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545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

全册教材简析

三年级教材和一、二年级四册教材相比,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从内容上有了三个明显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内容比重的变化,在这一册教材里,一共安排了10个新授单元,和前面教材比,认数和运算的比重稍有下降,其他内容的比重稍有上升。

认数和运算的比重下降,并不是认数和计算不重要,可以淡化,而是在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学习其他方面的数学知识,拓开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二个变化是实践活动类型搭配的变化。

在这一册教材里,前后安排了5次实践活动。

5次活动里4次是操作型的,考虑到中年级的孩子动手能力强了,他们喜欢实践,他们能够实践,因此,在实践活动的类型上也发生了变化,希望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他们的能力。

第三个变化是新开辟了两个栏目,一个栏目是“你知道吗?

”,结合所教学的知识,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料,介绍一些生活常识和社会知识。

新开辟的第二个栏目是“思考题”。

这些题源于教材的基础知识,又高于基础知识。

这些思考题有的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的训练学生的思维,特别是逆向思维,有的给予学生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解答问题的技巧,有的给学生提供了寻找规律的机会。

我们不要把思考题变成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要求但我们也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研究。

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思考,还要鼓励一部分学生请教已经解出来的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下面按单元介绍教学内容、安排和提出若干教学的说明和建议:

第一单元:

除法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具体内容如下。

1、计算

(1)口算:

被除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的除法,包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数。

(2)笔算: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验算。

(3)估算:

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2、解决问题

(1)一步计算的问题:

在解决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量关系。

(2)两步计算的问题:

先求总和或剩余是多少,再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全单元教学内容以笔算为主线。

先通过比较容易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没有余数),教学除法竖式及除法的验算;然后教学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的情况;最后教学商的个位上是0的除法。

教材把口算、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合理穿插到各“想想做做”或练习中。

单元教学结束时安排了场景型的实践活动《农村新貌》。

本单元教材特点:

1、通过有序的操作带动有条理的思考,理解除法竖式的结构与算法。

除法竖式的形式和结构与加、减、乘法有很大的差别,理解并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分段计算是教学难点。

教材里有三道例题教学除法竖式计算,第1页例题着重解决竖式的结构与计算步骤等问题。

例题选择的素材是把46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女孩,让学生经历每人先分得2捆再分得3枝,每人得到23枝的操作过程,并理清思路先算40÷2=20,再算6÷2=3,然后把20与3合成23。

教材把这些感性认识作为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竖式的必要基础,在竖式上用两种色块显示分两步除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操作经验上升成计算方法。

竖式上每一位商的含义及其书写位置很重要,教材由大卡通提出问题“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让学生思考,联系分铅笔的操作理解商的位置。

第7页例题着重解决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问题。

例题的素材是把5筒及2个(即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学生也乐意操作。

在操作中他们能先分给每班2筒,再把余下的1筒羽毛球和另外2个合起来继续平均分。

在激活了把剩下的12个羽毛球继续平均分这个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进一步理解竖式里被除数十位上余的是1个“十”,可以和个位上的2合成12继续除。

第9页例题着重解决商的个位上是0的问题。

例题的素材仍然能引发学生动手分一分的积极性,通过操作初步体会商是20,不是2。

然后通过竖式计算,进一步理解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

教材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如2除以3不够商1,所以商0。

如果个位上不写0,商就不是20……只要想法正确都是可以的。

2、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教学除法验算,体会乘法与除法的联系,并充分发挥验算的作用。

除法可以用乘法来验算,教材没有把这个知识直接告诉学生。

第3页例题在算出可以买12块蛋糕后,问学生“算得对吗”,学生马上会想到:

每块蛋糕3元,买12块要3×12=36(元)。

由此看到乘法可以验算除法。

把除法验算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但有利于他们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乘法可以验算除法,而且有利于学生感受验算的含义,养成验算的习惯。

3、科学地处理口算、笔算与估算三者间的联系,加强估算。

教材在安排口算教学时,细致考虑了计算知识的发展线索。

全单元的口算教学分三步安排:

首先,第1页例题中安排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40÷2,这是笔算的基础,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第一步,应该先于笔算教学。

教材鼓励学生在直观操作情境中自己想办法计算。

然后,第4页“想想做做”第3题里从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带出非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被除数十位、个位上的数分别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

由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除法笔算,所以带出新口算不会有困难,通过口算还能促进对笔算的掌握。

最后,在第12页单元复习第1题,以口算除法为主,结合了乘法、加法、减法口算,是此前学过的口算的综合练习。

教材加强估算教学,教材要求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把估算安排在口算与笔算之后,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形成自己的估算方法,并且通过学习估算进一步熟悉除法试商,巩固除法计算,培养估计能力与习惯。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发展数学思维。

结合除法教学,教材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用除法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这些问题的题材广阔,贴近生活,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常用的数量关系。

如第11页第3题,学生从解题中能发现求买笔记本本数的方法是“总价÷单价”。

还能发现在总价相同的前提下,买单价便宜的笔记本,数量比较多。

第12页第4题在分别求各种书的单价时,学生能总结出“总价÷数量=单价”。

这些数量关系不是教师传授的,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习得的,是对数学活动的经验积淀。

二是解决把总数或剩下的数平均分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练习一第5~8题。

第5题是图、表结合呈现的连续两问,使学生明白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应该先算老师和学生一共多少人,是需要两步计算的问题。

第6、7、8题以图画、对话形式呈现,让学生借助图画直观和生活经验理出解题思路,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学习有条理地思考并表述。

教学这些题,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并相互交流的机会,把发展数学思考落到实处。

5、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了许多提出问题的空间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机会。

《农村新貌》让学生应用刚学到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其他数学知识,在现实场景里解决实际问题。

情境图里出现的数学信息并不太多,但可以从中提出并解决许多问题。

教材鼓励学生尽量提出问题,体会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用相关的条件。

第二单元:

认数

本单元教学万以内的数,是学生认数范围的又一次扩展。

全单元的内容包括一千到一万间各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相应的口算与解决实际问题。

下表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结构。

1、认数读数写数:

(1)整千数:

数位与顺序,认、读、写数,口算整千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非整千数:

认、读、写数,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按顺序整理数。

(3)大小比较

(4)比较大小时的数学思考,比较大小的实际应用,非整千数最接近几千。

2、练习三:

整理全单元的知识,进行读、写数与口算等有利于发展数感的练习。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调动学生已有的认数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地认、读、写整千数。

苏教版教材第一学段前四册中的认数教学安排得很细致,学生经第一册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第二册百以内数的认识和第四册是千以内数的认识这样三次认数过程。

他们从中积累了利用小棒、计数器、正方体木块等学具帮助认数的经验,积累了研究数的组成、理解数的意义的经验,积累了读、写较小的数以及比较两个数大小的经验,已经整理了个、十、百、千四个数位的顺序……这些都是继续学习更大数的重要资源。

本单元教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认数学习经验。

教材从一个大正方体表示一千为起点,让学生看着一个个大正方体一千一千地数,依次直观认识一千、二千、三千……九千。

当出现10个大正方体时告诉学生10个一千是一万,首次直观描述了一万的含义。

然后在计数器上确定万位,在千以内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添上万位并凸现数位顺序,这些都在帮助学生加强对10个千是一万的认识。

接着让学生借助计数器学习整千数的组成与读写,又一次理解整千数的意义。

2、及时安排口算,加强对数的理解。

把认数与口算密切结合在一起能促进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由于学生已经有口算整十数加减法、整百数加减法的能力,所以教材把整千数加、减口算安排在“想想做做”里让学生自己学习。

口算思路是开放的,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联系一位数加、减想整千数加、减的得数,如6000-4000是6个千减4个千得2个千或者因为6-4=2,所以6000-4000=2000。

3、合理地安排非整千数认、读、写的教学。

教材编写时注意了三点。

(1)由一般到特殊地安排。

例题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应用读、写三位数的方法读、写四位数上,先读、写各位上都不是0的四位数,再读、写中间有一个0的四位数,然后读、写中间有连续两个0的四位数,至于末尾有0的四位数的读、写安排在“想想做做”里教学。

学生能自己读、写的尽量让他们独立完成,数中间的连续两个0由教材告诉学生“只读出一个零”。

这样的安排,重视了读、写数的基本方法——从最高位起依次一位一位地读、写。

突出了读、写数的技巧——哪些0一定要读、哪些0可以不读、哪些0要一个一个地读、哪些0可以合起来读;哪些“零”只表示一个0、哪些“零”表示连续的两个0。

(2)把认、读、写数的教学有机结合。

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计数器支持下直观地理解数的组成,并写出数,读一读,感受基本方法;“想想做做”第2、3题离开了计数器,在分析数的组成基础上,对照着数位顺序表读、写数,理解基本方法;从第4题起要求学生自觉地按数位顺序读、写,掌握基本方法。

(3)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读、写数练习。

4、在开放情境中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教材例题提供了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器的单价,这四种家电可以两两比较价格的高低。

例题只比较电视机和空调器的价钱,“试一试”比较电视机和电冰箱的价钱,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其他比较对象。

在比较两个具体的数的大小时,学生从各自的数学现实、个性爱好出发,设计自己的比较方法。

学生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例题里的两种思路仅是学生众多方法中的一部分,教材鼓励比较的策略与方法多样化。

教材不以文字形式总结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第三单元:

千克和克

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

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

教材编写建议:

1、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引起注意。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教材中出现两袋形状和大小都差不多的食品,问学生“哪一袋重一些?

”这个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教材紧接着用秤称的方法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磅秤、台秤、弹簧秤、电子秤以及天平等,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称物体有多重的工具。

用秤称物体有多重,还需要计量单位。

教材通过“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第30页的底注介绍了千克可以用“kg”表示,在生活中和教材的练习里经常使用这个符号。

2、教学“千克”的活动多样。

第一,让学生知道“千克”。

教材在告诉学生“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台秤。

左边的台秤上没有放东西,秤面的针指向“0”;右边的台秤上有1袋红枣,秤面的针指向“1”。

两幅图连起来看,这袋红枣重1千克。

这是教材让学生第一次感知千克。

第二,让学生体会1千克。

教学千克不仅要知道它,还要体会它,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

因此,教材要求学生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里,用手拎一拎;称出1千克鸡蛋,拎一拎并数一数有多少个;到商店里去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

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亲身体会1千克有多重。

在此基础上,教材还让学生体会几千克,如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等。

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是新课程加强的学习活动。

学生开展这些活动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会,有意识地去感受。

第三,让学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中有许多照片,如1袋盐水鸭重1kg、1袋大米5kg、电梯可载重1000kg。

结合认识秤的练习,用千克作单位显示一些蔬菜、瓜果有多重。

还有“你知道吗”里介绍乘坐火车、飞机旅行时携带或托运物品的重量规定。

这些素材来自生活,选自学生的身边,引导学生带着新学习的知识去观察周围,去了解物体。

3、教学“克”的方法有特色。

首先让学生建立直觉——1克是很轻的。

教材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让学生看到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从而感到1克是很轻的。

这是对“克”的首次感知,还使学生产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学习兴趣。

接着让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

教材通过图示告诉学生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1克。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1克的印象,还通过“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直尺比1克重”凸现1克。

然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

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

实验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计算出2袋盐重1000克;第二步用台秤称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第三步作出判断:

1千克=1000克。

学生通过称盐的实验,不仅得到了千克与克的关系,而且再次体会了1千克与1克各有多重。

4、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估计。

第36页第4题里1个大面包重190克,4个小面包每个重70克,求这5个面包一共重多少克;第5题告诉学生三袋点心各重多少克,让他们求其中两袋食品相差多少克。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进行了有关物重的加、减、乘法计算,避免了枯燥、机械的纯计算训练。

第37页第6题在求出1号杯里有橙汁60克后,通过观察与比较,说一说2号、3号杯里大约各有多少克橙汁。

这里结合计算进行估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估计习惯和能力。

先通过300-240=60求出1号杯里的橙汁重是后面进行估计的关键,也是解答这道题的难点。

为此,教材通过第35页的第4题预先作了铺垫。

第四单元:

加和减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解决与“倍”或“差”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在练习中还有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教材先安排口算的教学,再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能经常运用学到的口算,既便于解决实际问题,又巩固了口算能力。

1、口算教材的编写特点。

(1)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还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些都是学习本单元口算的重要基础。

教材考虑到学习资源比较丰富,第39页与第41页的例题都让学生先计算,再把自己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2)组织对比,区分进位与不进位、退位与不退位,既能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又为估计打基础。

教材先教学加法口算,再教学减法口算。

在加法口算中把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用题组的形式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住加法口算思路上的相同点和具体处理上的不同点。

同样,在减法口算中也把不退位减和退位减作出类似的教学安排。

为此,教材在两道例题里分别组织学生进行进位加与不进位加的对比,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的对比。

由于学生的算法多样,所以这里的比较应是同一种计算思路和具体方法的比较,是每一名学生自主进行的比较。

不能是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的比较。

(3)加强估计。

结合口算教学,教材从两方面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一是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得数是几十多,从而学会估算的方法。

如第40页第5题与第42页第5题。

学生只要掌握了口算方法,又能正确地区分进位与不进位,退位与不退位,完成这些估算不会有困难。

二是解决实际问题时进行估计,如第40页第6题。

从熊猫馆到老虎馆有三条路,很明显中间那条路最近,渗透了两点之间直线路程最短。

比较小明从猴山到蛇馆,小红从猴山到孔雀园,谁走的路近?

内涵就更丰富了。

小明从猴山到蛇馆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经过老虎馆,即44+42;另一条是经过熊猫馆,即35+54,这两条路都要走八十多米。

小红从猴山到孔雀园也有两条路可以走,分别是44+52和35+38,后一条路只要走七十多米。

显然小红走的路比小明近。

第42页第6题通过估计可以发现足球价钱最贵。

2、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材有两个编写特点。

(1)利用线段图启示算法,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43页例题求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常见解法有两种。

教材不是把两种解法展示给学生看,而是引导他们在画线段图的过程中体会数量间的联系,形成思路,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教材引领学生逐步学会运用线段图。

根据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已经画了一条线段表示裤子价钱为28元,并用挑战性问题“你能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吗”激发学生继续画线段图的兴趣。

多数学生能够从“倍”的意义出发,画出与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同样长的三段来表示上衣的价钱。

预计学生会有两种画法。

这种线段图清楚地表达出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

学生借助线段图思考自己的解题方法,教材及时组织学生交流,理解各种解法,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

线段图是形象地显示数量关系的方式,学生画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也允许是多样的。

教材在这里倡导策略的多样性,不是要求学生一题多解。

(2)举一反三,让学生解决一些变式问题,组建认识结构。

教材在“想想做做”里设计了许多变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例题中学到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

从例题到“想想做做”的变化线索是:

“几倍”求和的实际问题“几倍”求相差的实际问题“相差”求和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教材以例题的思想方法为基础,在“变”中有“不变”,在“不变”中有“变”,既突出了解题思路主线,又培养学生灵活面对具体情况的能力。

 

第五单元:

24时记时法

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49~52页着重教学24时记时法及它与普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的联系;第53~55页联系实际问题教学求经过时间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第56~57页是一次实践活动。

1、认识24时记时法的教材编写特点。

这部分教材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引入24时记时法,第二段是讲解24时记时法,第三段是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

“想想做做”密切配合各段的教学。

(1)联系实际教学24时记时法。

例题先出现摘录的一段电视节目时间,从学生喜欢的“六一剧场”的开始时间切入,让学生讨论“怎么会有14:

00呢”,引入了24时记时法。

“想想做做”中有学习和体育活动的时间、银行的营业时间、公共汽车站牌上标注的服务时间、交通标志上的起止时间、火车票上的开车时间、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报等等,无论是数学内容还是生活内容都十分丰富。

(2)设计了较好的教学形式。

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是有些困难的,教材充分注意到这个难点。

例题接着利用线条上的0~24时教学两种记时法的相互转换。

先分别讲了上午8时、中午12时与晚上8时转换成用24时记时法表示,然后让学生试着把16:

00和18:

30改成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3)扎实、灵活地安排“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以练习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主。

教材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习惯使用普通记时法,因此第1题先把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转换成24时记时法表示。

教材同时注意到学生在许多场合会看到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所以第2~5题着重帮助学生看懂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并练习把这些时间改成用普通记时法表示。

2、形象地展开求经过时间的思考方法。

这部分教材由易到难,第53页例题的前一半求整时到整时的经过时间,后一半求非整点时刻间的经过时间。

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求非整点时刻间经过时间的方法:

3、通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周末一天的安排》分三段教学。

第一段是了解小华周末的生活安排,学习看懂作息时间表;第二段是学生制作自己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表;第三段是学生相互交流各人的安排。

教材要求学生在制作自己的时间表后,和同学、老师交流讨论,看看各是怎样安排的。

特别提出“看了同学的时间安排表,你有什么新的想法”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相互启发,使一天的活动内容安排得更丰富、更充实,另一方面让学生相互评价,使一天的安排更合理、更科学。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六——十单元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这一单元是在一年级(下册)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探索其他平面图形的特征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

特征。

  2.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3.探索并掌握长、正方形的周长算法。

4.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空间与图形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材的编排主要有以下特点: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的经验展开教学活动。

•为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

•关注所学知识的及时应用。

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P58-P60教学长、正方形的特征

P61-P62教学图形周长的意义

P63-P65教学长、正方形周长的算法

P66-P69单元练习、实践活动

各部分内容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操作中发现

•交流中总结

•制作中内化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

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

第一层次,从熟悉的物体上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二层次,通过折纸的活动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次,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相互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的概念。

2.周长的意义

•联系实例突出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

•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意义,突出所有边的长度和。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周长的含义,为接下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打下了基础。

例题先通过对游泳池边线的观察,明确这条曲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再让学生用一段绳子沿一片树叶的边围一围,并量出这段绳子的长度,说明量得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结合生活中的两个具体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操作,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周长的含义。

“试一试”,引导学生借助测量、计算和交流进一步明确:

一个多边形的周长就是围成这个图形的所有线段的长度之和。

教学时,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