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8917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

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②汉初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的需要。

(2)表现:

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作用

①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②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的“积极有为”

(1)背景

①国力强盛: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②潜伏危机:

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2)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需要。

[知识点拨]“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形成: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糅合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1)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即“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结果: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误区警示]

(1)董仲舒的新儒学并非是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全面否定,而是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糅合而成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2)道家最早阐述“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以神为中心,将人神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具有神权迷信色彩。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政治方面

①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方面

①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②汉武帝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大大提高了儒学地位。

③汉武帝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1)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2)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误区警示]汉武帝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其“独尊儒术”的措施不要误以为全用儒家思想,其中也采纳了其他思想学派的主张。

如法家的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统治人民等。

主题一 董仲舒的新儒学

1.汉代新儒学的特点

(1)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

(2)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被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3)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2.汉代儒学对封建统治的作用

(1)“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

(2)“仁”“仁政”及“以德治民”等观点,构成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

(3)“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3.正确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是符合国家需要的主张,也符合时代潮流。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的。

(3)“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对其美德部分加以弘扬。

材料一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材料二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答案 ①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的“三纲”思想,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五常”思想。

②“三纲五常”在汉代以后成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2)结合所学,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何处?

答案 ①从内容上看,在继承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的基础上,又融合其他思想,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

②从特点上看,神学化、官方化,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董仲舒的新儒学可以理解为“一统、一独、一目的”

主题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无为而治”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董仲舒新儒学主张加强专制皇权和维护封建大一统,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

(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上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上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初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统。

2.先秦儒学和董仲舒新儒学的不同点

项目

先秦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

主题

讨论现实问题

讨论神学问题

功能

是对“真理”的追求

为现实政治服务

内容

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

地位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3.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

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材料一 今子大夫(指董仲舒)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汉武帝

材料二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置五经博士。

——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体现了汉武帝的什么观点?

并指出其原因。

答案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新儒学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

有什么影响?

答案 ①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之为“博士”。

②影响: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法定的教材,标志着从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材料三董仲舒建议的结果如何?

有何影响?

答案 ①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

②影响: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的局面,从此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最大特点,同时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图示法理解汉代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原因

1.史书载:

“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它反映的汉初这一思想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  )

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

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

C.从汉文帝到汉武帝即位以后

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无为而治”的思想。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开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经六十多年的“无为而治”,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汉武帝即位后,强化中央集权,“无为而治”的思想逐渐被新儒学取代。

2.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B.董仲舒

C.孟子D.荀子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答案 C

解析 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

4.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 D

解析 由“百家”到“独尊”本质上体现了一种思想专制,思想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5.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曾长期居于正统地位。

这一地位确立于(  )

A.春秋B.战国

C.秦朝D.汉朝

答案 D

解析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了独尊的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建国初期,由于经过长期的混乱,社会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的境地。

西汉统治者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出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的需要,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来了一个大转变……

材料二 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把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吸收进儒家思想。

他非常强调“大一统”,他认为,全国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

他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

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

他说: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遂被接受。

——《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参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治法律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并指出其观点的实质。

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 

(1)西汉统治者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

(2)①核心: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②实质:

神化君主权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是唯心主义思想。

③西汉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解析 本题以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为切入点,着重考查董仲舒的思想。

(1)问考查汉初治国思想,着眼于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2)问解题要注意几个核心词,即“核心”“实质”“为什么”(原因),全面回答,不漏要点。

基础巩固

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答案 B

解析 汉初推行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实力增强,但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如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

因此答案选B。

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

“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

”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大一统”理论B.“罢黜百家”

C.“天人感应”D.“仁政”思想

答案 C

解析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体现了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从而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3.董仲舒说: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君为臣纲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D.君臣共主

答案 A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君臣关系如同天地,君为天,荫庇养育大地,臣为地,承载着天的恩惠,主要论述了君臣关系。

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

答案 D

解析 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汉朝发展君主专制理论的是董仲舒,故D项正确。

荀子是先秦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A项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B、C两项错误。

5.汉武帝采取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作用(  )

①举贤良对策 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举贤良对策”只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并未直接导致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

6.汉武帝时期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下列与此相关事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B.大一统的文化体制形成

C.民间私人办学蔚然成风

D.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答案 C

能力提升

7.“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侯奉之天子也。

”这体现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主张(  )

A.“春秋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答案 D

解析 材料大意是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答案为D。

8.(2013·福建高考)《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答案 A

解析 董仲舒认为“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调节贫富,就可以做到“财不匮而上下相安”,这样就容易统治了。

因此,其治国理念是A项。

B、C两项片面,且不能反映材料主题。

D项与材料主题不符。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

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目的何在?

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

试举例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

原因何在?

(3)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案 

(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文化的“统一”和政治的“统一”是一致的,而文化的“统一”又可成为政治“统一”的根基)。

没有,如法家用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的主张也被汉武帝融入其统治思想。

(2)材料二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三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

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

(3)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作答;第二小问考查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问考查新儒学的特点,即“外儒内法,附会阴阳,济之以道”,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问考查对新儒学的评价,概括材料二、三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考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第

(2)问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学思之窗

提示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它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但是,社会是复杂多样的,儒家思想从总体上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但是并不能解决汉武帝所要解决的一切问题。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提示 

(1)汉武帝继位后,社会在繁荣的背后潜伏着深刻的危机,王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并宣扬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学说,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3)汉武帝积极推广儒学。

政治上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教育上规定儒家经典成为法定教科书,兴办太学,并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从此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学习延伸

提示 两则史料反映了董仲舒“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和讲求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思想。

这些思想一方面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以服务于封建统治为目的,要求人们遵守封建的伦理道德规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仁、义、礼、智、信的行为标准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规范的形成及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今天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巨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