调

蛤蟆嗡

花鼓丁香衍变的板式唱腔等

河北邯郸地区

清代末叶

河北邯郸地区东部

正定秧歌

秧歌板腔、民间小调

河北石家庄地区

清代

河北石家庄、平山、正定、唐县等地

一称西调秧歌

隆平秧歌

秧歌板腔、民间小调

河北

清代

河北邢台、隆尧、巨鹿、任县等地

一称南调秧歌、隆尧秧歌

盐厂秧歌

民间小调

河北衡水地区

不详

河北衡水一带农村

炊庄秧歌

高腔老会

高腔、民间小调

河北廊坊地区

清代康熙年间

河北安次、永清;北京大兴

临津秧歌

秧歌

民间小调、水虎调

河北霸县

清代

河北霸县一带

沙里秧歌

秧歌

民间小调、高腔、俗曲

河北文安

清代

河北文安、霸县

里坦秧歌

秧歌

民歌、俗曲、采茶调等

河北大城

清代

河北大城

落儿腔

花鼓腔、包袱戏

花鼓腔、垛子娃娃、娃娃腔

河北、河南毗邻地区

清代

河北大名、魏县、广平一带;河南北部地区

沙东落子

落子

花鼓腔、垛子娃娃、娃娃腔

河北肥乡

清代

河北肥乡

东路二人台

东口调、蹦蹦

民歌小调、俗曲

河北张北

清代光绪年间

河北张家口地区;内蒙古东部与河北毗邻地区

诗赋弦

十不闲

俗曲、杂调

河北廊坊地区

清末民初

河北廊坊、固安、涿县一带;北京大兴等县

一说形成于北京大兴朱家务村

笛子调

横歧调、上四调

上四、西调等俗曲

河北中部

传说于明朝万历年

河北涿县、新城、望都、深县、饶阳、元氏、束鹿、栾城等县

二呼噜

二呼噜

河北临西张白地村

清代末叶

河北邢台地区

只有业余演出

渔家乐

俗曲

河北沧州泊镇

清代末叶

河北沧州地区沿运河两岸

只有业余演出

赛戏

赛赛

吟诵腔

不详

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

只有业余演出

新颖调

唱腔板式有二六扳、慢板、紧板、散板,还有仙腔、托腔、水漫桥、病吟等

河北望都县许家庄村

清道光年间

河北望都县

横岐调

河北省涿州市南横歧村

明朝万历年间

河北省涿州市南横歧村

上四调

河北保定地区新城县撞河村

明朝万历年间

河北保定地区新城县撞河村

贤寓调

河北省定兴县贤寓村

1908年

河北省定兴县贤寓村

保定碰板调

河北省新城县西娘娘庄村

1912年

河北省新城县西娘娘庄村

固义傩戏

武安傩戏

河北省武安市冶陶镇固义村

河北省武安市

海兴南锣剧

河北省海兴县

1946年

河北省海兴县

西路梆子

河北省海兴县

清道光年间

河北省海兴县

肃宁武术戏

河北省肃宁县

清朝初年

河北省肃宁县

怀安软秧歌

河北怀安县第六屯乡第九屯村

约250年前

河北怀安县

口梆子

河北张家口

清康乾年间

河北张家口一带

南岩乱弹

河北高邑县王同庄乡

河北省高邑县

青县青剧

河北省青县中蔡庄村

明朝弘治年间

河北省青县

马栅子戏

河北省赤城县白草镇马栅子村

20世纪50年代

河北省赤城县白草镇马栅子村

小车调剧

明代

河北省霸州市杜岗村

晋剧

中路梆子、山西梆子

梆子腔为主,亦有昆曲、民间小曲等

山西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太原一带

清代

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北部;陕西北部

蒲剧

蒲州梆子、南路梆子、乱弹

梆子腔

山西蒲州一带

明末清初

山西蒲州;陕西;河南东部

雁剧

北路梆子

梆子腔

山西北部

清代

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部分地区

上党梆子

上党宫调、上党戏

由梆、昆、卷、罗、簧等声腔组成,以梆子腔为主

山西泽州一带

明末清初

山西东南地区

河北西调、山东本地,系由上党梆子传入演变者

上党落子

落子腔

山西黎城一带

清代

山西晋东南地区

上党二黄

山西晋城

1979年

山西省东南部

耍孩儿

耍喉儿、咳咳腔

耍孩儿

山西大同、怀仁、石县一带

清代

山西大同、怀仁、应县、山阴一带

晋中秧歌

祁太秧歌

民间小调

山西祁县、太谷一带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

山西晋中地区及文水、汾阳、孝义、交城等地

襄武秧歌

武乡秧歌、襄垣秧歌

秧歌(板式唱腔)

山西襄垣、武乡一带

清代中叶

山西晋东南及晋中榆社、左权、和顺等地

繁峙秧歌

东山秧歌、大秧歌

梆子腔、训调、六股、小调

山西繁峙一带

清代

山西繁峙、应县、浑源、代县、原平等地

朔县秧歌

大秧歌、梆扭子

梆子腔、训调、红板

山西朔县、山阴一带

清代

山西朔县、山阴、平鲁、应县、左云等地;内蒙古部分地区

沁源秧歌

民歌小调

山西沁源一带

清末民初

山西晋东南和晋中部分地区

.壶关秧歌

西火秧歌、平腔秧歌

秧歌(板式唱腔)

山西长治西火

清代

山西壶关、长治、陵川、平顺等地

泽州秧歌

州五秧歌、高平秧歌、川底秧歌

秧歌(板式唱腔)

山西高平东南乡

清代

山西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一带

广灵秧歌

梆子腔及训调、小曲

山西广灵一带

清代

山西广灵、浑源、灵邱、阳高;河北蔚县、阳原

汾孝秧歌

过街板、戏曲板、小曲调

山西汾阳、孝义一带

民国初年

山西汾阳、孝义

介休干调秧歌

秧歌(板式唱腔)、小曲

山西介休

清代

山西介休、沁源一带

翼城秧歌

干板秧歌

秧歌(板式唱腔)

山西翼城

明末清初

山西曲沃、浮山、沁水、翼城等地

太原秧歌

社儿、上路秧歌

民歌小调

山西太原

清代中叶

山西太原南、北郊区

平陆花鼓

民歌小调

山西平陆

清末民初

山西平陆

左权小花戏

民歌小调

山西左权

清末民初

山西中部

晋北道情

神池道情、右玉道情

皂罗袍、耍孩儿等俗曲

山西神池、代县、应县

不详

山西北部

临县道情

晋西道情

曲牌、七字句、十字句、小调

山西临县

明末清初

山西临县、方山、离石、柳林一带

洪洞道情

道腔

高调、平调、官调、小调

山西洪洞

清代末叶

山西洪洞一带

浮山乐乐腔

土戏、乐戏、家乐

民歌小调

山西浮山

清代

山西浮山、翼城、襄汾等地

夏县弦儿戏

六弦戏

闹调、背宫、凄凉、纽丝、五更、岗调等俗曲

山西夏县王峪口、张郭店、坡底窑等村

清咸丰年间

山西夏县

扬高戏

弦儿戏

岗调、闹子、五更等俗曲

河南、山西、陕西三省毗邻地区

清代

山西平陆、夏县、芮城、临汾等地;河南、陕西部分地区

夏县蛤蟆嗡

蛤蟆嗡

莲花调、阳高调、花鼓调等

山西夏县山头村

清光绪年间

山西夏县祁家河一带

凤台小戏

和顺小戏

曲牌、小调

山西和顺凤台村

清代

山西和顺

拉呼戏

芮城拉呼戏

哭怨、紧麻雀调、大走板、春调等

山西风陵渡

民国初年

山西芮城、风陵渡一带;陕西、河南、山西交界地区

晋中弦腔

西路弦腔、弦弦腔

俗曲(板式唱腔)

山西和顺、晋阳一带

清代

山西和顺、平遥、昔阳、榆社;河北井陉

由河北丝弦衍变而来

雁北弦子腔

弦罗腔

大腔、二腔、夹腔

山西雁北专区东部

清代

山西应县、浑源、怀仁、山阴、大同一带

灵邱罗罗腔

夸罗腔

数词、娃娃腔等

山西灵邱、浑源一带

清代中叶

山西灵邱、广灵、浑源、应县、繁峙等地

与河北丝弦有渊源关系

万荣清戏

高腔

山西万荣

山西万荣百帝村、范村、解店

翼城目连戏

耍目连鬼戏

高腔

山西翼城

不详

山西翼城

锣鼓杂戏

饶鼓杂戏、龙岩杂戏

耍句调(吟或赞句)等

山西临猗、万荣一带

不详

山西临猗、安邑、解县、万荣、河津、新绎等地

队戏

云(朗诵体)

山西东南地区

不详

山西长子、潞城、平顺、壶关等地

孝义碗碗腔

月调

梆子腔、碗碗腔

山西孝义一带

1959年

山西中部地区

皮影改为人扮演

曲沃碗碗腔

梆子腔、碗碗腔

山西曲沃一带

1960年

山西晋南、陕西部分地区

皮影改为人扮演

皮腔

吹腔等

山西孝义一带

1965年

山西吕梁地区

皮影改为人扮演

河东道情

曲牌、板式唱腔

山西永济

1954年

山西运城、永济一带

平陆高调

丝弦戏

高调

山西平陆

1979年

山西平陆、芮城、临汾、夏县;河南灵宝、陕县;陕西潼关、渭南等地

河东线腔

芮城线腔、线胡戏

线腔、乱弹

山西芮城

1962年

山西芮城一带

由提线木偶改为人扮演

翼城琴剧

1980年

秦腔

乱弹、桄桄子、梆子腔

梆子腔

陕西、甘肃

明代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西安乱弹

中路秦腔

梆子腔

陕西西安一带

明代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同州梆子

同州腔、大荔腔、东路秦腔

梆子腔

陕西同州(今大荔)一带

明代

陕西东部、河南西部

西府秦腔

陇西梆子、西秦乱弹、西路秦腔

梆子腔、杂句腔、吹腔、罗罗腔等

陕西凤翔

明代

陕西西部、甘肃、四川部分地区

汉调桄桄

南路秦腔、汉中梆子、弹戏

梆子腔

陕西汉中、洋县

明末清初

陕西汉中、安康地区;甘肃、青海、四川部分地区

陕二簧

山二簧、秦中二簧

西皮、二簧、吹调

陕西西安、泾阳、三原一带

明末清初

陕西西安、泾阳、三原、商洛、汉中、安康地区;湖北北部

汉调二簧

陕西汉剧、安康汉剧

西皮、二簧

陕西安康地区

清代中叶

陕西安康地区

眉户

曲子戏、迷胡戏

月调、背弓、五更、银纽丝、西京等

陕西华阴、华县、眉县、户县

清代中叶

陕西;山西;甘肃;宁夏

陕西曲子戏

西府曲子戏

老腔清曲

陕西安康、汉中、凤翔、宝鸡地区

清代中叶

陕西宝鸡、汉中、安康地区

合阳跳戏

跳调、锣鼓杂剧

吟调

陕西合阳行家庄、莘里村

不详

陕西合阳、韩城、澄城

商洛花鼓

打花鼓、唐将班子

筒子调、八岔调、小调

陕西商县、丹凤、镇安、山阳一带

清代

陕西商洛地区

小调戏

小调

陕西安康、汉中、商洛山区

清代末叶

陕西安康、汉中、商洛地区

八岔戏

八岔子、二棚子、筒子戏、拉胡戏

阳八岔、阴八岔

陕西安康地区

清代末叶

陕西安康地区

安康弦子戏

莲花落、弦子腔

嘹子、平腔、拨子、神腔、课课子等

陕西安康平利山区

清代中叶

陕西安康平利山区

大筒戏

大筒子

筒子调

陕西安康、镇安及至湖北边沿

清代光绪年间

陕西安康、汉中一带,湖北与陕西相邻地区

陕南端公戏

端公戏、跳端公

神歌调、民歌、大筒子调

陕西汉中、安康地区

明代

陕西汉中、安康地区

韩城秧歌戏

唱秧歌

民间小调、花鼓、道情

陕西韩城

清代

陕西关中等地

陕北秧歌剧

新秧歌

民歌、曲子道情、碗碗

陕西榆林、延安地区

清代

陕西榆林、延安地区

渭华秧歌剧

老秧歌

民歌、小调

陕西渭南、华县

不详

陕西渭南、华县一带

安康越调

越调、皮影

越调

陕西旬阳山区

清代光绪年间

陕西安康、旬阳、白河、平利等地

户县缘歌戏

民歌、曲子、花鼓

陕西户县石井乡冯官寨

清代

陕西户县冯官司寨一带

安家小场子

丑旦戏、桌子戏、草帽戏

山歌、民歌

陕西旬阳、安康

清代

陕西旬阳、安康一带

汉中地围子

对对戏

民歌、小调

陕西西乡白龙

清代

陕西汉中、洋县、西乡

灞桥底子戏

秧歌底子、对子戏

底子调、道情

陕西西安灞桥区丁家村

不详

陕西西安灞桥区一带

关中道情

长安道情

皂罗袍、清江引、节节高等

陕西长安

1959年

陕西长安、兰田、西安、泾阳、三原、眉县、大荔

由皮影改为人扮演

商洛道情

陕南道情

大过板、二八板、紧板、嘛韵等

陕西商县东乡

1959年

陕西商县地区

皮影改为人扮演

安康道情

陕南道情

安板、二六、嘹子、钻子板、摇子等

陕西安康恒口

1956年

陕西安康、汉中地区

由皮影改为人扮演

陕北道情

三边道情、西凉道情、新道情

大起板、平调、十字调、梅花调等

陕西神木、府谷、清涧、延安地区等

1960年

陕西榆林、延安地区

由说唱道情发展而成

阿宫腔

遏工腔

遏工腔

陕西富平、礼泉

1957年

陕西富平、铜川、泾阳、三原、耀县、礼泉等地

由皮影改为人扮演

弦板腔

板板腔、弦板灯影

弦板腔

陕西乾县、礼泉一带

1958年

陕西咸阳地区

皮影改为人扮演

老腔

拍板灯影、板板腔

老腔

陕西潼关、华阴交界地带

1957年

陕西华阴、潼关、华县、大荔;山西、河南毗邻地区

由皮影改为人扮演

碗碗腔

碗碗、时腔、华剧

碗碗腔

陕西朝邑

1956年

陕西朝邑、大荔、华县、华阴、泾阳、三原、高陵、西安等地

由皮影改为人扮演

洋县碗碗腔

碗儿腔

碗碗腔

陕西洋县

1960年

陕西洋县

皮影改为人扮演

西府灯盏头

灯碗腔

碗碗腔

陕西户县、陇县

1960年

陕西户县、陇县

皮影改为人扮演

陕北碗碗腔

碗碗腔

陕西绥德、米脂

1959年

陕西绥德、米脂

皮影改为人扮演

线胡戏

线偶戏、线戏

陕西合阳

1957年

陕西合阳、大荔

木偶改为人扮演

安康民歌剧

紫阳采茶戏、紫阳民歌剧

民歌小调

陕西紫阳

1956年至1960年

陕西紫阳汉江两岸、秦岭巴山之间山区

由“地摊子”搬上舞台,形成新剧种

陇剧

陇东道情

慢板、飞板、新板、滚板、紧板、擂板等,耍孩簧、莲花落,有“嘛簧”(帮腔)

甘肃东部环县、庆阳一带

1958年

甘肃

皮影改为人扮演,唱腔分伤音、花音

陇南影子戏

正调、梅花调、老东调

甘肃西和、礼县

1959年

甘肃西和、礼县、天水地区

皮影改为人扮演

高山剧

哟嗬咳、唱秧歌

曲牌、小调

甘肃武都地区

清代道光年间

甘肃武都地区

陇南花灯戏

玉垒花灯

花灯调、民间小调

甘肃文县及甘、川交界地区

明末清初

甘肃文县一带

甘肃曲子戏

甘肃迷胡小曲

银纽丝、岗调、越调等明清俗曲及民歌小调

甘肃东部、南部、河西一带

清代中叶

甘肃

甘南藏戏

安多藏戏、青海藏戏

长调、短调、反调、悲调等

甘肃夏和县拉不楞寺

1940年前后

甘肃甘南州;青海黄南州;四川阿坝州

灵台灯盏头剧

甘肃省灵台县

甘肃省灵台县

通渭小曲戏

甘肃省通渭县

甘肃省通渭县

宁夏地摊戏

曲子戏

明清俗曲及民歌

宁夏南部地区

明末清初

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地区

业余演出

花儿剧

花儿歌剧

宁夏银川

1979年

宁夏回族自治区

夏剧

宁夏银川

1989年

宁夏

青海平弦戏

平弦戏

背工、赋子、各种小调

青海西宁

1960年

青海东部农业区

由说唱发展而成

青海眉户

放风筝、十道黑、柳叶青等

青海东部

清代中叶

青海东部农业区

业余演出

新疆曲子戏

小曲子

曲子、赋子、平弦,新疆维吾尔、哈萨克、锡伯等族民歌音乐

新疆乌鲁木齐、奇台

1940年

新疆乌鲁木齐、昌吉、焉耆、伊犁等地区

维吾尔剧

维吾尔歌剧

维吾尔民间“十二木卡姆”套曲

新疆伊犁

193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锡伯族曲子剧

锡伯族汗都春

新疆察布查尔县

新疆察布查尔县

柳子戏

弦子戏、北调子、吹腔

俗曲、柳子、高腔、青阳、乱弹、罗罗、皮簧

山东西南、河南东部、河北南部

明代

山东的西南、中南地区;河南东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

河南称百(北)调子

大弦子戏

俗曲、高腔、青阳、罗罗、勾儿腔

山东西南、河南东北部

明末清初

山东西南;河南东北;河北南部

河南称大弦戏

罗子戏

大笛子戏、罗罗头、罗罗响器班

俗曲、罗罗、高腔、青阳

山东西部、河南北部

明末清初

山东西南;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西东部

山东梆子

高调梆子

梆子腔、笛戏、罗戏

山东西南部

清代初叶

山东菏泽、洛宁、泰安、临沂地区

东路梆子

章丘梆子

梆子腔、昆曲、乱弹、罗罗、皮簧、柳子

山东章丘

清代

山东惠民地区

莱芜梆子

莱芜讴

梆子腔、徽调

山东莱芜

清代

山东莱芜、泰安一带

平调

大油梆、大平调、大梆戏

乱弹、昆腔、罗罗

山东西南和河南北部地区

清代

山东西南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

河南称大平调

吕剧

蹦蹦戏、迷戏、化装扬琴、琴戏

四平、二板等

山东广饶、博兴一带

20世纪初

山东、江苏

枣梆

本地

梆子腔、昆腔、罗罗、皮簧

山东郓城、梁山、菏泽

清末

山东西南部

山西上党梆子传入衍变而成

五音戏

西路肘鼓子、五人戏

悠板、鸡刨爪、二不应、娃娃

山东淄博、章丘

清代

山东淄博、济南

灯腔

北路肘鼓子

山东省惠民、济阳、博兴、广饶一带

东路肘鼓子

山东省潍坊、临朐、临淄、沂源等地

扽腔

山东省博兴县

山东博兴县

鹧鸪戏

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上河村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上河村

茂腔

冒肘鼓

茂腔

山东诸城、高县、胶县一带

清代末叶

山东青岛市、诸城、高密、五莲等地

或作“冒肘鼓”、“兆鼓”等

柳腔

悲调、花调、娃娃、南罗

山东即墨、平度

清代

山东平度、青岛、即墨

柳琴戏

肘鼓子、拉魂腔

拉魂腔、娃娃、羊子

山东临沂一带

清代

山东临沂、枣庄;江苏徐州地区

一说源于苏北海州

两夹弦

二夹弦、大五音

大板、二板、北词、娃娃、山坡羊

山东西南、河南东部

清代嘉庆年间

山东西南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河北南部

一说形成于豫东,由民间小戏花鼓丁香发展而成

一勾勾

四根弦、河西柳、四股弦

头板、二板、三板、尖板、散板、平唱

山东聊城、河南安阳一带

清代末叶

山东聊城、德州、惠民、泰安;河北、河南部分地区

一说形成于河北

四平调

四拼调

二四板、平腔等

山东济宁、菏泽一带

20世纪30年代

山东;江苏;安徽;河南

一说形成于豫东,由砀山花鼓吸收评剧、京剧、豫剧而成

蓝关戏

高腔、平调、赞子、老调、昆调、说书调

山东掖县、招远一带

清代

山东掖县、招远一带

以演唱八仙故事为主

沾化渔鼓戏

三句一扣、两句一扣、娃娃

山东沾化

清代

山东沾化

以演唱《西游记》、《东游记》为主

八仙戏

驼云飞、耍孩儿、桂枝香、号佛等

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五路口村

清代

山东淄博

以演唱《东游记》、《西游记》为主

端公戏

端供戏、端鼓戏

七字韵、十字韵、叠断桥、请神调、念佛调等

山东微山湖一带

清代

山东微山湖一带

王皮戏

十八大姐斗王皮

耍孩儿、序子、莺歌柳、驻云飞等

山东冠县、茌平、平阴一带

山东冠县、茌平、平阴一带

沪剧

申曲、本滩

长腔长板等

上海

清代末叶

上海、江苏、浙江部分地区

滑稽戏

曲艺剧

上海

20世纪30年代

上海;江苏;浙江

奉贤山歌剧

上海奉贤

上海奉贤、金山、南汇区

昆剧

昆曲、昆腔

昆山腔

江苏昆山

明代嘉靖年间

江苏;上海;浙江

锡剧

常锡滩簧

簧调、玲玲调、大陆调、南方调

江苏无锡北乡

清代道光年间

江苏常州、无锡、苏州、南京、南通、镇江等;上海;安徽郎溪及浙江嘉兴地区

扬剧

维扬文戏

梳妆台、滚板、大陆板、补缸等

江苏扬州一带

清末民初

江苏扬州、南京、镇江;上海

以花鼓戏(小开口)与香火戏(大开口)合并而形成

淮剧

江淮戏

老淮调、拉调、自由调等

江苏盐城、阜宁一带

清代同治年间

江苏盐城、淮阴;上海

起源于民间“门弹词”,吸收香火戏、徽戏发展而成

淮海戏

淮海小戏、三把子

十字韵、五字、八句子、小滚板、一挂板

江苏海州、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