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 期末复习 重点难点 总结 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298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分析 期末复习 重点难点 总结 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公共政策分析 期末复习 重点难点 总结 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公共政策分析 期末复习 重点难点 总结 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公共政策分析 期末复习 重点难点 总结 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公共政策分析 期末复习 重点难点 总结 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分析 期末复习 重点难点 总结 整理.docx

《公共政策分析 期末复习 重点难点 总结 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分析 期末复习 重点难点 总结 整理.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分析 期末复习 重点难点 总结 整理.docx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复习重点难点总结整理

公共政策分析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1、公共政策是随着公共权力机关的产生而产生的。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策科学、政策学或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51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

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2、公共政策学:

它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3、公共政策:

指的则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4、公共政策学的内涵

(一)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二)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强调运用科学方法,强调实证研究,即强调研究发现具有逻辑一致性又强调其可检验性,是这门学科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特征。

(三)这门学科在内容上具有跨学科性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

(四)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5、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三个: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体系。

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政策。

6、具体研究对象:

第一:

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是组织的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

所谓组织,就是由两个以上的人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形式编制起来的人群体系。

第二:

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第三:

在公共组织中,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第四:

政府以外的公共组织。

非政府组织,指的是,社会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各种事业单位。

它们也被称为非政府公共部门,或者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主要任务也是处理社会的各种公共事务,提供各类公共物品。

7、公共政策的内涵

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8、公共政策学的科学特征

(一)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而且这种一致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复、重复进行的检验都能够得到证实。

(二)科学的第二个品格就在于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

(三)科学的第三个品格是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

(四)科学的第四个品格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

第二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西方公共政策学研究的脉络(节点、人物、著作)

(一)经验主义——弗兰西斯•培根——归纳法

经验主义是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西方思想史上两种主要的认识论。

经验主演源于弗兰西斯•培根,其后的主要代表有:

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

他们都是英国哲学家,所以常被称作“英国经验主义”。

第一,经验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也就是说,感觉经验是认识的真正源泉。

因此,经验主义重视观察和实验的作用。

第二,经验主义强调人的认识需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出发“从感觉与特殊事物把公理引申出来,然后不断地逐渐上升,最后才到普遍的公理”。

第三,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经验主义注重对个案和部分的研究,而藐视对普遍性和整体的研究。

不过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培根、霍布斯和洛克则相信,人的认识能力能够抽取事物的共性而形成抽象的一般概念,并据此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第四,经验主义强调归纳逻辑作为认识工具而具有的根本作用,忽视真理自身的逻辑一贯性。

由于感觉经验总是只能把握个别的、具体的事物而无法把握事物的共同本质,所以培根就谋求借助于经验归纳法或归纳逻辑,使人的认识能够获得普遍必然性知识。

第五,关于知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培根进行了深人的探讨。

他认为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人的认识能力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正确地认识和解释世界。

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强调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是经验主义的共同特征。

(二)理性主义——笛卡尔——演绎法

与经验主义相克的理性主义源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其他代表人物有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由于这些哲学家位于西欧大陆,所以常被称作“大陆理性主义”。

第一,理性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理性直观不是感觉经验。

笛卡尔首先确立了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

感官经验往往是虚幻不实的假象,只有理性才能直接把握常住不变的普遍共同规律;真知识只有一种,那就是由理性所把握或者受理性检验过的、清楚明白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这种知识只能来自理性自身。

第二,在一般与个别的问题上,现性主义认为对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认识算不上真正的认识,只是有对事物的共同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认识,才是有普遍必然意义的科学。

因此,理性主义总是把一般而不是把个别作为认识的首要对象。

第三,在是否有普道的共同理性存在的问题上,理性主义持肯定的态度。

理性主义认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来自理性本身,而这理性本身是人人共有的。

是普遍共同的。

第四,理性主义蔑视和贬低归纳法作为人类认识工具所起的作用,认为用归纳法得出的知识完全是偶然的,尚不具有真正的知识所具有的形式,顶多只佳用作一般原理的例证。

理性主义是演绎法为主线发展起来的。

理性主义认为真理的标准就是理性本身。

理性本身是人人人共有的,所以认识主体掌握真理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

(三)逻辑经验主义——罗素——数学分析和归纳法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各有其真理性的成分,也各有其片面性。

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有思想家试图调和、幣合与综合这两种对立的认识论。

从20世纪初开始逐步形成的逻辑经验主义(也被称作“逻辑实证主义”)对包括公共政策学在内的西方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影响最大的一种哲学认识论。

逻辑经验主义试图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文结合起来:

就其重视经验的证实来说,与传统的经验主义一脉相承:

就其重视逻辑分析来说,则有接近理性主义的一面。

德国哲学家石里克是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维也纳学派”所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的核心人物和奠基人,参加这个学派的著名哲学家还有卡尔纳普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则被视为逻辑经验主义的先驱。

第一,经验证实原则。

这是逻辑经验主义的根本原则,它规定知识必须依据经验。

任何命题只有表述为经验并能够被经验所证实或证伪才有意义,否则就没有意义。

石里克认为,他的哲学的“内核”就是每个命题的意义“完全依存于给予的证实,是以给予的证实来决定的”。

逻辑经验主义把归纳法看作科学的唯一可靠的方法:

认为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完全依赖于观察陈述,接受经验检验。

只有确认概率很高的理论,才是可接受的理论。

确认的高概率是科学发展的标准和标志。

第二,经验证实原则必须将数理逻辑用作分析和论证的工具。

逻辨经验主义强调把数学方法运用于一切科学领城,用数学中的公理设定的方法来补充经验归纳法:

以逻辑分析的方法容纳理性主义崇尚的演绎推理,并以逻辑分析来补充实证经验。

第三,科学主义的科学观。

逻料经验主义具有很强的科学主义的科学现,认为经验证实原则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标准,并以此划分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认识世界和体验验世界。

科学以认识世界为对象试图通过数学计算和经验实证的方法建立起各种世界秩序的体系。

非科学文化以体验世界为目的,采用的是丰富的想象与兴奋的情绪,追求一种身临其境、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后现代主义——自然主义、人文精神、超感

后现代主义是随着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型、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的。

后现代主义对公共政策学的影响主要在认识论、方法论、科学观方面。

第一,对从伽利略开始,支配西方思想三百多年的机械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与科学观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自然主义”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库巴提出来的。

第二,后现代主义主张自然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三,后现代主义对人文精神的呼唤。

第四,后现代主义注重非理性、反理性和超理性等反科学主义的创造性思维。

(五)辩证唯物主义——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强大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科学观与经验主义、理性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哲学流派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科学观相比较,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全面性,它综合了各种片面的知识中正确的方面。

第二,实践性,它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经验与理论、个别与一般、整体与部分、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吧社会实践作为人的认识过程的起点和归宿,作为整个认识活动的基础、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1.系统论

系统论由美籍奥地利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

贝塔朗菲于1934年发表了现代发展理论》,提出了用数学和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以及“机体系统”的概念,这是其系统论的思想萌芽1956年贝塔朗菲的新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运用》问世,使系统论成为愈加完整的理论体系。

系统论或称系统科学,一般认为由三部分组成:

其一为系统论原理。

它研究一般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发现并确认适用于所有系统的普遍原则,构建一般系统论的理论框架。

其二为系统方法。

广义的系统方法,是指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来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

它要求在考察事物时,须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注重从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动态地、整体地予以考察。

其三为系统工程。

这是系统科学的技术层面。

它是系统方法、运筹学以及信息技术、计算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应用相结合的产物。

系统工程的目的在于研究、设计、建造最优化系统。

总的来说,系统论或系统科学旨在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向人们提供对现实世界中各类系统的性质、特点和运行规律的理论性认识,并依照人的目的和需要在建造与完善各种系统中进行科学的设计、管理、预测和决策。

2.信息论

我们能够对系统进行研究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状态,是由于能够正确感知并有效处理系统传送给我们的信息。

依据接收到的信息,我们可以描述系统的理论模型,对系统进行模拟和预测。

系统的这一信息特征使它与信息论发生了密切联系。

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申农,1948年他发表了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的著名论文。

从而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

申农的信息论主要研究通信过程中信息的度量、提取、存储、变换、传递、检测和识别等规律和方法。

其他学者的后续研究把有关信息的规律与理论广泛地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中去,从而形成信息科学。

3.控制论

美国数学家维纳则把信息论与控制论联系了起来,研究控制论系统中的信息论问题。

控制论是研究不同系统之间的共同控制规律以实现优化目标的学科;是利用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信息传递,使|整个系统组织成为能自动地合乎要求的运动机制的一门横断科学。

维纳于1948年出版了《控制论》这一奠基性著作,控制论这门新兴学科从此诞生。

上述“三论”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这一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

它提供的基本方式是:

①系统方法②信息方法③反馈方法④功能模拟方法。

(二)决策科学的形成

决策科学是以现代科学手段与分析工具研究决策原理、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并认识和把握正确决策的规律的综合性新兴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决策活动,这种活动可区分为个人的群体的和组织的三个层次,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的每时每刻。

决策科学是在20世纪前半期按照不同的理性人假设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的:

①早在1893年,有一批学者设定理性人为经济人,并从这一逻辑起点出发,提出了把可能的未来行动方案表示为“决策树”图形这一决策理论的重要概念。

②最早在1912年,有学者已开始用极小极大策略来定义竞争情势下的理性选择。

③1928年有学者首次提出在竞争处境中利用混合策略来蒙蔽对方,使行动方案不被发觉。

④1945年有学者首次提出在多于二人的竞争情势下,用形成联盟的概率来界定理性选择。

⑤在只知道抉择后果的概率分布的情势下,抉择致性假定等值于这样一个假定,即决策者有一个基数效用函数,并根据此丽数期望值的极大化来进行抉择。

1938年现代管理学创始人巴纳德出版了《经营者的职能》一书,该著作被视为科学决策理论的发源。

美国教授赫伯特·西蒙经过多年研究,于1947年正式出版了《管理行为》一书,它被认为是对管理性的组织机构的决策过程进行开创性研究的著作。

西蒙在这本书中莫定了他的决策理论的基本论点及其基本结构。

他设定理性人为管理人(或译为“行政人”),并以公共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还考察了诸如军事组织、商业组织、工业组织和私人非营利性组织等各类正式组织的经验,这就使他的理论具有了普遍的适用性。

他在理论上的贡献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是以“有限度的理性”和“令人清意的准明”这两个基本命题构建了影响深远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其二是借助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决策过程进行了科学分析,概括出他的决策过程理论。

西蒙在这本书中还基出了其他一些著名论断如“管理就是决策”“全部决策过程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等等,后来,西蒙和马奇开展合作研究(运用运筹学,组织理论、系统分析法和电于计算机技术等,对决策行为的过程、方法、组织以及决策注包中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综合研究,使其决策过程理论更加系统与完善,从而形成了决策科学。

(三)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催化

行为科学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孕育于管理学领域。

它是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的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行为科学的宗旨,概括地说,就是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以利于达到群体和组织与预期的目标。

在20世纪20年代,以梅里亚姆为首的一批政治学家受欧洲大陆实证主义的政治社会学和经验主义的社会研究方法的影响,要求突破美国政治研究中制度主义、规范主义研究方法的局限,强调政治学研究的方向须是政治行为学。

瑞典政治学家哈伯.丁伯根对欧洲一些国家的选举行为作了研究,于1937年出版了《政治行为一一欧洲选举的统计研究》一书,在方法论上对美国政治学界造成强烈冲击。

拉斯韦尔、伊斯顿、阿尔蒙德、多伊奇等,在三四十年代已经开始采取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

他们的研究成果成为“产生公共政策学的催化剂”,其中许多重要成果直接地被公共政策学所采纳;

另外,从方法论上讲,行为主义政治学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也有着重大影响,“一般认为随着政治学的‘科学化’,人们可以在公共政策学领域对长期以来进行过规范性探讨的制度、民主化以及个人的政治行为等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

同时,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结合已成为现实。

因此可以断言,公共政策学这一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学问具有了分析研究的可能性

(四)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秉持亚当·斯密主张的自由主义立场,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扮演“守夜人”角色,较少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

危机的爆发暴露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市场失败”推动着经济学家寻找救治方案。

凯恩斯主义被西方国家的政府认为是最佳的方案。

凯恩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

他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使他的经济学理论成为更加完善的体系。

凯恩斯主义主张抛弃自由放任政策,扩大国家的经济职能,实行国家调控,干预经济体系的运行。

它认为市场失败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只要国家采取适当政策调节经济,就可以有效增加需求,消除经济危机。

凯恩斯主义风靡世界,许多国家据此由政府制定政策干预经济。

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及其被奉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有如下影响:

第一,公共政策对于经济、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

凯恩斯主义反其道而行之,许多国家的政府的实践也证明,公共政策是能够对经济、社会体系的健康运行产生益处的。

于是,公共政策领域乘势大大扩展,通过政策履行的国家职能由政治统治的领域大张旗鼓地进人宏观管理的领域,各种各样的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政策个接一个地被政府制定出来。

为改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系统,提高政策的质量,公共政策学就成为一门呼之欲出的学科了。

第二,尽管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僚系统乘势不断扩充,但是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涉及的专门知识仍然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领域,解决的办法一是吸收学者参政,二是实行政策咨询。

结果,政策分析、政策咨询、政策评估开始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在有些国家应运而生。

这也对公共政策学的诞生起到了直接的催化作用。

三、公共政策学的几个阶段

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他也是政治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2、1951年,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

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面世。

该书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政策科学”这一概念。

3、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

它的哲学基础是逻辑经验主义。

它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

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它是一门必须和政府合作研究的学问。

它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4、自公共政策学诞生之日起,由拉斯韦尔等人倡导的行为主义就是这个学科的主导范式。

与此同时,主要由西蒙创立的、自管理科学领域里成长起来的决策科学,行为主义也是其主导范式。

因此,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一开始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难分难解之势。

整个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半期,公共政策学取得的进展主要在两个方面:

①在政策分析的定量方法和技术方面,尤其是在系统分析、运筹学、线性规划以及成本一收益分析等方法和技术的运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成果从形式上看越来越自然科学化。

②许多政治学研究者,包括一批著名的政治学家在内,日益重视政治科学的公共政策取向,投身于公共政策研究。

5、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政治学界开始酝酿着一股对行为主义方法论反叛的情绪,并且立即波及公共政策学。

从事政策研究的学者,以德洛尔为代表,对拉斯韦尔等学者倡导的行为主义方法论作了全面的批评。

从此,公共政策学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

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

概念与使用》和《政策科学构想》的出版。

他对公共政策学作出的学术贡献主要有:

①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一些误区。

②指出了美国政策科学进入新阶段的发展方向。

③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

6、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

第一,方法论的多样化

第二,对政策过程的重点的转变。

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里,跟决策科学一样,把对政策过程的研究的重点放在前期阶段即政策的制定上;而在它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里,研究重点被转移到政策过程的后期阶段即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终止上。

第三,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第四,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7、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

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的进展是应予特别指出的:

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第一节、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视角

1、哲学与伦理学视角

哲学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

伦理学对公共政研究的影响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政策研究中的价值分析,这将在本章最后一节进行探讨;二是强调政策研究本身的伦理规范,或者说是政策分析的职业伦理,这包括政策决策者的行为标准、政策研究者的职业道德要求、政策执行者的道德规范等,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对这个问题有专门探讨。

2、政治学视角

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一般说来,西方的政治学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传统政治学时期、行为主义政治学时期和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时期。

在传统政治学中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家;研究方法有历史的、法律的和制度的;研究重点是政府和主权,强调研究政府的制度结构和政府治理的方法与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宪政制度、政府机构的权利和职责、各级政府间的相互关系等主题。

传统政治学中公共政策的概念大多来自政治经济学和公共法学(界定政府的程序和结构),其研究方法强调公共政策过程的规范性研究,而很少论及公共政策的内容以及各种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

行为主义政治学克服了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中借用了各种适用的定量方法,特别是调査方法,通过对公共政策过程的描述性研究(特别是对个体决策的描述)来进行公共政策分析。

然而,尽管详尽地描述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行为主义政治学却并不直接处理各种过程及行为与公共政策之间的联系。

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就是为了消除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不合理因素而建立起来的。

它保留了行为主义政治学特意强调的定量和描述性研究的特点,同时又力求将公共政策过程和行为的描述性研究与公共政策的内容结合起来,并将微观经济学和管理科学中的数学推论模型等规范性研究引进公共政策分析。

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突出政治系统的重要性,并重视对伦理和价值因素的考量。

在政策研究方面,它侧重于以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法为目的的研究,即强调公共政策制定与过程的分析。

研究的主题包括:

描述公共政策的内容、评估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各种制度安排与政治过程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调查公共政策对政治系统产生的作用、依据预期的和非预期的后果评估公共政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

公共政策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其研究的语境离不开政治学这个大框架。

在我国,公共政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一致的;在具体分析方法上,有很多是共同的;从政治学的视角对公共政策进行研究的路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等,这些同样适用于公共政策分析。

3、管理学视角

管理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实现特定目标的必要手段。

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理论、方法和管理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以运筹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管理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等为基础,内容包括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其理论核心是改进管理决策。

管理科学对公共政策研究的最大贡献是决策科学。

决策是人们为实现定目标而制定行动方案并准备付诸实施的过程,它是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是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

没有决策就无从管理,任何管理都必须以决策为前提和依据。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组织就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

制定计划的过程是决策;在两个以上的备选计划中选择一个,也是决策。

组织的设计、部门化方式的选择决策权限的分配等,是组织上的决策问题;实际绩效同计划的比较、控制手段的选择等,是控制上的决策问题。

所以说,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把决策的制定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收集情报阶段、拟订计划阶段、选定计划阶段和对已选定的计划进行评价。

西蒙等人还提出用“令人满意”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