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5238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姓名

考号

 

2014年呼伦贝尔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共10页,满分为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请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请将姓名与考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位置上。

4.考试结束,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孱弱(chán)赫然(hè)啜泣(duō)狡黠(xiá)

B.禁锢(gù)骸骨(hái)胚芽(pēi)荣膺(yīng)

C.媲美(pì)缄默(jiān)执拗(ào)镂空(lòu)

D.涟漪(yī)慰藉(jí)阻遏(è)愧怍(zuò)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一枚小小的桃核,经过艺人们的精心雕琢,鸟兽、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B.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世界,优美的景色真是巧夺天工。

D.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参观者叹为观止。

3.古诗文名句默写。

(7分)

⑴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望江南》)

⑵停杯投箸不能食,。

(李白《行路难》)

⑶,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⑷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渺,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这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美景。

⑸《<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和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4.综合性学习。

(9分)

班级开展鲁迅经典作品阅读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活动一:

重温经典

初中三年,我们学习了八篇鲁迅的作品,分别是:

《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孔乙己》。

观察下面四幅插图,选择其中一幅,联系课文描述画面内容。

(50字左右)(3分)

 

⑴我选,这是课文《》中的插图。

(1分)

⑵画面内容:

(2分)

活动二:

再读经典

在活动中,同学们读了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下面是从《五猖会》中节选的内容,读后请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

去罢。

”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⑴选文重点写“我”去看五猖会时的心情,根据全文内容写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分)

变化过程:

①②

③背书后,父亲允许“我”去看五猖会,“我”却并没有大家那样高兴。

④“我”对路上的一切及五猖会的热闹,似乎都觉得没什么大意思。

⑵文章最后一句话是画龙点睛之笔,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活动三:

传承经典

在鲁迅刚刚去世的时候,不少青年学生自发地来到鲁迅墓前,挥泪宣誓:

“先生,没有死;青年,莫彷徨!

花谢,种子在,撒播在青年的心中。

班级要出一期主题为“花谢,种子在”的黑板报,请你也来供稿。

要求:

结合上面列举的八篇作品中的其中一篇,用凝练的语言谈谈鲁迅作品在你心中播下的“种子”。

(2分)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2分)

6.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16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

“臣敢竭股肱②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先主又为诏敕③后主曰: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④治事。

顷之,又领益州牧⑤。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⑥,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⑦国。

【注释】①笃:

(病)重。

②股肱(ɡōnɡ):

股,大腿;肱,手臂。

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

③敕:

告诫。

④开府:

指建立独立的办事机构。

⑤益州牧:

总理益州的治安、民政、军事的最高长官。

⑥新遭大丧:

指刘备刚刚去世。

⑦与:

结交。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⑵以彰其咎彰:

⑶属以后事属:

⑷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咸: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  所欲有甚于生者

B.亮以新遭大丧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C.故五月渡泸       公问其故

D.效忠贞之节           水陆草木之花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

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⑵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⑶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10.乙文中“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这一情节与甲文中的哪句话相对应?

请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分)

11.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至少说出三方面)(3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9分)

说“屏”

“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

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

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

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

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

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

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

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

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

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

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

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

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12.第

段中写母亲背诵“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作用是什么?

(2分)

13.找出第

段中表现屏风特点的语句写在横线上。

(2分)

14.在

段中,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3分)

15.作者对“屏”怀有怎样的感情?

(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

(14分)

大风

莫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

每年夏天,爷爷都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

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了野草,行人的脚压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

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

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

河堤上的绿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很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

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去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快,牲口也爱吃。

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提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

“看我怎么割。

”爷爷示范给我看。

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子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

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

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不知何时,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

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

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

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

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

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

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

”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

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

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

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

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

庄稼慢慢地直起腰。

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

“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

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

”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

”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选自《萌芽》2013年第1期,有删改)

16.莫言说: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3分)

17.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⑴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

(2分)

⑵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

(2分)

18.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结合全文说说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①“爷爷,那是什么?

“风。

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

”说着,他弯下了腰。

②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

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

③“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

”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

”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19.文中画线句子是怎样描写大风来临前的情景的?

请简要分析。

(3分)

20.小说中的“我”具有哪些作用?

(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21~23题。

(7分)

知耻

①所谓“耻”,就是被人所不齿的言论或行为。

孟子说:

“人不可以无耻。

”意思是说人不能不知耻。

春秋时政治家管仲曾提出立国有四大纲,礼、义、廉、耻,“耻”居其一。

孟子与管仲对“耻”的见解,不能不让我们深思知耻的意义。

②对一个人而言,知耻,才能明辨是非,有所为,有所不为。

朱熹说:

“耻便是羞恶之心,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知耻,能保持操守,约束己行;知耻,能反省自身,知错就改。

③“凌风知劲节”。

面对强权,只有知耻,才能保持节操,捍卫尊严。

有羞恶之心的人,在强权面前能威武不屈。

因为知耻,才有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畏;因为知耻,才有了夏明翰“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大义;因为知耻,才有了程砚秋“宁死在枪口下”拒不为日本人演出的气节……他们有铮铮傲骨,为后人敬仰,其根源在于知耻。

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晋代的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当地人将其同南山猛虎、江里蛟龙并称为地方“三害”。

但周处有知耻之心,知道自己被乡里视为祸患,于是痛改前非,奋发图强,后被乡里举荐为官。

因为知耻,周处才能认清自我,弃恶从善,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周处的蜕变,让我们看到了知耻的力量。

⑤对一个国家而言,知耻,才能正视历史,担当责任,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德国在“二战”中给受害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战后的德国开始反省纳粹的罪行。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的一跪,让世界人民看到了德国的悔过态度。

之后对战争全面、深刻的反省和积极的战争赔偿,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因为知耻,德国走出耻辱,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反之,个别国家不知耻,散布荒谬言论,模糊自己侵略的历史,不仅让国家背负正义的谴责,最终还将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⑥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

“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一个人不知耻,什么样的事都能做得出来;一个国家不知耻,无耻之风就会蔓延,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正义可言呢!

由此看来,知耻对于个人、国家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2.阅读第④段,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它能够统率全段的论证内容。

(2分)

23.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

(3分)

四、作文(5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家庭遭遇变故时,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印刻在朱自清的心里;当饱尝漂泊之苦时,故乡甘醇的春酒回味在琦君的心里;一树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化解了心中的焦虑和悲痛,盛开在宗璞的心里;一本镌刻着岁月痕迹的旧书,承载了生活的艰辛与温情,铭记在牛汉的心里……是的,生活中,总有一些情或景难以忘怀,也总有一些人或事让人铭记。

请以“铭记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立意自定;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014年呼伦贝尔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2分)B2.(2分)C

3.

(1)斜晖脉脉水悠悠

(2)拔剑四顾心茫然

(3)伤心秦汉经行处

(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每空1分,错字、添字、漏字均不得分,共7分)

4.(9分)

活动一:

(1)图和所选的课文一致1分。

(2)能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描述,语言通顺,50左右

字即可得2分。

活动二:

(1)①出发前热切盼望(兴奋、高兴)——②父亲让我背书时无奈(厌烦)

(能写出两个变化过程,意近即可得2分)

(2)表现了“我”对父亲的不满,含蓄地批判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以及封建思想礼俗的不合理。

(2分)

活动三:

参考示例1:

鲁迅先生在我心里播下的种子是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

如《故乡》

中对“新的生活”的思考,开拓了我的思想深度,对我具有精神引领作用。

参考示例2:

鲁迅先生在我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鲁迅的文章总让人嚼之不尽,常

读常新。

如他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描写,让我看到动词传神的力量,显示了独特的文字魅力。

(能准确写出“种子”的内涵1分,举例恰当、语言连贯1分)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一)(4分)

5.“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

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分)

6.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

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意近即可)(2分)

(二)(16分)

7.(4分)

(1)卑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彰:

表明、显扬

(3)属:

嘱托(4)咸:

全、都

8.(2分)D

9.(6分,每题2分)

(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2)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

或:

希望陛下把讨伐逆贼兴复汉室的重任交给我。

(3)你和丞相一起管理国事,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他。

10.(1分)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3分)示例:

①他对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心存感激,可见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②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仍一如既往,可见其忠心耿耿;

③从平定南方后,意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中,看到他既有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可见其雄才大略;

④向后主请求“讨贼兴复之效”时,可见其忠贞死节之心;

⑤向后主“进尽忠言”时,作为人臣下属的殷殷之心如现,作为“相父”谆谆告诫之情尽袒;

遣使聘吴,因结和亲,又见其审时度势、足智多谋。

……

(能结合文意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说出三点即可得3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9分)

12.①引出说明对象。

②使文章具有诗意和韵味。

③引发作者的向往之情。

(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13.(2分)“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到神秘作用”或“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14.(每点1分,3分)

①在室内外安置屏风的作用(其中有实用性的,也有艺术性的);

②从建筑材料和装饰的华丽角度划分出的屏风种类;

③屏风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15.喜爱、向往和赞赏之情。

(意近即可得2分)

(二)(14分)

16.(3分)“我”和爷爷一起去割草,遭遇大风,爷爷与大风顽强搏斗。

17.(2分)

(1)形象地写出了爷爷的歌声低沉有力、节奏缓慢的特点。

(2分)

(2)写出了风之大,表现了祖孙俩敢于面对大风的勇气。

18.(2分)爷爷是一个坦然镇定、刚强坚毅的人。

19.(3分)①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了大风来临前自然界的反应;

②通过富于变化的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风势渐渐变大;

③用词准确生动,富于变化。

(说出①②或①③即可得3分;说出①得2分;说出②或③得1分。

如从另外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0.(2分)①“我”是线索人物,以“我”的口吻讲故事,增强真实感。

②通过“我”在大风来临前后的言行衬托爷爷的形象。

③表现祖孙情深,爷爷对“我”关心疼爱,“我”对爷爷敬爱依赖。

(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两点必须包含①)

(三)(7分)

21.(2分)知耻对于个人、国家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2.(2分)示例:

面对所犯错误,只有知耻,才能改过自新,走向正途。

23.(3分)①首先提出“对一个国家而言,知耻,才能正视历史,担当责任,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观点。

(1分)

②然后举出德国知耻而赢得国际社会认可和尊重的事例,从正面进行论证;又举出个别国家由于不知耻而让国家背负正义谴责的事例,从反面进行论证。

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知耻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

(2分)

四、作文(50分)

评分标准

一类卷:

50~45分,基准分为47分。

主旨突出,文情并茂。

二类卷:

44~39分,基准分为42分。

主旨明确,语言流畅。

三类卷:

38~32分,基准分为35分。

主旨较明确,语言基本通顺,病句少。

四类卷:

31~25分,基准分为28分。

主旨不明确,表达不清楚。

其余25分以下,严重偏离题意,内容不健康,未完成写作,字数严重不足,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等。

基准分为20分并酌情赋分。

【评分说明】①评分程序:

整体把握,初定类别,按基准分上下浮动。

②以下5项有一项突出者即可按相应等次的基准分向上浮动:

A.感情真挚B.立意新颖C.构思巧妙

D.语言富有个性E.字迹美观,卷面整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