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广州中考化学易考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43344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6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广州中考化学易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最新广州中考化学易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最新广州中考化学易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最新广州中考化学易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最新广州中考化学易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广州中考化学易考知识点总结.docx

《最新广州中考化学易考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广州中考化学易考知识点总结.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广州中考化学易考知识点总结.docx

最新广州中考化学易考知识点总结

广州中考化学易考知识点总结

1、原子结构示意图

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面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的电子数。

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趋向于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趋向于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核外电子数大于核内质子数的为阴离子,小于核内质子数的为阳离子,等于核内质子数的为原子。

2、原子、分子的基本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没有中子),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肉眼看不见,肉眼能看见的微小颗粒都不是分子);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中,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是有间隔的(热胀冷缩成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意义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化学式的意义举例:

H2O,表示水这种物质;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表示一个水分子;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3种常见计算请见上册教材84、85页。

4、化合价的计算

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一些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

常见元素化合价详情请见上册教材83页。

5、物质的分类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

组成中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酸:

溶液中电离时阳离子完全是氢离子且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化合物。

碱:

溶液中电离时所有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

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

6、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产生。

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7、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初中只有四种,一般填写反应类型也只能填这四种)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另外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8、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数目不一定改变,可能增加,可能减少,也可能不变。

9、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这个式子不仅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还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10、金属活动性顺序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够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作为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的一种判断依据。

11、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者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初中常见的沉淀有:

碳酸盐沉淀CaCO3、BaCO3、CuCO3

不溶性碱沉淀Mg(OH)2、Al(OH)3、Fe(OH)2、Fe(OH)3、Cu(OH)2

不溶于稀硝酸的两种沉淀AgCl、BaSO4

初中常见的气体有:

碳酸根与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铵根与氢氧根反应生成氨气

生成水的反应:

氢氧根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水

12、燃烧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以及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充分燃烧通常需要考虑的两点:

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二是燃料要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13、空气的组成成分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是混合物。

14、溶液的酸碱性、pH值

酸性溶液的pH<7(且数值越小,酸性越强);碱性溶液的pH>7(且数值越大,碱性越强);中性溶液的pH=7。

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酸性溶液氢离子越多(氢离子浓度越大),酸性越强,pH越小;碱性溶液氢氧根离子越多(氢氧根离子浓度越大),碱性越强,pH越大。

15、溶解度

固态物质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单位g

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非标准状况时的气体体积要换算成标准状况时的体积。

没有单位

标准状况指的是温度为0摄氏度和压强为101kPa时的情况。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溶液。

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曲线上面的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该溶质有剩余。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16、溶质质量分数

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S/(100+S)*100%,其中S为溶解度

 

17、碳及其化合物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金刚石、石墨等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的性质也存在着差异。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产生白光、放热、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充分燃烧(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碳氧质量比为3:

8;不充分燃烧(氧气不足时)生成一氧化碳,碳氧质量比为3:

4。

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铁)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金属单质和二氧化碳。

高温条件下,碳还能还原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这个反应是吸热反应。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①所选试剂是大理石和稀盐酸,不能说是碳酸钙和稀盐酸,酸不选用稀硫酸和浓盐酸;

②长颈漏斗的使用:

下端口应伸到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漏斗溢出,也叫液封);

③不能选用排水法来收集二氧化碳(用向上排空气法);

④简易装置的优点是:

装置简单、节约药品、操作简便;

⑤带长颈漏斗的装置的优点是:

随时增添液体。

CaCO3+2HCl==CaCl2+H2O+CO2↑

根据CO2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制得的气体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验满: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已集满。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以此来检验二氧化碳

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不是冰,升华的时候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以做制冷剂。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物理变化。

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剧毒,能够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

①实验前,一氧化碳先检验纯度:

可(可燃性气体)+助(助燃性气体)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

②加热前都要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以便赶出试管内的空气;

③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一氧化碳至冷却(为什么?

);

④尾气处理装置:

燃烧或收集(一氧化碳有毒,要防止污染环境,防止中毒)

高炉炼铁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主要的是Fe2O3+3CO==2Fe+3CO2次要的是C+O2==CO2CO2+C==2CO(反应条件均为高温)

高炉炼铁是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中还原出来,不能直接写成碳与铁矿石反应。

18、金属和酸反应

活泼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

常见活泼金属:

镁、铝、锌、铁。

注意:

Fe与酸反应生成+2价亚铁。

19、金属及合金

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与非金属经一定方法所合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各类型合金都有以下通性

(1)多数合金熔点低于其组分中任一种组成金属的熔点;

(2)硬度一般比其组分中任一金属的硬度大;

(3)合金的导电性和导热性低于任一组分金属。

利用合金的这一特性,可以制造高电阻和高热阻材料。

还可制造有特殊性能的材料,如在铁中掺入15%铬和9%镍得到一种耐腐蚀的不锈钢,适用于化学工业。

(4)有的抗腐蚀能力强(如不锈钢)。

生铁的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

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铜,目前产量最大的金属是铁,未来应用前景最好的金属是钛。

导电性最好的金属是银,熔点最低的金属是汞,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20、酸碱盐的性质及相互间反应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为红色,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

(2)酸+金属(排在氢前面)—盐+氢气(置换反应)

实验室制取氢气:

(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复分解反应)

除铁锈:

(4)酸+碱—盐+水(复分解反应)

治疗胃病

治硫酸厂排出的污水

(5)酸+盐—新盐+新酸()(复分解反应)

实验室制取也用于的检验:

(澄清石灰水检验)

的检验:

的检验:

治疗胃酸过多: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为蓝色,无色酚酞遇碱变为红色。

(2)碱溶液+非金属氧化物(、、)—盐+水(不是复分解反应)

(必须密封保存,因为它有吸水性且会与反应)

(检验)

(3)酸+碱—盐+水

(4)碱溶液+盐溶液—新盐+新碱

的检验:

(无色酚酞变红)

的检验:

工业上制取: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溶液,指示剂不变色;,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2)金属+盐溶液—新盐+新金属

(现代湿法冶金的方法)

(3)酸+碱—盐+水

(4)碱溶液+盐溶液—新盐+新碱

(5)盐+盐—新盐+新盐(两种新盐至少要有一种沉淀)

的检验:

(滴加稀硝酸)

的检验:

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