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课后拓展题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8012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课后拓展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课后拓展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课后拓展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课后拓展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课后拓展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课后拓展题答案.docx

《高中生物必修课后拓展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课后拓展题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课后拓展题答案.docx

高中生物必修课后拓展题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课后拓展题参考答案

必修1《分子与细胞》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拓展题

1.提示:

不是。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尽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

2.提示:

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义具有两面性,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全面的。

从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病毒,例如,研制抵抗病毒的药物和疫苗,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从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会合成某些对人类有害的病毒,如果这些病毒传播开来,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是:

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即真核细胞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只有拟核,拟核的结构比细胞核要简单。

它们的区别里包含着共性:

细胞核和拟核的共同点是都有遗传物质DNA,体现了彼此之间在生物进化上的联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详表)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为1~10μm)

较大(一般为20~30μm)

染色体

一个细胞只有一条DNA,与RNA、蛋白质不结合在一起

一个细胞有几条染色体,DNA与RNA、蛋白质结合在一起

细胞核

无真正的细胞核,无核膜,无核仁。

有拟核

有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

细胞质

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细菌一般有质粒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多种复杂的细胞器

生物类群

细菌、蓝藻

真菌、植物、动物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拓展题

1.提示:

细胞是有生命的,它可以主动从环境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元素。

这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之一。

2.提示:

不能。

生命系统内部有严谨有序的结构,不是物质随意堆砌而成的。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拓展题

提示:

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和心肌细胞中的蛋白质,其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都不同,它们的功能也不相同。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拓展题

1.提示:

糖类是生物体主要利用的能源物质,尤其是大脑和神经所利用的能源必须由糖类来供应。

而脂肪是生物体内最好的储备能源。

脂肪是非极性化合物,可以以无水的形式储存在体内。

虽然糖原也是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但它是极性化合物,是高度的水合形式,在机体内贮存时所占的体积相当于同等重量的脂肪所占体积的4倍左右。

因此脂肪是一种很“经济”的储备能源。

与糖类氧化相比,在生物细胞内脂肪的氧化速率比糖类慢,而且需要消耗大量氧气,此外,糖类氧化既可以在有氧条件下也可以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所以对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而言,糖类和脂肪都可以作为储备能源,但是糖类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利用的主要能源物质。

2.提示:

葡萄糖是不能水解的糖类,它不需要消化可以直接进入细胞内,因此葡萄糖可以口服也可以静脉注射;但是蔗糖只能口服而不可以静脉注射,因为蔗糖是二糖,必须经过消化作用分解成两分子单糖后才能进入细胞。

蔗糖经过口服后,可以在消化道内消化分解,变成单糖后被细胞吸收。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拓展题

提示:

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的浓度,正是人体细胞所处液体环境的浓度,所以叫生理盐水。

当人体需要补充盐溶液或输入药物时,应输入生理盐水或用生理盐水作为药物的溶剂,以保证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人体对无机盐的需求表(部分)

无机盐

功 能

每日需要量

缺乏引起的疾病

过量引起的疾病

Fe

是血红蛋白、细胞色素及含铁酶类的成分。

10~20mg

缺铁性贫血 

色素性肝变硬;铁质沉着病

Ca

促进牙齿和骨骼生长,凝血作用,调节神经肌肉的敏感性等。

0.4~1.5g

骨骼畸形;痉挛 

白内障;胆结石;粥样硬化 

P

构成骨骼、牙齿、肌肉及血液的重要元素,促进酶的活动,形成ATP。

1.2~2.7g 

Na

体液的主要组成成分,调节体液渗透压。

1.6~5g

Addison病等

K

使生长正常,保持肌肉功能正常,维持离子浓度平衡、调节体液渗透压。

2~4g

心律异常等 

Addison病

I

是形成甲状腺素的成分。

 

0.01~0.15mg

甲状腺肿等 

— 

Mg

参与构成叶绿素,与酶的活性有关,保持肌肉功能正常。

0.2~0.4g 

惊厥 

麻木症

Cu

促进正常生长。

1~3mg

贫血症;卷毛综合征等

Wilson氏肝脏豆核病

Mn

正常生长所需。

2.5~5mg

骨骼畸形 

运动失调

Zn

是若干跟消化有关的酶的结构中心。

 

10~15mg

侏儒症;生殖腺功能受影响

金属烟雾发烧症

Cr

对胰岛素的生成是重要的。

0.05~0.2mg 

非正常的葡萄糖代谢 

— 

F

维持骨骼的结构,防止蛀牙。

2mg

牙齿出现斑点

第2章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四、思维拓展

提示:

在陨石中发现了氨基酸,且非地球所有,这说明宇宙中很可能还存在与地球生物类似的生命形式。

因为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而蛋白质又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拓展题

1.提示:

把细胞膜与窗纱进行类比,合理之处是说明细胞膜与窗纱一样具有容许一些物质出入,阻挡其他物质出入的作用。

这样类比也有不妥当的地方。

例如,窗纱是一种简单的刚性的结构,功能较单纯;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要复杂得多。

细胞膜是活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活细胞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窗纱是没有生命的,它只是被动地在起作用。

2.提示:

“染色排除法”利用了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原理。

台盼蓝染色剂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所以活细胞不被染色。

而死的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不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所以台盼蓝染色剂能够进入死细胞内,使其被染色。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拓展题

提示:

溶酶体的膜在结构上比较特殊,如经过修饰等,不会被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水解。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拓展题

提示:

出生小牛的绝大部分性状像母牛甲。

因为小牛获得的是母牛甲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所以它的性状与母牛甲最相似。

第3章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四、思维拓展

1.提示:

(1)精卵结合时需要精子提供父方的遗传物质;

(2)精子要靠尾部摆动游到卵细胞所在位置,才能与卵细胞结合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内进行的有氧呼吸。

2.提示:

从生物膜在组成、结构、功能上的联系来考虑。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拓展题

提示:

农业生产上的轮作正是针对不同作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而采取的生产措施。

如果长期在同一块田里种植同种作物,地力就会下降(俗称伤地),即某些元素含量下降,这样就会影响作物的产量。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拓展题

1.提示:

生物膜结构的研究历史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历程,也告诉我们建立模型的一般方法。

科学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提出解释某一生物学问题的假说或模型,用观察和实验对假说或模型进行检验、修正和补充。

一种模型最终能否被普遍接受,取决于它能否与以后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相吻合,能否很好地解释相关现象,科学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前迈进的。

2.提示: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对膜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将能更完善地解释细胞膜的各种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展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拓展题

提示:

低温环境肯定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

温度会影响分子运动的速率,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因此,组成细胞膜的分子的流动性也会相应降低,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过程也会因有关酶的活性降低而受到抑制。

这些都会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第4章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四、思维拓展

提示:

在顺浓度梯度的情况下,葡萄糖、氨基酸等分子可以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

当细胞外葡萄糖或氨基酸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时,如果此时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这些营养物质,细胞还能吸收这些营养物质,是通过主动运输。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五)第一小节练习

拓展题

1.提示:

可用第2章中学过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

在萨姆纳之前,之所以很难鉴定酶的本质,主要是因为细胞中酶的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

2.提示:

(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

(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

(六)第二小节练习

拓展题

1.

(1)A点:

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B点:

反应速率在此时达到最高。

C点:

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2)如果A点时温度升高10℃,曲线上升的幅度变小。

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催化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

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反应速率都会变慢。

(3)该曲线表明,B点的反应底物的浓度足够大,是酶的数量限制了反应速率的提高,这时加入少量的酶,会使反应速率加快(图略)。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拓展题

提示:

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等生物的细胞内都具有能量“通货”──ATP,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生物界具有统一性,也反映种类繁多的生物有着共同的起源。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拓展题

提示:

人与鸟类和哺乳类维持体温的能量来源都是细胞呼吸。

在这些生物的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等分子中稳定的化学能释放出来:

除一部分储存在ATP中外,其余的则转化成热能,可以直接用于提升体温;ATP水解释放出的能量,除了维持各项生命活动外,有一部分也能转化成热能,用于提升体温。

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还需复杂的调节机制。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六)思考与讨论2

1. 

光反应阶段

暗反应阶段

所需条件

必须有光

有光无光均可

进行场所

类囊体的薄膜上

叶绿体内的基质中

物质变化

H2O分解成O2和[H];形成ATP

二氧化碳被固定;C3被[H]还原,最终形成糖类;ATP转化成ADP和Pi

能量转换

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ATP中

ATP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糖类中储存的化学能

2.物质联系:

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在暗反应阶段用于还原C3;

能量联系:

光反应阶段生成的ATP,在暗反应阶段中将其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帮助C3形成糖类,ATP中的化学能则转化为储存在糖类中的化学能。

(七)第一小节练习

拓展题

1.植物体吸收光能的色素,还存在于植物幼嫩的茎和果实等器官的一些含有光合色素的细胞中。

2.提示:

是的。

不同颜色的藻类吸收不同波长的光。

藻类本身的颜色是反射出来的光,即红藻反射出了红光,绿藻反射出绿光,褐藻反射出黄色的光。

水层对光波中的红、橙部分吸收显著多于对蓝、绿部分的吸收,即到达深水层的光线是相对富含短波长的光,所以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较多的绿藻分布于海水的浅层,吸收蓝紫光和绿光较多的红藻分布于海水深的地方。

(八)第二小节练习

拓展题

1.

(1)根据图中的曲线表明,7~10时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这是因为在一定温度和二氧化碳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光合作用的强度是随着光照加强而增强的。

(2)在12时左右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是因为此时温度很高,蒸腾作用很强,气孔大量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

(3)14~17时光合作用强度不断下降的原因,是因为此时光照强度不断减弱。

第5章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四、思维拓展

哈密地区位于我国的高纬度地区(夏季的白天长),阳光充足,而且光照强烈,所以哈密瓜植株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长,光合作用的强度大,积累的糖类自然就会很多。

哈密地区夜间温度比较低,哈密瓜植株的细胞呼吸相对比较弱,消耗的糖类物质就会比较少。

这样,哈密瓜内积存的糖类比较多。

哈密瓜细胞内的糖类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最终转化成果糖和葡萄糖,所以哈密瓜特别甜。

自己的家乡或社区如果想种植哈密瓜并使瓜甜,就要模仿哈密地区的自然条件,创造类似的生态环境,如采取白天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夜间适当降低温度等措施。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拓展题

1.提示:

卵细胞的卵黄中贮存了大量营养物质,卵裂初期所需的营养物质由卵黄提供,不是靠细胞外物质的输入;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限制细胞的物质运输,而卵细胞内部储存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可以长得比较大。

第2节细胞的分化

拓展题

1.提示: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繁殖花卉,保证花木的优良品质不变,并且繁殖得快;通过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利用干细胞技术解决器官移植缺少供体器官的难题等。

2.提示:

动物细胞特别是高等动物细胞随着胚胎的发育,细胞分化潜能变窄。

肌细胞是已分化的细胞,它通常不能转化为其他类型的细胞,因而不能用肌细胞代替干细胞培育组织和器官。

第3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拓展题

提示:

细胞凋亡的速率与它们的功能有关系。

因为白细胞的功能是吞噬病菌等,所以白细胞凋亡的速率很快。

细胞凋亡不仅保证了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而且在维持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方面也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拓展题

1.提示:

不都是。

如果早发现,有些癌症完全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化疗或放疗治愈,如乳腺癌、胃癌、肠癌等。

2.提示:

(1)被动吸烟也可能导致肺癌。

(2)其他因素可能导致肺癌。

第6章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三、思维拓展

提示:

用哺乳动物小鼠进行胚细胞培养和成体细胞核移植实验。

实验设计和预期实验结果如下,从而证明动物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它的全能性越受到限制,但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

步骤1:

分离小鼠8细胞胚胎的一个细胞,培养到胚泡时期,移植到代孕母体子宫中,结果发育成小鼠;

步骤2:

分离囊胚期细胞,移植到代孕母体子宫中,结果不能发育成小鼠;

步骤3:

分离囊胚期细胞,将其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可发育成小鼠;

步骤4:

分离小鼠肠上皮细胞,将其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可发育成小鼠。

 

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

拓展题

1.

(1)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

(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

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

2.提示:

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

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曾使用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此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研究杂交实验的特点,例如,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豌豆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易于区分、统计实验结果。

3.提示:

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原子核中含有中子和质子的发现过程等,都是通过假说—演绎法得出结论的。

19世纪以前科学家对遗传学的研究,多采用从实验结果出发提出某种理论或学说。

而假说—演绎法,是从客观现象或实验结果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促进了生物科学的研究,使遗传学由描述性研究进入理性推导和实验验证的研究阶段。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

拓展题

(1)YyRr;yyRr。

(2)黄色皱粒,绿色皱粒;1∶1;1/4。

(3)YyRR或YyRr;4;如果是YyRR与yyrr杂交,比值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1∶1;如果是YyRr与yyrr杂交,比值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1∶1∶1∶1。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四、思维拓展

1.提示:

一对皮肤颜色正常的夫妇,生下白化病患儿,说明白化病属于隐性基因控制的疾病。

同时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携带白化病致病基因且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其后代是白化病患者的几率为25%。

以此可以判断,人类正常皮肤与白化皮肤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2.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具有普遍性,因为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可分解为每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的乘积,即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产生的性状组合类型数为2×2=22,性状比例为(3∶1)2;故n对相对性状遗传产生的性状组合类型有2n,其比例为(3∶1)n。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六)技能训练

                 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

(七)第一小节练习

拓展题

提示:

不一定。

若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比如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有一对或几对没有分别移向两极而是集中到一个次级精(卵)母细胞中,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会比正常的多一条或几条染色体。

再如减数分裂过程(无论第一次分裂还是第二次分裂)中,染色体已移向细胞两极,但因某种原因细胞未分裂成两个子细胞,这样就可能出现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加倍的现象。

如果上述现象出现,则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就会出现异常,由该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也不正常。

由于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生物体的性状又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那么当该个体的遗传物质出现异常时,该个体的性状也会是异常的。

例如,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遗传病患者就是由含有24条染色体(其中21号染色体是2条)的精子或卵细胞与正常的卵细胞或精子结合后发育成的。

(八)第二小节练习

拓展题

提示: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两条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而是进入了同一个次级精(卵)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就会形成含有2条21号染色体的精子或卵细胞;如果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时21号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形成了2条21号染色体,但没有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而是进入了同一个精子或卵细胞。

这样异常的精子或卵细胞就含有24条染色体,其中21号染色体是2条。

当一个正常的精子或卵细胞(含23条非同源染色体,其中只含有1条21号染色体)与上述异常的卵细胞或精子结合成受精卵,则该受精卵含47条染色体,其中21号染色体为3条。

当该受精卵发育成人时,这个人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是47条,含有3条21号染色体。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拓展题

1.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虽然减少一半,但仍具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

这一组染色体,携带有控制该种生物体所有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2.提示:

人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会严重影响生殖、发育等各种生命活动,未发现其他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婴儿,很可能是发生这类变异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或在胚胎早期就死亡了的缘故。

第3节伴性遗传

拓展题

提示:

雌果蝇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在2000~3000个细胞中,有一次发生了差错,两条X染色体不分离,结果产生的卵细胞中,或者含有两条X染色体,或者不含X染色体。

如果含XwXw卵细胞与含Y的精子受精,产生XwXwY的个体为白眼雌果蝇,如果不含X的卵细胞与含Xw的精子受精,产生OXw的个体为红眼雄果蝇,这样就可以解释上述现象。

可以用显微镜检查细胞中的染色体,如果在上述杂交中的子一代出现的那只白眼雌果蝇中找到Y染色体,在那只红眼雄果蝇中找不到Y染色体,就可以证明解释是正确的。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三、技能应用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不同点

(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2)同源染色体在第一次分裂中发生联会(并且出现四分体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

(3)分裂后形成4个精子或1个卵细胞。

(4)分裂后,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减少一半。

(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2)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等行为。

(3)分裂后形成2个体细胞。

(4)分裂后,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与母细胞的相同。

相同点

(1)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都有纺锤丝出现。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都只复制一次。

四、思维拓展

1.性别和其他性状类似,也是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影响的,性反转现象可能是某种环境因素,使性腺出现反转现象的缘故。

子代雌雄之比是2∶1。

2.否。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分配规律,该规律只适用于真核生物。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拓展题

1.提示:

实验表明,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时,进入大肠杆菌内的主要是DNA,而大多数蛋白质却留在大肠杆菌的外面。

因此,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是利用亲代噬菌体的遗传信息,以大肠杆菌的氨基酸为原料来合成蛋白质外壳的。

2.提示: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作为遗传物质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具有贮存遗传信息的能力;结构比较稳定等。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拓展题

∵A=TG=C

∴A+G=T+C

∴A+G/(A+G+T+C)=T+C/(A+G+T+C)=50%

也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A+G/T+C=(T+G)/(A+C)=(T+C)/(A+G)……=1

规律概括为:

在DNA双链中,任意两个不互补碱基之和恒等,并为碱基总数的50%。

第3节DNA的复制

拓展题

提示:

可能有6个碱基会发生错误。

产生的影响可能很大,也可能没有影响(这一问可由学生做开放式回答)。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拓展题

1.提示:

并非任何一个DNA片段都是基因,只有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才是基因。

2.提示:

DNA包括基因与非基因的碱基序列。

3.提示:

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

但在日常生活中,如报刊、杂志、广播等传播媒体常将基因与DNA这两个概念等同使用,因此在具体情况中,要留意区分。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三、思维拓展

提示:

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DNA碱基序列的一致性越高,说明在生物进化过程中,DNA碱基序列发生的变化越小,因此亲缘关系越近。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拓展题

1.提示:

可以将变化后的密码子分别写出,然后查密码子表,看看变化了的密码子分别对应哪种氨基酸。

这个实例说明密码的简并性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由于碱基的改变而导致的遗传信息的改变。

2.提示:

因为几个密码子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有些碱基序列并不编码氨基酸,如终止密码等,所以只能根据碱基序列写出确定的氨基酸序列,而不能根据氨基酸序列写出确定的碱基序列。

遗传信息的传递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损失的。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拓展题

1.红眼基因正常是形成红眼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红眼基因正常,并且其他涉及红眼形成的基因也正常时,果蝇的红眼才能形成;如果红眼基因不正常,即使所有其他涉及红眼形成的基因都正常,果蝇的红眼也不能形成。

2.提示:

生物体内基因的数目多、作用方式复杂,难以单独对其进行研究,生物体的异常性状为科学家研究相关基因的作用提供了一个突破口,使科学家能够从异常性状入手,分析性状异常的个体的基因与正常个体的基因是否存在区别,存在哪些区别等问题,从而建立起性状与基因的对应关系。

因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如果某一性状发生异常,并且能够稳定遗传,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根据异常性状的遗传方式,还可以分析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位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