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巩固训练第3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8353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巩固训练第3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巩固训练第3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巩固训练第3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巩固训练第3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巩固训练第3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巩固训练第3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巩固训练第3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巩固训练第3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巩固训练第3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巩固训练第3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含答案

第三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

(测试时间:

120分钟满分:

120分)

一、基础过关(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中绳(zhònɡ)郯子(tán)

参省(xǐnɡ)逡巡(qūn)

B.翟景(zhái)黔首(qián)

数罟(shù)饿莩(piǎo)

C.跂而望矣(qǐ)跬步(kuǐ)

驽马(nú)锲而不舍(qiè)

D.弃甲曳兵(yè)孝悌(tì)

句读(dòu)骐骥(jì)

解析:

B.“数”应读“cù”。

答案:

B

2.辨析下列各句,选出全有通假字(含古今字)的一组()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⑤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⑨东割膏腴之地⑩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⑪赢粮而景从⑫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⑬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⑮作《师说》以贻之⑯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③⑤⑦⑨⑪⑬⑮

B.②④⑥⑧⑩⑫⑭⑯

C.①②③④⑥⑦⑩⑪⑫⑬⑯

D.②⑥⑦⑩⑪⑫⑬⑭⑮⑯

解析:

①“衡”通“横”;②“无”通“毋”;③“颁”通“斑”;④“涂”通“途”;⑥“有”通“又”,“暴”通“曝”;⑦“生”通“性”;⑩“从”通“纵”;⑪“景”通“影”;⑫“振”通“震”;⑬“没”通“殁”;⑯“受”通“授”。

答案:

C

3.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

A.劝学(劝勉)跂而望矣(提起脚跟)

博学(广泛)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闻者彰(清楚)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继承)

秦人开关延敌(迎战)奋六世之余烈(功业)

C.河内凶(荒年)请以战喻(比喻)

兵刃既接(已经)王无罪岁(年成)

D.吾师道也(学习)师道之不复(风尚)

圣人无常师(固定)六艺经传(传记)

解析:

D.传: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答案:

D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组是()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②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⑤或百步而后止⑥非我也,岁也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⑧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⑨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⑩犹且从师而问焉

A.①③⑤⑦⑨B.②④⑥⑧⑩

C.①②③⑦⑨D.④⑤⑥⑧⑩

解析:

④⑤⑩与现代汉语意思基本一致,其余的为古今异义词。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

B.聆听古人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会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

C.阅读一些充满智慧的篇章,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D.阅读古代议论性散文,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

解析:

A.后面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不一致,应补上“这些文章”。

答案:

A

二、阅读探究(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

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

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

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

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

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

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

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6.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即文学经典的儒、道性根源。

B.很多文学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是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导向与规范。

C.文学经典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D.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与范式。

解析:

C项,理解不正确,原文“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是比喻的说法。

答案:

C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也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

B.《归园田居》《小石潭记》《石钟山记》等经典作品体现了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

C.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深厚影响。

D.中国传统道家思想,通过长期潜移默化沉淀为文学经典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

解析:

A项,“传统的哲学思想”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两者之间不是因果关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本来就属于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

见第二段。

C、D两项都是以偏概全。

C项,从原文看,构建审美人格的应是两个并列的方面,即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D项,这种审美意识的形成也是儒道共同影响形成的,不能只说道家。

见第四段。

答案:

B

8.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文学经典的跌宕浮沉之中,潜在地左右着评判标准的历史变动是不同的时代里文人们所处的地位与际遇。

C.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成为文学经典作品的是那些在审美意识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

D.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解析:

B项理解不正确。

文学经典的评判标准是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不会因为时代、个人遭际的变化而变化。

见第四段相关文字。

答案:

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15分)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

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

“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

“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俄有言:

“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贬江州司马。

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

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

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

自号醉吟先生,作传。

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

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

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

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

②科头:

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③鸡林国:

朝鲜半岛古国名。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会昌初致仕致仕:

做官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累:

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

通“宴”,宴饮

D.不尚艰难艰难:

艰涩

解析:

致仕:

辞官归家。

答案:

A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B.

C.

D.

解析:

A.介词,给/介词,在。

B.代词,他们/助词,的。

C.代词,他/代词,这。

D.连词,跟、同。

答案:

D

11.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及览(其)诗卷B.流闻(于)禁中

C.(老妪)问解则录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

解析:

“老妪”应改为白居易。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词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

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

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解析:

“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他“独善其身”,信奉佛教,是在他仕途失意之后。

答案:

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乃叹曰:

“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就又感慨道:

“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

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

(2)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

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来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

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

“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

”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

“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

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

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

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

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

白居易第一个上书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

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

不久就有传言说:

“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

”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

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

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

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

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刺史。

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

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

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

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

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

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写了篇传记。

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

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

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

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

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装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

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

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

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

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

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

(16分)

养晦堂记

□曾国藩

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①而思有以上人。

恶卑而就高,恶贫而觊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

此世人之恒情。

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终身幽默,暗然退藏。

彼岂与人异性?

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盖《论语》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曾不得与首阳饿莩挈论短长矣。

余尝即其说推之,自秦汉以来,迄于今日,达官贵人,何可胜数?

当其高据势要,雍容进止,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

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②,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无以异也。

而其间又有功业文学猎取浮名者,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

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亦无以甚异也。

然则今日之处高位而获浮名者,自谓辞晦而居显,泰然自处于高明。

曾不知其与眼前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之营营者行将同归于澌尽,而毫毛无以少异。

岂不哀哉!

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

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

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

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

昔周之末世,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汨于毁誉,故为书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称董梧、宜僚、壶子之伦,三致意焉。

而扬雄亦称:

“炎炎者灭,隆隆者绝。

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君子之道,自得于中,而外无所求。

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知而无闷。

自以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

若夫奔命于烜赫之途,一旦势尽意索,求如寻常穷约之人而不可得,乌睹可谓焜耀者哉?

余为备陈所以,盖坚孟容之志;后之君子,亦观省焉。

[注]①翘然:

意气饱满的样子。

②厮役贱卒,污行贾竖:

现犹称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恶贫而觊富觊:

希望

B.率常终身幽默幽默:

沉寂

C.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加:

超过

D.余为备陈所以备:

准备

解析:

备:

详尽。

答案:

D

1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开篇提出“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及“世人之恒情”,又言及君子的不同作为,在对比叙写中突出了对后者的肯定。

B.作者引用扬雄的话,意在说明“湛于势利,汩于毁誉”之人容易被富贵名誉所累,甚至因此而招来毁灭,只有“高明之家”才能获得神灵的护佑。

C.文章采用了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阐发了人生不应汲汲于当世之富贵、名誉,而应追求内心的恬淡、安然的哲理。

D.本文虽是为养晦堂作记,但作者实是借机发表观点并勉励友人。

文章许多关键语句使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语言上有参差错落之美。

解析:

B项“只有‘高明之家’才能……”错,原文说“高明之家”会获得神灵的护佑。

答案:

B

1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论语》是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编纂而成。

B.“驷”:

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

熟语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形容话说出之后,无法再收回。

强调说话要算数,不能反悔。

C.“记”: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字,如:

传记、游记、日记、杂记等。

D.“营营而生”中“营营”出自《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一句,其中“营营”是劳而不知休息,忙碌的意思。

解析: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答案:

A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知而无闷。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君子们)确实是见到了那重大的(道理),因而知道一般人所争的是不值得过多计较的。

(2)饥饿寒冻不足以侍奉父母、养育妻儿,却没有怨言;全世界的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愁闷。

18.用“/”给下面的画线部分断句。

(4分)

噫!

习之中人甚矣哉!

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刘蓉《习惯说》)

答案:

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参考译文]

唉!

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

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

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参考译文]

养晦堂记

普通人只要还有血气的本性,就会意气饱满地想要有所凭借来超过他人。

厌恶身份低微就会想升高,厌恶贫困就会希望富裕,厌恶默默无闻就会想赫赫有名。

这是世人的常情。

然而普通人中有为人高尚的人,(他们)人都一生深静不显,暗暗地隐藏自己。

难道他们的本心和其他人不同吗?

(君子们)确实是见到了那重大的(道理),因而知道一般人所争的是不值得过多计较的。

《论语》记载齐景公有四千匹骏马,竟不能和首阳山饿死的人相提并论。

我曾经对这个说法推论,自从秦汉以来,到现在为止,达官贵人,怎么能数得清?

正当他们占据高高的地位,从容不迫地行动时,自以为资质和智慧远远超过别人。

等到那些人身死之后再去看他们,他们与当日的忙忙碌碌地生、庸碌无为地死去的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等,没有什么不同。

而这中间又有用功劳业绩文学获取虚名的,自以为资质和智慧远远超过别人。

等到他们身死之后去看,他们与当日的忙忙碌碌地生、庸碌无为地死去的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等,也没有什么小同。

既然这样,那么如今正处于高位并且获取虚名的人,自认为不退藏而处于显扬,自己内心安然地处于显赫高贵的地位。

(他们)竞不知道自己与眼前忙忙碌碌的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即将一同消尽,且没有丝毫的差别。

难道不可悲吗?

我的朋友刘孟容,深沉静默而严肃谦逊,喜爱道学而淡泊少欲。

从他壮年时就已经恬淡无欲而把富贵置之度外,随后,体察外物观察世事变故,又能把名誉置之度外。

于是把他的居所命名为“养晦堂”,写信给我,让我给它作记。

周代末年,庄生怜恤天下的士人深陷于势利,被毁谤和荣誉所淹没,所以著书告诫人们暗暗地藏起锋芒,如所称许的董梧、宜僚、壶子这些人,多次表达这个意思。

而扬雄也说道:

“旺盛的火必灭,隆隆雷声终究消失。

富贵的人,鬼神会关注他(即被鬼神盯上,被鬼神厌弃)。

”君子的原则是,内心有所得,而对外物没有什么要求。

饥饿寒冻不足以侍奉父母、养育妻儿,却没有怨言;全世界的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愁闷。

自己认为退藏其实就是世上最显耀的。

像那些在辉耀的人生旅途中奔命的人,有朝一日事情了结、意兴阑珊,追求像寻常的不得志穷困的人的生活却不能得到,怎么能看到值得称作辉煌的东西呢?

我替他详尽地陈述个中原因,希望坚定孟容的志向;后世的君子,也能从中观察世相、反省自己。

三、语言表达(15分)

19.做批注是我们深入理解课文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请为下面《师说》中的句子写一句批注,表达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4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

②贬斥上层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还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