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docx
《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
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
兼论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影响
李细珠
2012-11-2315:
28:
10 来源:
《近代史研究》2012年3期
内容提要:
从群体结构看,武昌起义时在职的地方督抚仍然是一个旧式的官僚群体;武昌起义后新任的地方督抚群体则注入了新的因素,同时也暗伏了新的变数。
各省督抚在武昌起义后的反应,可谓情形不一。
那种认为督抚大都奔逃自保而少有效忠清廷者的说法,未免有简单片面化之嫌。
其实,真正转向革命阵营或死命对抗革命的督抚只是极少数。
大多数督抚还是存效忠清廷之心,虽然因无法控制新军及当地绅商不肯合作,而不能有效地镇压革命,但他们并不愿看到清王朝的覆灭,还是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防范应对措施。
这既与其切身利益有关,也与其思想观念状况有关。
辛亥鼎革之际,因清末新政过程中清廷不断收束权力,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表面上演变为“内重外轻”之格局,但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
其总体表征是中央与地方权威一并流失,中央无法控制地方,地方无力效忠中央。
“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形成,直接后果是清廷中央与地方均无法有效地应对革命,致使清王朝走向覆亡之路;另一个严重的后果是掌握军队尤其是新军的军人势力的崛起,出现军人干政,导致民国初年的军阀政治。
关键词:
辛亥革命地方督抚内外皆轻民初政治
作者简介:
李细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清王朝在宣统三年(1911)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
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
如张謇所慨叹:
“自古迄今,丧国未有若是之易者也。
”①时人将太平军攻破武昌时官绅效忠清廷的情形与武昌起义之后各自“奔逃”的现象对照说:
“咸丰壬子武昌之失,抚臣而下司道府县全城殉难,绅民之死者更不可数计。
此无他,将吏知死官之义,士民报作育之隆。
由死节之多,即可决恢复之易。
今武昌之陷,奔逃迭报,殉节罕闻。
此我国之大耻也。
”②清朝遗老纂修的《清史稿》则直接归罪于地方督抚,谓:
“鄂变猝起,瑞澂遽弃城走,当国优柔,不能明正以法。
各省督抚遂先后皆不顾,走者走,变者变,大势乃不可问矣。
”③长期以来,学界有关辛亥革命史研究的论著,也多判断各省督抚与清廷离心离德而少有效忠清王朝者,笔者也不例外。
在清代,总督与巡抚号称封疆大吏,对于维护地方统治至为关键。
武昌起义以后,各省督抚究竟如何反应?
湖广总督瑞澂逃跑,署四川总督赵尔丰被杀,江苏巡抚程德全反正,是人所熟知的典型事例。
然而,他们是否可以代表数十位督抚的群体面相?
各省督抚的个性差异又如何体现?
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进退与清末新政以来中央与地方权力格局的演变又有怎样的关系?
这些均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武昌起义以后各省督抚任职概观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这里通过对武昌起义以后地方督抚群体构成的几项基本因素进行统计,包括各省督抚的总体人数及其出身背景、旗汉比例等方面,以期分析该时期地方督抚群体结构的一般情形。
清代政区经过不断调整,除了蒙古、西藏等边疆地区以外,最终形成22行省计9总督14巡抚的格局。
在这22行省中,江苏有两个行政中心——两江总督驻南京、江苏巡抚驻苏州,其余省份均各驻一总督或巡抚,完全避免了督抚同城的局面。
④清代督抚任职方式大致有实授、署理与护理三种情形。
尽管性质不一,但都是实际主政者,故本文拟一并统计。
武昌起义以后任职地方督抚者到底有多少人,具体统计如表1:
资料来源:
(1)魏秀梅编:
《清季职官表附人物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年版;
(2)钱实甫编:
《清代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版;(3)朱保炯、谢沛霖编: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4)《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5)卞孝萱、唐文权编:
《辛亥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7)钟碧容、孙彩霞编:
《民国人物碑传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8)秦国经主编: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9)赵尔巽等:
《清史稿》;(10)朱彭寿编著,朱鳌、宋苓珠整理:
《清代人物大事纪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以下各表资料来源相同,不再一一说明。
表1所列43位督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为武昌起义爆发时在职的督抚,有直隶总督陈夔龙、两江总督张人骏、陕甘总督长庚、闽浙总督松寿、湖广总督瑞澂、两广总督张鸣岐、署四川总督赵尔丰、云贵总督李经羲、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江苏巡抚程德全、安徽巡抚朱家宝、山东巡抚孙宝琦、山西巡抚陆钟琦、河南巡抚宝棻、陕西巡抚杨文鼎与护陕西巡抚钱能训、新疆巡抚袁大化、浙江巡抚增韫、江西巡抚冯汝骏、湖南巡抚余诚格、广西巡抚沈秉堃、贵州巡抚沈瑜庆、吉林巡抚陈昭常、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共计24人。
二为武昌起义以后新任职的督抚,有署直隶总督张镇芳,护两江总督张勋,湖广总督袁世凯、魏光焘、王士珍(署)、段芝贵(护)、段祺瑞(署),四川总督岑春煊、端方(署),安徽巡抚张怀芝,山东巡抚胡建枢、张广建(署),山西巡抚吴禄贞(署)、张锡銮、李盛铎(署),河南巡抚齐耀琳,署陕西巡抚升允,署湖南巡抚朱益睿、署黑龙江巡抚宋小濂,共计19人。
新任职的督抚,除常规任命以外,尚有两种特殊情况:
一是起用旧臣,如袁世凯、魏光焘、岑春煊、端方、升允,均曾任总督重臣;二是重用新锐,如王士珍、段芝贵、段祺瑞、张怀芝、吴禄贞,都是北洋武备学堂或留日士官学校学生出身,并曾任新军统制。
另外,行伍出身的张勋以江南提督护理两江总督,也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
清代仕宦论出身,一般有正途与异途之分。
正途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进士、举人、贡生等高级学衔或由世袭特权获得荫生的功名而入仕的途径;异途是通过捐纳获得监生的功名或因军功而入仕的途径,如具有生员等低级学衔及未能进学的文童(即俊秀)和行伍出身者,也可以通过捐纳或军功获得官职,这些当然都在异途之列。
⑤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制度,之后便有出身新式学堂学生或留学生者入仕,不在传统正途、异途之列,姑名之曰新途。
武昌起义以后地方督抚出身背景统计如表2:
据表2,武昌起义时在职督抚24人中,进士、举人、贡生、荫生等正途出身者有19人,占总数的79.2%。
有学者统计,19世纪最后40年即1860—1900年,总督正途出身者占78.3%,巡抚为77.1%。
⑥显然,这时督抚正途出身者与此前大致相当。
正途出身者,尤其是具有进士、举人等高级学衔者,深受儒家传统文化濡染,其忠孝节义观念颇值得注意。
武昌起义以后新任督抚的出身背景则有显著的变化,正途骤减至42.2%,异途增至31.6%,尤其是另有新途出身者26.3%,其中有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的段芝贵、王士珍、段祺瑞、张怀芝和留日士官学校毕业的吴禄贞。
段芝贵等新途出身者都曾任新军统制,加上行伍出身的江南提督张勋,均被清政府任命为业已光复的省份的督抚,对于清政府来说虽多少有点不由自主的意味,但军人势力的崛起,直接影响了清末民初的政治变动,更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清代督抚旗汉比例有一个变化过程,大致是清初多用旗人,包括满洲、蒙古和汉军各旗,尤其在冲要地区如山陕总督则专用满员,至雍正年间始参用汉人;从道光朝开始,督抚中汉人比例开始超过旗人,直至清末。
⑦武昌起义以后督抚旗汉比例统计如表3:
表3显示,武昌起义时在职督抚24人中,汉人17人,占70.8%;旗人中满洲3人,蒙古、汉军各2人,共计7人,占29.2%。
武昌起义后新任督抚19人中,汉人17人,占89.5%;旗人中满洲、蒙古各1人,共计2人,占10.5%。
据有关资料统计,1860—1900年,督抚中汉人占79.1%,旗人占20.9%。
⑧可见,武昌起义时在职督抚中汉人的比例减少了8.3%,而旗人比例则相应增加,这大概与清末新政尤其是预备立宪时期清廷集权满洲亲贵有关。
此时9大总督中旗人占据5席:
陕甘总督长庚(满)、闽浙总督松寿(满)、湖广总督瑞澂(满)、署四川总督赵尔丰(汉军)、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汉军)。
武昌起义以后新任督抚中汉人的比例则增加了10.4%,旗人比例相对减少,新任19个督抚中仅两个旗人:
署四川总督端方(满)和署陕西巡抚升允(蒙),均是起用旧臣。
“排满”成为革命标志性口号,这使清廷在用人政策上不能不有所顾忌。
综上所述,从群体结构情形来看,武昌起义时在职的地方督抚仍然是一个在旧制度下主要由儒家传统孕育出来的旧式官僚群体;武昌起义以后新任的地方督抚群体则注入了新的因素,同时也暗伏了新的变数。
二、督抚对革命风潮的反应与应对策略
面对武昌起义后的革命风潮,各省督抚如何应对?
这里主要考察武昌起义时各省在职督抚的态度,因为之后新任的督抚实际上多未到任或任职时间极为短暂,对大局无关紧要。
当时在职督抚共计24人,其反应大致可以分为六种类型。
(一)弃城革职
湖广总督瑞澂与湖南巡抚余诚格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武昌起义爆发,湖广总督瑞澂首当其冲。
瑞澂于宣统年间由江苏巡抚迁湖广总督,与立宪派领袖张謇等人相交甚欢,在清廷预备立宪尤其是国会请愿运动中表现颇为抢眼,又因与懿亲载泽有姻娅关系,内援强劲,“声势骎骎出南北洋上”⑨,是满员中难得的封疆大吏。
革命党人长期在武汉地区活动,瑞澂并非没有察觉,其实随时都在伺机镇压。
他上奏清廷称:
“瑞澂于本月初旬即探闻有革命党匪多人潜匿武昌汉口地方,意图乘隙起事。
当即严饬军警密为防缉。
虽时传有扑攻督署之谣,瑞澂不动声色,一意以镇定处之。
所辖地方则密派侦探,不敢一刻松懈。
”八月十八日夜,瑞澂突派军警在武昌城内捕获革命党32人,并将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严讯正法。
清廷嘉奖瑞澂“弭患初萌,定乱俄顷,办理尚属迅速”。
就在瑞澂奏请邀功之际,武昌新军于十九日夜正式发动起义。
起义军迅速攻占总督衙门,瑞澂毫无抵抗,便弃城逃往汉口江面之“楚豫”兵轮,省城武昌陷落。
清廷严词申斥:
“此次兵匪勾通,蓄谋已久,乃瑞澂毫无防范,预为布置,竟至祸机猝发,省城失陷。
实属辜恩溺职,罪无可逭。
湖广总督瑞澂著即行革职,带罪图功。
”⑩汉口、汉阳相继失陷,瑞澂企图反攻不果,而“楚豫”兵轮油尽煤缺,遂开赴九江,亟图补给。
“九江兵变,道署被抢,炮台被占,电局及招商码头均被踞扰,并有以二十万购瑞澂之语。
楚豫兵轮子弹无多,兵心涣散,甚不愿瑞澂在其舰上,致为众射之的。
其余各舰,亦因九江兵变,纷纷开轮上驶,不听瑞澂调遣。
瑞澂无兵无将,委实无法可施,迫不得已,改坐商轮,驶至上海暂住。
”(11)清廷再次严旨申斥瑞澂:
“该革督竟不遵旨带罪图功,乃敢潜逃出省,辜负朕恩,偷生丧耻,实堪痛恨,何能再予辜容?
著张人骏迅即派员,将瑞澂拿解来京,交法部严讯治罪。
”(12)结果因瑞澂避居上海租界而不了了之。
对于瑞澂弃城逃跑,时人颇为不齿。
内阁承宣厅行走许宝蘅日记称:
“见瑞澂电奏新军之变,全诿罪于张彪,并涉及张文襄。
身任封疆,遇变仓皇走出,不思尽忠报国,犹复诿过于人,真不知人间有羞耻事也。
”(13)翰林院侍读学士恽毓鼎日记称:
“三百年来弃城逃走之速,瑞澂首屈一指矣……瑞为宣宗朝已故两广总督大学士琦善之孙,英吉利之陷广州,琦善实启之,固失地辱国之世家也。
真所谓谬种流传矣。
”(14)京中台谏各官交章弹奏,有谓:
“自古庸臣误国,弃地丧师,或值艰虞,抑逢巨敌,未有恇怯无能、顽顿无耻、一夕之哄遽弃金汤如瑞澂、张彪二人者。
都下士夫万口唾骂,谓非枭决不足蔽辜。
”他们要求仿照咸同年间“湖北失而诛青麐,两江失而诛何桂清”的先例,将弃城而逃之瑞澂、张彪“明正典刑,以为大臣辜恩弃职者戒”,使各省官吏“闻之震悚,当共懔然于城亡与亡之义”。
(15)然而,清廷并没有严厉惩处瑞澂。
其中原因,还是因为瑞澂背景深厚。
恽毓鼎有言:
“瑞为泽公(载泽——引者注)姊夫,袒甚力,恐国法不能及也。
”甚至监国摄政王载沣也“力袒瑞澂”。
恽氏禁不住感叹:
“朝廷犹爱之而不忍加诛,奇极!
行见逃官之接踵也。
”(16)瑞澂弃城逃跑而未受相应制裁,影响甚为恶劣。
陈夔龙日后回忆说:
“某督仓皇出走,武汉重地突归党人之手……武昌已失,沿江各督抚闻风而靡,不降即走。
”(17)甚至孙中山在总结革命经验时也认为:
“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
”(18)以至于《清史稿》盖棺论定,称瑞澂为“罪首”。
(19)清廷没有把瑞澂正法,确实开了一个姑息养患的先例,终究只能自食恶果。
湖南巡抚余诚格于宣统三年七月十八日接任视事。
(20)一个月后,武昌起义爆发,湖南新军即谋响应。
余诚格一面调拨军队增援湖北,一面筹谋防备本省事变。
为分散新军势力,余诚格试图把新军分调各府州县驻扎,又将原驻各府州县之巡防队兵勇调回省城候命,还派员稽查新军兵士往来函电,防范极为严密。
尽管余诚格迭催新军开赴各属,但新军借口子弹不充,请加发三倍,方能应调。
余氏不允,双方相持不下。
九月初一日,湖南新军起义,占领军械局,杀死巡防队统领黄忠浩,攻入巡抚衙门。
起义军偕谘议局议员劝余诚格悬挂白旗,余不允,遂避登湘帆小轮,潜逃出省。
余诚格通过安徽巡抚朱家宝电奏自请严惩,清廷谕令将余诚格革职:
“余诚格虽系甫经到任,所调将领未到,添募未齐,究属措置乖方,以致仓卒生变,罪无可辞。
湖南巡抚余诚格著即革职,戴罪图功,并著暂管湖南巡抚印信,责成该革抚迅调省外兵队,即将省城剋期克复,毋稍延玩。
倘不奋力自效,定将该革抚从重治罪。
”(21)十一月二十一日,清廷以革抚余诚格久无下落,补授湖南辰沅永靖道朱益濬为湖南提法使,并署理湖南巡抚。
(22)其实,余诚格早已步瑞澂后尘,从湖南出省后便由江西逃往上海。
(二)光复后去职
在革命光复之后自动去职的督抚有5位:
护理陕西巡抚钱能训、云贵总督李经羲、贵州巡抚沈瑜庆、浙江巡抚增韫、两广总督张鸣岐。
陕西是革命党人颇为活跃的省份。
宣统三年七月,受四川保路风潮影响,陕西省城西安便突起谣传,有谓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将要在八月十五日起事。
护理巡抚钱能训与西安将军文瑞急谋防备之策:
给旗兵增发枪支弹药,拨款修筑满城防御工事,调外地巡防队回省守城,将新军陆续调拨外地分防,并密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九月初一日,陕西新军几乎与湖南同时起义,响应武昌革命。
在全城惊恐之中,钱能训逃匿民家,被民军发现,当场以手枪自戕,但连发两弹,仅伤及左胁,自杀未遂,被民军俘获,强为治疗,甚欲强起治陕事。
钱能训无奈地婉拒,有谓:
“吾不克尽吾职,乃至于此。
今病甚,复何所裨于陕乎。
”革命政府知其不可留,遂听其南归。
(23)此后钱能训出走潼关,并自动离职。
武昌起义后,云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也在密谋起事,风声日紧,消息外传。
云贵总督李经羲与第十九镇统制钟麟同、总参议靳云鹏等人商议,拟调部分新军外出,以分散其势力。
九月初九日夜,蔡锷、李根源等率部在省城昆明起义。
经过一夜激烈战斗,起义军攻下总督署,李经羲受伤仆而复起,扳枪自裁,被某巡捕夺去,即逃匿其家。
蔡锷、李根源与谘议局议员力劝李经羲出任都督,遭李严词拒绝。
李经羲被严密监禁于谘议局。
数日后,李经羲请求离滇赴沪养病,蔡锷、李根源等以旧属之故,将其礼送出境。
据说李经羲特地带走了云贵总督印,蔡锷向之索取,李云:
“我至香港,尚有奏折呈摄政王,以了我之责任。
”果然,十月十六日,李经羲致电内阁请代奏,说明云南失守情形,表示:
“经羲力尽援绝,不能挽救,罪应万戮,恳从重治罪。
”(24)这一天,恰是摄政王载沣被迫退归藩邸之日。
清廷已自身难保,李经羲之事自然不了了之。
当贵州革命党人密谋起事时,巡抚沈瑜庆采取相应对策:
借事收回陆军学生子弹,调常备军出防以分散其力量,调巡防队护卫省城贵阳。
九月十三日,贵阳绅界欲避免流血,要求沈瑜庆宣布共和。
沈瑜庆仅允设自保会,公用人行政之权于大众。
立宪派表示满意,革命党人则大为激昂。
其实沈瑜庆本无让步之意,只因所调巡防队尚未如期赶到,姑为缓兵之计而已。
当天夜晚,新军与陆军学生发动起义,很快攻占军械局,围攻巡抚衙门。
沈瑜庆犹闭门据守,派巡抚卫队出战,但卫队业已反正而抗不应命。
沈瑜庆知事不可为,遂不得不承认宣布独立,并派劝业道王玉麟赴谘议局商议停战。
双方议决条件如下:
民军承认保护全省官吏;巡抚应宣布承认民军独立。
议定,将推沈为都督,沈固辞不就。
(25)贵州独立之后,沈瑜庆离开贵州,流寓上海。
通过同盟会员陈其美等人联络,浙江与上海革命党人决定联合举事。
九月十三日,上海率先发难,杭州官场惊恐万状,谘议局副议长沈钧儒等力劝巡抚增韫宣告独立,增韫不允。
十四日,杭州新军起义,敢死队直攻巡抚衙门,迅速将其炸毁,抚署卫队随之反正,增韫及其老母、妻儿被民军拘捕,监禁于福建会馆。
十五日,杭州全城光复,谘议局议长汤寿潜被推举为都督。
十七日,浙江临时参议会召开,汤寿潜、吕公望提议处置浙抚增韫及其眷属案,主张资送5000元路费,派人押送到上海,监视其上船北返。
决议通过。
(26)增韫由浙人拥送出境,航海北上,行至秦皇岛登岸,由临榆县电奏说明失守情形。
时人批评:
“既至山海关,而不来京请罪,亦畏死而已。
”(27)
两广总督张鸣岐从清末重臣岑春煊的幕僚起家,三十出头便升任封疆大吏,在论资排辈的清代官场并不多见,可谓年少得志。
然而,张鸣岐的声名并不佳,时人有所谓“天下第一无信人”之说。
(28)武昌起义后,张鸣岐曾向清廷发出最后的忠告,电奏请改组亲贵内阁、停办新政、下罪己诏、铁路改归商办。
时人评论:
“此皆破釜沉舟之言,力量颇大,疆臣之矫矫者。
”(29)奏上,但未见批复,张鸣岐颇感失望。
其时,广东绅商正筹议和平独立,张鸣岐起初虚与委蛇,随后转而表示赞同之意。
九月十九日,广东全省各团体在谘议局召开大会,正式议决宣布共和独立,并拟推举张鸣岐为都督。
当使者将公文印信送到督院时,张鸣岐力辞不受,当天便离省逃至香港。
(30)据说张鸣岐的前幕主岑春煊也有劝说其效法程德全投降民军之意。
(31)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在从美国归国途中也曾致电张鸣岐劝降,有谓:
“民国已成,列强公认,请速率所部反正,免祸生灵,两粤幸甚。
”对此,未见张鸣岐反应。
不过,日后孙中山认为:
“予以欲免流血计,乃致函〔电〕两广总督张鸣岐,劝之献城归降,而命同志全其性命。
后此目的果达。
”(32)无论如何,张鸣岐确实最终放弃了抵抗。
(三)反正独立
由清朝巡抚摇身一变为革命军都督者有三位:
江苏程德全、广西沈秉堃、安徽朱家宝。
江苏巡抚程德全是地方督抚在革命风潮中宣布独立的第一人。
据说,程德全曾亲手用竹竿挑落巡抚衙门屋檐上的瓦片数块,以示有所“破坏”而附从“革命”之意。
世人多以此为例,嘲笑旧官僚投机“革命”的丑态。
其实,程德全走向“革命”之途并不容易。
在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程德全是表现比较活跃的督抚之一。
宣统二年(1910)初,程德全从奉天巡抚调任江苏巡抚,又与江浙立宪派领袖张謇等人过从甚密,是督抚参与国会请愿运动中的要角。
武昌起义后,程德全与江督张人骏电商严密防范,以为“下游伏莽颇多,现虽处以静镇,亦亟应预筹布置”,并致电陆军部表示“苏省水陆各营勉敷地方弹压之用”。
(33)面对危局,程德全亟思标本兼治之法,多次疏陈大计,向清廷“尽最后之忠告”。
其时,适值张謇从武汉赴沪途经苏州,程德全嘱杨廷栋、雷奋邀张謇连夜起草请改组内阁宣布立宪疏稿,并通电各省将军督抚联衔入告,得到热河都统颋颞、山东巡抚孙宝琦响应。
因时局危迫,不及多待,遂以溥颋领衔,与孙宝琦三人联衔上奏清廷,恳请以实行宪政为治本之法,要求改组亲贵内阁,提前颁布宪法。
奏上,不报。
程德全“反复敷陈,卒不见听”,对清廷遂生绝望之心。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上海宣布独立。
苏属士绅屡次会议,决定宣告独立,并推举代表劝说程德全。
同时,有民军从沪赴苏,与苏州绅商群相推戴程德全。
程德全颇为无奈地表示:
“当此无可如何之际,此举未始不赞成,务必秋毫无犯,勿扰百姓。
”十五日,程德全接受江苏都督印,宣告苏州独立。
(34)随后,程德全通电各属,促令反正,使苏、松、常、镇、太五属相继光复;继而又组合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时人颇赞其和平光复苏州,于民国有“奠定之功”,远超同侪之上,“视张鸣岐、冯汝骙、朱家宝诸人,不啻天壤之别”。
(35)但对清廷则无异于釜底抽薪。
武昌起义及邻省相继响应独立的消息传到广西,革命党人闻风而动,梧州率先独立,省城桂林局势紧张。
九月十六日,谘议局议决独立,并劝说巡抚沈秉堃宣布。
沈氏不敢遽允,遂召布政使王芝祥到抚署计议,得王氏赞同。
是夜,从藩司衙门发出独立黄旗数百面,上书“大汉广西全省国民军恭请沈都督宣布独立,广西前途万岁”字样,分竖城厢内外各街巷。
十七日,广西宣布独立,巡抚沈秉垄任都督,布政使王芝祥、提督陆荣廷任副都督。
沈秉堃于就职演说宣称:
“至都督一席,鄙人只可暂时承认,仍望公举伟人,及早接替,不胜跂望。
”十月初一日,沈秉堃辞都督职,由王芝祥继任,后又被陆荣廷取代。
沈秉堃离桂回湘,被公推为湘桂北伐联军总司令。
(36)总计沈秉堃任广西都督约两个星期。
安徽是有排满革命传统的省份,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尤为活跃。
武昌起义后,省城安庆危急,巡抚朱家宝电请江督张人骏,调拨张勋所部江防营来皖,借资震慑,同时遣散新军。
安徽革命党人与在籍皖绅联合谘议局议长窦以珏等,劝说朱家宝援苏抚程德全例,宣告独立。
朱家宝慨然表示:
“家宝食清之禄,死清之事,城存与存,城亡与亡,诸君无复多言。
”于是,皖省绅商集议于谘议局,议决拟自行宣布独立。
朱家宝本是袁世凯私党,其时袁世凯被清廷起用,正在清廷与革命势力之间徘徊观望。
袁世凯密电朱家宝:
“宜顺应时势,静候变化,不可胶执书生成见,贻误大局。
”朱家宝幡然改变态度,转而向皖绅示好,表示可以接受皖人意见。
九月十八日,安徽宣布独立,朱家宝任都督,革命党人王天培副之。
王天培以朱家宝非忠于革命者,欲取而代之,不意反被朱氏逐走。
革命党人吴旸谷知朱家宝“隐怀二心”,遂赴九江请兵援皖。
九月二十四、二十五日,九江都督马毓宝所派黄焕章部围攻安徽都督府,洗劫安庆城。
朱家宝缒城而出,夤夜逃逸。
此后安徽一片混乱,直到十一月初孙毓筠出任皖军都督。
(37)约计朱家宝任安徽都督仅一周时间。
(四)自杀与被杀
光复后自杀的督抚有江西巡抚冯汝骙和闽浙总督松寿,被革命军杀死的督抚有山西巡抚陆钟琦和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
江西是响应武昌起义较早的省份。
九月初二日,九江新军起义,宣布独立。
警电传至省城南昌,全城惊恐。
巡抚冯汝骙为笼络新军,“召集各将领痛陈君国大义,馈羊酒入军营,冀结其欢心”。
(38)初八日,绅商学各界联合发起保安会,力保省城治安,得冯汝骙允准照行。
冯汝骙甚至亲往各标营,向士兵演说共保治安之策。
初九日,各界预备独立,因冯汝骙不肯承认为首,遂作罢。
初十日夜,南昌新军起事,烧毁巡抚衙门。
冯汝骙只带亲信卫队,打通洋务局墙垣,避匿隔壁旺子巷民房。
其后,南昌全城光复,各界大会公举冯汝骙为大都督,冯固辞不就。
十三日,冯汝骙携带家眷,登轮开赴九江。
九江都督马毓宝等均为其部属,勉强挟持登岸,安置于洋房高楼,盛宴款待。
冯汝骙犹是红顶花翎,戚戚然不愿就席,再三请而后可,颇为忧郁不欢。
各部属军官苦劝反正,均不置可否。
(39)十九日,冯汝骙对儿子冯迈等交代后事,嘱咐护送江西巡抚关防上缴清廷,有谓:
“此孤臣所受于吾皇者,不似城非一手所能夺,今不能赍缴待罪,尔等其谨护以进,勿为党人所得,辜我两旬死守之意。
”随后吞金自尽。
(40)清廷予谥忠愍。
(41)
闽浙总督松寿督闽近5年,碌碌无为。
武昌起义后,福州将军朴寿为防范新军,刻意加强旗兵装备,甚至宣言将与全城汉民同归于尽,省城福州陷于恐慌之中。
九月十八日,谘议局会议决定和平独立,建立新政府,并照会总督松寿,要求一切政务悉归新政府,同时督促将军朴寿放弃抵抗,将优待满人。
松寿知势不可挽,已有意允其要求;朴寿则固执不听,反令所部旗兵备战。
是夜,新军起事,与旗兵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