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8680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

《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初步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3.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法

  

(一)导言。

  话——诗中的语言文字。

  画——通过再造想象,将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

二、指导学法

  

(一)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寻隐者不遇》。

  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句。

  3.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

(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4.指名说说这首诗的字面意思。

  (贾岛在松树下问一个小孩,他师傅去哪儿了,小孩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但是云雾弥漫、缭绕,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

  

(二)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就诗句逐字逐词提出问题。

(可以提“什么样”、“怎么样”的问题。

  2.根据所提问题想象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三)悟诗情,咏诗句。

  1.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同学讨论,板书:

兴奋) 2.根据你所体会的感情,吟诵诗句。

三、迁移巩固学法

  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一)抓字眼、明诗意。

  

(二)提问题、想诗境。

  四、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古诗:

《题西林壁》

教学要求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以《题西林壁》为例,学习并初步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3.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请学生结合课外知识,先来讲讲对诗人的了解及对诗题的理解。

  2.教师归纳小结。

  这首诗是我国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早年中进士,以文章知名。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豪放。

这首诗是作者游览庐山时,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的,因而名为《题西林壁》。

  

(二)抓字眼、明诗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提示生字“缘”的写法:

左边不要写成“幺”,右边不要在撇上加点。

  3.学生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4.抽学生试讲,教师订正。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查字典,找出“缘”的几种解释;结合诗文,选择合适的一个。

(因为)

  ②结合“身在此山中”理解“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说说前后两句是什么关系?

(果因关系)

  ④用“果因”句式说说诗句的意思。

  作者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⑤追问:

为什么诗人在庐山之中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因为诗人站的位置、看的角度不同,因而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看不全面。

  (三)悟诗理,诵诗句。

  1.你从这首诗中得到什么启发?

  (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2.举例说一说。

  3.指导有感情地吟诵、背诵。

古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

4、疏通诗义后追问: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②听音效展开想象:

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5、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①“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

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

背诵陆游《示儿》,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师:

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古诗:

《绝句》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会整首吟诵。

3.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理解动词“鸣”、“上”、“含”、“泊”的含义。

活动准备:

课件、挂图、画有古诗内容的小图片、字卡:

鸣、上、含、泊。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生自由交流认识的飞禽引入课题。

2.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简单了解黄鹂和白鹭:

黄鹂:

羽毛的颜色非常好

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

白鹭:

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3.师生一起或请个别学生朗诵这首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古诗《绝句》。

二、展开

1.前两句采用学生给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内容。

老师朗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这两句的意思,并请学生解释其含义。

(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2.后两句采用看大挂图的形式,理解其诗句的内容。

(1)“窗含西岭千秋雪”。

西岭:

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千秋雪:

一年又一年,

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窗含:

从窗户里向外望去,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

学生用手势当作“小窗户”,看一看西岭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小窗户”里了。

(2)“门泊东吴万里船”。

东吴:

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离这里有几万里路,

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也有从东吴来的,都停在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个字“泊”;门外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的船。

3.老师示范朗诵并演示操作活动教具,请学生完整欣赏古诗。

4.教师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鸣:

鸟的叫声;上:

飞上;含:

向外望去,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泊:

停泊、停靠。

5.知识拓展:

古诗是描写人物的还是描写景色的?

哪个季节的景色?

你是

从哪里知道的?

作者是谁?

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

三、结束

学生自由朗诵学过的古诗。

古诗:

《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让学生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片,磁带,字卡。

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们有没有诗兴大发呢,请小朋友自己来编一编。

你们编得真好,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提问:

你听到了什么?

师出示卡片)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

师解释难解词。

3、跟着卡片,大家练习朗诵一下

4、游戏

老师想考考小朋友,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5、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

附:

古诗《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古诗:

《小池》

教学目标:

1.喜欢听、读古诗《小池》。

2.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初夏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

1.与古诗内容相符的《小池》图片。

2.古诗《小池》VCD。

3.与古诗内容相符的图谱。

教学过程:

一、学生背古诗《春晓》,教师:

刚才我们背的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

二、教师出示《小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非常的画,你们来看一下,这幅画上你看到了什么?

(蜻蜓、荷花、树、池塘、流水、山)有很多的花会在春天开,但有一种花它是夏天才开的,你们知道它是什么花吗?

(荷花)山上有一个洞,从洞里流出一股泉水,(泉眼,学生跟读)泉水静静地流着,池塘边的树在柔和的日光照射下,在水上出现了它的影子,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角叶伸出水面,你看那调皮的蜻蜓早就站立在它的上面了。

你们说这景色美不美?

三、学生学念古诗。

1.教师“我们古代的大诗人杨万里看到这幅美景后写下了一首诗,这首古诗的名字叫《小池》”教师念一遍古诗。

2.教师讲解古诗的意思,边讲解边出示图谱。

3.引导学生听古诗《小池》VCD一遍。

4.学生和老师边看图谱边诵读。

5.学生跟随VCD边拍手边诵读数遍。

四、教师带学生欣赏学生园的景色。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古诗:

《悯农》

教学目标:

1、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中“辛苦”一词,并能说一句话,发展学生词汇的运用能力。

3、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学生热爱农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挂图42号、古诗、小米粒的头饰若干。

活动方法:

直观教学法、提问讲解法、游戏法。

活动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运用辛苦一词。

活动过程:

一、学生念儿歌《大馒头,哪里来》,引出主题。

1、大馒头是从哪里来的?

2、农民伯伯种出来容易吗?

附:

大馒头,哪里来?

大大馒头哪里来?

白白面粉做出来。

白白面粉哪里来?

黄黄小麦磨出来。

黄黄小麦哪里来?

农民伯伯种出来。

农民伯伯劳动忙,大家都要爱惜粮。

二、出示挂图,朗诵古诗,解释诗意。

1、指导学生朗诵韵律节奏及重读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2、当太阳最热的时候,有一位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他的汗一滴滴掉到土里。

唉,谁知道我们碗里的饭,都是农民伯伯一粒粒辛苦劳动出来的。

3、“锄禾日当午”:

“锄”指锄草的动作,“禾”指庄稼,“日当午”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

中午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农民在地里松土、锄草。

“汗滴禾下土”:

农民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形容农民劳动很辛苦。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盘”指碗,“餐”指粮食,“皆”都的意思。

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是

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4、学习词汇“辛苦”,来说一句话。

例如:

爸爸工作很辛苦。

(出示图片)妈妈干家务辛苦等。

5.爸爸、妈妈、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呀?

教育学生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三、游戏:

(捡米粒),教育学生日常中要爱惜粮食。

附:

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小小一粒米呀,别把它看不起,农民伯伯早出晚归,忙着种田地,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

古诗:

《春晓》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能有感情的朗诵。

  

2、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景色的感受和对诗歌的理解。

  

活动准备:

  

配合古诗意境的音乐、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看图片,自由表达自己欣赏的感受。

  

指导语:

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

用完整、连贯的话说一说。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经验,丰富相关词语。

  

二、欣赏、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1)边欣赏图片,边倾听老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2)讨论:

听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觉?

  

指导语:

这首古诗中说了些什么?

哪些地方你听得懂了,哪些地方你不明白?

  

三、再次欣赏古诗,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教师采用互助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字、词及古诗的含义。

  

A、生生互动    

学生之间互相解决,由理解的学生讲解给未明白的学生听。

  

B、 师生互动  

学生之间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教师解释给学生理解。

  

四、尝试随着音乐欣赏图片,朗诵古诗。

  

教师首先让学生要感受到音乐和古诗之间的相似处,从而从内心体会春天的美景。

  

A、欣赏音乐  

B、 随音乐朗诵古诗  

五、欣赏歌曲《春晓》,激发学习兴趣。

 

古诗:

《咏柳》

教学目标:

1、知道古诗的大概意思,并乐意背诵古诗。

  2、知道柳树是在春天发芽的。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有柳树的春天图片导入课题。

  师:

小朋友老师手中的画里有什么啊?

(柳树)那柳树都是在什么时候发芽呢?

(春天)。

那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新的古诗《咏柳》。

  2、教师朗诵古诗。

  3、教师翻译古诗意思,学生了解。

  师:

像碧玉一样打扮得高高的柳树,万条柳树垂下了绿丝条,不知道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出的,哦,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好象剪刀一样。

  4、学生学习古诗《咏柳》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才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教师再次带学生朗诵诗歌,让学生读准词句。

  6、活动总结:

小朋友们!

春天的柳树美不美啊,但是啊小朋友们要爱护花草树木,我们的的树才会更绿更美,7、活动结束

..

∙古诗《清明》

教学目标:

1.让他们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学生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讲述。

  1.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

请学生讨论。

  2.现在老师要请学生看一副图片,你在图片都看到了什么呢?

(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

(在问路,在说话…)天上怎么了?

  

(二).学生观看VCD教材,引起兴趣

  1.教师讲解: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

(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

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诗人啊,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好不好?

  3.教师播放VCD,请学生观看。

  3.教师向学生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学生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学生欣赏。

  2.教师朗诵第二遍,请学生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学生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

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学生可以慢慢的跟读。

  4.教师请几个学生上来给下面的学生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图片。

教师在一旁进行知道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学生。

  5.请学生再一起朗诵1-2遍。

  (四)结束部分。

请学生把学会的古诗在家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或者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诗:

《静夜思》

教学目标:

1.可以流利的朗读古诗,知道大概的意思。

进而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知道“举头”“低头”的含义,知道是个动词,并且可以做出来动作。

3.可以控制自己的朗读能力,尽量不拉长音,不结巴。

4.能够和其他小朋友沟通,享受讨论的快乐。

5.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思乡之情。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堂:

教师在ppt上出示月亮、或者夜空等有意境的图片。

问小朋友这些图片好不好看?

这些图片分别是什么?

这些图片里有什么?

对,有月亮,那么今天我给你们讲一个由月亮引出来的故事好不好?

二、授新课,学习《静夜思》

1.在这晴朗的夜空,有许多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的,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挂在蓝蓝的天空中,真美!

在许多许多年以前,(出示课件)有一位叫李白的诗人在外面游历,他很久很久没回家了,在这静静的夜晚,面对这圆圆的月亮,思念起家乡的亲人,由此而写下了一首诗,叫《静夜思》。

(揭晓古诗名字,齐读一边静夜思)

(把诗的大概解释放在前面,引出古诗,提高兴趣。

2.小朋友听完了老师讲的古诗想到了什么呢?

谈话:

如果小朋友在小的时候离开爸爸妈妈到很远的地方,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3.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出示古诗。

出示古诗时,伴有一些符合内容的图片,目的是让小朋友理解古诗内容,更容易理解到思乡之情。

4.互动:

看了刚才的图画,你能用动作表现一下李白是怎样思念故乡的吗?

(用你的表情、语言、动作都可以)目的了解一下学生了解到什么程度,方便讲解;加深学生对思乡的理解。

5.下面让我们一起读一次《静夜思》,出示静夜思,儿童随便读,不用齐。

教师主要是听,看看学生有没有拉长音,读错,结巴的问题。

6.下面小朋友自己读一遍这首诗,然后和周围的小朋友讨论,找出你认为不好读的字,一会问老师。

如果你都会读,可以找出你觉得我会读错的字,来考考我,每个人都要参与。

(找出来的字,一会集体读三遍。

7.老师的一个朋友读《静夜思》很好听呢,让我们一起听一下吧。

(播放视频,视频中会有古诗解释,再一次解释,加强理解古诗意思。

谈话:

读的好听么?

有谁可以给我讲一下这首诗讲了什么故事?

下面老师有感情的读一句,你们一个一个的重复好不好,要求尽力模仿我。

(这样可以实现每个学生读一遍,听三遍的效果,运用模仿的方法,可以纠正朗读的恶习)

古诗:

《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通过图文理解诗意。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尝试根据图文有感情地朗诵。

3.激发学生记录生活中点滴事情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与古诗内容相符的古诗图片2幅;完整的文字古诗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出古诗《所见》。

 

师:

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袁枚的人,有一次他看到一件很有意思地事,他把所看到的这件事用古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并取名为《所见》。

解释:

“所见”就是所看到的意思。

  

二、欣赏古诗,理解诗意。

  

1.欣赏古诗(出示2张图片)

师: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古诗,听听诗人记录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理解大意

师:

听了古诗,有谁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

其实讲得是这样一件事:

“一天,袁枚来到树林里,他看到一个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

牧童唱着山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这时牧童看到树上有几只蝉在鸣叫,当牧童就要捉到鸣蝉的时候,马上闭紧嘴巴站在那里,生怕惊动了蝉。

三、学习古诗,尝试有感情地朗诵。

1.出示古诗,理解古诗每句意思。

师:

看着图片,有谁知道古诗中的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是什么意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整的解释单句古诗)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震荡的意思,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越,指道旁成阴的树。

忽然,马上的意思。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其余三句同样的形式引出,并解释其意思,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意思)

2.教师根据图谱有感情的朗诵古诗一遍。

师:

我们看着图片,已经知道了这首古诗中每句诗的意思,接下来再听老师来朗诵一遍古诗,然后请我们小朋友用好听的声音也来尝试朗诵一下。

3.根据图谱尝试集体朗诵古诗。

4.多形式朗诵古诗(男女、个别)

5.再次集体完整的朗诵古诗一遍。

四、联系生活,记录点滴。

诗人袁枚真是个有心人,他把自己看到的事写成了一首有名的古诗,我们小朋友也可以向诗人一样做一个有心人,在每天的讲新闻活动中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讲出来,慢慢地可以用好听的语言完整的进行表述。

附古诗《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古诗词:

《江南》

教学目标:

1、喜欢听读古诗《江南》,乐意参加模仿游戏。

2,了解古诗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感受诗中初夏的美丽。

3、能分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读准字音:

莲、戏、南、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以歌唱的形式复习古诗《江南春》,导入课题。

“今天,有许多客人老师来咱们班做客,我们为他们表演一首歌曲演唱的古诗,好吗?

师:

“小朋友们唱得可真棒,那有谁知道我们这首描诗写的是江南的哪个季节呢?

生:

春天,师:

“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一首描写江南夏天的诗,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二、诗词熟读

1、放诗词诵读部分,请学生完整欣赏古诗。

通过光盘进行欣赏阅读,体会古诗中所描写的画面色彩美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打开书,进行文字阅读,教师带领学生读古诗时要让学生左手划指读。

3、引出所学汉字。

(1)师:

古诗里的字宝宝也到我们教室来了,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吧。

师手拿字卡以自我介绍的形式引出所学字词,学生练习,并将字卡分发给学生。

师:

我是莲/戏、南、北生:

莲、莲、莲/戏、南、北(每个字学生连读3次)

(2)、游戏:

《司令和小兵》

师:

“我是司令你是兵,我的命令听不听?

”生:

“你是司令我是兵,你的命令我全听!

”师:

“举起××字宝宝,或××字宝宝蹲下。

”不断变换动作,认读所学字词。

4、送字宝宝回家,教师带领学生熟读古诗注意“莲、戏、南、北”的发音。

提醒学生发音准确,声音响亮。

(将有缺少所学汉字的教学挂图事先贴于黑板背面)

5、教师根据教学挂图理解古诗大意。

三、诗词诵读

1、、在学生基本能熟读《江南》后,教师做示范领诵示范,学生模仿。

2、巩固游戏:

我说你接。

四、结束

学生模仿小鱼又出教室解便喝水。

五、延伸

1、请学生回家将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2、引导学生用绘画的形式将古诗里所描写的景色画出来。

古诗:

《枫桥夜泊》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二、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导入提问:

这是什么地方?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

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学生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

提问:

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

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学生跟读2.了解古诗结构教师:

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3.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

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3.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