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观察与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47863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观察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幼儿园观察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幼儿园观察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幼儿园观察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幼儿园观察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观察与反思.docx

《幼儿园观察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观察与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观察与反思.docx

幼儿园观察与反思

幼儿园观察与反思

第1篇幼儿园观察与反思在教育过程中,经常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方法。

表扬即对幼儿的长处和优点进行赞美。

表扬决非吹捧、夸张和投其所好,而是实事求是、诚心诚意,以达到进一步激发和调动积极性的目的。

批评则是对幼儿的

第1篇幼儿园观察与反思

在教育过程中,经常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方法。

表扬即对幼儿的长处和优点进行赞美。

表扬决非吹捧、夸张和投其所好,而是实事求是、诚心诚意,以达到进一步激发和调动积极性的目的。

批评则是对幼儿的缺点和错误的分析和否定的过程,批评决不是讽刺挖苦,抓辫子扣帽子、打击报复,而是善意、公正地帮助幼儿认识和纠正错误,接受教训,增强生机和活动。

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因人因时正确运用如上表扬和批评的形式,可以使幼儿提高认识水平,强化良好的活动动机,激发积极的精神情感,促进能力的形式和发展,增强上进心和责任感。

表扬和批评巧妙的结合起来,以表扬为主,适当的批评为辅,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一、适时地运用表扬和批评所谓适时,就是要抓住理想的教育时机,及时地给予表扬和批评,力求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是要善于发现时机。

比如对于平时就多动调皮的幼儿,就要在日常行为表现中发现他的闪光点,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

二是要善于选择时机。

比如在幼儿情绪激动哭闹的时候,跟他说道理自然远不如待其情绪稳定后进行教育引导的效果好。

三是要善于创造教育契机。

比如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有针对性地教育,启发幼儿扬长避短,有意为某些不足的幼儿创造行动体验的机会,并给予表扬和鼓励,达到教育幼儿的真正目的。

二、适度地运用表扬和批评“凡事有个度”。

可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度”的意识。

有些家长和老师,孩子表现好就给予了带有极大夸张意味的表扬:

“你真行!

太了不起了!

”“你太棒了,谁也比不上你!

”……诸如此类表扬容易使孩子“飘飘然、昏昏然”,盲目自大,惟我独尊,时间一长,就听不得半句批评的话,这样的表扬就适得其反了。

因此,我们应该强化表扬和批评这个“度”的意识。

(1)分寸适度。

一切从幼儿的客观实际出发。

表扬,不是言过其实的乱吹捧。

对孩子言过其实的表扬,会使孩子形成不切实际的自我认识,一旦这种认识与现实生活中他人恰当的评价发生冲突,幼儿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

批评,也是善意的,不是呵斥和恐吓,更不应把后果严重化,断定一个幼儿可怕的未来,比如说他是长大没有出息等。

无论表扬还是批评,都得把握好分寸,别忘了,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无知而渴知的幼儿。

(2)频率适度。

表扬和批评,都不是多多益善,关键是恰到好处,二者结合运用,针对具体对象适时的调适,绝不能凭个人的情绪因素把孩子定格了,更不能对自己喜欢的孩子,就毫无休止的表扬,对自己不喜欢的孩子就一味的批评,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

(3)语言适度。

语言不仅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同时还要注意到幼儿的认知和兴趣特点,力求形象、生动,批评的语言要富于亲切感,具有激励性、启发性,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能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

三、适法地运用表扬和批评在对幼儿进行表扬和批评时候,要强调方法在具体情况中要力求做到用之有方,行之有效。

(1)表扬和批评并重互为调节。

立足于深层次的爱,从事实出发,是非分明地给予适当的表扬和批评,使二者互为调节,互促互动,这才是科学的方法。

(2)表扬和批评要因人因事而异。

孩子有近似的共性特点,也有和不相同的个性特点,对他们运用表扬和批评是既要注意某些共性特点,也不可忽视个性特点,因人因事不同,就应进行不同的表扬和批评,在运用时,仔细斟酌,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表扬和批评要选择相宜的环境。

如有的宜在集体面前进行,有的宜在个别谈话中体现,有的可在游戏、劳动、参观等活动中渗透,有意识地启发,使教育者的表扬或批评隐含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要努力争取家长的配合。

绝大多数家长对宝贝们都是滥用表扬,也有少数家长把孩子捧惯得“无法无天”了,就一反常态地跳到滥用批评的极端。

这种家庭教育既有碍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也会给幼儿老师带来矫正的极大困难。

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平时的家园联系等渠道,努力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只有使家园教育共同配合,才会有理想的教育效果。

表扬可以使孩子心情愉悦,信心倍增,批评可以让孩子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

表扬和批评巧妙的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但要以表扬激励为主,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婉转含蓄,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体现了“热爱孩子、尊重孩子“,才会让孩子们在教育的海洋里激情无限!

第2篇幼儿园观察与反思

活动开始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形式,通过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谈谈,自己在寒冷的冬天是怎么让身体暖和的。

在这一环节主要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说,这样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给幼儿创造了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环境。

接下来我进行了第二环节,我创设了故事情境,出示了一只大恐龙(挂图),请幼儿们为恐龙想想办法,让他身体暖和起来,孩子们纷纷争着抢着为大恐龙出主意,有的说拿衣服给他穿,有的说帮他穿上鞋子,围上围巾,有的说帮他带上手套,帽子等等。

在这一环节中,我还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紧接着是活动的第三环节。

这个环节主要是借助故事,来帮助大恐龙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让大恐龙的身体暖和起来。

在幼儿听完一遍后,我就提出了问题,这时候我觉得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许多幼儿们还都沉浸于观看挂图上的内容,都还没有反应过来,我灵机一动,再次分段来听故事,并听完后提出问题,这一下小朋友就能够回答上来了。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个活动的目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只是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孩子们课堂发言积极,但是有小部分孩子只听不发表意见,回答不够积极。

有的孩子没有举手发言的习惯,活动中会抢着答。

今后的活动中,我想要多培养孩子的课堂回答习惯,这样才有助于整体幼儿的发展。

第3篇幼儿园观察与反思

在《歌声与微笑》活动中,我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互送微笑,大部分孩子找到了自我的好朋友相互赠送着微笑。

有小朋友说:

“我把微笑送给你让你欢乐!

”还有个异常善于交往的孩子找到了听课教师,微笑着说:

“教师我喜欢你,祝你欢乐!

”一个小女孩走到一位教师的身边,微笑着说:

“教师,你教我唱歌比赛得了三等奖,所以我要把微笑送给你。

”……

从此次活动中能够发现:

情感交流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音乐又能给人欢乐和一种美的享受。

让孩子们在优美、富有节奏的《歌声与微笑》的音乐声中互送微笑,体现了“情感与音乐”的交融,使活动在简便、愉快、温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微笑的完美和所蕴涵的力量。

这次突发事件,使我悟出一个道理:

同情心离孩子们已经越来越远了,孩子们被大人的爱包得水泄不通,不懂得怎样去同情、关心别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在生活中也缺乏谦让、友爱、团结的精神,常常为了玩具你争我夺,不会谦让。

可孩子们总会长大,总会离开父母筑造的窝,他们要生存,不仅仅靠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同情、关爱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作为幼儿教师,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幼儿教育目标之一,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把握教育的契机,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第4篇幼儿园观察与反思

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主题是“有用的调味品”。

幼儿兴致很高,纷纷选择食物加入调味品,然后品尝自己调制的食物。

教师随之与幼儿进行交流。

师:

你加了什么调味品?

吃起来怎么样?

甲:

我在西红柿里放糖了,好甜!

师:

是呀,放了糖更好吃了!

乙:

我放了沙拉酱,真好吃!

师:

是呀,调味品真好!

(许多幼儿说自己放的调味品好吃,教师都积极回应,给予充分肯定。

丙(小声地):

不好吃的,好酸!

(几个幼儿也接连应声说自己的调味品不好吃,“好成”、“好辣”……教师看看他们,没有任何反应,顾左右而言他。

师:

我们再尝尝别的调味品吧

(幼儿再次操作。

从教师与幼儿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幼儿的言语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

对一些幼儿的言语积极反馈,而对另一些幼儿的言语却充耳不闻。

是没有听见吗?

带着疑问,我仔细看了教案,顿时明白了。

原来活动目标的第一条是“让幼儿感受到调味品能让食物变得好吃”。

看来是这个“指挥棒”在起作用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教师念念不忘活动目标,以目标的达成为最终目的,因而在活动实施中尽量避免节外生枝,极力促使幼儿直奔目标。

那么,这些“逆耳”的言语真的有悖于目标吗?

未必!

调味品能让食物好吃,不假,但有前提:

调味品必须使用得当。

那些“逆耳”的言语给出的信息是:

调味品如果使用不恰当,食物就不好吃。

这不正是从另一个角度对目标的探索吗!

为什么教师听着觉得不顺耳呢?

因为教师片面追求目标的实现,没有准确地理解与把握目标的内涵,因而把这些有价值的言语看作背离活动目标的、没有价值的、不和谐的音符。

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教师往往会积极回应顺耳的言语,而对逆耳的言语听而不闻,甚至表示不满。

无怪乎有人说,“在教育活动中,儿童很多时候在附和老师。

老师希望他们说什么,他们就努力说什么,以求得到权威的认可。

教师听不见的病根在哪里?

就在于片面追求目标,只见目标、不见幼儿,急于寻求符合标准的答案,千方百计牵着幼儿顺应目标。

这导致“预设”与“生成”势如水火,活动中闪现的生成“火花”也被无情地扑灭。

提倡目标意识有其积极意义,但把握不好也有一些负面作用,如一切围着目标转,过分追求目标达成等。

那么,要不要关注目标呢?

回答是肯定的,但决不能片面地理解。

一不能死扣目标。

既定目标终究是预设的,还需在活动中检验。

检验的依据就是幼儿的反应。

教师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及时修订目标顺应幼儿,而不是强求幼儿符合目标。

二不能目标在前,幼儿在后。

教师不能片面以目标的达成为“终点”,而应该“幼儿在前,目标在后”。

也就是说,目标要来自幼儿,追随幼儿,顺应幼儿。

三不能片面评价活动的成败。

评价是杠杆,起导向作用。

目前,对活动的评价往往以目标是否达成为基点,以成败论英雄,这导致教师唯目标是从。

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评价取向,关注教师对活动的组织和把握,对活动中“生成”价值的捕捉和利用,以及对幼儿行为的引导与反馈。

第5篇幼儿园观察与反思

这堂课我觉得幼儿做得很不错,关键成功的地方在于两点:

开始部分以小朋友们自己将接触的事物引入,幼儿对此兴趣很高;对于细节处我作了很好的准备:

首先是孩子活动的组织,要点和关键的地方我作了强调:

比如蘸色的要求,合作的要求等等,我考虑到孩子可能会抢,对此也作了说明强调,同时准备工作也比较充分,我事先自己试了试就发现了很多问题,蘸色的颜料水分很多,水就在纸上流来流去,搞得一塌糊涂,我就比较注意,调色时保持水分较少,颜色较浓,还教给幼儿蘸好后在碗口刮一下,这样印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成功.我们的纸吸水性差,因此不能小看这点小小的改变,如果水一多肯定是搞得很脏,孩子没了兴趣就有可能没心思,弄得一团糟,另外我在自己尝试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蔬菜的横切面是圆形的,但是都是类似的形状也不好看,我发现花菜蘸了颜料后印出来的是星星点点的,效果非常好,另外还有纸团,但是发现纸团容易烂掉,不太适合,我就去掉了纸团,由于材料的提供也比较有目的。

因此幼儿的活动非常顺利,虽然是第一次跟颜料打交道,但是每组上都干干净净的,孩子的衣物等等也保持得较干净,作品也完成得不错,看来同样是一样的设计,有的小细节不注意可能也会带来大问题,有句话说"勿因恶小而为之,勿因善小而不为",看来做人是如此,上课也是如此,记得曾在教研活动中将好课比作珍珠,我想假如珍珠当中镶了一到两粒劣珠,胡乱穿起,那这串项链的.质地绝对是大打了折,我们上课要对每粒珍珠基本都要有个数,要有自己的眼光和思考,不能拿着人家的教案,想都不想就用了.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进入三年级阶段,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参与度也与日俱增.具体体现在朗读训练中,以前总是由学生读,教师加以点评.现在学生在正确把握与理解课文的前提下,对于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表达课文的思想内容已经有了一定自己的体会.我将这篇文章看作是增加学生自信心,提高表达能力,进一步激励学生自我欣赏,并自我改进的一个好机会.

具体操作方法是:

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组内自行决定分工.基本上由三个角色(小稻秧,杂查,喷雾剂大夫)一个旁白组成.而且每人的"工作量"也基本均衡.不会在小组合作中出现"无所事事"或是"包打天下"的人出现.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每个人都尽力想把自己的角色演好,真正把时间都用到了读书中去,不像以往那样往往在分工或一些琐事上花费很多时间,而真正用来读书的却只有一小部分.

在大组交流过程中,由于有了充分准备,而且每个小组成员在读时也已经互相提过意见,所以当在全班范围交流时,基本上起来表演的学生水平都比以往个人独立发言时高.在此基础上,我先要求同学说说他们的切身感受,可以是围绕说说自己觉得成功的地方,也可以说说自己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是评论他人的,要求说一条缺点之前必须先说一条优点.这样就有效地组织他们仔细倾听,实事求是地分析,并且取长补短的作风.

总的来说,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活泼,真实"的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发言水平,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一个重要保证.由此可以带来一系列的"副产品".如陈怡雯在日记中说道"听卢云清嗓子变调是一种享受,是那么有趣而又夸张,却又把'喷雾剂大夫'给演活了.还组织意犹未尽的同学写了一篇童话"续集"——《小稻秧再次历险》来写写小稻秧后来在生长过程中再次遇到的危险和困难,让学生模仿与积累语言,其中不乏佳作.

第6篇幼儿园观察与反思

案例

(出示4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师:

添一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应怎样摆?

学生思索片刻后,尝试操作。

教师走进学生中欣赏、倾听、个别指导。

师:

好多同学都尝试着不同的摆放,这种探索精神非常棒。

有谁愿意先来介绍一下你的智慧成果?

其他同学注意边听边摆放,以验证其正确否。

生1:

我是这样摆的,在前面这个正方体右边添一个。

(边说边演示)

生2:

我有不同摆法,我把这个正方体添在后面那排第一个的背后。

生3:

我添在前面那个的'前面也可以的。

生4:

在后面那排第二个后面也可以加这个正方体。

……

师:

噢!

原来有那么多种摆法啊!

你们能尝试着找到一个如何摆放的规律吗?

生1:

我发现在它的前面或后面对齐着放就可以了。

……

师;要使它从前面看形状不变,只要在前面或后面对齐着放一个就可以了。

那猜猜看,如果要从上面看形状不变,该怎样摆?

生1:

可以在上面或下面对齐着放。

生2:

下面不好放的。

(众笑)

师:

那就只能在上面放,是吗?

不妨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个猜想。

学生开始摆放验证。

反思

空间观念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感知基础上的、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这种理解和把握,以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为基础,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等活动,在空间与平面之间往复铺排。

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把直接操作的体验作为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和重要途径,把操作、观察与想象、判断甚至推理有机结合。

第一次操作的一开始也许是盲目的,也可能以失败告终,但是,当往复几次摸索了一些门道之后,操作起来容易多了。

接着又让学生发现规律进行归纳,进而猜想探索“从上面看形状不变的摆法”。

这里既培养了归纳能力保护了学生的猜想,又遵循猜想验证的逻辑,注意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

另外课堂中,教师也注意了让学生把对同伴想法的倾听与亲身实践结合起来,跟上步伐,作验证。

因为只倾听是不够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不盲目,才能真正改正完善自己的想法,才能增加属于自己的体验。

第7篇幼儿园观察与反思

为固体胶而争吵

“送货员”游戏中的“货物牌”是将吸管粘在塑封图片后面而制成的。

游戏玩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发现很多“货物牌”上的吸管脱落了。

大家议论开了:

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吸管粘住呢?

幼儿a:

“可以用固体胶把它粘住。

幼儿b:

“固体胶粘不牢的!

我试过了,过一会儿又会掉下来的。

幼儿c建议说:

“可以用双面胶!

幼儿a有点不高兴:

“固体胶可以的,你们说的不对!

三个人开始为“什么东西可以把吸管粘住”而争吵。

幼儿的争吵焦点是:

什么东西可以把吸管粘在塑料片上,用固体胶行不行?

幼儿a坚持可以使用固体胶,因为固体胶是幼儿在幼儿园一直甚至是“唯一”使用的粘贴工具,当幼儿需要粘贴东西时,会很自然地想到使用固体胶。

对于反对使用固体胶的幼儿b,我了解到他有使用固体胶粘贴塑料的直接经验,经验告诉他,使用固体胶不会成功。

当问及幼儿c“为什么使用双面胶”时,他的回答是“看到爸爸用过”,他只是依靠间接经验来猜测的。

幼儿的观点分别反映出:

认为固体胶是“万能”的;对其他材料的粘贴经验较少;知道一些其他粘贴工具,但没有使用过。

此时,我可以直接告诉幼儿用什么材料粘住塑料片比较合适,但是考虑到能吸引幼儿的兴趣,我决定让他们亲自动手试一试,比较哪种“胶”能够粘住吸管和塑料片,以此获得直接经验,让幼儿的问题成为探究活动的起点。

把个别幼儿的问题变为大家讨论的问题

三个幼儿的经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我把他们的问题带到了集体中,我给大家提了两个问题:

你认为用什么材料可以把吸管粘在塑料片上(多选)?

你认为哪一种材料粘得最牢?

讨论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固体胶、双面胶、热胶枪、透明胶可以粘贴塑料片,而且大家对热胶枪的黏性和牢固度比较认可。

讨论中孩子们提出了透明胶和热胶枪。

虽然孩子们并没有使用过热胶枪,但是他们曾经看到老师在教室里使用过,而且是粘体积较大的物品,所以他们想当然地认为热胶枪是最厉害的。

为此,我和孩子们一起商量,如何证明哪一种工具最具黏性。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亲自实验一次,我们决定分三步来做:

第一步“粘贴操作”,请持不同观点的孩子分别使用不同工具,将吸管粘在塑封图片背后。

第二步“验证”,请2~3名孩子做“公证员”,检验操作的结果。

第三步“得出结论”,请孩子观察用不同工具粘贴的塑料牌,表述结论。

实验反映

固体胶:

“一点也不牢。

”“马上就掉了。

”“干了就粘不住了。

”“粘住了,但是只要拿起货物牌就马上掉下来了。

双面胶:

“能粘住一点点。

”“把货物牌拿起来就坏了。

”“轻轻一碰就会掉的。

透明胶:

“全包住了。

”“很牢。

热胶枪:

“很牢。

探究需要孩子们自己动手,体验过程、操作工具、观察材料变化、表述结论等。

这些环节都是教师不可替代的,探究的过程就是幼儿亲历寻找答案的过程。

过程中幼儿分成了四组,按自己的观点选择认为粘得最牢的工具进行尝试。

这让幼儿有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在此过程中强化正确的观点,继而形成新的经验。

反思

◆鼓励幼儿交流和讨论

当发现几个幼儿为了固体胶争吵时,引导他们亲自“找答案”,得出问题的结论。

为此,我把个别幼儿的问题让大家一起来讨论。

三个好处:

第一,幼儿有机会确认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讨论开始后,幼儿就会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思考这个问题,直至有一个“答案”。

这个答案可能是个理由充分的观点,也可能是个假设或猜想。

重要的是,讨论让每个幼儿有机会思考和梳理有关“粘贴”的问题。

第二,幼儿有机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扩展自己的思考。

当幼儿有了自己的观点后,别人的想法就是对自己观点的支持、补充或反驳。

这样的碰撞能让幼儿审视自己的观点,并且扩展思考。

比如,一个没有使用双面胶经验的幼儿,听到别人说起双面胶时可能会有兴趣了解双面胶是如何使用的。

第三,对于教师来说,幼儿的讨论能够让教师知道他们对哪些粘贴工具有了解,这些了解是直接的、正确的认识还是间接的经验,或者是有错误的。

这样能让教师了解多数幼儿关于“粘贴”的经验水平,帮助教师设计“如何支持他们寻找答案”。

◆让幼儿亲自验证结论

集体讨论产生了四种不同的结论,如果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那幼儿对“如何把吸管粘牢”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讨论层面。

我想传递这种精神,所以在得出有争议的.结论后,我让幼儿尝试做小实验,并和他们共同商量和确定实验方案,这样做的好处是激发幼儿寻找答案的主动性,让幼儿自己设想怎么来验证结论,我则在幼儿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以让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他们直接获得的感受与原先坚持的想法进行了碰撞,当实验结果与想法一致时,幼儿对粘贴塑料的认识得到了强化和巩固,提升了经验;当实验结果与想法不一致时,便打破了幼儿原有的经验,他们会继续在实验中观察,直到获得正确的答案,这是产生新的认识和经验的过程。

◆探究重在“跟”着幼儿

探究活动可以不是教师刻意设计的,它可以是在幼儿游戏、讨论、做事中自然发生的。

因为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探究外部世界是他们的需要。

幼儿的问题随时都会产生,探究是满足幼儿好奇心的好办法之一。

科学探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幼儿亲身体验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是属于幼儿自己的——从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想要知道答案的问题开始,让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类似于头脑风暴似的讨论,幼儿亲自动手、亲眼观察,围绕问题展开行动。

要形成这样的探究,教师必须“蹲下来”倾听幼儿的声音、观察幼儿的行动。

教师了解了幼儿的想法,才能想办法根据他们的需求准备材料及进行知识储备。

教师要做的是和幼儿一起寻求答案,而不是告诉或教授幼儿答案。

我们经常会说让幼儿成为探究的主人,但这不代表让幼儿任意地玩、随意地探究,教师要有步骤地引导幼儿探究,成为幼儿探究的支持力量。

当幼儿产生了想要探究的问题时,教师所要做的是“跟”着幼儿,将他们的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第8篇幼儿园观察与反思

快要临近六?

一儿童节了,为了帮孩子们编排好看的舞蹈,我借了很多有关儿童舞蹈的vcd回班挑选。

在看的过程中,很多孩子都跑过来观看,充满了好奇。

当我放到踢踏舞的vcd时,唐鼎盛说:

“这是踢踏舞,我妈妈带我看过这个表演的,就是用脚在地下敲。

”说着就跺起脚来。

其他孩子都笑了起来,表现欲望强的孩子边笑就边跟着跳起来。

教室的地板是木头的,被他们的小脚敲的咚咚响,他们非常快乐,有些能力强的孩子已经开始跟着电视上的小朋友学起来了。

我看他们这么有兴趣就随口问道:

“你们想不想跳踢踏舞?

”得到的回答是一致的。

于是我和班里的丁老师就决定给孩子们编一个踢踏舞用于六?

一节表演。

在排舞之前,要先让孩子们有所感受,所以我选择了一首孩子们曾经学过的一个打击乐活动的音乐做为这个韵律活动的音乐。

这首曲子节奏感非常强,四段乐曲节奏分明,在上打击乐课的时候,孩子们就对这首乐曲非常感兴趣,一听到音乐立刻就要拍手打节奏。

有了这个前期的经验准备,让孩子们听着熟悉的音乐跳出这些节奏,我想这对孩子们来说应该不会太难。

这个活动的三个目标我在课里是这样完成的。

第二个目标在活动过程中的第三个大环节中完成,欣赏踢踏舞片段和看小脚先生表演,可以让孩子们感受踢踏舞幽默、诙谐、极富表现力的艺术魅力。

第一个目标在第四个大环节中完成,用分段学习的方法,让孩子初步学会用全脚、脚掌、脚跟等部位打击地面的要领,并跟随音乐进行舞蹈。

第三个目标在第五个大环节的最后一部分完成,请孩子选择一位同伴共同进行舞蹈,体验与同伴共同舞蹈的快乐。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在第四个大环节中做了一些调整。

原来的设计是请孩子从第一段开始创编动作,然后集体学习,学会了再创编第二段动作,继续学习,一直到第四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