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体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8480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知识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心理学知识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心理学知识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心理学知识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心理学知识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知识体系.docx

《心理学知识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知识体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知识体系.docx

心理学知识体系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

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性格、气质

心理学体系;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组织管理心理学、临床或医学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泽三中活动交织在一起组成。

心理学习意义:

1:

有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更好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教育改革

3:

有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开展心理异常的调适

4:

有利于教师依据心理知识进行和自我教育

心理的实质:

1: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里的器官。

2: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3:

脑的反射活动是冷的心理活动基础,人的行为时由反射组成的。

4: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体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5:

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6:

巴普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

第一信号系统: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

用“词语”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7: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在西方心理学研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的冯特创建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诞生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

1: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868年俄国乌申斯基——《认识教育的对象》,因此他被评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以最早正式以教育心血命名的专著。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大纲》西方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年-1914年,次数尤扩充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奠定了发展基础,

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

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这个时期行为主义占主导,强调心理学客观性,

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校园的《教育实用心理学》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

1924年: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

3:

成熟时期:

(60年代--70年代末)

行为主义转向认识范畴,开始注重教育结合实际,为学校服务

布鲁纳:

发起的课改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叫法、教学手段的改进。

罗杰斯:

”以学生为中心“主张

奥苏贝尔:

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4:

完善时期(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西方心理学的流派:

(一)构造主义——冯特和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民的直接经验及意识,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个元素。

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应该采用内省法分析

(二)机能主义——詹姆士、杜威和安吉尔

主张研究意识,但是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该学派强调对意识的作用与研究的功能,不赞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的分析。

(三)行为主义——华生,1913年发表的《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

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研究意识,主张采用实验法反对内省法。

(四)格式塔(完形主义)——韦特海默、苛勒、考卡夫

主张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是强调心理作为一个完整体来研究。

(五)精神分析主义——弗洛伊德

主张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特别是性欲望

(六)人本主义——马斯洛和罗杰斯,第三势力

主张人格方面的研究,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观察到得刺激与反应,认为政是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感情等内部过程和经验才使他们成为不同的个体。

(七)现代认知——皮亚杰,以1967年奈塞尔的《认知心理学》标志

主张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由感官收集信息,经过分析处理后利用。

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他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的来源和反应事物个别属性特点的不同分为: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

动觉、静觉、机体觉

感受性: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性的高低使用感觉阀限大小衡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阀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感觉阀限低,反之一样。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阀限:

1: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阀限

2: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阀限

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做联觉,如红色给人热烈感觉

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符练习的综合放映。

知觉的种类:

时间--空间--运动

知觉的基本特性: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适应性、恒常性

感知觉规律和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一:

实物直观:

如观察标本、演示实验

二:

模像直观:

如图片、图表、幻灯片、电影录像

三:

言语直观:

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教学

2:

运用知觉的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

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

让学生充分的参与直观的过程

观察: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只觉得最高形式!

观察的品质:

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精细型、观察的敏锐性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制定精密的观察计划

3、具备观察食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

4、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5、学会观察记录

6、学会观察后归纳总结

(2)记忆的种类、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记忆的种类:

根据信息从输入提取所经过时间分:

瞬时、短时、长时

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分为:

形象、逻辑、情绪、运动

根绝信息加工预储存的内容不同分:

陈述性、程序性

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程度来分为:

外显、内隐

瞬时记忆有图像和声像两种,主要以图像为主

图像记忆保持时间约在1左右,声像记忆超过1—4秒。

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在5—9各项目,平均值再7,

长时记忆以意义编码为主

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即表像和语义编码,又称“双重编码”。

记忆的品质:

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与遗忘——回忆和再认

1:

识记:

是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根据记忆的有无目的分为:

有意和无意记忆,

根据记忆材料的性质和识记的方法分为:

机械和意义记忆

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

1:

有无明确的记忆目的和任务

2:

记忆时的状态和情绪

3:

活动任务的性质

4:

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5:

记忆的方法

2:

保持与遗忘:

最早対遗忘进行试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其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并到一定程度后不再遗忘。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

学习材料的性质

2: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3: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4:

记忆的方法和时间

5:

情绪和动机

遗忘的原因:

1:

消退说:

认为遗忘是记忆得不到强化直至消退的结果

2:

干扰说:

认为遗忘是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所致

前摄抑制:

先学材料对记忆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

后摄抑制:

后学材料对记忆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

3:

压抑说:

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4:

提取失败说:

明明知道对方姓名却又不想不起来

 

防止遗忘的方法:

1:

及时的复习

2: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

复习方法多样

4: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5:

分散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6:

尝试回忆和反复记忆相结合

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二)意义识记在逐步发展

(三)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

对材料进行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3)想象及想象力的培养

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

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2:

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3:

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创造想象:

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是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

强烈的创造愿望

2:

丰富的表象储存

3:

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

原型的启发

5:

积积极的思维活动

6:

灵感的作用

想像:

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存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大门

3: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扩大知识经验和发展空间想象力

4: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4)思维的类型、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内部言语

言语的种类:

对话言语

外部言语:

书面言语、口头言语

独白言语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

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训练过程的阶梯型

2:

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

3:

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4: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

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联系。

他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类型:

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

直觉动作、具体形象、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逻辑性分为:

分析、直觉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分为:

集中和分散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分为:

再造思维、创造思维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科学概念的掌握应该注意问题:

1:

易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基础

2:

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

充分利用“变式”

4:

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

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源于动作,动作时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

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二、运用启发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语言思维训练

四、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创造性及其培养

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

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存在的限制和障碍

问题的特征:

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问题解决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情境、迁移作用、原型启发、

定势的作用、情绪与动机、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的情境中,大部分的问题解决时通过解决各个学科的具体问题来体现的,这就意味着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

1: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

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创造性思维:

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主。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流畅性--灵活性--独立性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环境--智力--个性

创造性及其培养:

1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社会文化,家庭,学校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独立和创新、解除学生答错问题恐惧心理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头脑风暴法、

直觉训练、发散思维训、自我设计训练

4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6)注意及其规律的运用

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他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基本特征:

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

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

注意分类:

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的,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的注意。

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意志努力的,主动地对一定事物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

也称随意后注意。

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是不需要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

注意在教学规律的应用: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移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三章:

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情感的发展及其教育

情绪的分类:

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不同,心理学家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格局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紧张度分为:

心境:

是一种微弱,持续时间较长,带有弥漫性的心理状态

激情:

是一种爆发式,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

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情感的分类:

按照情感的内容,性质和表现方面的不同,可以分为: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情绪情感的功能:

信号—调节—感染

如何帮助学生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1: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

丰富学生的情绪经验

3: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

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5:

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良好情绪的标准:

1:

能正确的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

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3:

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4: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意志:

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特征:

1:

意志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地的行动

2:

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的作用

3:

意志具有客服内外部困难的特征

4:

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意志行动的过程:

1:

准备阶段:

动机斗争(双趋-双避-趋避-多重趋避)

确定目标

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2:

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特征:

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良好品质的培养:

1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2发展健康的情感

3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

4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5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培养良好的品质

第四章、人格发展与教育

(1)需要、动机、兴趣与教育

需要:

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他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

需要的分类:

根据需要的起源分为:

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

根据需要的对象分为: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成长需要:

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

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是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动机产生的条件:

需要和诱因

动机的三大功能:

激活——引导——维持和调整

动机分类:

生理动机:

饿、渴、性、睡

社会动机:

兴趣、圈里、交往

兴趣:

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的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兴趣的分类:

直接和间接兴趣,个体和情境性去

兴趣的品质:

兴趣的广度—中心—稳定性---效能

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一是要根据不同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稳定,对任何新颖的,形象的食物都会引起极大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课堂中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内容生动活泼,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明显趋向稳定。

二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班级都有好生和差生,要区别对待和因材施教。

(2)能力的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类型:

根据能力的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分: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

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智力和智力理论:

(1)智力是诗人顺利完成膜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知识能力的有机结合。

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等,并且以思维能力为核心

(2)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3)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4)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5)美国的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6)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

智力是在膜种文化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与生产创造所需要的能力,并且加德纳认为人存在其中智力:

言语-逻辑-视觉-音乐-运动-人际-自知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

(1)积极乐观的学生

(2)科学的智力观

(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4)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7)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论

能力的差异:

制定差异学习目标,就是教师在承认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依据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制定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要求,即在制定学生学习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增添学习的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

个体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能力发展水平---能力表现早晚---能力结构---能力的性别

最早智力测验:

是法国—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智力的测验:

智商=智龄/实龄×100

影响智力发展因素:

遗传和营养、产权环境和早期经验、

教育教学、社会实践、主观努力

能力的培养:

(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灌输式----启发式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导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创造性思维

(4)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掌握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

(3)气质与教育

气质:

是指依赖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

类型:

1胆汁质(强不平衡):

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2多血质(强平衡灵活):

反应快,有朝气,活泼好动,情绪不稳,粗心

3黏液质(强平衡不灵活):

稳重,不灵活,踏实,死板,冷静,缺生气

4抑郁质(弱):

敏锐,稳重,体验深刻,温柔,却弱,孤独,行动慢

人格:

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

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性格:

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影响性格形成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教养方式

4学教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形成良好性格的培养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即使强化学生的积极性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投射实验是一种结构不明确的测验

社会心理与行为

(1)社会态度:

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组成。

(2)社会态度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识或理解功能

(3)印象形成效应:

1、社会刻板印象

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3、首因效应

4、近因效应

5、投射效应

(4)人际关系需要与基本人机关系取向

1、包容需要2、控制需要3、情感需要

(5)群体心理:

1、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3、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中小学中经常出现的侵犯行为应当如何控制

1、宣泄法2、惩罚法3、移情法4、认知干预

5、榜样作用和大众媒体的宣传

(5)社会影响:

从众和服从

1从众:

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第五章、学习心理

(1)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的分类、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学习的实质

概念:

学习是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生学习特点:

1:

学习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2: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进行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张,不但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学习智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1、根据学习主体分类:

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①智力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3、奥苏贝尔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4、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根据学习意识水平: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5、我国学者分类:

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行为规范的学习

三、学习基本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奠基者和捍卫者)

核心观点:

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由于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属于联结派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科学化道路,是科学教育性理学的开创者。

最早用动物来研究学习规律——猫开笼取食物的实验

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3、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基本规律:

获得--消退--泛化--分化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基本规律:

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3、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膜些新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得到修正的过程。

观察学习班阔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核心观点:

强调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㈠基本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