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复习自己整理的修改过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214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学复习自己整理的修改过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地质学复习自己整理的修改过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地质学复习自己整理的修改过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地质学复习自己整理的修改过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地质学复习自己整理的修改过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学复习自己整理的修改过的.docx

《地质学复习自己整理的修改过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学复习自己整理的修改过的.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学复习自己整理的修改过的.docx

地质学复习自己整理的修改过的

 

地质学复习资料

目录

 

第一章地质学概论·················2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4

第三章矿物与岩石·················8

第四章火成岩···················11

第五章沉积岩···················16

第六章变质岩···················20

第七章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21

第八章地槽与地台·················30

第九章地球演化··················31

By:

杨舒淇、叶伟、黄敏

2011.06.18

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地质学概论

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化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

其研究对象涉及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

由于受现阶段观测研究条件的限制,当前的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大约厚70~150km),特别是平均厚度约20km的地壳部分。

2、地质学的特点是什么?

①研究对象涉及悠久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

②地质现象具有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性。

③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科学。

④地质学在地理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3、地质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演绎(一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或归纳(一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方法进行推理论证。

①野外调查—岩石、沉积物等类型、产状、分布情况、剖面描述、样品采集等。

②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岩石矿物的鉴定、化石的鉴定、同位素年龄测定、各种理化指标(粒度、化学元素、碳酸钙、有机质、磁化率、碳氧同位素等)测试和现代地表过程或地理环境的室内模拟。

③历史比较法(现实类比法)—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采用“以今证古”、“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的原理,同时考虑到地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要根据具体情况,历史地、辩证地和综合地来研究地球的历史。

4、灾变论与均变论的代表人物(很大机会考)及其主要思想(不考)?

灾变论:

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变化是突然、迅速和灾难性地发生的。

代表人物:

法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居维叶

均变论:

地球表面的所有特征都是由难以觉察的、作用时间较长的自然过程形成的。

代表人物:

英国著名地质学家、“现代地质学之父”莱伊尔

5、地质学发展史各个时期的若干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很大机会考)(时间不考)

①萌芽时期(远古-公元1450年)

对岩石、矿物的认识和积累,对地震、火山、洪水等地质作用和自然灾害的认识,中世纪欧洲和我国对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的初步认识。

(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我国的沈括-《梦溪笔谈》)

②奠定时期(公元1450-1750年)

欧洲的文艺复兴使得人类对地球的历史开始有了比较科学的解释。

意大利的达.芬奇、丹麦的斯泰诺N、英国的伍德沃德、胡克等对化石的生物成因的认识。

斯泰诺的地层层序律(1669)

对岩石和矿物学的认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1578)中记载了200多种矿物、岩石和化石;德国的阿格里科拉G对矿物、矿脉生成过程的研究。

③形成时期(公元1750-1840年)

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推动下,地质考察和探险旅行在欧洲兴起,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从思辨性转向以野外观察为主的实证性研究。

我国有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水成论(以德国的维尔纳为代表)和火成论(英国的赫顿J)为代表。

他们的争论使得地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英国史密斯W、法国居维叶G和拉马克J.B等对古生物学、地层学方面的研究,促进了地质学体系的形成。

其中,均变论和灾变论的百年来的争论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

④发展时期(公元1840-1910年)

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各国开展对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由此推动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迅速建立和发展。

例如:

瑞士阿加西J.L.R对冰川学的研究

英国艾理和普拉特的地壳均衡理论

美国霍尔J和丹纳J.D的山脉形成的地槽学说

法国贝特朗M.A的造山旋回概念

奥地利修斯E和俄国的卡尔宾斯基A则对地台的研究

《地球的面貌》(修斯E)是此时期地质学研究的总结。

⑤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公元1910-1970年)

挪威的戈德施密特V.M、苏联的费尔斯曼A.E和维尔纳茨基B创立了地球化学;英国的霍姆斯A应用放射性蜕变原理进行了地质年代学研究;地球物理手段与地质学相结合,加深了对固体地球深部地质过程的认识。

德国魏格纳A于1912年提出的大陆飘移说、美国赫斯H.H和迪茨R.S提出的海底扩张理论、加拿大威尔逊J.T提出转换断层概念。

⑥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

一、名词解释

1、地热增温级或地热梯度:

(很大机会考)表示地热变化的一种方法,即在年常温层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单位是m/℃。

地热增温级的平均数值是33m/℃。

地热增温级的倒数叫地热梯度,即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单位是0.01m/℃。

地热梯度的平均数值时0.03m/℃。

2、地质作用:

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包括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3、相对地质年代:

根据地球发展史中生物演化和岩层形成的顺序,将地球划分为若干自然阶段。

4、绝对地质年龄与同位素地质年龄:

(重要)地球的年龄的计算起点现以1950年为零点,由此往前回溯。

根据岩石中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物的含量,计算出来的岩石形成后所经历的实际年龄,即同位素年龄或绝对地质年龄。

5、化石:

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如如动物的骨骼、甲壳;植物的根、茎、叶;动物足迹、蛋、粪、动植物印痕等。

6、第四纪:

(很大机会考):

第四纪是地史发展的最新阶段,也是生物界发展的最新阶段,现代海陆分布及地貌起伏形势已经形成,但新构造运动仍很强烈,气候变化和气候波动仍很频繁,周期性地出现过冰川活动,堆积了引人注目的大面积黄土,特别是出现了有智能的人类,成为占有和改造地球的主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球的历史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崭新的时代。

二、简答及论述

1、全球地热资源的主要分布区:

(1)环太平洋地热带

(2)大西洋中脊地热带

(3)红海--亚丁湾--东非裂谷地热带

(4)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

2、简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其主要不连续面:

(1)①地壳:

指地球莫霍面以上的固体硬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②地幔:

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

③地核:

位于2900km古登堡面以下直到地心部分

(2)①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地下平均33km处,纵波速度从此面之上的7.6km/s增加到此面之下的8.0km/s,横波由此面之上的4.2km/s增加到此面之下的4.4km/s。

以此面作为地壳与地幔的界。

②古登堡不连续面——地下2900km处,纵波速度从此面之上13.32km/s突降至此面之下的8.1km/s,横波在此则完全消失。

以此面作为地幔与地核的界。

3、地球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

地球的化学成分包括元素周期表中所列的大部分元素,以O、Si、Al、Fe、Ca、Na、K、Mg为主,其次是各种氧化物、硫化物、碳酸盐。

4、地壳的类型及其特点:

(1)大陆型地壳的特点:

厚度较大(30~70km),具双层结构,即玄武岩层之上还有花岗岩层,地表起伏较大,表层常被沉积岩层覆盖。

(2)海洋型陆壳的特点:

厚度较小,最薄处不足5km,只有玄武岩层的单层结构,表层为海洋沉积所覆盖。

5、地质作用的类型及其主要能量来源:

包括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引起的,包括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外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以外的能引起的,包括太阳辐射能、潮汐能、生物能等等。

6、地质年代表中一些重要时间界限(很大机会考)

如寒武纪5.7亿年、白垩纪6500万年······?

显生宙中的主要“代”的具体名称及其英文代码及其生物演化中的标志性事物?

详细看书本P472

7、如何理解在判断相对地质年代的三大基础理论(很大机会考)?

①“地层层序律”,又称“叠覆原理”表述为“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

包含三层含义,即地层叠置律、原始水准律和原始连续律的“地层三定律”,指出了未受变动的地层的上下顺序、产状和分布特征等规律。

②所谓“化石层序律”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表现出清楚的不可逆性和阶段性”。

③“生物层序律”与“化石层序律”类似,即“生物演变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其含义包括:

a、老地层所含生物越简单、原始、低级,新地层中则高级

b、不同时代地层含有不同类型化石及其组合,而在相同时期相同地理环境(即同一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地层,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合。

 

第三章矿物与岩石

一、名词解释

1、矿物:

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的基本单位。

2、岩石:

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3、假化石:

存在于岩石裂缝中的一种黑色的树枝状物质,酷似植物化石,但缺少植物应有的结构(如叶脉等)。

它是一种矿物集合体。

4、条痕:

矿物在白色无釉瓷板(硬度7)上摩擦所留下的痕迹的颜色,即矿物的粉末颜色。

5、解理:

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6、断口:

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

 

二、简答及论述

1、区别常见晶质体与非晶质体。

晶质体:

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即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一切固体,称晶质体;具有良好几何外形的晶质体,称晶体。

例子:

单晶体呈立方体的石盐、六方柱锥的石英、六面体或五角十二面体的黄铁矿

非晶质体:

与晶质体相反,凡内部质点呈不规则排列的物体,称非晶质体。

即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表现为规则的几何外形的矿物。

如天然沥青、火山玻璃、含水蛋白石(SiO2·nH2O)、琥珀、玛瑙等。

2、晶形的种类

晶体的种类有多种多样,基本分为三类:

(1)由一种同形等大的晶面所组成的晶体——单形

(2)由两种以上的单形组成的晶体——聚形

(3)两个或两个以上晶体有规律地连胜——双晶

3、结晶习性及其类型,并举例说明。

①晶体沿1个方向特别发育,称一向延伸。

如石棉、石膏常形成柱状,针状,纤维状。

②晶体沿2个方向特别发育,称二向延伸。

如云母,石墨,辉钼矿常形成板状、片状、鳞片状。

③晶体沿3个方向特别发育,称三向延伸。

如黄铁矿,石榴子石等形成粒状、近似球形。

4、矿物的主要集合形态包括哪些?

(必考)

(1)粒状矿物所组成的集合体。

这种集合体大多是从溶液或岩浆中结晶而成。

当溶液达到过饱和或岩浆逐渐冷却时,发生许多“结晶中心”,晶体围绕结晶中心自由发展,当发展受阻,便开始争夺自由空间,形成不规则的粒状集合体。

例子:

钙长石、花岗岩(石英、长石、云母)等。

(2)片状、鳞片状、针状、纤维状、放射状集合体

(3)致密块状体。

由极细粒矿物或隐晶矿物所组成的集合体,表面致密均匀,肉眼不能分辨晶粒本身的界限

(4)晶簇。

生长在岩石裂隙或空洞中的许多单晶体所组成的簇状集合体。

其一端固着在共同的基底上,另一端自由发育而形成良好的晶形。

(5)杏仁体和晶腺。

矿物溶液或胶体溶液通过岩石气孔或空洞时,常常从洞壁向中心层层沉淀,最后把孔洞填充起来,其小于2cm者称杏仁体;大于2cm者称晶腺。

晶腺常具有同心层构造,各层成分和颜色有差异,形成不同颜色的色环。

(6)结核和鲕状体。

矿物溶液或胶体溶液围绕着细小岩屑、生物碎屑、气泡等由中心向外层层沉淀而形成的球形、透镜状、姜状等集合体,如黄铁矿、赤铁矿、磷灰石等结核。

如果结核小于2cm,形同鱼子状,具同心层状构造的,称鲕状体,常彼此胶结在一起,如鲕状赤铁矿、鲕状铝土矿。

(7)钟乳状、葡萄状、乳房状集合体

(8)土状体。

疏松粉末状矿物集合体,如:

高岭土

(9)被膜。

不稳定矿物受风化在表面上形成次生矿物的皮壳。

(10)假化石。

岩石中由氧化锰等溶液沿裂隙发育而成的酷似植物化石,但缺少植物应有特殊结构的矿物集合体。

4、运用你所学的矿物的知识,描述你所熟悉的任3种矿物。

(很大机会考)

(1)云母:

假六方柱状或者板状结晶;通常呈片状或者鳞片状。

玻璃及珍珠光泽,透明或者半透明。

硬度较小(2-3),单向最完全解理,薄皮有弹性。

比重小(2.7-3.1)。

具有高度不导电性。

常见种类有:

白云母、金云母、黑云母。

鉴定特征:

单向最完全解理,硬度低,有弹性。

(2)橄榄石:

晶体扁柱状,在岩石中呈分散颗粒或粒状集合体。

橄榄绿色,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

硬度高(6.5-7)。

解理中等或不清楚。

性脆。

比重3.3-3.5.鉴定特征:

橄榄绿色,玻璃光泽,硬度高。

(3)正长石:

又名钾长石,晶体为板状或者短柱状,在岩石中常为晶形不完全的短柱状颗粒。

肉红、浅黄、浅黄白色,玻璃或珍珠光泽,半透明。

硬度较大(6),有两组解理直交。

比重2.56-2.58。

鉴定特征:

肉红、黄白等色,短柱状晶体,完全解理,硬度较大(小刀刻不动)。

5、矿物的光泽包括哪几类?

根据反射率的大小可分为四级:

(1)金属光泽

(2)半金属光泽

(4)金刚光泽(4)玻璃光泽

6、解理(会涉及)的等级划分为哪几类?

(1)最完全解理:

矿物极易形成薄片,解理面较大而且平整光滑。

如:

云母、石膏

(2)完全解理:

矿物极易裂成平滑小块或薄板,解理面光滑。

如:

方解石、石盐

(3)中等解理:

解理面往往不能一劈到底,不很光滑,且不连续,常呈小阶梯状。

较容易出现断口,如:

长石、角闪石

(4)不完全解理:

解理程度差,在大块矿物上很难看到解理,只在细小的碎块上可以看到不清晰的解理面,断口常见,如:

磷灰石

(5)极不完全解理(无解理)如:

石英、磁铁矿等

7、断口(会涉及)的主要类型:

(1)贝壳状断口:

似蚌壳的内表面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曲面,同心圆波纹。

如:

石英、黑曜岩

(2)次贝壳状断口:

光滑曲面形态,一般无或只有少数同心圆纹。

如:

钛铀矿、玉髓

(3)锯齿状断口:

呈尖锐的锯齿状。

如自然金

(4)参差状断口:

呈参差不齐,粗糙不平状。

多数脆性矿物、块状矿物、粒状矿物有此断口。

如:

橄榄石、磷灰石

(5)平坦状断口:

断口面平坦,无粗糙起伏。

一些呈土状或致密状断口体的矿物有此断口。

如:

高岭土

(6)阶梯状断口:

呈解理面与断口面胶体出现引起的台阶状。

如:

角闪石、长石等

(7)刀片状或纤维状断口:

重叠排列的刀片或纤维。

如:

软玉

 

第四章火成岩

一、名词解释

1、岩浆(必考):

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2、活火山:

目前尚在活动或周期性不断活动的火山

3、死火山:

史前曾经喷发,但有史以来未曾活动的火山。

4、温泉:

水温高于当地年平均气温的泉水。

5、原生矿物:

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

6、次生矿物:

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

二、简答及论述

1、岩浆成火成岩按SiO2含量如何分类?

酸性岩浆(岩)(SiO2>65%)、中性岩浆(岩)(52%~65%)、基性岩浆(岩)(45%~52)、超基性岩浆(岩)(<45%)。

2、火山活动的分类?

按火山的活动情况分类为:

①活火山:

目前尚在活动或周期性不断活动的火山

②休眠火山:

有史以来曾经活动,但长期以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火山。

③死火山:

史前曾经喷发,但有史以来未曾活动的火山。

3、火山锥的类型及其特点?

①层状火山锥——火山碎屑物与熔岩交互成层的火山锥,属复合火山锥。

层状火山锥可用来推断火山活动的次数和其喷发年代。

②盾状火山——由坡度很缓(6~12°)的熔岩构成,如同盾状的火山锥。

③寄生火山锥——由于多次火山活动,在原来的火山口上形成较小的火山锥或在火山锥的山坡上出现许多小火山锥。

寄生火山锥也可用来推断火山活动的次数和其喷发年代。

4、哪种熔岩可以指示其成因是属海底火山喷发?

枕状熔岩——专指海底喷发的炙热基性岩浆,与海水接触,使周围形成蒸汽团,熔浆在蒸汽团包围中向前滚动,形成椭球状或枕状熔块。

5、火山喷发的类型(很大机会考)、主要特点(不考):

(1)裂隙式喷发:

岩浆沿着地壳上巨大裂缝溢出地表,通道往往是地壳厚度较薄或多裂隙的地方,在地表上呈现成窄而长的线状,向下呈墙壁状。

这类喷发没有强烈的爆炸现象,喷出物多为基性熔浆,冷凝后往往形成覆盖面积广的熔岩台地、熔岩被或熔岩高原。

(2)中心式喷发:

中心式喷发是现代火山喷发的主要类型,指岩浆沿着火山管向上喷出地表,熔岩覆盖面积较小。

按照喷发的剧烈程度分为:

a、宁静式喷发(夏威夷式)型——以基性熔浆喷发为主,熔浆温度高,气体较少,不爆炸,固体喷发物少,熔浆多次溢出成火红的熔岩河,常形成盾状火山。

以夏威夷诸火山为代表。

b、斯特龙博利式喷发型——中间过渡类型,以中、基性熔浆为主,并有一定爆发力,可将未凝固的熔岩喷入空中,形成纺锤形或螺旋形火山弹,一般无火山灰。

以意大利的斯特博龙利火山为代表。

c、爆烈式喷发型——以中、酸性熔浆喷发为主,含气体多,爆炸力强,经常形成大量的火山碎屑特别是火山灰。

属于危险性最大的一类。

6、世界主要火山带分布规律:

世界火山大体呈带状分布

①环太平洋火山带②阿尔卑斯—喜拉雅火山带

③大西洋海岭火山带④东非火山带

7、分别列举几种火成岩的深色矿物(角闪石、辉石、黑云母)和浅色矿物(石英、斜长石、白云母)并描述?

(必考)

角闪石:

是火成岩的重要的造岩矿物,在地表易风化分解。

绿黑色长柱状晶体,条痕灰绿色,玻璃光泽(风化面暗淡)近不透明,交角成124°解理。

辉石:

晶体短柱状,绿黑色至黑色,条痕浅灰绿色,玻璃光泽(风化面暗淡)近不透明,两组解理近直交。

黑云母:

黑褐色至黑色,较白云母容易风化分解。

具有玻璃光泽。

形状为板状、柱状。

单向最完全解理,薄片富弹性。

石英:

有多种同质多像变体,多为六方柱和菱面体的聚形,柱面上有明显横纹,具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7,无解理,贝壳状断口。

斜长石:

由纳长石和钙长石所组成的类质同像混合物,细柱状或板状,白到灰白色,解理面上具双晶纹,小刀刻不动。

白云母:

云母的一种,泥质岩石变质程度稍高时,成为白云母。

 白云母有无色及白、浅灰绿色等色 玻璃光泽,,单向最完全解理,薄片富弹性高度不导电性。

8、火成岩的结构,按结晶程度分为几类:

①全晶质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全部结晶。

②半晶质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部分结晶,部分为玻璃质。

③玻璃质(非晶质)结构——组成岩石的成分全未结晶(玻璃质)。

9、火成岩结构,按晶体相对大小分为几类:

①显晶质结构——用肉眼或放大镜即可看出晶体颗粒。

分为粗粒结构(晶粒直径>5mm)、中粒结构(晶粒直径2~5mm)、细粒结构(晶粒直径2~0.2mm)和微粒结构(<0.2mm)

②隐晶质结构——矿物颗粒很细,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者。

10、火成岩结构,按晶体形状分为几类:

①等粒结构(粒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大致均匀相等,

②斑状结构——岩石矿物中颗粒相差悬殊,较大的颗粒称斑晶,斑晶与斑晶之间的物质称基质,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

即有斑晶和基质。

③似斑状结构——类似斑状结构,但斑晶更为粗大(可超过1cm),基质多为中、粗粒显晶质结构。

11、火成岩主要构造包括:

(一)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排列无一定方向,不具任何特殊形象的均匀块体,是火成岩中最常见的构造。

(二)流纹构造——因岩浆流动由不同颜色不同成分的隐晶质或玻璃质或拉长气孔等定向排列所形成的流状构造。

(三)流动构造——岩浆在流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构造,包括流线构造和流面构造。

(四)气孔构造——熔岩喷出地表,压力骤减,大量气体从中迅速逸出而形成的圆形、椭圆形或管状孔洞,称气孔构造(喷出岩特有的)。

(五)杏仁构造——岩石中气孔被以后的矿物质(方解石、石英、玛瑙、玉髓等)所填充,形似杏仁。

此外还有枕状构造和斑杂构造

12、描述3到4种种火成岩辨认特征:

(很大机会考)

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产状、结构、构造

橄榄岩:

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组成,多为中、粗粒状结构,部分辉石呈较大斑晶出现。

新鲜岩石近于黑绿色或黑色,但在地表条件下橄榄石极易风化变成蛇纹石,使颜色变浅。

如果岩石以橄榄石为主,称纯橄榄石,呈黄绿色;如果岩石以辉石为主,呈辉岩,呈黑色。

金伯利岩:

斑状结构,斑晶为橄榄石、金云母、石榴子石等,蛇纹石化显著,偶见辉石;基质为细粒及隐晶质;常以岩筒(岩颈)、岩脉等形式产出。

金刚石常存在于此岩中。

我国已在辽宁、山东等省发现多处金伯利岩。

辉长岩:

为基性深成岩,主要矿物是富钙斜长石(灰白或暗灰色,板状、粒状)和辉石,还有少量橄榄石和角闪石。

岩石颜色为黑色或黑灰色,中、粗等粒结构,块状构造,常以小规模深成岩体产出。

辉绿岩:

为基性浅成岩,近于黑色,或黑灰、灰绿色,一般为细粒到中粒结构,有时有较大的斜长石斑晶,呈柱状或板状。

矿物成分与辉长岩的相当。

多呈岩床、岩墙产出。

13、简述或图示鲍文反应序列(必考)的主要观点。

(1)岩浆冷凝过程中深色矿物和浅色矿物分为两个系列并行结晶—深色矿物从橄榄石开始逐渐变化到黑云母;浅色矿物从基性斜长石开始,连续演变到酸性斜长石(岩浆岩中矿物结晶顺序)。

然后,两个系列归结到正长石,之后白云母,最终结晶的是石英。

(2)横行表示在同一水平位置上的矿物大体同时结晶,于是按照共生规律组合成一定类型的岩石。

例如辉石和基性斜长石组合形成基性岩;角闪石和中性斜长石组合形成中性岩。

(3)如果在纵的方向上相距很远,则矿物共生的可能性很少,如橄榄石和石英就不能共生。

 

第五章沉积岩

一、名词解释

1、沉积岩:

各类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在外力作用(如搬运、沉积、成岩等)下所形成的岩石。

2、风化壳:

地壳表层在风化作用下,形成一层薄的残积物外壳。

3、原生结核:

在沉积过程中某些矿物质或化学成分,围绕它种物质质点层层凝聚而成的结合。

4、后生结核:

岩石生成以后,含矿物质的溶液从层间淋滤渗入,围绕某些中心沉淀,或与岩石某些物质进行交代而成的结核。

二、简答及论述

1、论述沉积岩主要形成过程:

(很大机会考)(记四个基本过程)

(1)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

风化作用:

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作用等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

风化作用使地壳表层岩石崩裂、破碎、分解,同时也形成新环境条件下的新稳定矿物。

风化作用分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2)搬运作用

搬运作用:

指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产物被流水、冰川、海洋、风、重力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碎屑物质和粘土物质以机械搬运为主,而胶体和溶解物质以胶体和真溶液形式进行搬运。

(3)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

指母岩风化和剥蚀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水流速度或风速、冰川融化以及其它物理条件的改变,使外力的搬运能力减弱,导致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

按发生地点分为海洋沉积(滨海、近海、半深海和深海)和大陆沉积(河流、湖泊、沼泽、冰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