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理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5399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自然灾害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理论.docx

《自然灾害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理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灾害理论.docx

自然灾害理论

海南大学公选课:

自然灾害概论

 

《灾害管理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学好:

20080702B005

姓名:

刘申

老师:

李光范

日期:

二○一○年五月十日

 

目录

摘要……………………………………………………………………………2

§1自然灾害的概况………………………………………………………

§1.1气象灾害…………………………………………………………§1.2地质灾害………………………………………………………

§1.3海洋灾害…………………………………………………………

§1.4生物灾害…………………………………………………………

§1.5自然火灾…………………………………………………………

§2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

§2.1自然原因…………………………………………………………

§2.2人为原因………………………………………………………

§4各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情况…………………………………………

§1.1日本…………………………………

§1.2美国………………………………………

§1.3印度………………………………………………

§1.4中国…………………………………………

§5灾后的恢复和发展…………………………………………………

§1.1……………………………………………

§1.2………………………………………………

§1.3……………………………………………

§6灾害的社会影响…………………………

§6.1…………………………………………………………

§6.2…………………………………………………………

参考文献……………………………………………………………

《灾害管理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刘申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口570228)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上,人们不得不为经济的发展而与自然发生一些冲突,而现在,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严重程度、范围都在不同程度的增长和扩大,我们相信这一个信念: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灾害发生起着直接和加速推动的作用,本文着重浅析灾害管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希望得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和启发。

因为本人知识的浅薄,文章中有很多错误之处还请老师给予指正。

关键词:

自然灾害人类管理经验启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交锋”也越来越多,在人类与自然联系的几百万年中,我们应当知道: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因为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人类作用到自然的强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地增加,我们从自然这一位伟大无私的”母亲“怀里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和适宜居住的环境,没有自然就没有我们人类,我们的生存极大的依赖自然的提供,同时,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类的破坏,自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然而,自然似乎有意识,他将人类附加在他身上的破坏幻化成”自然灾害“这一魔兽疯狂的报复人类,而这一趋势还在不断的增加和强化,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自然灾害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这对于我们以后的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等有着重大的意义。

所谓灾害,是由自然或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在一定范围内,对人类、物质和环境造成了超常能力的破坏与损失,并由此导致社会功能的严重毁坏。

那什么是自然灾害呢?

自然灾害一般指的是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冷冻、地震、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病虫害和其他异常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的危害。

自然灾害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背景下产生的、并且超出人类社会控制和承受能力而形成的危害人类社会的事件。

如水灾、风灾、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等。

自然灾害导致的自然危机往往是自在自发的,对人类来说大多是不可抗拒的灾害。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见要是自然灾害需要满足这几个条件:

第一、必须是自然作用而导致的灾害,人为的损失不能认作自然灾害,第二、必须要对人类的生产或生活带来了损害和不便,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如果程度不够,也不能是自然灾害,一、自然灾害的概况

自然灾害的情况有很多种,我在这里介绍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自然火灾这五大类。

下面由我来具体阐述。

(一):

气象灾害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被称为气象灾害。

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

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1、天气、气候灾害,是指因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大(浓)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洪涝、积涝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2、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气象灾害的特点是:

  ①种类很多。

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共7大类20余种,如果细分;可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

  ②范围较广,一年四季都可出现气象灾害;无论在高山、平原、高原、海岛,还是在江、河、湖、海以及空中,处处都有气象灾害。

  ③频率很高。

我国从1950-1988年的38年内每年都出现旱、涝和台风等多种灾害,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涝灾5.8次,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6.9个。

  ④持续时间长。

“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

例如,1951一1980年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或伏秋连旱的年份有14年。

  ⑤群发性突出。

某些灾害往往在同一时段内发生在许多地区如雷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性天气在每年35月常有群发现象。

1972年4月1522日,从辽宁到广东共有16个省、自治区的350多县、市先后出现冰雹,部分地区出现10级以上大风以及龙卷风等灾害天气。

  ⑥连锁反应显著。

天气气候条件往往能形成或引发、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

  ⑦灾情重。

联合国公布的1947一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

(二)、地质灾害

自然科学界的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的界定

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

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三)、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灾害性海浪、海冰、赤潮、海啸和风暴潮、龙卷风;与海洋与大气相关的灾害性现象还有“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台风等。

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称为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指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飓风灾害、地震海啸灾害及赤潮、海水入侵、溢油灾害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引发海洋灾害的原因主要有大气的强烈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海洋水体本身的扰动或状态骤变;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及其伴生之海底滑坡、地裂缝等。

海洋自然灾害不仅威胁海上及海岸,有些还危及沿岸城乡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例如,强风暴潮所导致的海侵(即海水上陆),在我国少则几公里,多则20公里~30公里,甚至达70公里,某次海潮曾淹没多达7个县。

上述海洋灾害还会在受灾地区引起许多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如:

风暴潮引起海岸侵蚀、土地盐碱化;海洋污染引起生物毒素灾害等。

(四)生物灾害

 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当、破坏生物链或在自然条件下的某种生物的过多过快繁殖(生长)而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自然事件。

分类:

其分类大致为:

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蝗灾与鼠害、生物入侵等。

 解决方法:

我们应该科学地开发资源、使用资源,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各种自然资源进行改造,以改进我们的生活。

在生产生活中及时进行监测,预防生物灾害的发生;在正常时期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处理机制,以便在其发生以后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积极惊醒结合实践的理论研究,以预见和防止以为生产生活中的不当行为而造成生物灾害。

(五)自然火灾

自然火灾主要是森林和草原的火灾

森林草原火灾是失去人为控制,大火在林地或草原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和草原带来危害和损失、破坏生态环境,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灾害。

二、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凡危害动植物的各类事件通称之为灾害。

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

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

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从哲学的角度说:

世界是物质的,是在不断地进行变化的。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科学家就意识到全世界人口的增多、工厂的增多、交通工具的增多等加剧了二氧化碳等废气的排放,而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使世界气候正在变暖!

而世界气候变暖,原有的那种平稳的规律就会被打乱!

引发干旱、洪水、暖冬、冰灾等自然灾害!

而地震、火山等灾害的发生,一方面跟地球内部的运动有关,另一方面跟地球运动到太阳系间的位置、运动到银河系间的位置有关,天体在运动时,(如月亮、太阳、银河系中心等天体)会对地球产生变化的引力,从而引起地球上海水的波动引发海潮,甚至影响着地球的形态和结构,火山、地震也就随之发生了吧。

(二)人为原因

主要是因为人为的生产生活的不合理造成的,例如,人为修建的水库可以储水,但是也会造成地区性的地震,滑坡的自然灾害;大规模的采矿会造成地表的下陷,乱砍滥伐会造成水土流失,山上的泥土失去树木的保护,在暴雨的淋刷下会形成泥石流和山洪的爆发,给人们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危害。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导致海洋的水平面上升,淹没了沿海的城市和地区,也会导致海水的倒灌现象,因此自然灾害的发生中,人为因素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三、各国防灾减灾工作情况

(一)日本

日本在地震带上,地壳的活动比较频繁,因此日本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因此日本在防震救灾方面有着很成功的经验。

地震信息传递快速准确

  日本全国各地有好几处专门的地震监测中心,地震一发生,监测中心就立即将震级、震源、震中等基本情况传递给国家有关部门。

  在地震发生1分钟内,电视台将地震的大致信息迅速告知全国。

  日本社会的信息化已非常充分和透明。

地震发生后,所有市民从电视、报纸以及各个机构的信息渠道中所获得的信息,几乎都是一样的。

电视和报纸记者在现场连续报道,形成了不间断的信息流。

而且这些报道非常中性,并不使人感到紧张和恐惧。

    政府在第一时间有效反应

  政府迅速成立防灾总部,作为对应、救助和灾后重建的最高指挥机构。

  日本中央防灾会议是推进综合防灾工作的最高决策机关,会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成员包括所有各部大臣、日本银行总裁、红十字会会长、日本电信电话公司总裁及日本广播协会会长、下设专门委员会和事务局,主要任务是贯彻灾害对策基本法,并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制定各种对策,设立必要的行政机构,确定全国性防灾规划及体制。

  日本政府应付危机的能力和经验相当成熟,各级政府对地震早设有应急机构,一旦发生地震就立即投入工作。

地震发生后,权威部门对短期内未来地震、海啸和滑坡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并将结果通过媒体公布,让百姓心中有数,对抗震救灾和稳定人心具有积极意义。

  在受灾严重的十日町,在地震发生半小时内,市政府全体职员就快速集合到市政府,并立即开始收集信息,把地震死伤人数、房屋倒塌情况、断电、断水和交通中断等情况都及时向政府汇报,以供快速决策。

在十日町灾区,不仅能看到几处房屋破损倒塌的情景,还不时感受到余震。

但大部分市民心情平静、秩序井然,房屋也基本得到修复。

这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当地市政府的全体职员连续两天不分昼夜的辛勤工作。

  地震发生当夜,全市断电断水,市政府职员在市内各处点燃篝火,聚齐居民,让他们取暖并进行安抚工作。

  手机短信安抚灾民。

市政府大楼供电和通讯系统修复后,政府职员就开始通过网络向手机不断发布地震及救援的相关信息。

如“会再次发生大地震是谣言,请大家不要慌乱”、“市内各避难所开始有保健医师巡回诊断”等等。

  此外,大街上还不断有巡逻车用喇叭告知市民救灾和重建信息,如到何处领取救灾物资等。

(二)美国

美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高发性的国家,其所遭受的灾害主要包括江河洪水、风暴潮、海啸、地震、台风与强风、膨胀土、滑坡等等。

由于经济的发达导致物质财富的高度集中,每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都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能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美国的联邦、州和地方各级政府创设了一套完备的灾害管理体制与政策体系并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美国现行联邦体制下,处理各种自然灾害问题的主要职权在州一级,并通过专门的授权向州属各城市分权,有些州还将重要的权力授予县、镇与特区。

州政府运用税收和增加公益金的手段从事广泛的自然灾害管理活动,包括兴修水库、堤防、海塘以及投资于划分灾害风险区、绘制风险图、灾害预报和社会教育计划。

此外,州政府还可通过行使治安权、从事一系列灾害管理活动:

比如编制国土利用规划,建立和实施土地管理细则及不动产交易条例,制定住宅及其它各类建筑的规范标准等。

州政府管理自然灾害的能力往往会受到地球物理、生态环境与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州和地方政府部门历来主要依靠美国陆军工程兵团这样的联邦机构从事有关的工作。

该兵团主要从事防御江河和海岸洪水的大型工程的建设;美国地质调查局一直担负测绘各种地图的职责。

而有关自然灾害的基础研究及其它有关活动则主要是联邦政府机构的责任。

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种各级政府间相互依赖的灾害管理模式。

此外,私人保险公司、信贷机构以及由政府或民间人士组成的各类团体也在减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公共与私营机构之间同样也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由于美国各级政府与私营机构中的职能重复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灾害管理的责权分配关系复杂化,人们逐步认识到由单一机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的计划会明显提高效率。

因此,美国政府于1979年成立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并将原有的五个部门:

国家消防管理局、联邦保险管理局、民防预备局、联邦灾害救济管理局与联邦防备局合而为一。

同时、美国总统授权FEMA为所有的防灾与减灾的主要负责机构。

该机构遵循四项原则:

(1)负责应付国内重大紧急事件的联邦权力由一名直接向总统负责的官员行使;(2)一个高效的民防系统需要最有效地利用所有应急资源;(3)只要可能,应急的责任由联邦的正式机构承担;(4)联邦减灾活动应同紧急防备与应急职能融为一体。

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还负责联邦突发事件警报系统,联邦大坝安全计划与其它一些联邦灾害援助计划,这些计划旨在帮助地方制订气象灾害、包括洪水、台风和龙卷风的防备计划,它还负责管理自然灾害与核灾害警报系统,实施减轻重大恶性事件后果的防备计划。

(三)印度

印度自然灾害概述

从宏观考察,对印度造成巨大破坏的灾害主要有洪灾、旱灾、飓风和地震等四大灾害。

1、洪灾。

洪灾频发在6至9月的雨季,大部分受灾地区是布拉马普特拉河和印度河流域、恒河平原的恒河盆地,其他洪灾频发地区则是印度中部德干地区的纳尔马达河流域和塔普蒂河流域。

印度每年有大约370万公里土地被淹,1998年灾害造成的损失达463亿卢比。

2、旱灾。

印度4亿公顷土地中的约有73.7%在每年受到旱灾影响,1987年印度遇到了百年一遇的严重旱灾,举国上下58-60%的农作区和2.85亿人受旱灾的影响。

3、飓风。

印度有7,5000公里长的海岸线,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每年要遭遇5-6次飓风袭击。

飓风来袭时间为雨季前的5-6月和雨季后10至11月。

从1891年-1991年的100年间从阿拉伯海形成117次飓风,孟加拉湾442次飓风。

仅1999年飓风袭击造成了1万人丧生和15亿美元的财产损失。

4、地震。

主要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过去53年间,发生过4起里氏8级地震。

5、山体滑坡。

印度东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和西高止山区频发山体滑坡。

三、印度灾害管理组织及对策

印度灾害管理组织体制颇具特色。

在国家、邦、县和区一级均有统一的灾害管理机构。

按印度联邦制规定,一旦遇到自然灾害,营救和赈灾工作由邦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及整个管理以邦为主。

遇到自然灾害时,有关邦政府的基本职责是负责采取营救、赈灾和安置。

就有形资源、财政资源和其他补救措施而言,比如交通运输、灾情警报或粮食跨境调运等,则由中央政府进行支援。

印度现行的国家一级、邦一级和县一级行政对策措施如下:

1、国家级减灾组织机构

按照印度联邦体制,灾害管理主要由各邦政府负责。

这不等于中央没有减灾机构。

目前,印度有由内阁秘书领衔的灾害管理小组,成员包括涉及应对各种灾害的关键的部委。

应对自然灾害是以农业部为主,其他各部密切配合。

灾害发生后,受灾的邦将邀请中央政府的救灾小组(由若干部委组成)到现场进行灾情评估并提出援助建议。

2、邦一级组织机构:

邦一级备灾工作一般由赈灾和安置部或者财政部负责。

邦一级也有邦政府首席秘书领衔的邦危机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所有有关部机构的领导人参加。

3、县一级组织机构:

县一级建立协调考察委员会,委员会由县财税局长主持,县政府所有有关部门的领导人参加。

4、突发事件行动计划:

印度制定并下发了《国家突发事件行动计划》。

该计划敦促全国各地毫不迟疑地开展救灾工作。

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印度每年要对《国家突发事件行动计划》都要进行修订,其中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提出的应付各种自然灾害的新对策,规定工作程序,明确各行政部门的关键职责等。

在邦一级,邦赈灾专员(或财税局赈灾秘书)通过财税局长或者赈灾副专员负责指挥和控制赈灾工作,财税局长和赈灾副专员是县一级负责所有赈灾、协调、指挥和控制的主要人物。

5、财政救济计划:

有关自然灾害的救济与安置的财政开支计划是由印度政府任命的财政委员会负责制制订,该计划每年制订一次。

比如:

1995-2000年度的财政救助计划其中有一笔资金叫灾难救灾金(CalamityReliefFund),该基金由首席秘书为首的邦级委员会负责管理,基金的规模则视该邦遭受灾害程度而定。

联邦政府和邦政府每年救灾基金分担比例为3:

1,1995年-2000年各邦灾害救济金的总额为630.427亿卢比,遇到灾害,邦政府可以自由动用这笔资金。

六、长期减灾措施

为了改善灾害管理战略并从长远来提高国家减灾能力,印度采取如下各个方面的措施:

1.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以提高减灾意识和成功减灾管理的能力;

2.认真总结各种自然灾害的经验教训,并以史为鉴,解决未来的灾害;

3.长期减灾措施将聚焦于国际减灾十年的目标要求上;

4.为达到长期减灾效果,应审查与不同地区灾害管理有关的发展计划,并把减灾内容列入规划之中;

5.培养公众的防灾、备灾的减灾意识;

6.实施减灾咨询、研究计划,提高对于有关减灾措施和减灾管理的了解;

7.提出统一的专业化灾害管理战略;

8.改进有效的灾害管理的预报、警报和通讯系统。

1993年12月起,实施了《中央部门自然灾害管理计划》(NDMP)。

该计划目标旨在提高减灾、备灾和抗灾的能力,计划包括如下内容:

(1)人力资源开发;

(2)按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开展的活动;(3)研究与咨询活动;(4)重大事件资料收集编辑;(5)加强自然灾害管理部门;(6)创建国家灾害管理中心和邦灾害管理分中心。

该计划已取得如下重大的进展:

(1)1995年在新德里印度公共行政学院创建了国家灾害管理中心;

(2)在印度25个邦中建立了16个培训研究所建立灾害管理分中心;(3)收集了岛塔尔卡希地震和拉图尔地震资料,对喀拉拉邦的山地滑坡、拉贾斯坦旱灾和安德拉邦飓风进行了研究;(4)编撰了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行政系统培训手册;(5)举办了各种自然灾害管理的培训班、研讨会(6)印刷了45000本供儿童教育用的国际减灾读物。

(四)中国

民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统计局、地震局、气象局和海洋局等部门对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进行了全面会商和核定。

核定结果表明,我国部分地区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灾害种类多、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干旱、洪涝、地震、风雹、台风、高温热浪、低温冷冻和雪灾、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灾、病虫害等各类灾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部分地区重复受灾,特别是区域性极端暴雨、阶段性严重干旱、局地性强风飑线、高频次登陆台风和大范围雪灾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一、总体损失情况

  经核定,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8亿人(次)受灾,死亡和失踪1528人,紧急转移安置709.9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4721.4万公顷,绝收面积491.8万公顷;倒塌房屋83.8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23.7亿元。

其中,四川、湖南、云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江西、辽宁、甘肃、河北等省(自治区)灾情较重(2009年)。

  二、灾害主要特点

总体而言,自然灾害表现为三个“突出”:

一是粮食主产区干旱和低温雪灾突出;二是汶川大地震灾区暴雨洪涝及其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突出;三是黄淮等人口稠密地区强对流天气引发的风雹灾害突出。

2009年我国大江大河总体平稳,但全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气温地区差异大,部分地区降雨(雪)之多、气温之高、旱情之重、风力之强、台风登陆之频多年罕见。

特别是相当一部分灾害发生在粮食主产区、人口稠密区、经济发达区和汶川大地震灾区,给灾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四、灾后的恢复和发展

以汶川地震为例:

大地震造成四川全省3340所学校需要恢复重建。

而到2010年春季开学时,灾区的学生将会全部告别板房校舍,搬进新学校学习。

此外,大地震造成四川全省347.6万户农房受损,城镇住房有31.4万套需重建,141.8万套需维修加固。

截止目前,四川灾区农房重建已建成100.8万户,灾区农房的维修加固已于2008年底基本完成;农房重建到今年年底全部完成。

城镇住房重建任务在2010年5月前全部完成。

    发布会还对社会上有关“地震倒塌建筑存在质量问题”的质疑作出正面回应:

汶川大地震造成四川大量房屋严重破坏甚至倒塌,震后四川省组织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展房屋震害调查,专家最后的结论是:

重灾区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很难抵御此次特大地震的破坏,重灾区房屋的倒塌是不可抗拒的。

如果有确凿证据证明建筑设计和施工确属存在违法问题的,有关职能机构将依法查处。

    震后一年来,四川累计接收社会各界捐赠资金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