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考民乐一中语文压轴卷三无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2034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高考民乐一中语文压轴卷三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甘肃省高考民乐一中语文压轴卷三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甘肃省高考民乐一中语文压轴卷三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甘肃省高考民乐一中语文压轴卷三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甘肃省高考民乐一中语文压轴卷三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高考民乐一中语文压轴卷三无答案.docx

《甘肃省高考民乐一中语文压轴卷三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高考民乐一中语文压轴卷三无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高考民乐一中语文压轴卷三无答案.docx

甘肃省高考民乐一中语文压轴卷三无答案

2019年高考民乐一中语文压轴卷

试卷(三)

I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

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

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

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

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

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

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

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

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

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

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

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

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

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

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

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

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

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

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

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

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

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

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C.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引领全文。

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D.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B.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

D.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美与荒芜在场

李浩

路途迢迢,我们颇费辗转地来到了绥宁,而这迢迢也似乎让我们“走出了时间”,走进了古老和一种具有遗迹感的美中。

荒芫与美同时在场,并且紧紧地、奇妙地合在一起。

走进苗寨,我们仿若置身于另一个时间里,它似乎并不具有“当下感”,我们也仿若成为了可贵的“旧物”。

在这里,流水都是古老的,空气都是古老的,树木上那些苔痕也都是古老的。

更有古老色泽的,是苗寨的砖与瓦,是那些被时间所漫洗着、长过了个人生命的一栋栋木屋。

在大园村,一处最为古老的老屋已有八百岁,墙砖上所刻下的文字记录着旧光阴,只是在岁月的不断击打和磨损之下有些字已经难以辨认。

大园村村口的鼓楼原为明代建筑,上下三屋,楼阁式攒尖顶,气势雄伟。

“四知堂”因杨氏远祖杨震而在绥宁一带声名遐迩。

杨震,东汉宫员,清廉有名,学生深夜送金被他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四知”的理由拒绝,这“四知”也曾深深地影响着大园古苗寨的杨氏后人。

据说,在旧时,每到过年过节,大园村家家户户都会悬挂“四知堂”的灯笼……

和村寨相匹配的是茂林修竹,是延展着的、起起伏伏的绿,在大园古苗寨如此,在插柳村苗寨也是如此,而上堡,则有更大的一片葱郁的树木,它几乎是连绵,把上堡包围在里面。

在每座苗寨的后山上,都有数量众多、粗壮巨大的古树,无论是河边的祖枥还是山上的樟树、枫香树与黄岭黄檀,都长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和树和竹一起生长的,还有间或的鸟呜,还有静谧。

每座苗寨都是静谧的,我们见不到惯常的人流与车流;时间也可能是更为缓慢的,有着独特的凝滞。

在这里,连风的吹拂都有些慢,包括雨滴的下落。

也恰是因为如此它才会带给我们一份“走出了时间”的错觉,似乎让我们完成了不可能的“穿越”,进入到历史中。

或许,我应当说静谧,说古典,而不是荒芜这个词?

我谈到荒芜,是因为在古苗寨里一切都有一种“原始”的模样。

繁华落尽之后的古村寨留在那里的只是物,只是美得令人发指的旧院落,只是缓缓的、依然有着洁净感的流水……它给我一种桃花依旧、人面无踪的怅然。

当然,如果仅止于此,我是不会用出荒芜这个词来的,我要说的荒芜必须是程度上的加深。

在我所到的苗寨,除了上堡的某些旧屋改造的商店,其余的则都带有年久失修的味道。

大园村,时下已经“无主”的旧房很多,它们和自身的美以一种缓慢腐朽的方式呈现着时间之重,甚至尘土之重。

木梯还在,但向上的横木已腐,没有谁敢于再向上登;木窗还在,但窗棂已损,雨水会随风浸入到屋里面;那栋拥有八百年历史的旧屋还在,但里面充塞着种种不用的旧物,甚至存有一个鸡笼,几只鸡在里面咯咯咯咯地叫着。

在这些静谧的苗寨里,我们几乎很少能见到年轻人,见到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青年人呢?

外出打工去了。

是啊,他们得挣钱养家,他们也应见一见外面的世界。

他们也应当过得更为舒适些、丰富些。

他们,或许最终落脚于某个城市,至少是县城,除了些节日再不回来。

在画一样美的苗寨里生活的人越来越少。

美,并不能解决他们的生计,而且久居于这种太过古意的美中,他们也许慢慢无感,余下的,便只是倦惫,对每日繁重劳作和收获甚少的倦惫。

绥宁古苗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遗落在尘灰里的珠子,有待人们的注意。

或许是因为偏僻的缘故,这里的游人很少。

我当然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像我这样感受它的荒芜和沾在荒芜之上的美,感受那种安静和古老,感受“走出了时间”的惬意与感慨。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置身古苗寨仿佛“走出了时间”,主要因为在苗寨见不到惯常的人流与车流,远离了熟悉的现代生活。

B.第6自然段独立成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古苗寨之美的描绘,又引出了下文对古苗寨荒芜的描述。

C.第7段画线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描绘了苗寨房屋因年久失修而腐朽破败的情状,突出了苗寨的荒芜。

D.文章开篇点题,行文紧扣题目,向读者展现出古苗寨的美与荒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苗寨荒芜的思考。

5.苗寨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分条陈述。

(5分)

6.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对绥宁苗寨的情感态度。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是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总部设在北京。

2019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投权代表在北京签约。

亚投行的治理结构分理事会、董事会、管理层三层。

理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每个成员在亚投行有正副理事各一名。

理事会可根据亚投行章程授权董事会和管理层一定的权力。

董事会有12名董事,其中域内9名,由代表域内成员的理事选出;域外3名,由代表域外成员的理事选出。

管理层由行长和5位副行长组成。

中国人当选亚投行首任行长,5位副行长分别来自英国、德国、印度、韩国、印尼。

——XX百科

材料二

2019年3月12日,英国向中方提交了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的确认函,正式申请加入亚投行,它也成为第一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大国。

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公开对英国加入亚投行的决定表示质疑。

该委员会对于亚投行在治理能力、环境和社会保障上是否具有行之有效的高标准表示关切。

美国是目前世界金融体系的领导者,世界银行就是美国人领导的。

而在亚洲地区,美国通过日本领导的亚洲开发银行,也占主导地位。

然而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资金有限,无法满足亚洲国家发展经济的需求。

作为补充,成立亚投行是有必要的。

亚投行只关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世行和亚行关注更广泛,它们是互相补充的关系。

——观察者网

材料三

材料四

亚投行成立两周年以来推动的所有项目,都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相互呼应。

一方面,24个项目全部集中在亚非地区,涉及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印尼等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2个成员;另一方面,项目内容涉及贫民窟改造、防洪、天然气管道建设、高速公路与乡村道路、宽带网络、电力系统等方面,聚焦能源、交通、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领域,自身特色突出。

2019年6月,亚投行宣布与世界银行联合融资,为印度尼西亚国家贫民窟升级项目提供贷款。

印尼资深媒体人士表示,中国在推动实现全球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了表率。

成立初期,中国并未从亚投行贷款。

至2019年12月,亚投行业已批准20多个投资项目,而首个对华项目才落户北京,这是综合考虑亚投行宗旨、投资战略重点以及突出示范效应等各方面因素后审慎做出的决定。

中国倡议筹建的亚投行,秉持开放包容原则,并未借此将人民币作为亚投行的主导货币。

——2019年1月16日《光明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多边开发机构。

B.亚投行是第一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

C.亚投行理事会、董事会、管理层的成员由创始成员国推荐人员组成。

D.在亚投行中,由每个成员国的理事组成的理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亚投行成立两周年以来推动的所有项目,都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所进行,聚焦能源、交通、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领域。

B.根据材料二可知,美国质疑英国的原因是亚投行在治理能力、环境和社会保障上不具有行之有效的高标准。

C.由材料三可知,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加入亚投行的成员从57个增加到84个,说明亚投行有较强的吸引力。

D.亚投行成立两周年以来推动的所有项目,都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益匪浅。

E.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资金有限,无法满足亚洲国家发展经济的需求,亚投行的成立是对其有益的补充。

9.亚投行创立之初,某些国家担忧由中国倡议、中国人担任行长、最大股东也是中国的亚投

行会完全按照中国意图办事,请从以上材料中找出证据,驳斥这种观点。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汉卿,字元杰,仪封人。

正德六年进士。

授魏县知县,征拜刑科给事中。

尝陈杜侥幸、广储积、慎刑狱三事,深切时弊,不报。

武宗将南巡,偕同官伏阙谏。

 世宗嗣位,从巡抚李铎言,发帑金①二十万优恤宣府军民。

以汉卿言,并发十三万之大同。

屡迁户科都给事中。

嘉靖元年冬,与同官上言:

“陛下轸念畿辅庄田之害,遣官会勘。

敕自正德以后投献及额外侵占者,尽以给民。

王言一布,天下孰不诵陛下之仁!

近者给事中夏言、御史樊继祖、主事张希尹勘上涿州薰皮厂、安州鹰房草场,诏旨留用。

所司执奏,迄不肯从,非所以全大信昭至公也。

皮厂起于马永成,鹰房创于谷大用,皆夺民业为乎。

今马俊、赵霦恃籓邸旧恩,妄求免革,是复蹈永成、大用故辙也。

乞尽还之民,而严罪俊、霦,为欺罔者戒。

”后父陈万言请营新第,既又乞庄田,内官吴勋等请督苏州织造,汉卿皆极谏。

不纳。

应天诸府大旱,帝将鬻淮、浙余盐及所没产,易银振之。

汉卿言:

“易银缓,非发帑金不可。

”帝为发银十五万。

未几,复偕同官言:

“今天下一岁之供,不给一岁之用,加其水旱频仍,物力殚屈。

陛下方躬行节俭,而中官梁栋等奏营造缺珠宝,是欲括户部之银也。

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今东南洊②饥,民至骨肉相食,而搜括之令频行,臣等窃以为不可。

”报闻。

已,又劾席书振济乖方,乞遣官往勘,正其欺罔罪。

帝方眷书甚,驿召为礼部尚书,不罪也。

初,兴献帝议加皇号,汉卿力争,至是,又倡众伏阙。

两受杖,斥为民。

二十年,言官邢如默、贾准等会荐天下遗贤,及汉卿,终不召。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

【注释】①帑金:

指国库所藏②洊:

屡次,接连。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B.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C.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D.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是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给事中”为加官,秦时始置。

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

明朝所设的给事中,有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的权力,与御史互为补充。

C.“畿辅”畿,京畿;辅,如同汉代的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合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D.“未几”表示时间很短。

古代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还有:

立、遽、少时、少顷、俄顷、寻、久之、既而、须臾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嘉靖年间,张汉卿与同僚一起上书,对皇帝下令从正德以后接受进献和额外侵占的田地,全部要还给百姓这件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张汉卿曾极力向皇帝进谏,反对为皇后的父亲陈万言修建新宅第,又反对太监吴勋等担任苏州织造,但皇帝并没有采纳。

C.应天等府发生旱灾,皇帝打算出售淮、浙两地剩余的盐以及所罚没的产业,换得银两赈灾。

张汉卿却认为卖东西换得银两太慢了,要赶紧从国库中拨银赈济。

D.张汉卿曾因席书赈灾违规而上疏弹劾他,请求派遣官员前往调查,治他欺君罔上之罪。

皇上却非常眷顾席书,不仅没有治罪,还让张汉卿担任礼部尚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尝陈杜侥幸、广储积、慎刑狱三事,深切时弊,不报。

②所司执奏,迄不肯从,非所以全大信昭至公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11分)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候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

汉武帝所造的帐幕。

《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②茂陵:

汉武帝的陵墓。

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中的“茫然”与《蜀道难》中的“开国何茫然”的“茫然”语意相同,即“一无所知的样子”

B.颔联联描绘了两幅图画:

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

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颈联写出了苏武归汉后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

“非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D.颈联对仗工整,先说“回日”再说“去时”,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在时间的转换中饱含了深沉的感慨。

E.全诗用“古祠”“高树”“楼台”“秋波”等描写眼前苏武庙的环境,勾勒出了苏武庙苍古肃穆的特点,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

15.请对诗歌尾联进行赏析。

(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思考人与天地万物都可永存的句子是“,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以“,”两句,引用故事,来写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II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许多走红的网络文章文辞并不精美,甚至不通文墨,言不达意,却因其观点与网友的心理相契合而被追捧。

②每年的旅游旺季,均有多艘邮轮途经香港却过门不入,是因为香港没有一个可容纳巨大邮轮的码头。

③“蚁族”品牌的创始人郑剑辉独具只眼,找准了市场切入点,将电子商务事业打理得风生水起,旗下多所店铺单品月销售量过万。

④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捐赠毕生积蓄,帮助近3000名贫困学生完成了高中学业。

这位被人誉为“炭火教授”的优秀党员,其品其德,山高水长。

⑤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入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⑥为倡导清廉风气,使干部职工都能洁身自好,该银行组织全体员工到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接受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秋末的黄昏总是来得很快,当家家户户的房顶上冒起白色炊烟的时候,呼喊孩子的母亲的声音就回荡在云雾缭绕的山谷里了。

B.自2019年以来,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虽然在不断增加,但可支付月数在不断递减,收入增速明显低于支出增速。

C.“和平尊”以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尊”为原型,尊体饰以中国传统吉祥纹饰,辅以丝绸之路等元素组成,体现和平发展、交流合作的理念。

D.马化腾表示,要打造好深圳科技园,就要先推进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增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撑力。

19.下列四个选项中,与所给示例逻辑关系一致的是(3分)()

例:

努力:

成功

A.生根:

发芽B.耕耘:

收获C.城市:

乡村D.原告:

被告

20.请参照①的方式,反驳对方的观点。

(5分)

A.甲:

核电站有着微量放射性,因而核电站是肮脏的。

①乙:

既然有微量放射性的都是肮脏的,那么有着微量放射性的大自然也是肮脏的了?

B.赫尔岑有一次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

主人向他解释:

“演奏的是流行歌曲。

”赫尔岑反问一句:

“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

”主人听了很是吃惊:

“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

C.甲:

宗教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怎么可能不是科学呢?

人们为什么崇尚科学?

是因为科学对人类有用。

既然宗教对人类有用,凭什么说它不是科学?

乙:

21.根据下面一段文字,从中提取信息,给“褪黑素”下定义。

不超过35个字。

褪黑素是由大脑分泌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它是一种用于调整时差的激素,它存在于从哺乳动物到人类等众多生物体中,含量水平随每天的时间变化。

长期或大量服用褪黑素会产生依赖感,影响自身分泌,这可能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而引发其他疾病。

褪黑素不能合成,只能靠提取,获取难度大,尚未形成质量准则。

目前世界范围内,除美国、中国香港等少数国家和地区把褪黑素视为保健食品外,加拿大、英国等绝大多数国家(地区)均对褪黑素的使用持谨慎态度。

答:

 。

四.写作(60分)(两个题目,任选一题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60分)

(1)2019年12月,“佛系青年”词条刷遍朋友圈,火遍网络。

“佛系青年”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借这个符号,讲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

口头禅是:

都行、可以、没关系。

约车,司机到门口也行,自己走两步也行;“双11”,抢着也行抢不到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干活,说我好也行,说我不好也行……

有人说:

这个短语恰当地描述了一些中国90后的心态和生活方式。

有人说:

这种淡然随性挺好。

有人说这是遇事没主见,干事没胆略,是非没立场,一种安于现状、安于平庸、顺其自然的态度。

有人说这是懒惰,不思进取。

有人讥讽、有人调侃,有人担忧、有人劝诫。

对这类同龄人的生活态度你有什么感触与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在语文必修四《信条》这篇文章中,美国作家富尔格姆提出了生活、做事和为人的信条,如:

“有东西大家分享”“公平游戏”“交还你捡到的东西”“惹了别人你就说声对不起”“吃东西之前要洗手”“便后冲洗”。

“生命会死亡”“当你们出门,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人生原来可以如此简化的,简化为幼儿园学过的基本规则。

对于以上“信条”,你怎么看?

请从中选择两三则信条,写一篇文章向你的同学好友小明分享一下或者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姓名;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