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散文欣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4828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词散文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古代诗词散文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古代诗词散文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古代诗词散文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古代诗词散文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词散文欣赏.docx

《古代诗词散文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词散文欣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词散文欣赏.docx

古代诗词散文欣赏

古代诗词散文欣赏(诗歌部分)测试卷

1.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A.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下文写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C.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D.尾联想到自己胸怀抱负,如今年岁已老,却始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于是悲从中来,不禁涕泪交流。

2.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A.这首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表明人们喜动喜热闹,所以他们争着、拥挤着、吵吵闹闹地渡过河去,一起走向江村;而诗人却喜静喜冷清孤寂,于是他一个人走向了寂寥的山林。

B.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C.诗人真实地抒写出了脱尽尘世烟火的隐逸情趣,又表现出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D.诗人以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显现出恬然超脱孤寂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3.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A.这首词的开头总述江南风物人情的美好,接着从景、事、人三个角度具体写江南的美。

B.七、八两句表达了作者久居江南,不愿回到家乡去的心情。

C.这首词的词眼是“断肠”,因为作者客居江南,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去,而内心又充满着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他觉得不回归故乡只能让人伤心肠断。

D.全词讴歌了江南水乡风光宜人、人物风流的美好情景。

4.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雨纷纷,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5.对下面这首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开头两句一问一答,描写了泰山南北一片青翠,望不到边的壮观景象。

B.三、四两句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描写。

“造化”指大自然;“阴阳”指山的南北。

C.五、六句表现了诗人浩荡的襟怀和宽阔的眼界;七、八句既表现了诗人胸怀壮志、勇于攀登高峰的雄心和气魄,也进一步渲染了泰山的高大险峻。

D.最后两句由望岳写到登岳后看到的壮观景象,给人以奋发向上之感。

6.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

明妃,即王昭君。

紫台,指汉朝皇宫。

青冢是王昭君墓。

A.这是一首七律,“谐声律、工对仗”是律诗的特点,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每联都压“un”韵。

B.首联“赴”字突出三峡两岸群山山势的雄奇,下句点出昭君村所在地,诗人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烘托王昭君。

C.颔联写王昭君一生的悲剧,颈联更进一步写王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

“画图”句承前“一去”句,“环佩”句承前“独留”句。

D.尾联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的深切同情和对汉元帝的满腔怨恨。

7.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A.前两句的意思是:

我这里秋风渐起,你现在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B.三、四两句的意思是:

一路上风波险恶,你什么时候才能平安到达啊?

C.第五句的意思是:

杰出的文人大都生平坎坷,好文章就像跟命运作对似的。

“魑魅”本义为妖怪,此指奸邪小人。

D.最后两句由李白联想到屈原,把李白屈原并称,体现了作者对李白的钦敬;也想象到李白遇赦返回时途经汨罗,应会投诗赠送给屈原。

8.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登宣城谢眺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A.首联点明登楼远眺的时间和地点,用“江城如画里”引出中间两联,第二、三联是对首句的具体描绘。

B.第三联中的“寒”和“老”,既表现出秋色已深的景象,又表达了作者对光阴易逝的感慨。

C.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在这北楼之上,临风眺望迷人的风光,谁会不怀念它的建造者——谢眺的功劳呢?

D.这首诗前四句表现了对宣城的赞美之情,情绪是愉快的;后四句表现了对秋色已深,独自登楼的感慨,心情是寂寞的。

9.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A.第一句点明望见山的北面。

“秀”既写景致秀丽,又引出下句。

B.第二句写出山势之高,同时点出了望雪之题。

C.三、四句从视觉和感觉的角度,拿雨后天晴的景色和大雪纷飞时的寒意进行对比,突出了雪过天晴的美好。

D.全诗用词极为精练,例如仅用“霁色”和“暮寒”四字,就突出了诗题“余”字的意味。

10.对下面的诗歌分析欣赏,不确切的一项是

画松  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忆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A.第一句写见到画松,立即为之打动,觉得完全像一棵真松树。

“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之感。

B.二、三四句写诗人沉思凝想去把握画境。

当画境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得到印证时,诗人获得了一种顿悟的极大乐趣。

C.诗人用秀丽奇险的东南名山天台山上的松树与“画松”进行对比,表现画松的苍老遒劲。

D.作为题画诗,本诗独具一格,未对画松作实在的形状描摹,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来写,从虚处传画松之神,既写出了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表现了画家的艺术造诣。

11.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A.一、二句是写作者听到乐天授江州司马的时间、情景。

B.第三句是写作者听到乐天授江州司马后的表现。

C.全诗主要是写作者听到乐天授江州司马后,不顾重病在身,吃惊地坐起来,激动得夜不能寐。

D.诗中的灯是“残灯”,风是“暗风”,窗是“寒窗”,以哀景衬托哀情,令读者黯然销魂。

12.对下面的诗词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浣溪沙     范成大

  十里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浓雾秋晨气爽,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

A.这首词描绘了田园丰饶、气候宜人的美景,赞美了田园旺盛的生命力。

B.上阕重在写景物,下阕转入写作者的主观感受。

四、五句点明时近晚秋,渐觉凉爽宜人,末句写出作者的欢乐心情。

C.身着戎装的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更表明自己对保卫国土的重大责任。

D.本词显示了作者取景的匠心,作者徐徐展开画卷,景中见情。

13.对下面的散曲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山坡羊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这两句是勾画秦汉建都的关中一带的景色。

B.“西都”是指秦朝都城咸阳和汉朝都城长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是说秦汉时期统治者榨取民脂民膏而营造的无数宫殿,灭亡时都化为灰土。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说老百姓对国家的兴亡、朝代的更替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14.对下面的散曲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蟾宫曲        马致远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韩信兀的般证果,澎通言那里是风魔?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A.这支散曲运用借古喻今的写法,列举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借助读者对历史故事的联想来体现作者针砭时势的意图。

B.作者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来评价历史,认为秦末的楚汉之争是无足轻重的功名之争,流露出世道无常、人生如梦的低沉情调。

C.“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是发生在楚汉相争时期的历史故事,即项梁、项羽杀会稽郡守而起兵,刘邦以巴蜀为基地创下帝业以及淳于棼梦入槐安国当南柯太守。

D.“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曲中一语双关,承上启下,既是对韩信故事的评价,又是对当世人情世故的讽喻;既呼应了前面的韩信的故事,又导出“醉了由他”这种超然物外、不问是非的人生态度。

15.对下面的散曲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庆东原    白朴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

那里也能言陆贾?

那里也良谋子牙?

那里也豪气张华?

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A.这首曲子开头以“忘忧草,含笑花”起兴,劝人忘记忧愁、笑口常开。

B.“劝君闻早冠宜挂”一句表现作者否定功名仕途,“挂冠”即劝人辞官。

C.“那里也-----”三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反映作者仰慕这三位历史人物,渴望像他们那样建功立业。

D.这首曲子表面上悠然洒脱、故作旷达,其实寓含沉重的伤时叹世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两个题目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 矜夸紫骝好⑧。

注:

①萧关:

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

②幽并客:

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

⑧紫骝:

骏马名。

16.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

B.“出塞入塞”暗示边塞形势紧张,“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C.“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D.七、八句劝勉戍边战士勤练战马,掌握保家卫国的杀敌本领。

17.对这首诗的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B.第一句中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

C.这首诗通过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然后抒发了对驰骋沙场的健儿们的歌颂,由景到情。

D.诗人将戍边战士与“幽并客”作了正反对比,目的在于突出戍边战士长期驻守边塞的决心。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

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8.对这首词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词以梦境写心境,上片写梦中见到的战争情景,下片写梦醒后心情的悲愤。

B.词中回忆发生在雁门西、青海际的一场战斗,描写出当时整肃的军容和浩荡的军威。

C.“睡觉寒灯里”是说词人从梦中回到了现实,见到的是凄凉寂寞的情景。

D.“鬓虽残,心未灭”对比强烈,深刻地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流露了激愤心情。

 

19.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20.“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怎样丰富的思想感情?

试作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1.你认为“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苏轼怎样的生活态度?

22.有人说“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语含双关,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

请谈谈你的看法?

23.阅读下面两首诗,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江上

萧条秋鱼夕,苍茫楚江晦。

时见一舟行,蒙蒙云天外。

送客之江西

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

草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

24.默写下列横线上空缺的诗句

①                 ,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

②                 ,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③                         ,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星垂平野阔,             。

(《旅夜书怀》)

古代诗歌测试题答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选择题(每题4分,共7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文字题(共28分)

19.上片写                                                       

下片写                                                    (4分)

20.                                                                

                                                         (6分)

21.                                                     (2分)

22.                                                              

                                                         (4分)

23.相同                                                        

不同                                                             

                                                         (4分)

24.默写(每句2分,共8分)

①                   ,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

②                   ,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③                            ,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星垂平野阔,                。

(《旅夜书怀》)

参考答案

1.D(涕泪交流的原因错误)

2.A

3.C

4.C(闲适恬淡的心情)

5.D(由望岳写到登岳后看到的壮观景象)

6.D(痛斥汉元帝的昏庸,对汉元帝的满腔怨恨)

7.C(好文章就像跟命运作对似的)

8.C(谁会不怀念它的建造者——谢眺的功劳)

9.C(拿雨后天晴的景色和大雪纷飞时的寒意进行对比,突出了雪过天晴的美好)

10.C(不是进行对比,而是实指所画是天台山上的松树。

11.C(激动)

12.C(表明自己对保卫国土的重大责任,应是亲近百姓)

13.D(老百姓对国家的兴亡、朝代的更替是不起任何作用)

14.B(流露出世道无常、人生如梦的低沉情调)

15.C(不是仰慕、渴望)

16.D(不是劝勉,而是告诫)

17.D(不是将戍边战士与“幽并客”作了正反对比,是将戍边战士与“游侠儿”作了正反对比)

18.B(词中所写是梦境,不是具体地回忆。

“雁门西”、“青海际”是泛指,并非具体地点。

19.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

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20.最后三句内涵十分丰厚。

一层意思是说自幼立志而孜孜以求;一层意思是说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再一层意思是说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更一层是说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21.不追求仕途腾达,不需要豪华的物质享受,只以超然、达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哪怕过隐士一样的贫困生活。

22.这里的“风雨”和“晴”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和晴,也指政治上的风雨和晴。

由于苏轼历经官场的风风雨雨,对风雨的袭击或雨过天晴的遭际已习以为常,所以他觉得无风无雨最好,无风无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要了,从而体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23.同:

内容都写长江雨景。

写法都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有画面感(诗中有画)。

异:

季节不同,前者秋,后者春。

前者重在写形,后者写形也写到声。

前者写到的船是动的,后者是静的。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概况

原文

注释

译文

作者

赏析

概况

原文

注释

译文

作者

赏析

展开

编辑本段概况

  【作品名称】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创作年代】南宋

  【作者姓名】陆游

  【作品体裁】词

编辑本段原文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1]

编辑本段注释

  ①记梦:

记录梦境;师伯浑,词人的朋友。

  ②雪晓清笳乱起:

大雪飘飞的清早笳声乱起。

笳,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管乐器。

  ③想关河:

想必这样的边关河防。

  ④雁门:

雁门关,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

  ⑤青海际:

青海湖边。

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⑥睡觉:

睡醒。

  ⑦漏声断:

漏声尽。

指夜深。

漏,古代计时器。

  ⑧自许句:

自己许下诺言在万里疆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

  ⑨残:

此指头发脱落稀疏,意即年老。

[2]

编辑本段译文

  下过雪的清晨,有清幽笳声响起,梦中所游之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

  铁骑无声,望过去如水流淌一般绵延不绝。

我猜想这样的关河,应该在雁门关西边,青海的边际。

  在寒灯照射下睡醒时,更漏声已经滴断了,月光斜斜透过窗纸。

  我自许可在万里之外的战场封侯,但有谁能知道呢?

我鬓发虽残败灰白,可我(在战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心却并未死去!

编辑本段作者

作者陆游

陆游[3]

  (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浙江绍兴人。

一生著作丰富,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4]

编辑本段赏析

【赏析一】

  陆游有大量抒发爱国主义激情的记梦诗,在词作里也有。

这首《夜游宫》,主题正是这样。

师伯浑是陆游认为很有本事的人,是他在四川交上的新朋友,够得上是同心同调,所以陆游把这首记梦词寄给他看。

  上片写的是梦境。

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

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

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

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

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

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

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呢?

那就不忍说了。

那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梦游”呢?

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

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

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

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

黑夜因作者的心事变得悲凉,而冷落的环境,又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

自许封侯万里之外的信念,是何等地执着。

  人老而心不死,自己虽然离开南郑前线回到后方,可是始终不忘要继续参加抗金事业。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

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

“有谁知”三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

梦境和实感,上下片呵成一气,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五十七字中的笔调,具有壮阔的境界和教育人们为国献身的思想内涵。

[5]

【赏析二】

  这首寄赠友人的词,当作于陆游到成都期间。

他调离南郑后,一直对前线的戎马生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立功报国的信念,也始终坚守不移。

这首词就从生活实感出发,表达了他的这种心情。

  上片写梦游中的世界。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句,写自己睡梦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见天已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地管笳声到处响起。

这是作者所闻,突出了边塞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氛围。

“铁骑无声望似水”,望过去,盔甲齐全的骑兵就像一条默默无声的河流。

此处运用比喻,形象、具体,这是作者所见,写出军队纪律是那么严明,军容是那么整齐,军队的声势是那么浩大。

“想关河:

雁门西,清海际”,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

一个“想”字,可见是推测的言辞,正好照应了“梦游处、不知何地”这句话,这里是作者的联想。

作者为什么单单想到雁门、青海一带呢?

作者只是以此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士,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如今落在异族人之手,那就不难解释作为爱国词人的陆游有这样的“梦游”了,那是因为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

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慨。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觉醒来,灯光昏黄,令人生寒,一轮斜月挂在窗前,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

“寒灯”“漏声断”“月斜”,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衬托出作者心境的凄苦悲凉。

这正是因为坚持收复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击的词人悲愁心境的写照。

“自许封侯在万里”,自己坚定地许下诺言:

在万里疆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

可谓志向高远。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意思是:

又有谁知道,我虽然现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

此句一出,更让人赞叹不已,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

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

当然“有谁知”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也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