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考试重点DOC教学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8877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考试重点DOC教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环境影响评价考试重点DOC教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环境影响评价考试重点DOC教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环境影响评价考试重点DOC教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环境影响评价考试重点DOC教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考试重点DOC教学总结.docx

《环境影响评价考试重点DOC教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考试重点DOC教学总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影响评价考试重点DOC教学总结.docx

环境影响评价考试重点DOC教学总结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案例分析

第一章绪论

1、环境要素与环境系统的概念?

环境要素:

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系统:

地球表面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由围绕人群的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整体。

2、环境要素和环境因子的异同点?

环境要素:

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因子:

是指环境中对人类或人类社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及其影响的表征因子。

环境要素强调环境的基本物质组成,而环境因子则更强调对人类的影响。

3、环境质量和环境价值的概念?

环境质量:

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环境价值:

是指人类社会主体对环境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定性或定量描述。

第三章环境评价标准

1、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2、环境标准的分级、分类、环境功能区的划分?

(1)环境质量标准:

①《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②《地表水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8/T14848—93)

<地表水质量分类>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

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

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③《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声环境功能区分类>

按区域的使用功能特点和环境质量要求,声环境功能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0类声环境功能区:

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1类声环境功能区:

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

2类声环境功能区:

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

3类声环境功能区:

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4类声环境功能区:

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4a类和4b类两种类型。

4a类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4b类为铁路干线两侧区域。

(2)污染物排放标准:

①《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②《污水综合排放标难》(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难标准分级>

A、排入GB3838Ⅲ类水域(划定的保护区和游泳区除外)和排入GB3097中二类海域的污水,执行一级标准。

B、排入GB3838中Ⅳ、Ⅴ类水域和排入GB3097中三类海域的污水,执行二级标准。

C、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执行三级标准。

D、排入未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必须根据排水系统出水受纳水域的功能要求,分别执行A和B的规定。

E、GB3838中Ⅰ、Ⅱ类水域和Ⅲ类水域中划定的保护区,GB3097中一类海域,禁止新建排污口,现有排污口应按水体功能要求,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以保证受纳水体水质符合规定用途的水质标准。

③《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II级标准。

昼间60,夜间50

3.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

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

4.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5.我国环境标准的两种执行规定?

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凡是环境保护法规、条例和标准化方法上规定的强制执行的标准为强制性标准。

6.环境标准制定的依据?

①以环境基准值作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

②以国家环境保护法以及有关的政策、法规作为法律依据;

③以当前国内外各种污染物监测、评价和处理技术水平作为技术依据;

④以环境质量的目前状况、污染物的背景值和长期的环境规划目标作为环境标准实施时间段的适时性依据;

⑤以国家的财力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作为标准制定的经济合理性和社会适应性依据。

第五章环境质量预测基本数学模型

1、污染物迁移扩散作用类型?

在河流中,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可分为推流扩散和分散作用。

分散作用又可分为分子扩散、紊流扩散和弥散。

2、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迁移扩散基本微分方程式的物理意义及定解问题的建立?

第六章环境评价方法

1、环境质量指数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作用?

①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分级;

②可作为评价标准的替代形式进行信息交流;

③提高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可比性;

④为专家评价法提供量化依据。

第七章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监测因子确定的主要依据?

三个级别评价对应监测制度和监测布点原则和具体要求?

(1)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四种类别。

点源:

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

面源: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

线源:

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

体源:

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

(2)监测因子确定的主要依据:

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TJ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3)三个级别评价对应监测制度和监测布点原则和具体要求:

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2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1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2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1期监测。

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

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

监测时间的安排和采用的监测手段,应能同时满足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污染源资料验证及预测模式的需要。

监测时应使用空气自动监测设备,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1小时质量浓度监测值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应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5,08,11,14,17,20,23时8个小时质量浓度值,二级和三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8,14,20时4个小时质量浓度值。

日平均质量浓度监测值应符合GB3095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

一级评价

二级评价

三级评价

监测点数

≥10

≥6

2~4

布点方法

极坐标布点法

极坐标布点法

极坐标布点法

布点方位

在约0°、45°、90°、135°、180°、225°、

270°、315°等方向布点,并且在下风向加密,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至少在约0°、90°、180°、270°等方向布点,并且在下风向加密,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至少在约0°、180°等方向布点,并且在下风向加密,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布点要求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敏感区域、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2水污染源的分类?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的判定依据?

监测因子确定的主要原则?

取样断面和取样点如何确定?

DO、pH评价的方法?

单项水质标准指数法的评价方法?

 

(1)污染源分类

按排放方式分类

点源

非点源

按污染性质分类

持久性污染物

非持久性污染物

酸碱度

热效应

(2)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①复杂:

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②中等:

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或者只含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③简单:

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3)监测因子确定的主要原则:

①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目的;

②被评价水体的功能;

③根据水体污染源评价结果得出的评价区主要污染物;

④水环境评级标准;

⑤水环境监测条件和测试条件。

(4)取样断面和取样点如何确定:

监测断面

对照断面

消减断面

控制断面

断面垂线

大河

中河

小河

河宽小于50m:

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1/3水面宽处,设两条取样垂线。

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

河宽大于50m:

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及距两岸不小于5m,共设三条取样垂线。

采样点的布设

H>5m

1m<H<5m

H<1m

水面下0.5m处及距河底0.5m处,各取样一个。

水面下0.5m处取样一个。

取样点距水面不应小于0.3m,距河底也不应小于0.3m。

对于三级评价的小河,不论深浅,只在一条垂线上一个点取一个样,取样点应该在水面下0.5m,距河底也不应小于0.3m。

(5)DO、pH评价的方法:

①DO(溶解氧):

②pH值:

(6)单项水质标准指数法的评价方法:

3什么是环境噪声?

评价量都有哪些?

监测布点的原则?

(1)环境噪声:

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

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2)评价量:

A声级、等效连续A声级、昼夜等效声级、累计百分数等级、统计噪声级、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3)布点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包括厂界(或场界、边界)和敏感目标。

当敏感目标高于(含)三层建筑时,还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设置测点。

评价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声源,且声级较低时,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布设测点。

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1、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和功能?

(1)环境影响评价:

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2)基本内容:

①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②对各种替代方案(包括项目不建设或地区不开发的方案)、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行比较;

③编制出清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影响报告表,以使专家和非专家都能了解可能影响的特征及其严重性;

④进行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

⑤能够及时为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3)功能:

环境影响评价具有4种基本功能,即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和导向功能。

①以人的需要为尺度,对已有的客体做出价值判断;

②以人的需要为尺度,对即将形成的客体的价值做出判断;

③将同样具有价值的客体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其中哪一个更有价值;

④环境影响评价中最为重要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功能是导向功能,以上三个功能都隶属于这一功能。

2、了解分类管理的内容?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已于2008年8月15日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

1)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2)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3)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3环境敏感区的界定?

(1)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2)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3)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4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工作阶段划分?

(1)程序:

①确定评价类别和评价单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②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与审查;

③建设单位与评价单位签订合同,开展环评工作;

④编制与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⑤在环境影响报告书预审时完成必要的水土保持方案;

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应采用招标的方式确定评价单位。

(2)工作阶段划分: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研究国家有关法律文件和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其他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出重点的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等级,并编制评价大纲。

②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主要工作是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

③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的编制阶段,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所得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5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的依据

①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

②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③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

第九章污染源评价与工程分析

1、工程分析的作用及主要内容?

(1)作用:

①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②弥补“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建设项目产污环节和源强估算的不足;

③为生产工艺和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

(2)主要内容:

①工程概况;

②工艺路线与生产方法及产污环节;

③污染源源强分析及核算;

④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⑤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⑥总图布置方案分析;

⑦补充措施与建议。

2、什么是“三本帐”“两本账”?

(1)在统计污染物排放量的过程中,对于新建项目要求算清“两本账”:

①工程自身的污染物设计产生量;

②按治理规划和评价规划和评价规划措施实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消减量。

(两本账之差才是评价需要的污染物最终排放量)

(2)对于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污染物排放量统计则要求清算“三本帐”:

①改扩建与技术改造前现有的污染物实际产生量;

②改扩建与技术改造前项目按计划实施的自身污染物产生量;

③实施治理措施和评价规定措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消减量。

(三本帐之代数和方可作为评价后所需的最终排放量)

3、燃煤SO2和烟尘排放量计算

4、按照污染源评价的的等标污染负荷法,如何确定主要污染物及主要污染源?

(1)主要污染物的确定:

按调查区域内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P)的大小进行排列,分别计算百分比及累计百分比,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左右所包含的污染物确定为该区域的主要污染物。

(2)主要污染源的确定:

按调查区域内污染源等标污染负荷(Pn)的大小进行排列,分别计算百分比及累计百分比,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左右所包含的污染源确定为该区域的主要污染源。

第十章建设项目对环境要素影响的预测技术

1、大气稳定度如何确定?

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的计算公式?

什么是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1)大气稳定度的确定:

①根据风向脉动标准差的大小进行分类;

②将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与平均风速结合起来进行分类;

③用大气湍流特征量进行分类;

④根据常规气象资料中的平均风速、云量与太阳辐射进行分类。

(2)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的计算公式:

(3)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

(3)境防护距离。

2.掌握河流完全混合模型及一维水质模型中关于污染物浓度的计算方法?

3掌握噪声点源衰减模式和叠加模式的计算。

第十一章建设项目单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的方法及具体分级判据?

评价范围如何确定?

(1)等级的划分方法: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质量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其中Pi定义为:

式中:

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mg/m3。

C0i一般选用GB3095中1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质量浓度限值;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2)具体分级判据: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一级

Pmax≥80%,且D10%≥5km

二级

其他

三级

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3)评价范围的确定:

①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

②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③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工作内容?

评价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1)基本工作内容:

①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

②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③预测建设项目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④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提出地表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与建议。

(2)评价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①污水的排放量;

②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③各种受纳污水的地表水域的规模;

④对水质的要求。

3固体废物的特点?

固废处理处置遵循的原则?

(1)特点:

①急性毒性;②易燃性;③腐蚀性;④反应性;⑤放射性;⑥浸出毒性。

(2)处置原则:

①有毒有害物应尽量通过焚烧或化学处理方法转化为无害化后再处置;

②无法无害化的有毒有害废物必须放在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容器和设施内,处置系统应能防止雨水淋溶和地下水浸泡,有毒有害物质的迁移不致污染水体。

③对于放射性废物,必须事先固化、包装、放置在具有一定工程屏障的设施中,处置系统应能防止雨水淋溶和地下水浸泡,并在放射性水平衰变到接近环境本底值以前能阻滞放射性核素的迁移,使释入环境的放射性核素量达到人类可以接受的水平。

④有毒有害和放射性废物的处置场必须经过预选和评价。

⑤对一般废物的填埋处置必须保持周围环境的一致性,废物顶部须覆盖、纸杯、保持长期稳定。

能防止风化侵蚀、洪水和扬尘。

4环境噪声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

评价等级和工作范围如何确定?

(1)环境噪声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

①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②建设项目建设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

③受建设项目影响人口的数量。

(2)评价等级的确定

①评价范围内有适用于GB3096规定的0类声环境功能区域,以及对噪声有特别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5dB(A)以上[不含5dB(A)],或受影响人口数量显著增多时,按一级评价。

②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1类、2类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3~5dB(A)[含5dB(A)],或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时,按二级评价。

③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3类、4类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在3dB(A)以下[不含3dB(A)],且受影响人口数量变化不大时,按三级评价。

④在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如建设项目符合两个以上级别的划分原则,按较高级别的评价等级评价。

(3)评价范围:

对于以固定声源为主的建设项目(如工厂、港口、施工工地、铁路站场等):

①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一般以建设项目边界向外200m为评价范围;

②二级、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和相邻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及敏感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

③如依据建设项目声源计算得到的贡献值到200m处,仍不能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值时,应将评价范围扩大到满足标准值的距离。

第十二章环境评价的综合评价技术

1、环境评价的综合评价的一般方法都有哪些?

①列表清单法;②矩阵法;③网络法;④图形叠置法;⑤综合指数法。

第十三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1、什么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基本内容有哪些?

(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基本内容:

①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②环境问题的识别和环境因子的筛选;

③区域发展规划方案分析;

④区域环境影响分析;

⑤环境保护综合对策研究。

第十四章生态影响评价

1、生态影响评价等级判定依据?

①国家、行业和地方已颁布的资源环境保护等相关法规、政策、标准、规划和区划等确定的目标、措施与要求;

②科学研究判定的生态效应或评价项目实际的生态监测、模拟结果。

③评价项目所在地区及相似区域生态背景值或本底值。

④已有性质、规模以及区域生态敏感性相似项目的实际生态影响类比。

⑤相关领域专家、管理部门及公众的咨询意见。

第十八章其它类型环境影响评价

1、清洁生产评价指标有哪些?

了解清洁生产评价方法。

公众参与的主要方式?

(1)清洁生产评价指标:

①原材料指标;②产品指标;③资源指标;④污染物产生指标。

(2)公众参与的主要方式:

①新闻发布;②召开专家咨询或审查会;③召开公众座谈会;④公众意见调查;⑤其他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