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74306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docx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docx(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docx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学科之间逐渐淡化了学科界限,综合运用知识的教学行为随之呼之即出,并以多样化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现了课程整合。

而数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效融合,彻底改变了传统数学教育模式,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的手段、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笔者结合长期一线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就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自身情况,行之有效地选择教学手段,辅之长期积累的教学实践经验,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而多媒体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有利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学生在浓厚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氛围里体验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潜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来,从而达到理解知识,培养能力。

多媒体调动学习者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变,现在所有学校基本上达到网络全覆盖,多功能一体机、电子白板配套完备。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已经常规化了。

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做到资源的有效整合。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制作教学软件。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展示以及音乐氛围的渲染,彻底激发起学生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注意。

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就会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一年级课程《小兔请客》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多媒体展示)在愉快的音乐声中小兔、小松鼠、小猴、小刺猬围坐在草地上准备吃果子。

画面显示,小兔先端了三盘果子,又端来两盘果子,每盘果子有10个。

这时,爱提问题的小兔想考一考其他小动物,并且调皮地说:

“只有回答出我的问题才有果子吃。

”接着出示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这时贪吃的小动物们急了,转向屏幕,向小朋友们求救:

“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果子吗?

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交流汇报,指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算式是:

30+20=。

这样别出心裁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有效融合,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再现了真实的场景,展现了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了现象的本质属性,提升了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利用多媒体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堂是焕发生命力的课堂,是思维迸发火花的课堂。

因此,在数学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把多媒体技术和数学学科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创建一个可参与的环境,给学生时

间和空间,让他们拓展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体验和感悟,启发学生学会在体验中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屏幕显示一个圆:

(1)把这个圆平均分成2份,并闪烁出其中

的一份。

提问:

每份是多少?

(2)再把这个圆平均分成4份,闪烁出其中的一份。

提问:

份是多少?

(3)最后把这个圆平均分成8份,闪烁出其中的一份。

提问:

每份是多少?

教师分别在屏幕上进行演示时,每演示一种分法,都启发学生思考:

每份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

最后提问:

同样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为什么每份的数量却不同呢?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和研究,从而得出:

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

借助多媒体技术设计案例,引发了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层层深入,层层探究,学生积极主动地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索。

这样把直观、形象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数学知识,不但培养了学生综合数学能力,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激活美德体验

数学不单单是由抽象的数字和符号组成的,而是蕴含了丰富的美。

简洁的美,任何一个概念、公式都从观察、猜想、归纳、推理中来,过程清晰,有一种简单整齐的美感;图形的对称美,从汉字、数字到图形都能体现对称美;奇异的美,学习了正整数和正分数之后,认为凡是数与数量关系都可以用正数去理解和解释。

当学生在初中学习了负数之后,他就会感受到奇异美。

但是,数学中的这种美是一种潜藏的美,没有充分的挖掘是感受不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明确知识体系的呈现,合理地融合计算机多媒体,把这种美展示出来,学生才会真正体验到这种潜藏的数学之美。

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我将多媒体和数学课程进行了有效取舍,大胆融合,将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再现在屏幕上,让学生欣赏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汉字的对称美,“森、林、木”;数字的对称美,“1、3、8、1234321”

等;建筑的对称美,天安门、天坛、故宫等。

这样把抽象的新知识展现在常见的生活场景中。

让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时,知道了数学中的美就在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美便是触手可得的,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这一理念。

总之,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要求教师深刻挖掘教材中情与境的因素,准确、形象、生动地创设出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情境,叩击学生的情感大门,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情感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