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市陵城区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077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德州市陵城区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德州市陵城区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德州市陵城区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德州市陵城区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德州市陵城区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德州市陵城区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山东德州市陵城区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德州市陵城区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德州市陵城区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山东德州市陵城区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高二历史期中检测试题

卷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整理的夏朝世系示意图。

它表明夏朝(  )

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父死子继成为王位传承的主要方式

C.中央集权尚未有效确立

D.夏朝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

2.下表是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郡县的数量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时间

州数

郡数

县/侯国数

西汉末

13

103

1585

东汉中叶

13

105

1150

西晋

19

173

1232

南北朝初期

38

313(加镇20)

1376

南北朝末期

275

663

约1500

A.藩镇割据现象严重B.中央集权加强

C.郡国制盛行D.地方制度更替频繁

3.清代康熙皇帝有35个后妃和24个儿子,嫡长子胤礽被立为太子,后被废。

最终康熙帝根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做继承人,秘密建储制由此开始。

该现象在实质上(  )

A.说明了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B.体现了一夫多妻制的弊端

C.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4.中国古代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是路、府、州、县。

这体现了(  )

A.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5.古代雅典公民很少直接经商,农业被视为最体面的职业,只有公民才能购买本邦土地,同时法律禁止个人过多兼并土地。

这一现象(  )

A.阻碍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加剧阶级矛盾导致城邦混乱

C.强化了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

D.利于解决平民债务负担

6.古代罗马法规定,奴隶必须无条件服从主人,对逃亡的奴隶严加惩治。

但又规定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论处。

这反映出罗马法旨在(  )

A.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B.宣扬天赋人权

C.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调和阶级矛盾

7.1791年托马斯·潘恩的《人权论》在英国出版,书中提到:

“主权作为一种权利只能属于国民……‘光荣革命’之所以好,是因为当时的人民行使了这个权利,推翻了一个暴君。

……任何一个政府,如果不按共和国的原则办事,都不是好政府,共和政府把为公众谋福利作为其目标。

把民主制作为基础保留下来,同时摈弃腐败的君主制和贵族制,代议制就应运而生。

”下列解释与材料主旨不符的是(  )

A.作者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B.光荣革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C.政府目的是为公众利益服务

D.作者提倡建立代议制共和国

8.下表是1787年5月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者情况,经过妥协让步,产生了被美国人民奉为《圣经》的宪法。

这反映了1787年美国宪法(  )

代表

土地投机者

高利贷者

工商航运者

持大量公债者

奴隶主

人数

14

24

12

40

15

A.体现了天赋人权学说B.强调实际的集团利益

C.宣扬了人人平等观念D.协调了各阶层间矛盾

9.19世纪英国法律明确规定:

英王可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英王还拥有高级官员,有权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统帅军队、宣战和媾和等权力。

英国法律作出如此规定的原因是(  )

A.尊重历史传统  B.国王崇尚法律   C.延续专制传统    D.加强中央集权

10.英、法、美、德在近代都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它们的相同点是(  )

A.政府首脑均由选举产生           B.民意代表均由普选产生

C.法律规定立法权归议会D.国家元首拥有行政实权

11.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

德意志帝国国会于1877年颁行《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1896年通过《民法典》,1897年通过《商法典》。

这些法律(  )

A.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B.说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

C. 说明帝国国会有完整的立法权 

D.说明德意志帝国形成了完善的代议制

12.有学者在研究了西方国家宪政后,指出这些国家往往“先有制度基础,后有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大都“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融通互动中得到不断推进”。

这强调了民主政治的(  )

A.基础性   B.继承性       C.综合性       D.渐进性

13.自“闺蜜干政门”爆发以来,朴槿惠成为韩宪政史上第一位在位时接受调查的总统。

三大在野党宣布将在国会启动总统弹劾案,靑瓦台和朴槿惠宣布将尊重国会最终决议,但在此之前检方应暂停调查。

主要体现的原则是(  )

A.代议制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总统权力至上原则                      D.宪政原则

14.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是选举和议会立法。

下列有关英、美、德、法四国代议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代表由普选产生

B.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

C.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的下院议员由国王任命

D.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参议院通过直接选举产生

15.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各国新党增多,老牌执政党地位不断下降。

选民总数不稳定,持不同政治立场的投票人数越来越多。

这说明(  )

A.政府执政力受质疑                     B.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发展

C.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                 D.政党政治遇到危机 

16.尽管40年代的革命风暴给予王权以沉重打击,但50年代共和制试验失败,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及政局的长期动荡不安,使国内有产阶级普遍认为,要确保社会稳定和财产安全,必须赋予国王以强大的权力,重建“有效统治”。

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

A.存在尊崇王室的民族心理                   B.王权神圣而不可侵犯

C.议会主权原则已确立起来                    D.议会与国王矛盾尖锐

17.1832年议会改革重新分配了议席,增加了城市代表的名额,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中产阶级有了选举权;1867年的议会改革再次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阶级都获得了选举权;经过不懈努力,到1969年的选举法规定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英国普选制逐渐确立起来。

材料说明(  )

A.民主在与专制斗争中不断发展      B.民主改革在民主实践中不断推进

C.民主政治与本国国情在调试中创新    D.民主思想与民主实践在互动中完善

18.1838年6月,黄爵滋在《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中称:

“鸦片之害,其终不能禁乎?

臣谓非不能禁,实未知其所以禁也。

夫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

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

由此可推知,他主张禁烟应该首先(  )

A.厉行闭关禁海政策B.防控白银大量外流

C.重治吸食人员D.严惩鸦片贩子

19.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

“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

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

”这反映当时(  )

A.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B.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C.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D.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观念

20.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等18项修约条款。

清朝君臣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不应另立新章,对英国的要求未予理睬。

此后(  )

A.英国借镇压太平军为名入京施压

B.列强乘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英法两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D.英国私自在京设使馆区驻兵保护

21.曾国藩指出:

“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

这次“换约”事件(  )

A.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B.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D.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

22.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谈到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

“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导致国人“漠然不以动其心”的主要原因是(  )

A.满清以天朝上国自居,国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专制统治剥夺人民政治自由

C.天高皇帝远,国人喜明哲保身

D.列强侵华,对国人采取挑拨与分化

23.中国近代有学者称:

“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入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蛆,不克(不能做到)消除。

”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

B.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

C.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

D.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

24.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

这是因为(  )

A.甲午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愤恨

B.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

C.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

D.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

25.据《清会典》记载:

“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抄)者,皆下于阁。

内外陈奏事件,有撰(折)奏,有题本。

撰(折)奏或奉朱旨谕旨,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

下阁后,谕旨及奏撰(折),则传知各衙门钞(抄)录遵行;题本则发六科,由六科传钞(抄)。

”这说明雍正时期(  )

A.军机大臣获得部分决策权

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内阁变为承递文件的机关

D.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26.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

图中器具:

坛、提勺、漏斗、壶)(  )

A.政府统治岌岌可危B.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27.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

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

清朝一度出现督抚专权的局面。

该现象反映了(  )

A.曾国藩守旧亦维新B.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C.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D.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28.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

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

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B.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C.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

29.中国古代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

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本目的是(  )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D.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

30.“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

”这表明(  )

A.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

B.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C.西制度的差异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

D.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

卷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2题,其中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

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

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

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

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灭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

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晌?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6分)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对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影响。

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第十六章

材料三“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

——马克思《中国纪事》1862年

材料四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1)材料一、三体现了马克思对该农民运动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分)请为马克思的评价提供历史依据。

(4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什么?

(3分)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农民阶级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4分)

(3)指出材料四反映的农民运动的特点。

(4分)这两次农民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4分)

高二历史期中检测试题答案

卷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B [夏朝王位世袭,但未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错误;夏朝王位传子是王位继承的主要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夏朝王位的传承,不能得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密切相关,故D项错误。

]

2.B [州郡县的制度设置,本身就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表现,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州郡县是地方行政制度的主体,故C项错误;根据图表信息,州郡县等的数量不断增加,表明通过对地方不断分割,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地方行政区划数量增加,不能体现地方制度更替频繁,故D项错误。

]

3.D [根据材料“嫡长子胤礽被立为太子,后被废。

最终康熙帝根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做继承人”表明皇帝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开始突破传统,根据自己意愿加以选择,皇权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

]

4.B [材料体现了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无从得知经济发展区域化状况,故A项错误;地方行政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而非经济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层级不断细化,体现中央权力不断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央官制和中枢权力,故D项错误。

]

5.C [古代雅典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繁荣,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雅典城邦民主政治下,实现了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极大激发了公民的公民意识,故B项错误;材料与债务无关,主要突出公民的优越性,故D项错误。

]

6.A [罗马从社会性质而言是奴隶社会,本身属于阶级社会,并未实现人人平等,“奴隶必须无条件服从主人,对逃亡的奴隶严加惩治”也不是平等的表现,故C项错误;天赋人权是近代思想,且材料中奴隶并不存在权利,故B项错误;材料中“但”前后形成对比的陈述,前者肯定奴隶主对奴隶的控制和奴役;后者强调限制奴隶主滥杀奴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稳定秩序,维护统治,故A项正确;通过规定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矛盾,但是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故D项错误。

]

7.A [根据材料“不按共和国的原则办事,都不是好政府……把民主制作为基础保留下来,同时摈弃腐败的君主制和贵族制,代议制就应运而生”可知,作者倡导共和制、代议制,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光荣革命’之所以好,是因为当时的人民行使了这个权利”可知,光荣革命使人民享有了主权,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共和政府把为公众谋福利作为其目标”可知,共和政府的目的是为公众利益服务,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作者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推崇,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

8.B [参会者的身份无法体现天赋人权学说,故A项错误;表格中参会者的身份也无法体现人人平等的观念,故C项错误;表格中的参会者身份不能体现美国当时的社会各阶层状况,故D项错误。

]

9.【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大宪章》以来英国就有限制王权的传统,而不是专制传统,故C项错误;英国法律作出如此规定与国王是否崇尚法律无关,故B项错误;传统上英王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所以法律名义上赋予英王这些权力,故A项正确;英国法律作出如此规定与中央集权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10.【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解析】德国政府首脑宰相由皇帝任命,故A项错误;四国实现普选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民主化过程,在建立代议制民主之初均未实现普选,故B项错误;英国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故D项错误;四国立法权均属于议会,故C项正确。

【答案】C

11.【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国会有立法权,帝国国会的立法权必须获得联邦议会的多数同意,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的关系,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这些立法都是在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颁布的,这些法律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故A项正确;根据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德意志帝国的代议制并不完善,故D项错误。

【答案】A

12.【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先有制度基础,后有民主政治”、“融通互动中得到不断推进”,表达了民主政治不是一蹴而就,有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答案】D

13.【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选举的相关信息,因而不能体现代议制原则,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宪法,因而不能体现宪政原则,故D项错误;题干中总统被弹劾且必须尊重国会决议,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在野党弹劾总统,总统要尊重国会决议,体现出了分权制衡原则,故B项正确。

【答案】B

14.【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解析】英国下议院是一个民主选举产生的机构,故C项错误;美国参议院,各州均有两位议员作为代表,故B项错误;帝国议会议员按普遍、秘密、直接选举的方法,由选民选举产生,故A项正确;1875年宪法规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故D项错误。

【答案】A

15.【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解析】材料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各国政党政治和选民政治立场的变化,与政府执政力无关,故A项错误;欧洲政治一体化是在1993年欧盟成立后才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D项仅能体现材料中“政党政治变化”一层信息,具有片面性,故D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各国新党增多,老牌执政党地位不断下降,说明政党竞争日益激烈;选民中持不同政治立场的人数增多,说明民众的民主意识增强,综合起来说明欧洲各国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故C项正确。

【答案】C

16.【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材料中未体现出议会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王权神圣已经被打破,故B项错误;材料“要确保社会稳定和财产安全,必须赋予国王以强大的权力”,王室地位仍然重要,可见当时英国存在尊崇王室的民族心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议会与国王的矛盾,故D项错误。

【答案】A

17.【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材料说的是议会的议席的分配以及选民资格的逐步放宽,直到英国普选制逐渐确立起来,说明民主改革在民主实践中不断推进,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思想,故D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明议会的议席的分配以及选民资格的逐步放宽,直到英国普选制逐渐确立起来,并不是民主政治与本国国情在调试中创新,故C项错误;民主改革在民主实践中不断推进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答案】B

18.C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烟仍旧效果不佳,故A项错误;黄爵滋认为贩烟之盛源于吸食之盛,禁烟首先应重治吸食人员,故C项正确;贩烟之盛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防控白银外流治标不治本,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鸦片贩子的惩处措施,故D项错误。

]

19.A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故D项错误;材料认为日本对清采取军事行动是不理智的行为,不能调动民众,故B项错误;材料认为清朝国力远胜于日本,未提及是洋务运动之功,故C项错误;《申报》轻视日本国力,体现了社会舆论盲目自信的心态,故A项正确。

]

20.C [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被拒绝,借亚罗号事件发动侵华战争,故A项错误;英国的修约要求未获得满足后,和法国一起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故C项正确;列强乘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争后,故B项错误;英国私自在京设使馆区驻兵保护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

]

21.C [根据材料信息可判断换约指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开放了汉口、九江等通商口岸,故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傀儡,故A项错误;甲午战后清政府允许外国在华开设工厂,故D项错误。

]

22.B [据材料可得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民众缺乏国家意识和民族主义情感。

君主专制统治实行愚民政策,导致民众国民意识淡薄,缺乏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经国耻历国难”也不足以警醒国人,故B项正确。

]

23.D [材料体现出把外国的工厂视为不能消除的疾病,反映出外国工厂对中国的危害,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领土主权受损,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投资设厂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方式,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在鸦片战争后,而列强在华设厂热潮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A项错误。

]

24.A [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掠夺一直是帝国主义的目标,甲午战争日本是直接的受益者,在掠夺上有优先的权利,故C项错误;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能够打败中国,可见其实力的强大,故B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