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183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政治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政治学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政治学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政治学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概论.docx

《政治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概论.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概论.docx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绪 论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的含义

  1.“政治”最初的含义:

是指古希腊成邦,即城市国家,我国古代“政治”的含义是:

统治的意思,也即“治国平天下”的含义。

  2.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观。

  

(1)从道德的角度,用道德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为了使人类社会达到道德至善的境界;代表人物:

(1)中国的“孔子”;

(2)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3)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

  

(2)从法律的角度,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代表人物:

凯尔逊。

  (3)从权力的角度,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即认为政治就是统治者对法、势、术的掌握和运用。

典型代表:

①《韩非子。

定法》;②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他的代表作《君主论》又称为《霸术》,主张政治就是用力量来统治人,用权术来欺骗人;③德意志首相卑斯麦,把政治说成是当政者的统治艺术;④美国“拉斯韦尔”,认为研究政治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⑤)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

(4)从管理的角度,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代表人物:

①孙中山,他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标志着我国近代政治观的一种发展和进步。

  ②英国政治学家麦肯齐认为政治是“参与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进程”。

 (5)从政策的角度,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代表人物:

  美国政治学者戴维。

伊斯顿提出了“权威性分配说”,在《政治体系》书中提出,政治“是为社会作出执行权威性分配(具有约束力的决策)的行为或相互交往”。

3.马克思把政治解释以下四个方面: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即包括①统治阶级与被统级的关系;②领导阶级与同盟者的关系;③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3) 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它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4.政治的含义:

所谓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范围主要包括:

(2个方面)P8

  

(1)时间范围,即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永恒存在的,与此相反,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含义之一就是指政治关系是永恒的)”

  

(2)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凡是通过政权所要解决的具有全局性的问题都属于政治现象(即政权和全局性是衡量人民内部关系哪些是属于政治现象的标准)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而国家政权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2.政治学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P9多项)

(1)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

(2)政治制度;(3)政治思想;(4)政治文化;(5)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解决的是政治学研究的内涵问题,其范围主要包括(6个方面)

  1.政治学基础理论(思想史),是建立政治制度,指导国家政治活动的基本原理,是政治学的基础和核心。

  2.中国政治,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其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比较政治,包括横向的现实比较研究和纵向的历史比较研究。

  4.公共政策,是对政府制定与执行政策过程研究日益的发展,是近代实证科学方法被引入政治学领域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包括决策科学、政策分析以及对各类政策的专题研究等。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是国家、国际组织及其它政治行为主体,在参与国际社会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四、政治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

  1.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

  

(1)传统的政治观认为人性是可以趋向完善的,道德上的完人是根本不存在,所以对任何人都应持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从此出发,出现了分权、法治等原则,目的在于限制掌握权力的人滥用权力。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为方法论。

  2.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的性质,政治是阶级的集中表现,经济所要解决的是“效益”问题,即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社会财富总量,而政治学所关心的则是“怎样实现公平和社会正义”的问题。

  3.政治学和法学的关系:

  

(1)政治和法学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2)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把政治和法结合起来相论述。

  (3)洛克的《政府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兼具政治学和法学两方面内容的著作。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1.中国古代的政治学

  

(1)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的是君主专制的政体形式。

(2)先秦主要代表人物有:

①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②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③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

 2.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代表人物:

  

(1)荷兰的格老秀斯和斯宾偌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等,他们提出了如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论、分权制衡学说等近代资产阶级的价值理念,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和建立政治制度的根据,同时为近代西方政治学说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体系。

  

(2)英国温斯坦莱,法国的摩莱里、法布利和巴贝夫,是这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典型代表。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政治纲领。

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的阐述,其内容是:

1.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2.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是政治关系的基本内容,而强制性和主权性是区别国家与其他社会组织最根本的标志。

3.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表明了国家学说阶段性。

4.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

5.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在上述方法论原则指导下,政治学研究还需以下四种方法:

(1)历史研究法,目的是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

(2)制度研究法,来制度结构类型变化规律的方法,包括静态分析方法和动态分析法;

(3)比较研究法,即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基本任务,是解释某种特定的政治现象、政治行为模式和政治系统的特定功能(如利益表达、利益整合、政治沟通、法制规定、法制执行等)。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1.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为我国的社会正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治文化基础。

  2.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3.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和管理的民主化。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第一节国家的起源

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1.原始氏族制度的主要特点:

  

(1)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2)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管理组织。

  (3)在氏族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是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注:

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及最高权力机关是“议事会”

二、国家的产生及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1.由生产力发展产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三个结果和变化:

(1)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2)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3)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2.恩格斯对国家理解:

 

(1)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2)恩格斯这个著名论断说明了三点:

①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3)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揭示了国家在氏族制度废墟上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

①雅典国家(内部产生,是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②罗马国家(外来与内部)③德意志国家(战争产生)

3.国家根本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

(1)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2)公共权力(是指武装的人,如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的设立,即暴力机关。

三、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神权论又称君权神授论。

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即上天或上帝。

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阿奎那、中国汉代的董仲舒。

  2.契约论的基本观点,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社会契约论的提出者是卢梭(主张主权在民),代表人物有:

霍布斯(主张实行君主专制)、洛克(主张实现君主立宪制)、格老秀斯和斯宾若纱;这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最具有影响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

  3.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代表人物有:

德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杜林、19世纪至20世纪资产阶级法学家兼社会学家巩普络维赤及无产阶级的叛徒考茨基。

暴力论的错误在于:

<1>首先,它认为政治暴力先于经济的发展的过程,即先有暴力,后有私有财产,这是违背历史发展事实的。

<2>其次,暴力论的要害在于否认了国家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把国家看成是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所谓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阶级的机器。

 二、国家权力

  1.又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2.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

  

(1)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形成了国家机关。

  

(2)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

  (3)赋税制度的确立,成为保持公共权力存在与运作的经济基础。

  3.国家权力特性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强制力的垄断性;

  

(2)普遍的约束力;

  (3)主权性,所谓主权是国家权力的主要属性,也是一个独立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三、国家的基本职能

  1.含义: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国家职能的主要类型包括:

<1>内部职能,包括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2>外部职能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的总体要求,社会职能表现为组织经济与文化建设;政治职能表现为民主法制建设。

第三节国家的消亡

一、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国家是人类社会一个历史现象,它有发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2.恩格斯认为国家的消亡的前提是阶级的消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3.国家消亡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应有命题,是社会革命的结果,但“自行消亡”的国家只能是社会主义国家。

二、国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

  国家消亡的条件: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概括地说,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

  1.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

  2.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

  3.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

  4.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第一节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1.国家的分类应当以各种国家所具有的最本质的特点作为划分标准,而国家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2.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从对国家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性质的分析出发,指明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实质,同时也提出了划分国家的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即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

  3.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以下四种社会生产方式:

①奴隶制生产方式;②封建制生产方式;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④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第二节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

  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是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原因是由于:

①经济;B:

文化发展水平;C:

历史传统;D:

社会力量等方面的差异。

P75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1.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暴力)。

  2.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种方式,但是,它不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和途径,实质是统治阶级在被统治阶级斗争的压力下,被迫作出的某些局部性的让步。

  3.革命与改良的区别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革命是无产阶级斗争主要的、基本的方法,而改良是一种次要的、辅助性的方法。

 

(2)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使社会制度得到根本的改造;而改良是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和社会矛盾。

(3)革命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现象,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而改良则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4)由于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而改良则是渐进的,是一种和平的、局部的改造过程。

 (5)国家历史类型的实际进程也表明:

“一切剥削者类型的国家,都是通过社会变革更替的。

第三节国家历史类型概述

 一、奴隶制国家

  1.所谓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用以压迫和统治奴隶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奴隶制的剥削形式。

是建立在奴隶占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2.奴隶制国家本质是通过其职能反映和体现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职能,即:

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3.奴隶制国家才统治形式:

 二、封建制国家

  1.所谓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用以压迫和统治广大农民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封建制的剥削形式,是建立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2.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四种:

  

(1)领土占有制,是西方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

  

(2)地主占有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3)国家占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就是以国家的名义占有土地,我国封建社会前期曾经出现五种土地国有制形式,即:

A:

屯田、B:

营田、C:

职田、D:

农庄、E:

均田

  (4)自耕农占有制,农民自己占有所耕种的土地,也即所谓的“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土地制度。

  3.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从国家结构看:

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在后期,经济基础转向地主制(是以封建制向资本主义制度过度的经济形式)中国是中央集权制,是地主经济的产物,经济基础是地主制生产关系。

  

(2)从权力结构看,西方采取的是等级制,以领地分封为基础的阶梯式的权力结构,是西方封建国家的重要特征,中国是官僚制,特点是:

①是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机构②在官僚集团的内部,由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密组织,形成了九品三十等的官僚等级制度。

③封建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成为官僚的核心。

(3)从政治文化看:

①西方直接利用宗教垄断政治文化领域,政教合一是一种普遍现象。

②中国封建社会宗教从来没有直接干涉政治的权力,中国唯一在本土产生的宗教是——道教,起源与先秦老庄的“无为”哲学,本身即具有脱离政治的虚无主义倾向,而采取了把孔子的伦理哲学思想宗教化。

三、社会主义国家

  1.所谓社会主义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矛盾的基础上,由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根据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打碎旧的资本主义国家机器而建立起来的。

  2.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形态。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

第一节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在“西欧”,市镇的出现,标志着城市经济在西欧的形成;在西欧城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主要以“资本运行、雇佣劳动”为主要标志的。

扩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充足的货币、广阔的劳动力市场”。

  2.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本质特征就是暴力,基本途径就是对农民土地的掠夺,包括“圈地运动、贩卖奴隶、殖民活动”。

 二、资本主义与封建生产关系的区别:

  

(1)封建的生产关系是以劳动者对于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为基本特征的,劳动者没有出卖自身的自由。

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雇佣劳动为基本方式,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存在自由买卖的商品关系。

  

(2)封建生产关系下的生产以使用价值的生产为目的,以自足的生产为限度;而资本主义生产以追求剩余价值为自己生产的目的。

  (3)封建的生产关系是建立在暴力和政治权力超经济强制基础上;而资本主义以市场平等交换作为活动的基本条件,排斥任何经济的强制因素。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1.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2.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

  3.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的暴力方式,直接体现了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专政的本质。

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一、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三个特点

1.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以代议制为核心,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的制度为主要标志。

2.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是以自由方式为主。

 3.暴力方式既是自由主义统治方式的后盾,也是其实施统治的补充。

 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般特点

  1.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自由进入垄断的资本主义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性质没有变,只是由整个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管理委员会,改变为垄断资本服务的管理委员会。

  2.在政治上由自由主义方法转变为使用暴力压迫的方法。

  3.从政治趋势看,正像列宁说的那样“民主适应于自由竞争,政治反动(是指它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维护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适应于垄断”。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一、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1.马克思揭示了无产阶级完成历史任务的惟一途径是通过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用社会主义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也即是《共产党宣言》的中心思想。

  2.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社会变革都是要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的。

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

  3.资本主义的矛盾,具体表现在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致命的,资本主义是无法克服的。

表现在经济上,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其结果必然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表现在政治上,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随着资本家对无产阶级剥削的日益加强,无产阶级觉悟不断提高,这个矛盾越来越深化,其结果,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1.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再到资本主义制社会,都是用新的剥削者政权代替旧的剥削者政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它不是一般地改变生产关系,而是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

  2.在以往一切社会变革中,新的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的制度内逐渐形成,当新的生产关系基本成熟时,社会革命就爆发,社会革命的任务就是夺取政权。

而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在工人资产阶级政权后,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夺取政权只是革命的开始。

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方式

  1.资产阶级还没有建立庞大的军阀制度和官僚制度,因而不可能对群众施加暴力。

  2.在有健全的社会民主制度和传统的国家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获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使资产阶级不敢或不能破坏议会民主制。

  3.资产阶级拥有的武装力量在战争的环境中被冲跨,而又不及重新组织和掌握反革命武装力量,因而出现了没有对群众施加暴力的局面。

4.我强敌弱,在无产阶级强大压力包围下,资产阶级放弃反抗而自动向无产阶级作出重大让步。

四、关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先决条件,这一理论在1871年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得到了证明。

  2.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写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而于1848年发表。

  3.1852年,马克思、恩格斯总结1848年——1851年法国革命经验时,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

(注:

这本书是马克思写的)

  4.1871年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进一步指出: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一、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1.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同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治根本不同,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和最后的一种政治统治,具体表现就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

  2.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他们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1.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即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2.在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对象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即“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

  3.在国家形式上具有自身的特点,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结构形式。

  4.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1.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2.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

主要表现在:

(1)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通过它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国家。

 

(2)社会主义国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