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教学设计部编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3140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指》教学设计部编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手指》教学设计部编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手指》教学设计部编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手指》教学设计部编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手指》教学设计部编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手指》教学设计部编版1.docx

《《手指》教学设计部编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指》教学设计部编版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手指》教学设计部编版1.docx

《手指》教学设计部编版1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五年级(下)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八单元22《手指》

教学目标

在了解五根手指各自的作用和特点上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感受语言的风趣和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感悟人生道理,由于学生的阅历有限,故难以产生共鸣。

难点

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表格的呈现,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事物,感悟文本所蕴含的道理。

2.引导领悟文中幽默风趣的语句。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并阅读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结构。

这节课我们继续阅读课文,了解作家丰子恺笔下的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和特点。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品读课文,认识手指。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描写手指特点的语句。

(它们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默读课文,说说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

大拇指扶琴身,抵住水流,按住伤口,扳住重东西,翻书页,揿电铃等。

食指推动笔杆,遇到危险时试探冒险,接触秽物,毒物,打电话,扳机枪,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

中指在取物是最先碰到物,出力时在旁略为扶衬。

无名指多用于胭脂粉,蘸药末,带戒指;

小指用处渺小,掏耳朵,抹鼻涕。

无名指和小指还用来演奏丝竹管弦,做兰花指。

3.了解五根手指各自的特点。

大拇指特点: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

身材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

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食指特点:

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

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

中指特点: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

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高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无名指和小指特点:

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

4.用表格归纳每根手指的长处和短处,从中让我们懂得这样的启发:

人各有所长,我们既要看到人的长处,也要看到人的短处。

彼此谅解,相互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二)明中心,懂道理。

1.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用原文回答)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2.小结:

这句话向我们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哲理。

还起到了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总结全文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

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那些人?

展开联想,试着说一说。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姿态、性格、作用,利用填表格的形式鼓励学生自学,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过程。

2.读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话一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

小结

本文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刻画出了姿态各具特点、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临场提分快线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巧妙的应考技巧,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轻松自如地应对考场。

2.能熟练地掌握取题、开头、结尾的方法,并且熟用细节描写,让一篇文章更完整更生动。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一些巧妙的应考技巧,即:

掌握如何取题、开头、结尾、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又将迎来期末测试啦,有些考场技巧还是要掌握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让我们迈着稳重自信的步伐走进考场的。

二、考场技巧之——取题

1.取个醒目的标题。

(1)俗话说:

“题好一半文。

”阅卷者看到一个漂亮的题目,往往会“因题而爱文”。

所以,标题是“第一引力”。

(2)什么样的题目才算好呢?

交流

(不落俗套,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用最少的字数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言简意赅,突出个性;要有文采,运用各种修辞等艺术手法引人入胜;隐含的信息韵味深长,给人回味、遐想的余地。

简而言之:

新颖、凝练、生动、含蓄。

2.练习取题。

参考题目:

《作业,让我欢喜让我忧》《作业二三事》《作业作业几时休》《妈妈在左,爱在右》……

三、考场技巧之——开头

1.开头,是一篇文章的脸面。

这张脸孔是否漂亮,直接关系到读者对整篇文章阅读的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美丽的“开头”来呢?

交流。

2.交流小结:

文无定法,开头无固定的格式,衡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它是不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否为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服务,能否吸引读者读下去。

3.找出美丽开头的一般规律:

(1)开门见山。

最大特点是起笔入题,或说明写作缘由,或提出全文主旨,或直奔故事主题,语言非常简洁。

(2)写景烘托。

(3)先声夺人。

易于表现人物特点,也易于抓住读者的心。

4.小结:

写好作文的开头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根据要习作的主题精心设计作文开头,激活自己的作文思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考场技巧之——豹尾

1.古人说过:

“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

2.先来试着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添一个精彩的结尾。

3.写好结尾后,作一番评价。

五、考场技巧之——细节描写

1.任何一篇好作文,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都离不开真实而又生动的细节描写。

好的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质的形状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2.细节指什么?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2.练习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六、小结:

掌握这些技巧,就能轻松自如地应付考场作文啦!

《杨氏之子》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读2个生字,会写课后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内容。

4.感知杨氏子说话的“聪惠”,能自己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1.会读2个生字,会写课后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知杨氏子说话的“聪惠”,能自己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题目解读:

预设:

(1)杨:

姓。

氏:

放在姓后表示尊重。

(2)之:

的意思。

(3)杨氏之子:

姓杨人家的儿子。

2.谈话导入:

(1)你贵姓?

(2)用文言文可以怎样称呼呢?

(3)一起穿越到古代和同桌打招呼吧!

3.说话的艺术:

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来交流,精炼的语言能促进沟通,机智的语言能化解尴尬,幽默的语言能愉悦身心。

4.走进课文:

“杨氏之子”是一个“甚聪惠”的孩子,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一下他的“说话技巧”吧!

课文选自《世说新语》,它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汉末至东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听读文章,读准字音,规范断句,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根据课本上的读音和注释,自读课文: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将停顿读准确。

(2)同桌互相听读,讨论、修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把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

(3)老师示范读。

预设: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注意读准字音。

尤其注意:

诣、禽。

4.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听读一遍朗读,分别对同学的朗读给出评价。

注意:

读古文语速要慢,把握好停顿和语调,把文章读熟。

5.想办法把课文读熟!

你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

(1)听老师示范读。

(2)小组同学比赛读。

(3)班级同学齐声读。

三、感知课文,研读内容。

(一)我们学习文言文,不只是读得好,还要读得懂。

请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呢?

预设:

(1)借助课后注释。

(2)联系上下文理解。

(3)反复诵读练习。

提示:

关键是自读自悟,反复思考,不得其解的时候再来寻求帮助哦!

(二)疏通全文,理解大意。

不懂的地方标注。

将每个句子的意思连起来。

整理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1.出示句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提问:

“诣”是什么意思?

预设:

拜访。

(2)“孔君平”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父亲的朋友。

(3)“杨氏子”是什么意思?

预设:

杨家的孩子。

(4)其实这里省略了很多的内容,我们想象一下是谁“呼儿出”,为什么要“呼儿出”,会怎么“呼”。

3.课堂讨论:

同桌表演,补充空白。

4.出示句子:

为/设果,果有杨梅。

(1)“设”是什么意思?

预设:

摆设,准备。

(2)“杨梅”是一种水果。

5.杨氏子为客人“设果”中,你看出了什么呢?

预设:

孩子很有礼貌,待客热情。

四、课堂展示。

1.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得很精妙,大家知道是哪两句吗?

预设:

同学自由表达见解。

示例:

第一句: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1)读一读孔君平的话,注意节奏哦!

(2)此:

这个(杨梅)。

(3)果:

水果。

(4)君家果:

你家水果。

(5)此是君家果:

杨梅是你杨家的水果。

2.关于孔君平说的话,有什么言外之意,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预设:

杨梅是你杨家的水果。

你和杨梅同姓,是一家人。

孔君平故意拿姓氏开玩笑,幽默风趣。

3.示例二: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读一读杨氏之子的回答,注意节奏哦!

(2)未闻——没有听说。

(3)君家——夫子家。

(4)君家果——夫子家禽。

(5)此是君家果——孔雀是夫子家禽。

(6)“未闻”是什么意思?

预设:

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夫子家(你家)的鸟啊?

(7)杨氏子的回答中多了“未闻”两个字,谈一谈你的理解?

(8)读出“未闻”的礼貌感哦!

(9)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拿孩子开玩笑;杨氏子在姓氏上反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厉害!

(10)应声答曰体现了孩子的反应敏捷。

4.角色扮演:

扮演孔君平和杨氏子。

重点体验说的语气和技巧。

5.这么可爱的孩子,你们喜欢吗?

再读课文吧!

一卷在手,书声琅琅,真是风雅啊!

6.指导背诵课文

(1)一句一句单句背诵,衔接全文。

(2)理解意思进行背诵,默背全文。

7.生活中不乏有语言精妙之事。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呢?

预设:

学生自由表达。

五、学习生字。

1.出示会写生字:

梁、诣、禽。

2.观察字形,写好每一个字。

3.出示形近字,观察一下,找一找说不同。

4.出示同音字,进行积累。

六、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阅读训练-《杨氏之子》”,一起来闯关吧!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通过形声字的规律识记,如“仞、涕”;结合地名识记,如“蓟、襄”。

识记多音字“裳”时要注意区分古今异义词“衣裳”。

“仞”字右半部分是“刃”,不是“刀”,不要漏写一点;“巫”要注意两个“人”的位置,不要写得太大,而且捺要变成点。

阅读理解

先让学生自读古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有关地名和历史背景的资料。

再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想象诗句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再进一步将想象到的画面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在学生正确体会诗人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积累运用

三首古诗的背诵,可以和理解诗句、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在把握诗句意思和诗人感情的基础上,利用诗中的景物、地名等关键词语背诵全诗。

也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读书形式,如引读、轮读,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后自然而然地背诵出来。

在背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相关课件,收集、整理诗人及古诗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

1.收集诗人及古诗的相关资料。

2.收集自己喜欢的边塞诗、爱国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从军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明确学法

1.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

学习古诗,你有哪些好方法呢?

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归纳:

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借助书中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意,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等。

3.过渡: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走进本课,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学习古诗,看看你是不是会有新的收获。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操作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先自主朗读古诗,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意;然后结合朗读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最后背诵三首古诗。

板块二 学习古诗,品味诗意

活动1 自由朗读,教师指导

1.过渡: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从军行》。

怎样理解“从军行”呢?

(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介绍作者王昌龄。

课件出示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尤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也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后人辑有《王昌龄集》。

3.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4.指名朗读古诗。

其他同学听听读得是否既正确又通顺。

5.教师示范读,学生注意倾听老师读时的停顿及感情基调。

活动2 借助注释,想象画面

1.借助书中注释,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

再读古诗,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找到诗中描绘的景物。

一边读诗的前两句,一边动手圈一圈,借助书中注释理解,看看这些景物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3.学生汇报,教师梳理诗中出现的景物。

(青海湖、长云、雪山、玉门关)

4.介绍出现的地名。

课件出示 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个是吐蕃,另一个是突厥。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孤城”具有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雪山。

5.现在你们了解每个地方的大致位置了吗?

一起来读好这几个表示地名的词语。

6.小结:

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收集相关的地理资料,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

课件出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7.指导学生再读一读这两句诗,结合课文插图来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语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将想象画面与理解古诗联系起来。

8.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一个“暗”字,一个“孤”字,说明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将士们豪壮的精神面貌做了有力铺垫。

这两句诗点出了凄凉艰苦的边塞环境,渲染了战争气氛,表现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9.这是一幅(悲壮而又迷蒙暗淡的)画。

课件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指名读、齐读)读出悲壮、开阔、迷蒙之感。

活动3 感悟诗意,体会情感

1.环境这样恶劣,将士们的生活如此凄凉,他们又是怎样想的呢?

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

(黄沙早已磨破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坚硬铠甲,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进攻的敌人誓不回家。

4.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

抓住“终不还”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5.引读:

将士们面对困难,非但没有消磨报国壮志,反而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强。

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誓言是——

生:

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

为了让百姓不再遭受战争的伤痛,我们发誓——

生:

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

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

生:

不破楼兰终不还。

6.配乐朗读,背诵。

操作指导 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时才能声情并茂,打动人心,如前两句可以读得低沉、缓慢一些,读出荒凉、肃杀的感觉;后两句语速可稍稍加快,语调也可转为高昂,读出戍边将士们的气势和豪情。

板块三 迁移运用,自主品悟

活动1 自主学习,朗读理解

1.过渡:

在《从军行》中,我们体会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

那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我们就可以运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了。

2.介绍作者杜甫。

课件出示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与李白并称“李杜”,宋以后被尊为“诗圣”。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有《杜工部集》。

3.课件出示学习提示,学生根据提示自主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课件出示 

(1)读——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2)译——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想象——边读边想象诗人当时的“狂态”。

(4)悟情——仔细品读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小组合作展开学习,交流自学收获。

活动2 展示朗读,汇报成果

1.小组派代表读,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代表读得更正确、更流利。

(1)读后评议,生生评议,教师评价。

(2)教师依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指导,强调“蓟、涕、裳、襄”这几个字在本诗中的读音,学写生字“涕、巫”。

(3)指导多音字“裳”:

古人一般上衣下裳,“裳”指下身穿的服装,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

在“初闻涕泪满衣裳”里,“裳”读chánɡ。

2.小组合作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补充。

教师依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以下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 剑外:

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却看:

回头看。

妻子:

妻子和孩子。

青春:

指春天。

3.学生交流古诗创作的历史背景及相关资料,师及时补充。

活动3 想象画面,感悟情感

1.过渡:

同学们,我们初步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其实读诗啊,我们还得从文字中读出画面,读出声音,读到诗人的情感深处去。

读完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中有一个词语告诉了我们诗人此刻的心情,这个词语是什么?

(板书:

喜欲狂)

3.默读古诗,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

(1)“涕”出的泪,让狂喜倾泻而下。

(2)“忽传”说明喜讯来得太突然,并且出乎意料,才有了“初闻”,即乍一听这天大的喜讯,导致诗人“涕泪满衣裳”,即喜极而泣。

(3)“漫卷”的狂喜。

默读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体会作者和他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的喜悦。

(4)“放歌”与“纵酒”的癫狂。

诗人早已过了“放歌”的年龄,而“纵酒”更是对老人健康不利。

但“收河南河北”这一天大的喜讯让诗人“喜欲狂”,才有了“放歌”和“纵酒”的兴致和失态。

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1)学生结合“青春”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是谁和谁“作伴”?

诗人现在已经还乡了吗?

(这里说的是诗人一家正好可以趁着春天返回故乡。

(3)学生体会诗人“喜欲狂”的情感,交流读了这两句诗后的感受。

5.配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小结:

诗人此时年岁已高,一个老年人还如此狂野,这到底是为什么?

(教师介绍相关历史背景。

操作指导 本诗篇幅较长,朗读时,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读得平稳、流畅,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

读到“愁何在”时,语调可上扬,读出“喜欲狂”之感;读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时,可以读得酣畅淋漓一些;最后两句则要读出其中的轻快,表达出诗人的迫切心情。

板块四 练习背诵,总结方法

1.多种方式练习背诵。

(同桌互背,男女生轮流背,借助课文插图背,老师说诗意学生对诗句。

2.说一说本节课你又用了哪些方法来理解古诗。

(借助资料、想象画面、结合相关的文学积累。

3.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两首古诗,能够默写《从军行》。

操作指导 引导学生把理解诗句、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在把握诗句意思和诗人感情的基础上,利用诗中的景物、地名等关键词语背诵全诗。

也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读书形式,如引读、轮读,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后自然而然地背诵出来。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背诵并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了解作者

1.复习: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你能说一说自己习得的好方法吗?

(借助资料、想象画面、结合相关的文学积累。

2.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陆游的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陆游。

课件出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著有《剑南诗稿》等,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陆游小时候家乡被金兵所占,他从小就饱受战事之苦,但他天生聪慧,自幼好学不倦,12岁就能作诗文。

青年时他便才华横溢。

乱世中,他曾经驰骋疆场,保家卫国。

他做父母官时,不畏强权,救百姓于水火。

但由于朝廷的昏庸,陆游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

操作指导 复习上一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从而迁移运用到本首诗的学习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大意。

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为深入体会古诗情感做好铺垫。

板块二 读懂古诗,了解大意

活动1 读准节奏,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指导学生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正确停顿。

(诗题中包含了时间、地点、事件,指导学生按照这个方法来停顿。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诗的题目很长,结合预习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3.介绍背景资料。

课件出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无数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官回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盼望朝廷能够尽快收复失地,实现统一。

活动2 检查预习,指导书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