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4440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辞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修辞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修辞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修辞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修辞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辞学.docx

《修辞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辞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修辞学.docx

修辞学

修辞学

2、有人说“修辞的基本原则是语境”你认为对吗?

为什么?

1、语境赋予修辞以确切的含义:

(1)语境可以确定变化了的语言的含义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水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夏衍《包身工》)

(2)语境可以赋予特定的具体语言以感情色彩。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鲁迅《孔乙己》)

(3)语境可以排除歧义;“她在输血”,有三种含义:

A、B、C她体质很差,现在在输血。

她是B型血,为了抢救一个病人,她在输血。

张医生现在没有空,她在输血。

(4)语境可以揭示文外之意,使文章造成曲笔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2、语境决定修辞同义手段的选择和运用

(1)修辞同义手段的选择和运用,由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决定。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推”’和“敲”。

鲁迅说: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2)不同的交际对象往往决定发话者不同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一个地位所要求的规范的总和。

英王维多利亚的故事:

女王、维多利亚、妻子。

3、利用不同语境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1、社会和时代

话语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发送的,时空因素能够给话语意义的理解提供一定的语义指向。

“你放着吧,我来摆.”“你放着吧,我来拿.”《祝福》

2、题旨情境:

在写作中如何遣词造句,如何组段成篇,如何修辞,都必须根据文章所表达的具体情境,因人,因事,因景而定。

如古代诗人任翻,在浙江台州一寺院游览,

“前村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诗中的“一”早已被人改成了“半”字。

任翻连称“台州有贤人。

”如鲁迅《药》有段华大妈和华老栓的对话:

“得了么?

”“得了。

3、对象A、交际对象(听话者)

“您今年高寿?

”“盐”、“食盐”、“氯化钠”

B、谈话所涉及的对象

凤姐“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堆笑,下头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李纨是“第一个善德人”;迎春是“二木头”;

4、场合

场合是指一定的时间、地点中,具有某种特点的人相互交际的具体状况,除了时间地点外,它还与交际的目的、范围、对象、方式有关。

如周总理出访朝鲜,就把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比作鸭绿江水长流不断;

出访尼泊尔,就把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比作喜马拉雅山巍然永存。

3、举例说明为什么说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例子来源)

一、表现在词语的运用上

1、运用新鲜、创新的词语:

某些有关概念、思想的表述,不一定能找到常用的恰当词语,这时往往需要采用新鲜的说法。

创新是语言发展的表现。

词语:

热门、国脚、倒爷、

老外、后发制人、豆腐渣工程、

卖点(卖场)、伊妹儿、擦边球

2、运用灵活多样的词语:

创新的方式以“辞格”的形式固定下来。

一旦交际可以依照格式进行。

仿照现成词语临时新造一个词语就是如此。

例如:

家庭妇男法盲

一箭三雕后进(生)

妻管炎网虫

2、在句子的表达上

1、句式的选择是和内容、创意紧密地联系着的。

喝“明天”的牛奶吃“明天”的面包

  生产日期,你和谁逗着玩?

请分析创意和表达效果?

2、可以采用某种具有表现力的特殊手段,提高表达的效果。

 ①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旅行(主题)

    希望有关部门舍繁就简,多办实事,加快住宅建设步伐(副题)

    (1980年9月19日《文汇报》)

 ②《泪洒新加坡魂断罗马路》

“人生仿如表上的指针偶尔分离,但始终有相逢的一刻”(雅确表广告)则属于语言修辞比喻辞格中的明喻。

举例说明词语锤炼的要求和方法:

2、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

1、准确朴实:

名称、用语要准确。

在政治性活动中:

“中国政府代表团”  “中央政府代表团”

文艺作品:

“我是一个孤儿倒好!

我不能算孤儿,我是你们的一个弃儿!

2、简洁有力:

要求遣词用字不要烦冗拖沓,做到俭约而有分量。

他从汤河上的家乡起身的时候,根本没预备住店的钱。

他想:

走到哪里黑了,什么地方不能随便滚一夜呢?

(柳青《梁生宝买稻种》)

选用引人入胜和发人深思的词语。

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

鲁迅的作品惜墨如金,但字字玑珠,耐人咀嚼。

例如《故乡》中的一段: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好,只是说:

“阿!

闰土哥,——你来了?

……”

文章题目、新闻标题受字数限制,在简洁有力方面要求很高。

(1)哭泣的原始森林(《文摘报》)

(2)残疾人不是残废人(《北京电视台》)

(5)南京一律师盲目追求知名度 贪官“包装”竟成廉洁干部(《报刊文摘》)

3、新鲜活泼:

新闻语言,尤其是标题,特别重视词语的新鲜活泼,因为这样才能吸引读者。

例如:

(1)打它个“短、平、快”——发展对外劳务承包业的探讨(《人民日报》)

(2)昌平县对76个亏损企业亮“黄牌”(《北京日报》)

(4)中关村大学生创业风起浪涌 盖茨神话要出北京版(《北京青年报》)

(7)唐国强洗心革面做“雍正”(《北京晚报》)

文艺语言选择富于变化的修辞手段。

例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4、生动形象

心理学认为形象生动的词语可以唤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对客观事物获得真切的感受。

古典诗词艺术魅力“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其中的“闹”字确实好:

鲜花怒放,蜂飞蝶舞……

一切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的联想和想象都会被调动起来,用以丰富诗的意境。

清末文论家王国维赞叹说: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

”(《人间词话》)

三、词语锤炼与运用的几种方法

1、精心挑选:

选出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

①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

因为我以为(知道)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鲁迅《风筝》)②另一位先生听得厌烦。

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扔(掷)到街心,睁大了眼睛说……(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对动词的选用:

在语言运用中选择含义适切的词语,对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增强语言表现力有极大的作用。

例如:

③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在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

2、修饰点染

句子中的某些词语,一经修饰点染,就会增加信息含量,富于感情色彩。

文艺作品中不难见到,在新闻报道以及其他作品中也常常运用。

例如:

悲剧制造者的悲剧 夏斐生母自缢身亡(《人民日报》)

一些名词性词语加上某些修饰语,常常会表现出对象的特点,例如:

“故事爷爷”“英语奶奶“超出组合习惯的词语

例如:

马列主义老太太奶油小生高价姑娘超生游击队

胡子工程豆腐渣工程拉锁马路

修饰成分和被修饰成分不和谐、不协调,具有讽刺、戏谑、批评的独特效果。

带有感受

①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他急忙回转身去,那秀才便拿了一支大竹杠站在他面前。

(鲁迅《阿Q正传》)②潘月亭——一块庞然大物裹着一身绸缎。

(曹禺《日出》)

3、巧妙配合

(1)同义相别:

她从外屋转到里屋,又从里屋走到外屋,东摸摸,西碰碰,看看玻璃窗,瞧瞧门扇。

(2)反义相对:

在上下文中利用反义词语的相互对峙形成照应。

例如:

①我很丑,可我很温柔。

②我不美丽,但我挺拔——重残人“助残日”出书回报社会(标题北京晚报)③“女儿村”有了男子汉(标题文摘报)

(3)同音相谐:

利用谐音构成词语之间的相互配合。

例如:

李三:

改良!

改良!

越改越凉,冰凉!

(老舍《茶馆》)品味品位(标题老醋)

(4)同素相配

先面试后口试如今幼儿也够累(标题文摘报)让英雄流血不流泪(标题北京晚报)

(5)同词复现:

采用同一个词重复出现来照应,这种配合,既是词形上的,也是词义上的。

①虽然在寨子上种地远了许多,但劳动不曾停止过一天,因为手一停止,嘴巴竟跟着停止。

(柳青《一个女英雄》)②从今天起“下岗”一词“下岗”了(北京晚报)

③钟声胡同为何传来神秘钟声(北京晚报)

4、举例说明倒装句的主要类型及其修辞效果。

所谓倒装句,是指对单句中某些成分或偏正关系的复句中的分句不按常理的次序排列,把通常的排列次序颠倒过来。

1、主谓倒置

灭了,风中的蜡;僵了,井底的蛙;倒了,泥塑的菩萨。

《郭小川诗选》

去吧,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鲁迅《野草》)

主谓倒置的修辞效果:

(1)突出强调谓语。

例如: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国际歌》)

(2)可以更好地抒发感情。

例如:

多么好,祖国!

多么好,生活!

多么好,青春!

(3)可以如实地描写出说话时急促的心情。

蘩漪哦,不只我,还有人呢。

(向饭厅走)出来呀,你!

(4)可使诗歌韵节匀称,和谐自然,具有音乐美。

多么幸运啊,我家乡的小河,千里迢迢来此汇合,假如我是粒水珠,愿永远在大海里欢歌。

2、宾语前置

(1)整个宾语在主语前的。

例如: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

我实在欢喜得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2)补说和突出事物数量。

例如:

她买了文竹(三盆)海棠(两盆)。

革命军在四号公路沿线多次袭击越寇,┅┅击毁军车(五辆),缴获各种武器(一百多件)。

(3)为了押韵,有时也使用定语后置。

例如: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4、3、状语挪位

(1)状语前置。

[偏]我来的不是时候。

[在这些日子里],一个伟大的灵魂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这就是雷锋这个普通战士的灵魂。

(魏巍《路标》)

(2)状语后置。

例如:

我漫步着,漫步着,[在这少有的寂寞里]。

春天去了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3)有的形容词状语作定语。

例如:

(极快)的他想出了道理来:

炮声是由南边来的。

(老舍《骆驼祥子》)

(迷迷糊糊)的他拉了几个买卖。

(老舍《骆驼祥子》)

(4)处所状语后置。

例如:

汽车飞奔在群山中。

5、偏正句倒装

为了强调偏句,使之倒装于正句之后,这就叫做偏正倒装。

例如:

我不久就离开了母亲,因为我要读书。

(朱德《母亲的回忆》)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鲁迅《藤野先生》)

5、举例说明婉曲和反语的区别。

(一)什么是婉曲

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辞格叫婉曲。

有时也把它叫作委婉或婉言。

照部队规定,当战士的是不准谈“个人问题”的。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

“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二)婉曲的分类

1、婉言:

不直说而用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代替。

十九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

天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时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2、曲语:

给人以暗示的。

例如:

那时人说:

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但这大约是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

(三)婉曲的表达特点

1、婉曲不能从字面上去解释,而要从话的外面去联想。

2、婉曲可以增加语言的幽默感。

3、婉曲可以表达出内心的伤感。

4、婉曲可以起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一)什么是反语

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修辞方式叫反语,也就是人们平常说的说反话。

(二)反语的分类

1、以正作反。

例如: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2、以反作正的。

例如:

小陶气愤地说:

“这些死人!

只管看着干什么,还不把你们的雨衣扔过来。

”大妈(板着面孔,由屋中出来)二春,我问你,你找他干吗?

放着正经事不干,乱跑什么?

这些日子,你简直东一头西一头地像掐了脑袋的苍蝇一样!

三)反语的表达特点

对有的人是深情寓于骂词之中;对有的人则是嘲讽寓于赞词之中。

6、移就和拟人。

(一)移就的含义

1、定义:

把描写甲事物性质状态的词,移来修饰和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叫移就。

1、移来修饰描写抽象事物的。

例如:

他只是那么不声不响的,像一股温暖的微风,使大家感到点柔软的兴奋。

呵,光亮的烦恼!

金色的忧虑!

你曾经在多少觉醒梦里。

2、移来修饰和描写具体事物的。

例如:

她们被幽闭在宫闱里,戴了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

渠岸,路旁和坟地上的迎春花谢了。

肥壮而显得挺大方的蒲公英开了。

温柔而敦厚的马兰花啊,也在路旁讨人喜欢呢。

拟人:

内容:

把物化为人来写

A、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

海睡熟了。

大小的岛屿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朦胧地进入了睡乡。

B、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将其拟人化。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4)移就和比拟的区别

1、移就:

是寓情于物,物仍然是物;是把人的思想观念移用到其他事物上,并不要求这个事物人格化;

拟人:

是将物拟人,物已当作人;它要求某些本来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的事物人格化。

例如:

……厂场土又烧起欢乐的篝火。

2、在结构上:

移就:

多数表现为用表示人的思想观念的词来修饰描写其他事物;

构成“人的思想观念的词语+的+其他事物”的偏正关系。

拟人:

它往往把人的思想观念渗透到其他事物上,有时还用描绘人的一些行为情态的词语来描绘这事物;

构成“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

例如:

村子里很静,静得安详,静得有趣,鸡群和鸭群仿佛是它的主人。

我走过—段石砌的小路,没有碰见一个人,鸡鸭们在我的面前显得格外骄傲。

早上,辛楣和李梅亭吃几颗疲乏的花生米,灌半壶冷淡的茶,同出门找本地教育机关去了。

移就”同“拟人”的近似点更多一些,都是把表示人的特性的词语移用于物。

为便于比

较,请看下面几个拟人的例子�.一天是阴沉的上午,太阳还不能从云

里面挣扎出来,连空气都疲乏着。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岭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

上面的例子中,“挣扎”、“疲乏”、“低唱”、弹琴”、“舒开笑脸”是人具有的特性,移用来写太阳、空气、油岭、蟋蟀

、樱花,这是拟人。

移就同拟人的区别也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

从内容上看,移就“移”的是表示人的情状的词语,用以做事物名词的修饰语,作用在于使人的情绪、状态同一定事物联系起来,着重表现人的情绪或状态�.拟人是让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性,作用在于增添语言的生动性。

因为拟人是使事物人格化了,所以拟人化的词语可以根据需要用上‘,有点”、“有些”、“好象”、“似乎”等词修饰,如“太阳好象还不能从云里面挣扎出来”、“连空气都似乎有点疲乏”、油岭好象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好象在这里弹琴”、“樱花好象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

移就一般不能被这些词修饰,如不能说“车子驰过有点快乐的绿林翠木”、“好象悲惨的皱纹”、

“有些寂寞的梧桐树”。

再从结构上看,移就所关涉的两项构成限定关系,拟人则大多为主谓关系.如“太阳挣扎”、“空气疲乏”、“油岭低唱”、“蟋蟀弹琴”、“樱花舒开笑脸”�.”。

7、顶针和回环。

(一)什么是顶真

就是用邻近的句子首尾蝉联,上递下接,用前一句的结尾作下一句的开头的修辞方式叫顶真。

顶真又叫顶针、联珠、蝉联。

1、词接词的。

例如:

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

2、短语接短语的。

例如:

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和对各种侦察材料联贯起来的思索。

3、句子接句子的。

(一)回环的定义

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循环往复的形式,用以表达事物间的有机联系,这种的修辞方法叫回环。

 例1: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

1、由词构成的。

例如: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柯灵《戏外看戏》)客满堂,满堂客。

2、由短语构成的。

例如:

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他爬起来跌倒,跌倒了爬起来。

3、由句子构成的。

例如:

摔碎了泥人再重和,再捏一个你来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有妹妹,妹妹身上有哥哥。

(5)回环和顶针的区别

1、回环是由:

“甲——乙,乙——甲”翻来复去,来回穿梭;

顶真是由“甲——乙,乙——丙”一环扣一环,向前推进。

2、回环的特点,“回”为是了往复回环;顶真的特点,“顶”是为了直线延伸。

8、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的类型:

本体:

S喻体:

O

①明喻:

S像O她(虎妞)脸红起来,黑红,加上半残的粉与青亮的灯光,好象一块煮老了猪肝,颜色复杂而难看。

②暗喻:

S是O法不应是水,想让它成个什么形状就成个什么形状;而应是火,不但不能触犯它,而且要让人畏惧它。

③借喻:

O教师不光要把“一桶水”指给学生看,而且要把学生引导到长流不尽的泉边和浩渺无际的海边去。

9、请分析学好修辞对写作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生动、形象是对语言的最高要求,是语言富有文采的主要体现。

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段,能传递音响、闪现光泽、塑造形象,真正让读者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孔子曾说: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意思是说说话说得没有文采,是流传不远的。

修辞是对语言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方面综合运用的研究,是研究如何运用语言规律来增强语言对思想表达的效果。

因此,它对于我们提高语言水平,提高语言对思想内容表达的准确程度,提高语言的艺术性程度,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讲话和写文章对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

下面我们着重说一下如何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更准确、鲜明、生动的问题。

一、用修辞使语言表达得准确

  准确,是指通过正确用词造句使语言正确地表情达意,这是对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

口语也好,书面语也好,首要的是用最恰当、最准确的词句表述概念和判断,使之准确地反映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态度及情感。

为此,就要运用修辞手法对选词造句进行推敲和提炼,看词义的范围大小、程度轻重、适用对象以及感情色彩是否贴切。

还要看用词是否规范,这些都是想要做到语言准确性不可忽视的问题。

只有用词、造句、标点符号及其相互配套正确无误,才能使语言达到准确的程度。

  周恩来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有一段话,说:

“中国是一块肥肉,谁都想吃。

但是,这块肉很硬,多年来谁也咬不动。

”这句话,用形象的比喻,准确地概括了中国近百年来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侵略的历史。

它准确地反映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成了帝国主义列强掠夺的对象,在列强眼中,中国是一块肥肉,他们都想吃掉这块肥肉,但是,由于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反抗,列强们谁也没有能够把中国吞掉。

我们看到,这段话之所以准确,是由于它的词、句、比喻、标点符号都用得十分贴切,尤其是比喻贴切,喻意准确,用平常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含义。

  平时,我们也常见一些语言表述不准确的现象,诸如辞不达义、用词不贴切、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当、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当,等等。

这就需要通过修辞来提高语言表述水平。

鲜明,是指语言表达得清楚明白。

所表述的观点分明,不是含糊不清、拖泥带水。

鲜明,是对语言的又一要求。

语言鲜明,才能使语言明确而有力。

要做到语言鲜明,就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注意用词得当,对轻重程度形容恰当,对大小分寸描述适当,对量和质表述明确,利用句式变换增强语意的鲜明感。

三、用修辞使语言表达得生动 

  生动,是指语言的形象性、音乐性、幽默感、新鲜感。

形象性就是通过恰当的用词造句给人一种形象的立体感。

音乐性就是语言的抑扬顿挫,也就是句式上的节奏感以及句式搭配的多样化。

幽默感就是恰如其分地给人一种幽默趣味。

新鲜感就是语言上有所创新或用新鲜的词表述客观事物的微情妙旨。

语言生动而非平如镜淡如水,才能使人听起来声声入耳,读起来朗朗上口,才能产生感人的效果。

要使语言生动,就要在选词用字、词句搭配、句子样式乃至音律节奏等方面,十分讲究,多加修辞。

10、举例分析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主要有三种情况:

连用、兼用和套用。

1、辞格的连用:

(ppt上:

前后使用)

一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

例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

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2、辞格的套用(一种修辞格当中套着其他的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

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

例如:

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

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

(《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3、辞格的兼用(兼有两种以上的修辞方式)

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

例如:

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反对党八股》)(比喻、引用兼用。

一、辞格的连用

辞格的连用是指在一段文字中的接连使用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

可分为同类辞格连用和异类辞格连用两种形式。

例如:

①离开渔船,走上堤岸,只见千百条水渠,像彩带似的,把无边无际的田野,划成棋盘似的整齐方块,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炸蕾吐絮的棉花,像一厢厢雪白的珍珠;婆娑起舞的莲蓬,却又像一盘盘碧绿的珍珠。

(谢瑛《珍珠赋》)

例①是比喻的连用,具体地描绘了“水渠”、“田野”、“稻谷”、“棉花”、“莲蓬”等各不相同的生动形象,引人联想。

③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镜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

以上是异类辞格连用。

例③是比拟和比喻连用,把纺车描写得绘形绘声,具有美的形象。

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辞格前后配合,交错使用,互补互衬,珠联璧合,可以把思想内容表达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鲜明有力。

二、辞格的兼用

辞格的兼用是指一种表达形式兼有多种辞格,也叫“兼格”。

兼格从这一角度看是甲格,从另一角度看是乙格。

一身多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修辞效果突出。

例如:

③英雄门第出英雄,英雄来自群众,光荣人家增光荣,光荣属于人民。

例③兼用了对偶、顶真、反复辞格,突出了英雄出自群众,光荣归于人民的观点。

恰当地运用兼格,可以使多种修辞效果相得益彰,多姿多彩,从多方面为文章的表达增添文采和力量。

有时是表现形式上的再加强,如排比兼顶真;有时则是表达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双管齐下、兼取并得,如对偶与对比的兼用,设问与排比的兼用等。

三、辞格的套用

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里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分层组合,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

例如:

①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高尔基《海燕》)

②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

例①是比拟里套用了比喻。

整个句子是比拟(拟人)。

“这些大块的翡翠”是比喻“一层层巨浪”的。

由于比拟里套用了比喻,所以强烈的憎恨之情跃然纸上,收到了寓情于物的修辞效果。

例②是对偶里套用了比喻,比喻里又套用了比拟。

第一个层次是对偶。

对偶的上句和下句分别由比喻构成第二个层次。

比喻的本体“一站站灯火扑来”、“一重重山岭闪过”又是比拟,为第三个层次。

由于它主要是三个辞格有层次地运用在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