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2659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十一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历史时期

认识

人类活动

出现的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狩猎文明时期(史前文明)

崇拜自然

被动地适应环境,微弱的改造作用

生物资源破坏,但对人类影响小

地理环境决定论

农业文明时期

改造自然

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资源

出现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

人类中心论

工业文明时期

征服自然

人类掠夺式开发资源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出现地区性公害和全球性灾难

现代文明时期

谋求人地协调

谋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人地伙伴论

 

2、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出现影响生产和生活,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

产生的原因:

(1)人口压力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可再生资源超过其再生能力、不合理开发引起生态破坏

非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开发加速其枯竭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根本原因:

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表现: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修水库引发地震、土壤盐碱化等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①从局部地区来看: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②从全球来看:

A.发达国家:

主要体现为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得到治理和缓解)

B.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

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主要体现在:

国际水域

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

臭氧的消耗

3、可持续发展

(1)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其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

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

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

这包括同代人之间和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为全球性问题。

这就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例如,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3)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的成就:

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1%的人口

庞大的人口压力:

人口基数高,人口增加绝对数高,1/4新增产值被用于新增人口

深刻的环境危机:

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扩大,程度加剧

面临困境深源短缺令人担忧:

人均量少、资源的利用率低,资源相对短缺

4、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A、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相对于传统生产过程中人们对于污染的“末端”处理而提出的,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料开采到产品的生产制造,到产品的消费使用,到最后的废弃物处理等整个过程,都是符合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要求的,是一种把污染预防控制在生产全过程的环保型生产模式。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B、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生态农业

留民营村主要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综合循环利用;开发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与农业观光、生态旅游

(3)适度消费模式

①定义:

适度消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尚相适应的消费

②意义: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和增加就业。

消费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

消费需求量的增长,必然会推动生产量的增长

而生产的增长,自然会增加就业。

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同类产品,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

A.减轻大气污染B.减轻“白色污染”

C.促进生物多样性D.减轻酸雨危害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

据此回答2~3题

2、材料中的两句话反映的是人地关系思想的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类中心论C.人地相关论D.人地伙伴论

3、该思想形成于

A.农业社会时期B.工业社会时期C.人类社会早期D.后工业化时期

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

A.自然原因引起的B.人为原因引起的

C.人口增长引起的D.全球变暖引起的

5、该类环境问题主要发生在()

A.流水作用强的地区B.流水作用弱的地区

C.风力作用强的地区D.风力作用弱的地区

当前,世界上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据此完成6~7题

6、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是()

A.公众的接受与参与

B.专业技术人员参与

C.污染严重的企业参与

D.关、停、并、转严重污染的企业

7、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下列行为符合公平性原则的是()

A.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在我国乡村地区大搞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B.参与国际合作,共同治理大气污染

C.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D.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8、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协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下列影响到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举措是()

A.发达国家采取鼓励人口生育的政策,发展中国家采取限制人口生育的政策

B.我国东北地区保护沼泽地,西北地区开垦荒地

C.我国城乡养老体系日趋完善

D.为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我国南方农业在提高单产的同时还应因地制宜的扩大耕地面积

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

,这对地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完成。

9~10题。

9、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

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10、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袋

图5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3题。

11、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12、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

的措施有()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D.增加地下水储量

13、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

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2009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

据此回答14~15题

14、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B.减轻大气污染

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D.提高能源利用率

15、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

A.缓解土地荒漠化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C.减轻耕地压力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16、2009年3月28日晚上8时30分至9时30分,全球上千座城市,数千万人参与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的熄灯活动。

该活动的主旨是()

A.节约用电B.观察星空C.宣传环保D.纪念爱迪生

由于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绿色消费已成为时尚。

据此回答17~19题

17、以下做法与绿色消费不相符的是()

A.废品回收利用B.完善质检体系

C.使用无汞电池D.产品多层包装

18、为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各种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生产中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采用无土栽培(水培法)②使用绿肥等有机肥

③使用高效化肥④使用农药防治虫害⑤采用生物技术防治虫害

A.①②③B.①②⑤C.②③④D.③④⑤

19、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我国正在加快发展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要求()

①产品的原料必须是绿色植物②产品原料的产地符合环境质量标准③产品原料的生产过程符合生产技术标准④产品的加工、包装和储运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读“世界某些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20~21题。

20、分析说明图中a、b、c分布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a为森林破坏严重区B.b为酸雨严重区

C.c为荒漠化严重区D.发达国家这些问题较少出现

21、图中世界和中国均有大面积b区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有(  )

①森林的砍伐 ②工业排放的废气 ③建筑工地上的扬尘 ④汽车的尾气 ⑤家庭炉灶烧煤 ⑥大量开采煤、石油、天然气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⑥D.②⑤

2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除经济和技术水平低的原因外,还有(  )

A.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发达国家多B.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C.对环境问题的无知D.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环保意识强

23、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企业,违背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协调性原则

24、“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长期性原则

2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下列哪一种人地关系的思想(  )

A.地理环境决定论B.可持续发展论C.相互影响,相互作用D.人定胜天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

云南的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和碧塔海(如图)是我国新增的4处重要湿地。

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扩大牧地,人们设法排干湖水、降低水位,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

当年勘察人员仅调查到残存的100余亩沼泽地、数十只黑颈鹤。

读下图完成26~27题

 

河流

山峰

26、与图中4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B.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

C.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D.都濒临长江,常因长江洪水泛滥而积水

27、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有()

A.修筑梯田,种植作物,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

B.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

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

D.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很时尚的名词。

“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绿色能源”、“绿色奥运”是当今热门话题。

据此回答28-29题

28、下列“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食品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食品

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29、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①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④利用作物病虫害的天敌等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30、下列做法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A.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

C.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D.禁止使用泡沫快餐盒

二、综合题(4个题,共40分)

3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4分)

a.臭氧层空洞b.全球变暖c.酸雨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3分)

 

32、下图为“1951~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2分)

(2)北京市受沙尘暴影响的强度总体上为度。

我国北部的沙尘暴多发生在季,主要是因为该季节我国北部地区气候,植被稀少,且常有天气系统活动,风力强劲

(4分)

(3)首钢集团的搬迁使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首钢搬迁所运用的主要环境管理手段是(填选项字母)。

(1分)

A.行政手段B.法规手段C.经济手段D.教育手段(4)为贯彻“绿色奥运”理念,你认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

(3分)

33、根据江南丘陵某县农村土地利用与生活能源构成表内信息,回答问题。

(10分)

耕地

林地

草山草坡

湖泊

其他

1986年

45.2

4

8

2

40.8

2006年

30.8

14

20.3

10.8

24.1

 

秸秆

薪柴

煤炭

沼气

其他

1986年

50.3

10.3

0.5

0.8

5.7

2006年

20.5

15.4

35.3

15.2

2.8

 

(1)1986年该县土地利用和生活能源构成的主要特点分别是和,由此容易产生的环境问是、。

(4分)

(2)1986—2006年,该县在土地利用和生活能源构成方面分别有哪些主要变化?

(3分)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该县自2006年以来,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生活水平会有哪些改变?

34、图17-2中3幅图,图A和图B的箭头表示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趋向。

图C表明单位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排放量的关系(污染控制费用包括污染赔罚款和治理污染的设备费用)。

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在图A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

(2分)

(2)在图B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

(2分)

(3)根据图C,分析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原因是

(3分)

(4)从可持续发展原则出发,这种转移违背了原则,为此需要健全法规。

这些法规的主要作用是

(3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单项选择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B

C

A

D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A

B

B

C

D

B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A

B

D

D

A

A

B

B

二、综合题

31、

(1)自左向右依次为:

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合作。

32、

(1)由西向东逐渐减弱

(2)轻春干燥(少雨)冷峰

(3)A(4)改善能源结构;控制废气排放;植树造林;加强风沙地区的生态建设。

33、

(1)耕地比重大,林地、草地比重小,秸杆、薪草是主要的生活能水土流失大气污染

(2)扩大了林地、草地退耕还湖(增加湿地减少了秸秆、柴草使用量,增加了沼气、水电使用量

(3)水土流失减少,实施了秸秆还田,土壤肥力提高了,作物产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稳步提高了。

34、

(1)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从城市向农村转移

(3)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与农村的污染控制费用相差极大,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减少生产成本,将重污染工业转移到环境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其根本原因是环境法规的地区差异

(4)共同性加强环境保护,有效制止污染工业转移,以实现治理污染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