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之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过关检测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844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状元之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过关检测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状元之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过关检测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状元之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过关检测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状元之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过关检测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状元之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过关检测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状元之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过关检测四.docx

《状元之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过关检测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状元之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过关检测四.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状元之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过关检测四.docx

状元之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过关检测四

过关检测(四) (检测范围:

第六、七单元)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20分)

一、基础知识(22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相篡(cuàn)      不惮(dàn)

所恃(zhì)黧黑(lí)

B.攘外(rǎng)譬若(pì)

决渎(dú)栏厩(jì)

C.溺爱(ruò)园圃(pǔ)

杀戮(lù)远鄙(bǐ)

D.阖门(hé)织屦(jù)

啜之(chuò)不辜(gū)

解析:

A项,“恃”应读“shì”;B项,“厩”应读“jiù”;C项“溺”应读“nì”。

答案:

D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   恶:

凶恶。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野战:

在郊野战斗。

B.而自知其益富知:

知道。

宁信度,无自信也自信:

相信自己。

C.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胜:

经受得住。

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得意:

称心如意。

D.强必执弱执:

控制,驾驭。

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无穷:

没有穷尽。

解析:

A项,恶:

憎恨。

B项,知:

同“智”,以……为智。

D项,无穷:

无,不;穷,贫困。

答案:

C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奚不之晋 ②若又奚患 ③鲁患其不救乎 ④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

奚:

①疑问副词,为什么;②疑问代词,什么。

其:

③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④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答案:

D

4.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B.宫墙既立,谨上为凿一门

C.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德

D.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解析:

A项,“辟”通“避”,避开;B项,“谨”通“仅”,只;D项,“反”通“返”,返回。

答案:

C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处。

(10分)

(1)仁人之所以为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________________,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________________,不可不务为也。

答案:

(1)必兴天下之利 除去天下之害 以此为事者也 

(2)家主相爱则不相篡 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 君臣相爱则惠忠 父子相爱则慈孝 兄弟相爱则和调 (3)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 天下之治道也

二、阅读理解(37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6~10题。

(15分,每小题3分)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

孔子见齐景公。

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

万乘难与比行。

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

“我与吴人战,必败。

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

”不复于王而遁。

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

“臣请死。

”王曰:

“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

今诚利,将军何死?

”子囊曰:

“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

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①。

”遂伏剑而死。

王曰:

“请成将军之义。

”乃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领其上。

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

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

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

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

“杀人者,仆之父也。

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失法服罪,人臣之义也。

”于是乎伏斧,请死于王。

王曰:

“追而不及,岂必服罪哉?

子复事矣。

”石渚辞曰:

“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

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

君令赦之,上之惠也。

不敢废法,臣之行也。

”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

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注:

①桡:

弱。

②桐棺三寸:

《墨子·节葬下》云:

“(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

”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

③政廷:

执法官。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养:

供养之地

B.遁者无罪无罪:

不加惩处

C.还车而返还:

退回

D.阿有罪,废国法,不可阿:

私,偏袒

解析:

还,应读xuán,作“掉转”讲。

答案:

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D项两个“之”字,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A项,上句“辞”字作“辞别”讲,下句“辞”字作“拒绝”讲。

B项,上句“则”字是用于条件与结果之间的连词,可译为“那么”;下句“则”字是副词,加强判断。

C项,上句“复”字是动词,作“告白”讲;下句“复”字,有“仍旧”的意思。

答案:

D

8.给画线句子补充被省略的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乘难与比行——万乘难与(之)比行

B.不复于王而遁——(荆师)不复于王而遁

C.荆之为四十二世矣——荆之为(国)四十二世矣

D.正法枉必死——正法(者)枉(法)必死

解析:

B项省略的主语应是“子囊”。

答案:

B

9.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描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

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孔子辞不受 ②万乘难与比行。

三王之佐不显焉 ③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

“臣请死。

” ④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 ⑤正法枉必死 ⑥不去斧,殁头于王廷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D.③⑤⑥

解析:

②④⑤或是评价语,或是表述观念,都不是对行为的描述。

答案:

A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必缘义”与“行必诚义”互文,意思是:

“举动”一定要依据道义,实行道义。

B.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赐他一具桐木棺材并“加斧锧其上”。

C.文中认为,在荆国历史上,子囊是不可多得的人杰,其节操不单单激勉于一代人臣。

D.上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彰显儒家所谓的“廉耻”、“仁爱”与“忠孝”。

解析:

B项中“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与“荆王追悔莫及”的说法不合文意。

答案:

B

参考译文:

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

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

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

“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

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

孔子本是布衣,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

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

荆国与吴国即将交战,荆国军队人数少,吴国军队人数多,荆国将军子囊说:

“我们与吴国交战,一定会打败仗。

这样就使荆国军队溃散,使君主名声被玷污,使荆国领土丧失,忠臣不忍这样办。

”他没有向荆王请示就撤兵了。

子囊带军队到达都城外,派人向荆王转达他的请求,说:

“请处我死刑。

”荆王说:

“将军撤兵,是因为这样做有利。

现今确实对国有利,将军为什么还请处死刑呢?

”子囊说:

“临阵撤兵的将军不受惩罚,那么今后为王率领军队的人,都会借不利于国家的名义来效法我而退缩。

倘若这样,则荆国最终还是天下的弱者。

”于是以剑自刎。

荆王说:

“允许我成全将军的义节。

”于是赐子囊一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斧锧。

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

荆国治理国家已有四十二代,这期间有像子囊这样的人臣吗?

子囊的节操,不单单激勉于一代人臣。

荆昭王为政时,有士名叫石渚。

他为人正直无私,昭王任命他为政廷。

有人杀了人,石渚追捕凶犯,得知杀人者是自己的父亲,便掉转车头返回,站立在宫殿上说:

“杀人的人,是我的父亲。

对父亲执行刑罚,我不忍;私庇罪犯,枉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

抛却国法当接受惩处,这是人臣应恪守的义理。

”于是伏在斧上,请昭王下令处死。

昭王说:

“追捕犯人但没有追到,怎么一定要惩处你呢?

你还是履职去吧。

”石渚谢绝,说:

“不钟爱自己的父母,不能称作孝子。

为君主做事而枉法,不能称作忠臣。

您下令赦免我,是为君者的仁惠。

不敢枉废国法,是人臣的品行。

”石渚不离斧,在昭王宫殿前断头而死。

主法者枉法必被处死,父亲犯了法但不忍捉捕,君主赦罪他却不接受。

石渚作为人臣,可称得上既是忠臣又是孝子。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5题。

(22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畎亩正。

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

东夷之陶者器苦窳①,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

仲尼叹曰:

“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

舜其信仁乎!

乃躬耕处苦而民从之。

故曰:

圣人之德化乎!

或问儒者曰:

“方此时也,尧安在?

”其人曰:

“尧为天子。

”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

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

令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之化?

舜之救败也,则是尧之有失也。

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其盾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

且舜救败。

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

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

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

“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

”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

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

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矫下者,庸主之所易也。

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韩非子·难一》

注:

①苦窳:

不坚牢。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期年而让长      长:

长大

B.令耕渔不争令:

C.中程者赏程:

法度,法规

D.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说:

学说,主张

解析:

A项,长:

年纪大的;B项,令:

如果;D项,说:

劝说。

答案:

C

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誉其盾曰 ②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

B.①舜其信仁乎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有且买履者》)

C.①乃躬耕处苦而民从之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D.①舜之救败也,则是尧之有失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解析:

A项“誉”均为“称赞”意。

B项第一个是副词,“实在”;第二个是动词,“相信”。

C项“乃”,为副词,“却”“竟然”。

D项“之”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B

1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方此时也,尧安在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B.①或问儒者曰  ②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①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②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

D.①舜之救败也,则是尧之有失也  ②贤舜则去尧之明察

解析:

A项,①疑问代词,哪里/②疑问副词,怎么。

B项,①②都是不定指代词,有的人。

C项,①②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项,①②都是连词,那么。

答案:

A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归谬法对历史上颂扬“古代圣王”虞舜的传说加以驳斥,来证明“圣人之德化”的虚伪性。

B.文章用“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寓言指出同时颂扬尧、舜,在逻辑上是矛盾的。

C.文章指出“圣王”用凡事“躬亲”的治国方法是“无术”,很愚笨,而用“法治”才是又快又有效的。

D.文章认为“德化”是虞舜的治国之策,而“法治”则应是“庸主”的治国方针。

解析:

D项说法不符合文意。

“法治”是韩非的政治主张,他认为实行“法治”又快又有效,即使是一个庸主,也能治理好国家。

答案:

D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认为舜是贤能的,那就等于否定了尧的洞察明事;认为尧圣明,那就等于否定了舜的道德教化。

这两个方面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2)要治理天下,舍弃一个平庸无能的国君轻易做到的办法,而采取尧舜也很难做到的办法,(有这种主张的人)是不能让他去治理政事的。

参考译文:

历山下的农民闹田界纠纷,舜就到那里去种地,一年就把田界划清了。

黄河边的渔民争夺捕鱼区,舜就到那里去捕鱼,一年就使得渔民让年长的先捕鱼。

东方部族里的陶工做出的陶器不耐用,舜就到那里去烧窑,一年就使陶器很坚牢了。

孔丘感叹地说:

“种地、捕鱼和烧窑,都不是舜的本职,但是舜都到那儿去干,是为了挽救败坏的风气啊。

舜是个仁人啊!

竟然亲自去种地、做苦活来让百姓听从他。

所以说,这就是圣人的道德教化啊!

有人问儒生:

“这个时候,尧在干什么?

”那个儒生回答:

“尧在做天子。

”那么,孔丘尊尧为圣人,怎么解释?

圣人是什么都看得清楚的,在天子的位置上,就要使天下不出坏事。

如果农民渔民都不闹纠纷,陶器不粗制滥造,舜的道德去教化哪个?

舜要去挽救败坏的风气,那就是说尧的治理有过失。

说舜贤能,那就否定了尧什么都看得清;讲尧是圣人,那就否定了舜的道德教化,这两个方面不可以同时存在。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吹嘘他的盾说:

“我这个盾,坚固得什么东西也不能穿透它。

”接着又吹嘘他的矛说:

“我这支矛,锋利得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有人就问他:

“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那会怎么样?

”这个人没话可以回答。

没有东西可以穿透的盾跟什么东西都能穿透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列的。

现在对尧和舜不能同时颂赞,就如同这个矛和盾的故事一样。

进一步说,舜去挽救败坏的风气,整整一年,制止一个过错;花三年,制止了三个过错。

舜只此一个,是有限的,舜的寿命,也是有限的,天下的过错却是没完没了地发生。

用有限的生命去制止无限的过错,那能制止的也就太少了。

如果树立赏罚的规则在天下认真执行,下命令说:

“做事符合规定的有赏,做事违反规定的就罚。

”这个命令早上公布,到晚上风气就改变;晚上公布,第二天早上风气就改变;只要十天,全国的问题全都解决完毕了,哪需要等到满一年?

但是舜不是提出这个主意要尧下令叫百姓遵守,却是亲身下去,这不是太没有策略了吗?

况且,那种亲自作了苦役才能感化百姓的办法,尧舜做起来也很费力气的;掌握了权势去矫正臣下百姓过错的办法,就是一个平庸无能的国君也能轻易做到。

要治理天下,放弃了平庸无能的国君轻易能做到的办法,去采取尧舜也要费尽力气才能做到的办法,谈这样的主张的人,是不可以叫他去治理政事的。

三、语言表达(11分)

16.在某班宣传交通文明的文艺节目中,李华扮演的志愿者对路萍扮演的违规行人进行了耐心劝导。

下面是表演的对话片段,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

要求:

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5分)

李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

哟,红灯啊?

我没注意。

李华:

阿姨,您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

嗯,是不该跟着别人抢。

李华: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

小伙子,你讲的在理。

下次我会注意的。

李华:

谢谢您,再见!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本试题侧重考查在口语交际中,准确传达信息的能力。

考题属于口语交际方面的内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符合新课改要求,考查点很有特色。

因为是对话,所以作答时,一要注意简明,对话句子要简短,语言明确,不能含蓄;二要准确,根据上下文语境揣摩话题;三要得体,注意李华的志愿者身份和路萍的违规行人身份(阿姨),对话中注意谦敬得体。

答案:

(示例)①阿姨,请问您刚才注意到那红灯了吗?

②那儿亮着的是红灯。

红灯亮了就要停下,不能跟着别人抢,会有危险的。

③以后您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看好信号灯,不能闯红灯,这是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17.阅读下面一段话,仿照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三句,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生活中出现了那么多的东西使人眼花缭乱,让人眼红耳热,又令人无所适从。

当越来越多的新奇事物令我们无从选择时,我们为何不选择拒绝呢?

有拒绝才有追求:

拒绝热闹,是为了追求宁静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拒绝名利,是为了追求淡泊的心境;拒绝时尚,是为了追求独立的个性;拒绝华丽,是为了追求质朴的天性;拒绝放纵,是为了追求完善的自身;拒绝烦恼,是为了追求恬适的人生……

四、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50分)

曾经有一位儿童作家这样说,我们种一棵树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需要一张桌子,可以种一棵树。

但是,如果种一棵树只是为了制作一张桌子,就忽视、蔑视了一棵树的价值。

一棵树,当然可以是一张桌子。

但是,同时它可以不使水土流失,是一道好风景;是一片浓荫,可以让人遮阳避暑;可以让孩子玩耍,可以拴一根长长的线,让风筝在天上飞;可以让鸟鸣唱、筑巢;可以花团锦簇,果实累累;可以千秋傲立,成为沧海桑田的见证……这就是种一棵树的价值。

其实,人也是这样,每个人的价值都是多元的。

要求:

认真阅读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材料的关键句是“每个人的价值都是多元的”,正如材料中的一棵树,人的价值不是单独从某一个方面就可以评价的,人的价值也应该从多方面体现出来。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正确、全面地看待一个人,而不是单从某一方面就对一个人下定论。

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事物的某一个方面,也不能因为某一方面的价值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