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教学目biao.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290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3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教学目biao.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二年级上册教学目biao.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二年级上册教学目biao.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二年级上册教学目biao.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二年级上册教学目biao.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教学目biao.docx

《二年级上册教学目biao.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教学目biao.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上册教学目biao.docx

二年级上册教学目biao

◆二年级上册

(一)学期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1.在灵活运用多种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分类,初步感受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初步学会全面地、有序地思考问题。

4.尝试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经历观察、拼摆、画图、计算等活动,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简单方法,

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探究,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1.能对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表示好奇,尝试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二)质量标准

课程内容

标准描述

数与代数

数的运算

100以

(二)

两位数加两位数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过程中,掌握竖式的书写方法,理解算理,感受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不进位加法。

2.经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理解“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算法优化的过程,能与同伴合作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4.初步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两位数减两位数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摆一摆、想一想,理解“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的算理。

2.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笔算减法的书写格式,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数学学习过程,发展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利用知识的类推,明确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掌握竖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算式的特点,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见例1】

解决问题

1.在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见例2】

2.在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中,学会连贯地思考,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增强问题解决的意识,初步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内乘法

(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

1.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明确加法与乘法的关系,感受乘法运算的简洁性。

2.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对身边与乘法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

2~6的乘法口诀

1.经历编制2~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口算有关乘法算式。

3.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认识同一组口诀中两句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

4.在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

察思考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解决问题

1.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会区别并解决求“两数之积”与“两数之和”的实际问题。

养成认真审题和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见例3】

3.结合具体情境,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成功的喜悦。

表内乘法

(二)

7~9的乘法口诀

1.通过操作、类推等方法,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

【见例4】

2.能熟练地计算表内乘法,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4.探索9的乘法的各个积的特点。

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见例5】

解决问题

1.结合具体情境,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2.用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的方式表征问题结构,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运算的意义,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常见的量

认识时间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见例6】

2.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在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

3.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逐步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探索规律

数学广角

搭配

(一)

1.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了解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

【见示7】

2.在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感受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认识

线段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2.初步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角的初步认识

1.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见例8】

3.初步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观念。

观察物体

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

2.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4.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测量

厘米和米的认识

1.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动手摆、画、量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发展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综合与实践

量一量,比一比

1.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尺子量物体长度、高度的方法。

2.通过测量自己和身边物品的长度、高度等实际活动,对所测对象形成清晰的表象,为以后估计、认识其他物品的长度提供更多的参考标准,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见例9】

3.体会测量的实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表示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初步培养估测能力、长度观念和数感。

4.在活动中体会合作、交流和表征方式多样性的乐趣,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愿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建议及评价建议

例1算一算“连加法”。

 

【说明】本题是希望学生通过计算连加两步式题,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结合算式的特点,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感受计算有多种技巧,在交流讨论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建议】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领域,在“标准”中将运算能力作为10个核心概念之一。

笔算加法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不可或缺的内容。

竖式计算是长期不断简化、抽象而来的数学表达形式。

基于前面的学习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时可作如下设计:

(1)展示竖式,说明计算过程和方法。

学生在笔算28+34+22=?

时,会有如下三种书写方法: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在学生展示汇报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注意书写的格式方法,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口算的过程和方法。

如汇报方法三时,教师可以通过追问:

你是怎样算出的14?

进而展现把个位上的数进行相加时,有的学生是先算8+4=12再算12+2=14;有的学生是先算8+2=10再算10+4=14。

此时有意识地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外化,进而有利于引导大家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评议。

(2)对比三种方法的优劣,选择最优方法。

结合前面的汇报展示情况,引导学生感受三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

教学中不必列出下表,只要学生有所感悟即可。

方法

优点

①同学们比较熟悉这种竖式的书写方法。

②在计算过程中,难度较小,不易出错。

①书写上比第一种方法省时,少写了一个数,竖式由两个减少到了一个。

②这个竖式写起来会比较美观。

(相对于第一个竖式而言)

①书写上更省时间。

②只要把三个数相加计算就可以了。

当个位上的数字能凑成整十时,计算比较简单。

缺点

1书写上费时间。

②这两个竖式不太好安排格式,如果写不好,容易显得很乱。

书写上容易丢掉第二步的加号。

1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丢掉进位。

②对有的同学来说,口算个位上的数有一定的难度。

总之,就计算教学而言,要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和优化的统一,做到

(1)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达到“多中选优,择优而用”;

(2)在练习运用中不断体验与感悟,进而达到自我优化的目的。

【评价建议】这部分内容即可以采取纸笔测试的方法对学生知识技能进行评价,还可以采取自评的方式进行评价,使评价从“甄别”走向“发展”,让数学学习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方式和手段。

纸笔测试评价样例:

(1)竖式计算。

 

 

(2)文艺演出。

 

自评评价样例:

为了便于操作可以从如下三方面进行。

评价内容

评价水平

在别的同学发言时,是否倾听同学的发言,找出其他同学的优缺点。

☆☆☆☆

在听完别人的发言后,是否善于给同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

是否能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好思路、好习惯。

☆☆☆☆

例2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

(1)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

二班得了多少面?

(2)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说明】此项活动是探索“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问题的解答方法,希望学生能够联系加、减法运算的意义,在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中,感受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理解数量关系,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教学建议】解决问题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以后解决较复杂数学问题的基础。

对于小学生而言画图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方法,它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学生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形成解题的思路。

为此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让学生通过画图理解数量关系,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时可作如下设计:

第一,明确条件和问题。

首先通过让学生读题,做到边读边想,明确:

知道了什么?

要求什么?

然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回答,把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表示出来。

第二,培养画图意识,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你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吗?

学生画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画的图,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由小组推荐代表到前展示本组同学所画的图,并说明是否符合题意。

教学中,要注重分析数量关系。

结合学生的汇报展示,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要注意结合画图引导学生理解“谁和谁比、谁是多的、谁是少的”,从具体形象的图中抽象出数量关系,为真正理解两个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辨析出它们的异同之处。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

虽然大家所用的图形和画图的样式不完全相同,但是都表示出了题目的意思,而且画图有相对清楚合理、简洁之别。

进而逐步使学生明确:

画图是理解题意明确数量关系的“好帮手”。

第三,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当学生解答二班得了15面后,再独立解答三班得了多少面?

解答后,让学生关注解答的正确吗?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检查,此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①列式正确吗?

你认为该怎样检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可以先同桌讨论。

②你认为解答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第四,回顾反思,巩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与策略。

教学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①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分几步?

②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理解题目的意义,选择解答方法?

总之,在本例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1)要通过看图、看文字弄清楚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2)要弄清楚哪两个信息和问题有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然后通过画图、操作等方式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答方法。

(3)回顾检验解答的方法和结果是不是正确时,不仅要检查图画对不对,还要看看算式能否正确地表示图的意思,最后算算得数是否正确,单位名称和答话是否齐全。

【评价建议】教师可以设计一张“收获卡”,使这张收获卡既可以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又能反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等,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也便于教师对“学情”的把握。

评价样例:

(1)按要求在横线上画出○。

○比多3个。

○比少3个。

(2)看图解答。

列式解答:

(3)解决问题。

我浇了15盆花。

我浇的比你多6盆。

 

小刚小红

答:

小红浇了()盆。

 

花金鱼有多少条?

答:

花金鱼有()条。

 

例8分一分,做一做。

学具准备:

两人一组共9个大小不同的角的卡片。

【说明】结合实例,建立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方法。

通过多种活动充分感知锐角和钝角的大小,初步感知其范围,体验常见角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建立。

了解角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建议】“分一分”活动,即通过学生在分类比较、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归纳提炼、抽象命名。

为了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认识并了解锐角和钝角,教学时可作如下设计:

(1)材料感知,动手操作。

此环节当教师提出按角的大小给这9个角分类时,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明确的合作要求,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如,要求:

①两个人先商量好怎么分?

②快速的动手分成几类?

③分完之后再说说你们的理由。

(2)分类比较,达成共识。

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中,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

为此在此环节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交流比较,逐步体会是如何分类的,确定了怎样的分类标准。

学生有分两类的:

即把直角的分为一类,不是直角的分为一类;有分为三类的:

即是把直角的分为一类,比直角小的分角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分角为一类。

教学时,要根据同学说明的分类理由有意识地通过课件动画演示,直接建立锐角、钝角表象。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分成三类更能提取相同之处,从而达成分成三类的共识。

(3)归纳提炼,抽象命名。

结合所分的三类图形,教师可以分别指着:

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问谁知道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如果都不知道让学生试着取个名字)。

最终归纳提炼,抽象命名。

引导学生用简练数学语言表述出:

比直角小的角,都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都叫钝角。

总之,概念教学的结构可呈现为:

 

教学时要在感性材料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分类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分析、发现学习材料中的不同特点,再按照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从而抽象出锐角、钝角的本质。

“做一做”活动,即通过学生的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概念,体会角的大小。

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时可作如下设计:

(1)用肢体动作表示出直角、锐角和钝角,或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出直角、锐角和钝角。

(2)利用“活动角”通过使角变大、变小,让学生说出他的名字;感悟锐角有大有小,钝角也有大有小,并初步感知其范围体验常见角之间的关系,得出:

锐角<直角<钝角,促进空间观念的建立。

(3)利用角的大小变化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我们身边有利用角的大小变化使生活便利的现象吗?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结合学生联系生活的回答如:

剪刀、扇子等上面的角的大小变化在生活中能发挥的作用后,课件播放预设的两个场景:

调整台灯灯臂的角度,享受合适的照明;工人操控挖土机手臂角度的大小,顺利作业。

总之,“做一做”活动中要注意:

联系实际在动作表征,表象表征中深化学生对角的内涵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角是有大小的”,在交流和展示中,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促使锐角、钝角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建立角的概念。

【评价建议】教师要根据课堂上学生在小组合作和独立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状态的表现上进行评价。

如能否正确分类并建立锐角、钝角的表象;能否发现常见角之间的关系;能否有条理的进行表达;能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与他人合作等。

可以采用下表记录学生表现情况。

评价内容

评价水平

能否正确分类,清晰表达分类的想法和结果,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

能否感知角的范围,能否自己概括并知道锐角<直角<钝角。

☆☆☆☆

能否了解角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并能举出例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

能否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有求知欲。

☆☆☆☆

能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够进行有效的合作、愿意与他人交流。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