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10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9394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10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心理健康10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心理健康10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心理健康10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心理健康10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10习题.docx

《心理健康10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10习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健康10习题.docx

心理健康10习题

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

1、健康的疾病观包括神灵医学疾病观、自然哲学疾病观和自然科学疾病观三个发展阶段

2、心理学家林崇德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三个方面:

敬业、乐群和自我修养。

3、心理健康教育从性质上来看,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三个途径来实现。

5、被公认为心理卫生倡导者的是比奈尔。

6、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的创立者是比尔斯。

7、姚本先、郑莉君等人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将会呈现普遍化、重点化、整合化、现代化、本位化、专业化和本土化趋向

8、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与人格,发展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在生活中自我服务,自己管理自己的教育家是裴斯泰洛齐。

9、“亚健康状态”是由前苏联学者布赫曼提出的,即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

10、心理健康教育可分为团体发展性教育、团体补救性教育、个别发展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四种基本类型。

二、单向选择

1、健康即等同于生命,属于健康的(A)。

A、生命观B、疾病观C、全面观D、自然科学观

2、以下属于世界卫生组织(WH0)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的是(C)。

A、有充分的安全感B、自我客观化C、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D、智力正常

3、导致学生出现学业疲劳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C)。

A、父母期望过高B、升学压力过大C、学业负担过重D、自我要求过高

4、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要看他的行为是否与所处环境相协调,属于心理健康的(D)。

A、社会规范标准B、主观经验标准C、心理成熟标注D、生活适应标准

5、从服务范围广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四者属于(A)关系。

A、真包含于B、包含C、包含于D、完全包含

三、多项选择

1、健康的疾病观分为以下(ABC)阶段。

A、神灵医学疾病观B、自然哲学疾病观C、自然科学疾病观D、心理社会疾病观

2、弗罗姆的创造性人的特征包括(ACD)。

A、创造性的爱B、创造性的生存C、创造性的思维D、创造性的存在

3、目前研究者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主要有(ABCD)。

A、统计学标准B、社会规范标准C、主观经验标准D、心理成熟标准

4、以下属于20世纪30、40年代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是(BCD)。

A、罗素的“爱的人格教育”B、勒温的“敏感性训练”课程

C、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D、克劳福德德思维训练课程

5、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ABC)三个途径实现。

A、心理咨询B、心理治疗C、心理健康教学活动D、思想政治教育

四、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

指人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与行为模式的状态和水平。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心理健康,仅指正常心理下的心理状态和水平。

包括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不仅包括正常心理,还包括异常心理状态,是所有心理状态(从最佳状态到最差状态)健康状况的统称。

2、心理健康教育(狭义):

即通常所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这是一种由专业人员依托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结合青少年自我成长和环境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人际影响活动。

五、简答题

1、简述心理健康的总体标准。

答:

①智力发展正常。

②情绪稳定乐观。

③意志品质健全。

④行为协调且适龄。

⑤人际关系和谐。

⑥人格完整独立。

2、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主要区别。

答:

①工作对象和工作者不同。

②功能不同。

③工作内容不同。

④工作方式和方法不同。

⑤时间长短不同。

⑥解决问题的深度不同。

⑦当事人自我表露程度不同。

⑧工作模式不同。

⑨工作任务不同。

⑩实施过程和运作不同。

3、简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

答:

①适应问题。

②学习疲劳问题。

③性成熟问题。

④厌学与逃学问题。

⑤问题行为。

4、简述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阶段。

答:

①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

②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③从努力提高个人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章习题

一、填空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全面发展)。

2、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3、个体在婴儿期与父母,特别是母亲建立起最初的情感联系,心理学上称之为(依恋)。

4、青少年时期的关键任务是(发展自主性)。

5、在贯彻执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时应特别注意(满足合理需要)、(提供指导)和(及时调治)。

二、单选题

1、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有针对性,必须符合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这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C)

A.全面性原则B.参与性原则C.差异性原则D.多样性原则

2、关注依恋关系属于哪个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A)

A.婴儿期B.幼儿期C儿童期D.青少年期

3、青少年时期的关键任务是(C)

A.性意识B.异性交往C.发展自主性D.学习发展

4、自我意识的萌发出现在(B)

A.婴儿期B.幼儿期C儿童期D.青少年期

5、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途径是(C)

A.心理健康教育课B.心理知识讲座C.个别咨询与辅导D.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

三、多选题

1、在贯彻执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时应特别注意:

(ABC)

A.满足合理需要B.提供指导C及时调治D.实事求是E.积极创新

2、儿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

(AE)

A.自我概念的变化B.学习社会技能C.自主性发展D.性别角色的获得E.建立同伴关系

3、青少年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

(ABCD)

A.性意识B.异性交往C.自主性发展D.学习发展E.建立同伴关系

4、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

(ABCDE)

A.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B.心理知识讲座C.个别咨询与辅导D.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E.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确立必须满足的要件为:

(ABCD)

A.目标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B.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评估的C.目标必须是可行的D.目标必须是兼顾社会规范和个人需要的E.目标必须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心理问题的

四、名词解释

1、习得性无助:

是指人在觉察到自己无能为力控制某些重大而且让人厌恶的事件后所产生的认知、动机和情感缺陷。

2、自主性:

是指自己做主、排除他人干扰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能力。

五、简答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答: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

(1)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2、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概要性内容。

答: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3、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哪些?

答: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

(3)个别咨询与辅导。

(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5)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4、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答:

(1)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2)学生主体性原则(3)参与性原则(4)民主性原则(5)差异性原则(6)多样性原则(7)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8)坚持性原则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观察法的三个基本特点是:

(目的性)、(自然性)和(直接性)。

2.从对观察过程的控制程度来分,观察法可以分为:

(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

3.咨询作为一种心理学活动过程,一般包括信息的收集,心理的诊断,信息的反馈,(咨询目标的确立),帮助和改变以及结束等六个基本阶段。

4.咨询人员随意泄露来访者的私人秘密,不仅应受到舆论的谴责,而且要负法律责任,这一法律规定体现了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原则。

5.通过奖励或惩罚来改变学生的行为属于(行为改变法)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6.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7.依靠学生的感知、想像和思维等认知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的理健康教育法是(认知法)。

8.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员深入到基层,为广大来访者提供多方面服务的一种咨询形式是(现场咨询)。

9.心理实验法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10.心理调查问卷的问题类型包括:

是否式、选择式、等级式和(排序式)。

二、单选题

1.需要调查对象按重要程度或符合自己情况的程度对答案排列顺序问题类型是(A)

A是否式B选择式C排序式D等级式

2.从对观察过程的控制程度来分,观察法可以分为(A)。

A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B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C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D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3.谈话法主要特点是(D)

A目的性B自然性C直接性D互动性

4.通过学生的言语和动作的操作活动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的化学方法属于(B)。

A认知法B操作法C集体讨论法D角色扮演法

5.要发展学生多种才能的教学模式的提出者是(D)。

A勒温B温斯坦C帕尼斯D泰勒

三、多选题

1.心理调查问卷的结构包括(ABC)。

A指导语B个人基本情况C调查项目D问题类型

2.根据测量内容划分,心理测验种类可分为(BCD)。

A告别测验B能力测验C人格测验D学绩测验

3.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程序是(ABCD)。

A确定心理档案的内容B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C结果解释D建立心理档案

4.下列哪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属于行为改变法(BC)。

A脑力激荡B示范C奖赏D角色互换

5.下列哪些不属于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CD)。

A理解支持的原则B保密性原则C自由畅想原则D禁止批评性原则。

四、名词

1.问卷法。

是通过书面形式,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生有关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资料的方法。

2.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应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五、简答题

1.简述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两者的区别在于:

①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原理;②思想政治工作肯定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强调个人对社会和集体的服从和适应,而心理咨询肯定个人的价值,强调以来访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帮助来访者在责任中善用个人的权力和自由;③思想政治工作偏重外控力的培养,在方式方法上多具抑制性和约束性,而心理咨询偏重内控力的培养,在方式方法上多具启发性,着重自动自觉;④思想政治工作常是集体而公开的,具法制精神,而心理咨询是个人而保密的,重情爱、体谅和宽容。

两者的联系在于:

①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健全发展的、为社会所接纳的、能发挥自己潜能的有用之才;②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可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有人把心理咨询工作比喻为打地基,把思想政治工作比喻为上层建筑。

前者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力,后者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提高。

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如何理解心理中的人际关系?

①咨访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以来访者迫切需要得到帮助、主动来访为前提的。

②咨访关系不是建立在社会交往的立场上,而是在特定地点和时间内建立的具有隐蔽性和保密性的特殊关系。

③咨访关系是——种治疗联盟。

④咨访关系由于没有一般人际关系所具有的利害冲突与日常的瓜葛,没有那些陈旧的社会交互作用,因而此种关系是强有力的,也是非常有效的。

3.头脑风暴法的实施应抓好哪些环节?

(1)确定议题。

必须在实施头脑风暴法之前确定一个目标,使所有的与会者明确通过这次会议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确定人选。

头脑风暴法的适宜人数为8—12人,也可略有增减到5—15人。

(3)推定主持人和记录员。

(4)规定纪律。

要求与会人员遵守。

如:

要集中精力进行思考,不消极旁观;不要私下议论;发言要针对目标,开门见山等等。

(5)时间掌握。

会议时间由主持人掌握,不宜在会前定死。

(6)会前准备。

4.简要回答问卷设计的要求。

(1)符合目的:

问卷要围绕目的进行,可问可不问的就不必问。

(2)内容简明:

问题内容与问题用语应该明白清楚,没有难懂或含糊之处,不要让调查对象产生误会或难以作答。

对一些专业术语要通俗化。

(3)排列合理:

问题排列一般采用“漏斗式”设计,即由简般到特殊,先封闭式后开放式,敏感性问题放在后面。

(4)力求客观:

题目应避免暗示性或诱导性,避免“社会认可效应”。

(5)方便易行:

问卷设计要便于被调查者回答和填写,不要花费他们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要便于统计分析。

第四章习题

一、填空题

1、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这就是(前意识)、(无意识)和意识。

2、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包括三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3、模仿学习原理又称社会学习原理,主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

4、一般而言,模仿学习的行为治疗方法有两种方式:

一是(想像模仿),二是(参与模仿)。

5、强化的方法是建立在(操作条件作用)的原理上的。

6、人具有实现的倾向是(罗杰斯)的基本思想。

7、弗洛姆所描绘的新社会里的健康人是创造性的人,他称其为(创造性定向)。

8、理性情绪辅导法是指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辅导对象的(不合理信念),以帮助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9、现实疗法的中心任务是帮助来访者(承担起个人的责任),积极解决现实的问题。

10、完型疗法强调来访者的(现在),不重视过去的经验和历史。

二、单选题

1、人格最深层的部分是(C)

A意识B前意识C无意识D超意识

2、本我遵循的原则是(A)

A快乐原则B现实原则C完美原则D道德原则

3、艾里克森所划分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中第五个阶段是(C)

A主动对内疚B勤奋对自卑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亲密对孤独

4、机能健全者人格理论的提出者是(B)

A艾里克森B罗杰斯C弗洛姆D弗洛伊德

5、情绪障碍的ABC理论其中A指(B)

A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诱发事件

C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D情绪障碍

三、多选题

1、下列属于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的有(ABC)

A压抑B反向作用C合理化D焦虑

2、口腔期发生过停滞的人,其性格特征有(ABCD)

A追求安全感,扮演被动和依赖的角色B讲究秩序和整洁

C遇到挫折易怒,易悲观和仇视人D退缩的,依赖的,好嫉妒和猜忌别人

3、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包括(ABCD)

A自由联想B梦的解析C抗拒的分析D移情的分析

4、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常用的行为矫正技术与方法主要有(ABCD)

A系统脱敏法B模仿学习C角色扮演D果敢训练

5、下列属于人本主义的心理健康观的有(ABCD)

A奥尔波特的成熟者理论B罗杰斯的机能健全者人格理论

C弗洛姆的创造性人的理论D弗兰克的超越自我者的模式

四、名词

1、移情是指当事人在咨询过程中,把治疗者当成他过去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如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当事人并以对待此人物的情感转移来对待治疗者。

2、自我同一性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

在个人方面,有个人同一性,他指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这是一个要确定自己做什么样的人的时期。

在社会方面,有集体同一性,是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

艾里克森认为,同一性形成动因是自我,或意识的自我。

五、简答题

1、简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在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创立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学理论。

它创建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心理治疗理论中历史最悠久、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派。

(一)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这里指人格)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这就是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它的特点是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和前意识二者虽有区别,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回忆进入意识中来,而意识中的东西当没有被注意时,也可以转入前意识中。

前意识的主要作用就是检查作用,人格结构的最深层部分是无意识,无意识具有无时空秩序、无矛盾性、非理性与非现实性等等特点。

(二)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人格结构的理论。

本我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但又是最有力的部分。

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的。

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

自我的力量就是从本我那里得到的,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自我活动过程具有逻辑性、符合现实的特点。

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是超我,它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

超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我理想,另一个是良心。

按照“道德原则”行事。

(三)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三种焦虑。

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

焦虑本身会起到一种动力的作用。

但严重的焦虑往往导致人格的分裂和精神病。

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自我发展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如:

压抑、否认、投射、反向作用、合理化、替代和升华等,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

(四)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不仅重视人格的发展及其阶段,而且强调婴幼儿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以他的泛性论思想为基础的,在他看来,人的性心理发展也即人格发展经过五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点和特殊问题,阶段之间的先后顺序是固定的,这种固定的发展顺序是由成熟过程决定的。

人的性心理发展也即人格发展有五个不同的阶段:

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2、简述艾里克森所划分的人格发展八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父母对儿童的养育方式的一贯性、可靠性和可预见性对于儿童形成基本信任感十分重要。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这个时候的儿童学会了爬、走、推、拉和说话等等大量生活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此时的儿童开始有自我“意志”,能够提出做或不做什么的选择与决定。

(3)主动对内疚(3——6岁)

这时的儿童有更为精细的活动,语言更为熟练,想象更为丰富。

(4)勤奋对自卑(6——12岁)

这个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

此时的儿童大多数都在上小学,学习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时期主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一种新的同一性或自我认同感。

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

如果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不能获得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同一性。

角色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的角色,不能确定自己是谁,能干什么?

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如不加选择地把自己认同于某一类的人,盲目地陷入某一流氓团伙。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青少年获得的是积极同一性,就会形成忠诚的品质。

(6)亲密对孤独(20——25岁)

这一阶段属成年期早期。

弗洛伊德曾经把健康的人定义为有爱情、有工作的人,艾里克森也赞同这点。

(7)繁殖对停滞(25——65岁)

这一阶段属于成年期,一个由儿童变成成年人,结婚生子,成就事业的时期。

如果一个人很幸运地形成了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并且建立了亲密的爱情关系,他们的兴趣就开始扩大到两人之外,关心后代的繁殖与养育。

艾里克森用繁殖与停滞来表示这一阶段。

(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死亡)

这一阶段属成年期晚期或老年期。

这时主要工作都差不多已经完成,是回忆往事的时候。

3、简述理性情绪辅导法的操作要点。

(1)了解目前所要解决的情绪问题;

(2)确定情绪的诱因;(3)寻找情绪背后的想法;(4)针对以上的想法进行剖析;(5)树立新的合理的信念;(6)感受新想法下的新情绪

4、如何使用系统脱敏法对来访者进行治疗?

系统脱敏法是最早应用的行为治疗技术之一,它主要利用交互抑制或逆向条件作用的原理,来矫治当事人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水平的焦虑或恐怖状态。

系统脱敏法主要是利用人肌肉的放松状态去颉颃由焦虑或恐怖引起的个体心率、呼吸、皮电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反应。

放松状态多次与引起当事人焦虑或恐怖的条件刺激物结合,即可消除原来因该刺激物引发的焦虑或恐怖条件反应。

由于人的肌肉放松状态每次只能颉颃一个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反应,因此,治疗时要从能引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的刺激物开始治疗。

一旦某一刺激不会再引起当事人焦虑或恐怖的反应时,治疗者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当事人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

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当事人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多次反复的呈现,当事人便不会再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惧了。

例如,心理医生让一个对白色动物有恐惧倾向的患者处于放松状态,拿出一只装在笼子里的小白鼠,放在离患者较远的地方,患者会紧张。

心理医生让患者放松之后,将小白鼠再放近一点,患者又会紧张。

如此不断靠近,最终患者不再对小白鼠紧张了,这就是说患者脱敏了。

第五章习题

一、填空题

1.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三个方面。

2、父母教养方式一般分为四种,分别是(权威型教养方式)、(专制型教养方式)、(放任自流型教养方式)和(漠不关心型教养方式)。

3、从不良行为的破坏对象来看,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可以分为(危害自己)和(危害别人)的行为。

4、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学校教育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学校人际关系)、(学校环境)。

5、青少年的学习障碍主要包括(阅读障碍)和(数学障碍)。

6、青少年与学习相关的问题主要包括(学习习惯问题)和(学习动机问题)。

7、青少年的不良情绪问题主要包括(焦虑)、(恐惧)和(抑郁)

8、抑郁症的典型行为表现包括(心情长期处于低落状态)、(明显的行为变化)、(消极评价自己)、(思维偏执)和(生理的变化)。

9、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学习生活环境)和(社区环境)。

10、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问题主要包括(自主性问题)和(自我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