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辅导讲义+课后练习热力环流形成和运用2份第10讲热力环流形成和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5940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辅导讲义+课后练习热力环流形成和运用2份第10讲热力环流形成和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辅导讲义+课后练习热力环流形成和运用2份第10讲热力环流形成和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辅导讲义+课后练习热力环流形成和运用2份第10讲热力环流形成和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辅导讲义+课后练习热力环流形成和运用2份第10讲热力环流形成和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辅导讲义+课后练习热力环流形成和运用2份第10讲热力环流形成和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辅导讲义+课后练习热力环流形成和运用2份第10讲热力环流形成和运.docx

《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辅导讲义+课后练习热力环流形成和运用2份第10讲热力环流形成和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辅导讲义+课后练习热力环流形成和运用2份第10讲热力环流形成和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辅导讲义+课后练习热力环流形成和运用2份第10讲热力环流形成和运.docx

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辅导讲义+课后练习热力环流形成和运用2份第10讲热力环流形成和运

第10讲热力环流形成和运用

主讲教师:

田佩淮北京著名地理特级教师

题一:

下图是我国与全球总辐射量对比图。

分析图回答我国北纬30°东部与西部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悬殊,但为什么东部地区年平均气温较西部高得多?

 

题二:

下图是我国与全球总辐射量对比图。

分析图回答我国东部的南方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为什么比全球同纬度地区平均值少?

题三:

分析海平面上太阳辐射日总量(×4.2焦/厘米2·日),回答问题。

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小计

90°N

0

0

783

1093

777

0

0

0

2653

60°N

147

453

821

994

814

445

148

51

3873

40°N

438

696

924

1007

915

685

435

325

5425

20°N

701

855

938

950

929

842

695

615

6525

891

910

851

802

842

897

883

856

6932

20°S

984

856

671

576

663

844

973

1014

6581

40°S

970

698

421

304

424

690

958

1074

5539

60°S

863

457

143

48

132

452

851

1061

4007

90°S

827

0

0

0

0

0

813

1166

2806

小计

5821

4925

5552

5774

5496

4855

5756

6162

(1)在春分日,太阳辐射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影响其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2)北纬90°在夏至日较南纬90°在冬至日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少73×4.2焦/厘米2·日,为什么?

题四:

图为“各月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信息显示,1月份太阳辐射量最大值出现在(纬度),太阳辐射量最大的月份是。

(2)全球年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幅度是从向递减。

(3)南北半球纬度值相同的地区太阳辐射量随月份变化的规律(相同、相反)。

题五: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题。

1.对照该图,当前全球气温的明显变化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增强

题六:

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

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回答2-3题。

2.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

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

数值大有关()

A.①B.②C.④D.⑤

3.长江中下游平原比华北平原纬度低,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

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A.①B.②C.④D.⑤

题七: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

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题八:

如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林地,空白部分表示均质裸地。

若此时反映的是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的冬季情况。

据此分析完成3~5题。

 

3.图中B、D两处的风向分别是()

A.西北风和东南风B.西风和东风

C.东南风和西北风D.西南风和东北风

4.下图是图中A、B、C、D四点对应的四种等压面的画法,正确的是()

5.与图中空白部分性质相近的下垫面是()

A.湖泊B.湿地 C.草地D.城市和交通用地

题九: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

2011年入冬以来,北京遭遇多次大雾天气,有些地区的能见度甚至只有50米左右。

气象台也多次发布全省大雾黄色预警。

据此完成1~2题。

1.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来源:

]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干燥空气又提供了足够的扬尘颗粒

2.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大雾增强大气逆辐射

题一十:

下图是某大陆沿北回归线作的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3—5题。

3.如果图中M、P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此时④地吹()

A.东南风B.东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4.图中下列地区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①处B.②处  C.③处D.④处

5.若图中②、④两地年降水量差异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不同B.经度位置不同

C.大气环流不同D.下垫面状况不同

题一十一:

读北半球某地丘陵地上午时间南坡和北坡温差的年变化图。

据此回答1-2题:

 

 

1.造成该地南坡和北坡温差的主导因素是()

A.太阳辐射B.植被C.洋流D.降水

2.该地温差变化体现的气候特点是()

A.春季北方高温B.季风气候显著

C.大陆性特征较强D.气候复杂多样

题一十二:

读北半球某中纬度某丘陵地区10时南坡和北坡温差的年变化图。

据此回答4~5题

3.该地6~7月温差值小的原因是因为

A.两坡太阳辐射量差值变小B.南坡植被吸收光热多

C.北坡气流下沉增温D.南坡降水多于北坡

4.若是采用正午时间绘制年变化图,9月份的值和该图比

A.增大B.不变C.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

题一十三: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山谷

B.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

C.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D.山谷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日温差

2.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C.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

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题一十四:

图表示27°N某地坡向(坡度为10°)对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纵坐标表示该地坡面与地平面获得太阳辐射量的比值(仅考虑地球运动和地形因素)。

完成3-4题。

3.该地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4.若坡度从10°增大到15°,则a点的数值将()

A.增大B.减小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

题一十五:

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表示等压面,直线表示等高面)中,正确的是()、

题一十六:

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6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

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薄纸片B(如下图所示)。

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

据此回答下题。

(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原理。

(2)试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解析这一现象。

(3)在图中用实线画出电炉和冰块附近高处和低处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并用箭头画出空气的运动方向。

题一十七:

面对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污染,充分利用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挥土地生产优势,我国许多地区发展了冬暖式温室大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丰富了我国冬季城乡居民的蔬菜供应。

(附图甲和乙)

(1)图甲为我国北方某城效一大棚蔬菜生产模式图、棚顶密封,背面是冬季用以御寒以提高棚内温度的挡风墙,侧面是唯一一个进出大棚的工作门。

在图中用箭头画出工作门打开时温室内外的空气流动状况。

(2)建温室主要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条件,实现这一目的的原理是什么?

(3)冬季利用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蔬菜,在陕西取得成功,在贵阳市附近却失败了,其原因最可能是:

()

A.贵州冬季温和,塑料大棚生产的优势不明显

B.贵州冬季多阴雨天气、光照不足

C.贵州交通不便,生产的蔬菜不能远销

D.市场竞争激烈,大棚蔬菜价低,农民积极性不高

题一十八:

图4中①②位于近地面,③④住于高空,箭头表示各点间气流运动方向,

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气压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D.④>③>①>②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图4表示城郊热力环流,则①处为城区

B.若图4表示夜晚沿海地区海陆间热力环流,则②处为陆地

C.若图4表示白天山谷与山顶间的热力环流,则④处为山顶

D.若图4表示冬季距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季风环流,则②处为太平洋

题一十九:

2008年8月,奥帆赛进入第六天,但青岛浮山湾海域的风力不到每秒三米,不符合比赛条件,当天原计划要进行的七个项目的比赛被迫顺延至下一个比赛日。

阅读材料,结合下图回答1~3题。

1.影响海上风力大小的因素是()

①地转偏向力②摩擦力③水平气压梯度力④惯性离心力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导致图示现象发生的大气运动形式,最有可能是()

A.热力环流B.海陆风C.季风环流D.山谷风[来源:

]

3.图中大气污染危害较大的是()

A.春季B.秋季C.白天D.黑夜

题二十:

下图反映了某市热岛效应,在下列条件中,热岛效应强度较为明显的是()

①白天②夜晚③强风④无风⑤旱季⑥雨季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⑤

题二十一:

我国南海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

以下是这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的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  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

它也是一种   ,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完成海陆风示意图

(3)下面是调查获得的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统计表,依据表格数据分析结论。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海陆风

2.3

2.6

2.1

5.0

7.0

12.6

10.7

13.7

9.7

9.3

3.7

2.3

81.0

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

日季节而异。

从表中可知(季节)最少,原因是掩盖了海陆风。

(4)指出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的影响。

(1)海陆热力性质  热力环流

(2)如图:

(3)冬季  冬季风强劲  (4)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该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

题二十二:

关注民生,改善住房条件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在城市住房建设中,为了节省用地,楼房建设出现了高层化的特点。

 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某小区平面图。

 

(1)简述小区中荷花池和绿地的环境意义

第10讲热力环流形成和运用

题一:

西部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少,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大,但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所以气温较东部低,东部相反。

解析:

注意把握分析西部地区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

题二:

我国东部南方地区大致在北回归线附近,同纬度世界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气候,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少;我国夏季受季风气候影响,处于雨季,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大。

解析:

要从气候类型的差异及气候特征上分析。

题三:

(1)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高度

(2)夏至日,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获得的太阳热量相对较少;冬至日,太阳运行到近日点附近,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

解析:

(1)题,读表中数据分析即可,原因主要受太阳高度影响。

(2)题,夏至日、冬至日太阳辐射总量差异主要体现在远日点、近日点附近的日地距离及直射点的位置(太阳高度角)的差异。

题四:

(1)900S(2分);6月(或7月)

(2)低纬;高纬

(3)从3月和9月向其它月份递减。

解析:

本题设计比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只要能够认真读图,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题五:

D

解析:

读图可知,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题六:

2.C 

解析:

读图可知,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原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差,而四川盆地海拔低,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所以四川盆地的年平均气温比青藏高原的高;应先C。

3.A 

解析:

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云雨天气多,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选A。

题七:

1.:

D

解析:

根据实验,说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

B

解析:

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所以甲底部放一层土,就能直接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地面又把获得的热量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传给大气,所以甲玻璃箱空气的温度高,而乙玻璃箱只有空气,它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温度低,综合可知甲箱温度计示数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地面辐射强弱造成的差异。

3.A4.C5.D

解析:

第3题冬季裸地降温快,故近地面祼地是高压,而林地相对气温高,形成相对低压。

第4题C地表示林地,冬季气温比祼地高,近地面气压低,而高空相反。

第5题,城市和交通用地多硬化路面,绿地少。

题八:

1.D2.B

解析:

深秋、初冬时节,天气一般晴好而昼夜温差大,夜晚温度降低快,导致水汽易于凝结,形成

大雾天气;白天大雾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很强,使光线很微弱,从而能见度降低。

题九:

3.A解析:

如果图中M、P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则近地面同一高度陆地的气压比海洋高,气压梯度力由陆地指向海洋,再加上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④地吹东南风。

题一十:

4.A 解析:

读图可知,①②两处有云层,云层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晚上有保温作用,所以气温的日较差小;但图中①处位于海洋,由于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①处昼夜温差最小。

题一十一:

5.C  解析:

该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上,且②地位于大陆的东岸、④地位于大陆的西岸,因为②地受季风环流的影响、④地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所以是大气环流不同导致两地年降水量差异很大。

题一十二:

1.A 2.C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7-8月份温差最小,是因为我国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由图可知,该地温差大,说明该地的气候特点是大陆性强。

题一十三:

3.A 4.C

解析:

第3题6~7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丘陵地区南北两坡接受阳辐射量差值变小。

第4题采用正午时间绘制年变化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9月份的值比该图要减小。

题一十四:

1.B2.C

解析:

第1题,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陡崖,故A错;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故C错;山谷冬季日温差约11℃,夏季日温差约13℃,故D错。

第2题,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约4时左右,此时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

题一十五:

3.D4.A

解析:

解答该题首先能结合图中曲线明确因太阳高度和日照时间等因素不同,不同坡向的坡面上获得的太阳辐射与地平面上存在差异;其次,要知道同一坡向的坡面上,坡度不同,太阳高度就不同,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也不同。

第1题,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大小可通过图中曲线的弯曲程度来判断,弯曲度越大,说明影响越大。

结合图例可知,1月份的曲线弯曲度最大,因此D项符合题意。

第2题,1月份,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附近,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可求得27°N附近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50度,坡度由10度变为15度时,正南坡向的坡面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从60度增加到65度。

由此,可求得该地坡面与地平面上获得太阳辐射量的比值在不断增加。

题一十六:

A

解析:

近地面受冷,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相应上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受热,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相应上空形成高气压,高压处等压面向高空凸起,低压处等压面向低处弯曲。

解析:

(1)题,结合实验过程,电炉处形成一个低压,冰块处形成一高压,实验验证的是热力环流原理。

(2)题,结合高、低压位置,低处风由冰块吹向电炉,故纸片B向左偏,高处正好相反。

第(3)题,纸片A、B的偏动体现的是空气的流动,存在着高、低压中心。

第(4)题,结合气压分布状况进行绘图。

题一十七:

(1)热力环流

(2)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较冷,空气冷却下沉,低处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故纸片A向右偏动,纸片B向左偏动(言之有理即可)。

(3)大体如下图所示。

题一十八:

(1)棚内空气上升并从门上部出来,棚外空气从门底部进入棚内。

(2)热量(或温度、气温)。

太阳辐射大部分透过温室被地面吸收;温室内的气体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温室阻隔内外大气的热量交换,起到保温作用。

(3)B

解析:

(1)冬季大棚内温度高于棚外,所以棚内的热空气要从门上部跑出来,而棚外的冷空气冷而重,则从门底部进入棚内,形成热力环流。

(2)建温室主要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利用的是“温室效应”原理。

(3)贵州冬季是阴雨冷湿的天气,有“冬无三日晴”的说法,所以在贵阳市附近失败了。

题一十九:

2.A 3.D

解析:

第2题①地气流下沉,近地面为高气压,②地气流上升,近地面为低气压;④地为高空高气压,③为高空,低气压,所以四点气压由高到低排列应为①>②>④>③。

第3题若图4表示城郊热力环流,则①处为郊区;若图4表示夜晚沿海地区海陆间热力环流,则②处为海洋;若图4表示白天山谷与山顶间的热力环流,则②处为山顶;若图4表示冬季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季风环流,则②处为太平洋;所以D正确。

题二十:

1.B2.B3.C

解析:

第1题,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

第2题,结合图示烟雾的飘动方向,可知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海陆风。

第3题,根据图示,白天工业污染物受海风影响吹向城市,大气污染危害较大。

解析:

夜晚郊区散热良好,城市活动仍在继续,因而热岛效应比白天明显;无风不利于城市与郊区热量交换;旱季城市热量积累,使得热岛效应强度加大。

题二十一:

D

解析:

(1)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一种热力环流形式。

(2)白天,陆地气温高,近地面气流上升,海洋气温低,近地面气流下沉,形成逆时针方向的环流形式;而夜晚恰好相反,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环流形式。

(3)考查学生分析表格的能力,由表格可知,冬季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少,原因则应联系我国冬季吹西北季风。

(4)由海陆风图示可知,海风从海上吹来,显然能够降低该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

题二十二:

2.

(1)有利于减小温差,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局部小气候;有利于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有利于美化环境,减弱噪声。

解析:

(1)小区中荷花池和绿地所起的作用是类似于海洋的作用,有利于调节局部小气候,增加小区湿度,降低温度;同时绿地有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有利于美化环境,减弱噪声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