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5797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理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理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理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理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复习提纲.docx

《地理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复习提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复习提纲.docx

地理复习提纲

第5讲《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点一、地壳物质循环

1、岩石的分类:

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地质作用表现:

①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右图中①—④分别代表:

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3、地质作用能量来源:

①内力作用:

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产生地壳运动与构造地震等

②外力作用: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重力能→使大气、水和生物生变化,形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考点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4、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5、地质构造的类型:

(1)褶皱(背斜、向斜),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①地垒(地貌上为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

②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小结

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影响类型判断依据对地貌影响实例形态岩层顺序地形成因褶皱背斜上拱中心老两翼新山岩层上拱而成山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弧形山系)、阿尔卑斯山脉(系)谷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谷向斜下弯中心新两翼老谷岩层下弯而成谷山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山断层地垒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两侧上升块状山地庐山、泰山地堑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两侧下降裂谷、凹陷地带东非裂谷、汾河谷地

6、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

见下图

 

 

(2)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法如煤、铁矿等.订计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时在向斜构造处。

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3)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的地烈度会变大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是雨水汇集区,在向斜部位开凿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6)利用背斜找油: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见下图

 

7.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1)流水作用:

侵蚀—冲刷:

沟谷、峡谷、瀑布等,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

溶蚀:

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堆积—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2)风力作用:

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如戈壁

堆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等

(3)冰川作用:

侵蚀—角峰、冰斗、U形谷

堆积—冰碛丘

(4)波浪作用:

侵蚀—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等)

堆积—海滩(泥质海滩、沙质海滩)

       

 

8、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9、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1)板块: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被一些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为六大板块:

(右图写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多火山、地震、矿产分布。

(3)板块边界与地貌

 

若大陆板块(如亚欧板块)与大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由于拖拽,常有地震发生,在地形上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如亚欧板块)与大陆板块(如印度洋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或海洋(如红海、大西洋)。

(4)板块学说的应用

  解释地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形成、矿产的分布和各地貌的形成等。

 

第6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2、五大要素的表述要点:

大气:

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等;水:

水资源的丰歉程度;

岩石:

地质情况;地貌:

地形、地貌等

生物:

植被类型、疏密等。

土壤:

是否深厚肥沃、有无冻土等;

3、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大气圈:

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原始大气:

CO2、甲烷、氢、氨和水汽;现在大气:

氮气(78%)、氧气(21%)。

②对水圈:

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②对岩石圈:

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煤、石油);促进土壤的形成

④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

⑵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巨大作用。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氧和CO2的平衡,净化大气;

②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对农业起到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的作用。

 ③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考点二: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例题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各代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作用进行的。

【答案】

(1)①N、P、K等营养元素和水②植物残体和排泄物③动物残体④游离氧⑤水分⑥氧气(02)⑦二氧化碳(CO2)⑧二氧化碳(C02)⑨氧气(02)⑩二氧化碳(CO2)、重碳酸盐、腐殖质等

(2)光合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岩石、地貌、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关系的题目,突出揭示了有机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的生物循环过程。

解题必须紧紧把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条件、原料、能源以及产物和作用,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作用、生物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等生理过程中与岩石圈(包括土壤)、大气圈、水圈所发生的物质交换关系。

5、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1)生产功能-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2)平衡功能:

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

如藏羚羊数量保持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等。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

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平衡:

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例题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一幅

(2)请完成该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3)每合成1克C6H12O6要消耗2821焦能量,所消耗的能量来源是

(4)该作用造成以下哪些结果?

()

A.将分散的无机物合成有机质

B.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体内

C.改变了物质存在的位置

D.联系了有机界与地理环境

(5)微生物对有机质具有,导致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称为循环。

【答案】

(1)光合

(2)6CO2+6H2OC6H12O6+6O2(3)太阳辐射(4)ABC

D(5)分解生物物质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绿色植物及其作用的理解程度,因此充分理解光合作用的内涵、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6、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如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

(1)内因:

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

(2)外因:

人类破坏植被和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过程:

水土流失。

(4)结果:

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

(5)结论:

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7、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的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概念:

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

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

①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②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④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举例说明:

例如:

我国西北地区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特征。

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稀少→温带荒漠带(自然带)

例如:

 

[例题3]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地形、植物和土壤等组成

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

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答案】B

【解析】所谓整体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地貌和土壤)的内在联系。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出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从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入手。

分析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这一内在联系有两种主要表现:

一种是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元素迁移和物质循环。

另一种是各组成元素间所进行的能量交换。

它们之间,这一要素影响其他要素,这一部分的变化影响另外部分的变化。

考点三: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8、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受太阳辐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有规律更替;以热量为基础,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案例:

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典型,以非洲大陆最典型。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有规律的地域分异。

以水分为基础。

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案例:

中纬度地区显著尤其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

[例题4]读模式图,回答:

(1)填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陆地自然带的名称:

①,②,

③,④,

⑤,⑥,

⑦,⑧,

⑨,⑩。

(2)反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陆地自然

带在低纬度的排序是(可填数码)

在高纬度的排序是(可填数码)。

(3)自然带⑧、⑨、⑩的分布属于的

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为基础的,由于受影响的程度不同,从,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带、带、带的有规律的变化。

在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4)①自然带在大陆东部可以延伸到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原因是。

(5)③自然带在赤道以南呈南北狭长分布,是由于沿岸的影响。

【答案】

(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2)①②③④⑤

(3)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海洋水汽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森林草原荒漠中

(4)大陆东部受暖流的影响,且风从海洋吹向陆地⑸寒流

【解析】变式图是“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较直观的反映了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是重点和难点知识。

联系世界气候等知识,记住陆地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再结合变式图,分析成因、综合分布规律,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

高山地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形成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分布。

案例:

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珠穆朗玛峰。

垂直带谱规律:

①垂直自然带同赤道向两极出现的水平自然带类似。

       ②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海拔高度及所处的纬度有关。

③垂直带谱基带与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的自然带一致。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例题5]读下图“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l)图中①自然带是带,在50°N的高山上该自然带开始出现的高度约为米。

(2)图中③自然带是带,该自然带内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3)⑤自然带在全球最大的分布区是。

(4)从水平方向看,该图表现的是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为基础而形成的。

答案:

(1)寒带苔原;3000米

(2)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3)亚马孙平原(4)由赤道到两极;热量

9、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

分异类型形成

基础形成的主导原因自然带分布规律典型分布伸展方向更替方向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即以热量为基础沿纬线纬度变化方向低纬和北半球高纬地区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海陆分布沿经线经度变化方向中纬度地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热量、水分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条件有规律变化沿等高线高度变化方向中低纬的高山地区10、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1)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

(2)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

(1)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规律:

从山麓向山顶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2)基带的判断:

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同纬度的地带性自然带相同。

(3)自然带数量多少的判断:

山体所在纬度、山体高度以及山体的相对高度是自然带谱复杂的主要影响因素。

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同一高度,纬度越低,自然带数量可能就越多。

(4)自然带的海拔高度:

影响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因素是山体所在纬度和坡向。

纬度低,则同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高;纬度高,同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低。

同一山体,阳坡上同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高,阴坡上同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低。

(5)雪线高低的判断:

影响因素有山体所在纬度、坡向、季节等。

5000米以上的高山山顶一般会出现终年积雪,形成积雪冰川带。

积雪冰川带下限高度:

副热带地区最高;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向阳坡。

并且同一坡面,夏季雪线下界高于冬季。

12、非地带性因素: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绿洲。

案例分析:

⑴热带雨林带在大陆东岸向南北延伸原因:

暖流的影响

⑵南半球没有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原因:

海陆因素。

因为南半球分布针叶林和苔原带地方没有大陆)

⑶安第斯山的西岸是温带阔叶林带,东岸是温带荒漠带原因:

地形因素。

安第斯山的西岸是迎风坡,东岸是背风坡)。

 

第7讲《关于季节的知识专题》

1、首要知识:

(1)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于不同的季节。

(2)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3)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

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2、四季的判断

(1)天文方面:

从光照图上判读: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2)从天文现象上判读: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极昼、极夜、极光的出现的半球。

(3)气候方面:

气团活动;锋面活动;特殊天气的产生;气温中心的变化;气压中心的盛衰;季风(东亚、东南亚、南亚、澳大利亚北部等)方向的变化;干湿季节;等温线的弯曲;气压带的断裂等。

(4)河海方面:

河流汛期;河流补给;河流封冻、解冻的时期及冰期、凌汛的出现;季风洋流等。

(5)生物方面:

草木枯荣,开花结实,动物迁徙、繁殖等

(6)农业方面:

作物生长、黄熟、收摘;植树;渔汛;山地牧场的放牧;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特征;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农事活动等。

(7)其他方面:

雪线升降;登山佳期;极地考察;海岸晒盐

3、常考的季节现象

(1)北半球春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①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

②黄河在一年中第一次出现凌讯;

③江南姑娘采茶正忙(雨前茶最好)

④华北平原出现春旱,长城以北种春小麦;

⑤我国北方出现大风或沙暴天气

⑥长芦盐场忙于晒盐(雨季未到,气温高,蒸发大)

(2)北半球夏季天文方面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①北极考察最佳时期(极昼现象)

②南部沿海地区物体影子有时朝南

③地球公转速度最小时期(七月初,远日点)

(3)北半球夏季气候方面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①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

②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伏旱天气

③我国低温中心在青藏高原

④亚洲低压势力强盛

⑤南亚、东南亚、我国西南地区吹西南风

⑥东亚季风区盛行东南风

⑦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有台风、暴雨袭击

⑧地中海沿岸国家炎热干燥

⑨好望角、开普敦沿海风浪大

(4)北半球夏季水文方面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①尼罗河处丰水期

②塔里木河水位最高的时期(冰川融化)

③北印度洋的洋流顺时针流动(沿岸海水向东流)

④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升高

⑤我国南方赛龙舟

(5)北半球夏季生物方面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①驯鹿自针叶林带迁向苔原带

②天山牧民在森林带以上的草场放牧(夏季牧场)

③北半球热带草原区(草木茂盛)和季风区正值雨季

④潘帕斯草原一片枯黄(南半球热带草原)

(6)北半球秋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地球公转速度居中

②华北平原种冬小麦,棉花收摘

③一场秋雨一场寒

④我国秋高气爽,北雁南飞

⑤香山红叶,北半球温带森林(东岸35°N、西岸40°N以北)开始落叶

(7)北半球冬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①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一月初)

②北半球大陆高压强盛,大洋低压强盛

③南极考察最佳时期

④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极夜、极光

⑤途径北印度洋西行的船只顺风顺水

⑥澳大利亚袋鼠繁殖旺盛

⑦我国常遭寒潮影响

⑧好望角、开普敦一带炎热干燥

⑨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

⑩我国秦淮以北河流有结冰现象(冰期、冰层)

 

第8讲《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1、自然资源分类: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根据自然资源按利用分为:

①土地资源、②水资源、生③物资源、④气候资源、⑤矿产资源。

(2)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可分为:

①可再生资源:

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②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3)根据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可分为:

①气候资源、②海洋资源、③陆地自然资源。

2、气候资源及利用

(1)气候资源的特点

①气候资源是可再生资源;②气候资源的普遍存在性;③气候资源的数值;④气候资源有较大变率。

(2)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①气候资源与农业:

A、气候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B、一地气候资源往往决定该地区的作物种类和种植制度。

②气候资源与建筑

A、日照与街道方位:

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以使街道两侧较好地、公平地获得光照。

B、风与城市规划。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

工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

盛行季风区:

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风向的市郊。

已知最小风频:

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③气候资源与交通

  A、公路、铁路设计要考虑暴雨及其引发的泥石流、大风出现的频率及冻土积雪的深度;

  B、桥涵、路基高低要考虑暴雨强度;

  C、机场选址,宜选少云雾和暴雨频率较少、风速较小、距城较远的地方。

④气候资源与旅游

不同气候区域的气候景观的独特非凡性,如冰雕、雾凇、日光等。

3、海洋资源及利用

(1)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

①化学资源:

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

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

②生物资源:

鱼、虾、贝、藻等,捕捞活动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

③矿产资源:

大陆架海底——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硫等;近岸带滨海区——砂、贝壳、金属矿;深海海盆——锰结核。

④海洋能源:

优点:

能量巨大,无污染,可再生。

缺点:

密度很小,利用难度大。

具商业开发价值的潮汐和波浪发电。

(2)海洋渔业生产

①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

A、沿海大陆架海域:

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繁盛。

B、温带海域:

鱼类饵料浮游生物丰富。

C、寒暖流交汇或冷海水上泛,饵料比较丰富。

②世界四大渔场:

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③主要渔业国:

我国和日本等国家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

(3)海洋油气开发

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开发和勘探的工作基地。

(4)海洋空间利用

①范围:

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

②领域:

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展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

(5)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

①海洋运输的发展:

从利用人力、风力,发展到大型集装箱货轮和巨型油轮的兴起。

②港口建设:

A、有一个服务区,即腹地;B、有配套设备;C、高效率的运作服务。

(6)围海造陆:

①作用:

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②人工岛、海上城市。

4、陆地自然资源及利用

(1)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①在人类社会与陆地环境组成的系统中,陆地自然资源在协调系统平衡中起着核心作用。

②陆地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

人类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和加工,使自然资源增值。

③人类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环境发生关系的。

(2)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①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②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