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必杀专题突破提升训练5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2650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必杀专题突破提升训练5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必杀专题突破提升训练5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必杀专题突破提升训练5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必杀专题突破提升训练5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届高考语文必杀专题突破提升训练5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必杀专题突破提升训练51.docx

《届高考语文必杀专题突破提升训练5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必杀专题突破提升训练51.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必杀专题突破提升训练51.docx

届高考语文必杀专题突破提升训练51

2011届高考语文必杀专题突破提升训练5

古代诗歌鉴赏

(一)——诗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 雁

顾文昱

万里西风吹羽仪①,独传霜翰②向南飞。

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

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

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注] ①羽仪:

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

②霜翰:

翰,本指鸟羽,此处指白雁。

相传白雁每逢秋深则南飞,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

(1)结合全诗说说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2)颔联的“迷”“点”两字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征?

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行军图:

西风尽扫、旌旗猎猎、白雁南飞。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2)“迷”字传神地描绘出芦花摇曳不定及其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和水中的月亮交融幻化的动态美景;“点”字巧妙地展示出皎洁的月亮在被风吹皱了的江面上留下无数跳跃闪动的光点,扑朔迷离,令人心醉。

这两个字刻画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与下联的荒凉之景作对比,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 ①谷口:

指蓝田县辋川谷口,钱起筑别墅于此,名之曰“故山草堂”。

②辛

夷:

木兰树的花。

(1)前两句写出了谷口怎样的景象?

写这样的景象,在全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

 

 

 

(2)简要分析“幽竹”这一形象在本诗中的作用。

答:

 

 解析:

(1)以“谷口”开篇点明故山草堂的所在。

“春残”紧扣诗题“暮春”,也为下面的叙写打下铺垫。

黄莺鸟声稀、辛夷花飞尽、杏花乱纷纷,虽都是在写春残景色,但又是在为后二句的出场作陪衬。

正是在暮春时节,鸟语已稀、花香将尽的时候,才会突然间感觉到幽竹以及清阴迎我归来的可爱。

这里诗人用了对比与拟人两种手法来突出幽竹的使人怜爱。

(2)“幽竹”“清阴”与“待我”都写出了尚有幽清之境迎我的欣喜。

拟人则是诗人赋予幽竹以人的品格和情感,“不改清阴”是说幽竹具备始终如一忠于朋友与主人的品性。

“待我归”是说幽竹保持着一竿绿阴等待我归来的亲情,“不改”与“待我”四字让人顿感一股真气扑面而来。

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

答案:

(1)写出了谷口暮春之景:

黄鸟的鸣唱已稀,辛夷杏花已谢。

说春色固然美好,但毕竟短暂易改,以此来反衬不改清阴、待“我”始终如一的窗下幽竹。

(2)诗中的“幽竹”不慕浮华,不改气节。

朴实而庄重,执著而超拔;深情待“我”,

令“我”怜爱,它实际上是诗人厌弃浮华、崇尚气节的心志的写照。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 ①青草湖:

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

“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

②湘君:

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答: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

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1)“西风吹老洞庭波”,诗一开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洞庭湖渺渺茫茫的画面,飒飒的秋风,强劲地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便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

诗中的“老”字,更是极耐人寻味,“老”了的是秋风,“老”了的还是洞庭湖水?

“一夜湘君白发多”,紧接着诗人将虚幻的神话,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的描绘结合了起来。

(2)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是说这首诗具有李白的风格特征,从诗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中的“湘君”“清梦”“星河”可以体现出来。

答案:

(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景,生动传神。

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2)风格特征:

想象奇特,缥缈奇幻,具有浪漫色彩。

①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

②意象奇特。

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缥缈奇幻的画面。

如“湘君”“清梦”“星河”。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

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

②西江:

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

③谢将军:

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

他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

(1)颔联中“空忆谢将军”一句用典,简要分析其用意。

答:

 

(2)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

答: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命题者已指明所用手法是用典,考生回答时,只需认真阅读典故内容,并结合课本介绍的李白的生平,就可以得出李白运用此典故的用意,从而得出答案。

关键是要结合李白的生平来分析。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回答三个问题:

一是诗句写了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三是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

(1)以古人自况,袁宏能得到谢将军的赏识,而“我”虽然也有袁的文才却不能得到像谢将军那样的人的信赖,寓含着世无知音、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2)尾联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

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牛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怀。

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 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

 

(2)第二句中的“点”、“叠”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3)根据诗歌内容,说说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自己怎样的心情。

答:

 

 答案:

(1)描写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2)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

(3)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流连欣赏的心情。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午 枕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1)诗歌第二句点明了梦醒的时间,请说说“催”字表现诗人什么感受?

答:

 

(2)有人说三四两句很有艺术表现力,请你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答:

 

 

 

 

 

 

解析:

诗歌描写了午梦初醒的一瞬间的情景。

首句概写,季节是在交代地点时暗示出的,“花”就是春天的具体形象。

“簟欲流”暗含着“簟纹如水”的比喻,说它光滑透明,如同清澈的水,仿佛就要流动。

比得很准却又出之以动态的描写,形象生动鲜明。

三、四两句在艺术表现上很值得注意。

其一,突出了“鸟唤梦”“山供愁”的两种景物。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鸟和山都人性化,恰好传达出了诗人缠绵不绝的内心感触。

其二,对仗工整,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

答案:

(1)①他完全没有想到一觉睡了那么长时间,表达了诗人惊异之情;②感觉到时间流逝得很快,表明诗人睡得很香很甜。

(2)①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鸟和山都人性化,表达了作者的忧愁。

②采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以窥人鸟的无情来反衬隔水山的有情。

③“悠扬”“宛转”,前者是双声,后者是叠韵,因声见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缠绵不绝的情愫。

④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语意连贯:

诗人因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展现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

7.阅读下面一首金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牧 牛 图①

田 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②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注] ①这是一首题画诗。

②挽粟车:

送军粮的牛车。

(1)第二句诗中的“似水流”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答:

 

 

 

(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

答:

 

 

 

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比如“干戈”“扰扰”“何日”等词语。

(2)解答此题,第一步,要找出本诗中的主要意象,如长笛等;第二步,要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第三步,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或效果)特点;第四步,描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

答案:

(1)“似水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2)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与“干戈扰扰”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安定的向往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杂诗三首(其三)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 ①黄龙戍:

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

②龙城:

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1)请分析颔联中“月”的意象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

 

 

(2)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

答:

 

 

解析:

(1)颔联抒情,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

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

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

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

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绵深情。

(2)“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的句子一是“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写出了常年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流露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二是“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将”是带领的意思。

古代军队以旗鼓为号令,这里的“旗鼓”指代军队。

希望有良将带兵,一举克敌,使家人早日团聚,人民安居乐业。

答案:

(1)以月写人,明月高挂中天,照着不眠的闺妇,而闺中人却沉醉在对征人的思念中(亦可理解成“一笔写出两人的离恨,月亮也照着不眠的征人,而这征人也正在思念着闺中之妇”)以月寄情,含蓄而巧妙地抒发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离人的相思之苦。

(2)这首诗既有对战争长年不断给百姓带来离乱之苦的不满,也包含着希望有人能带兵克敌、一举夺胜的期盼。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答:

 

 

(2)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解析:

(1)作答“满”字的表达效果时,应突出“满”描写对象的特点和环境的特点。

(2)“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一句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写景中暗含着诗人的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答案:

(1)“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

(2)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

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 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 ①飞挽:

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

②郭汾阳:

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郡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①对比。

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突出战争即将来临前的肃杀景象。

②双关。

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体现了诗

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11.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谒荆公不遇

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1)诗歌在写景时使用“渺渺”和“茸茸”,请分析它们的作用。

答: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此诗。

答:

 

解析:

(1)解答此题,不仅要分析“渺渺”和“茸茸”两词在诗句中的表达效果,还要写出它们在全诗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对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感情的作用等。

最后,从“诗”本身追求音律美的特点来分析它们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限定了鉴赏的角度,即“情景关系”。

那么,解答此题时,考生首先要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景,通过对“景”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情”。

最后再说诗中“景”和“情”的关系,如“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等。

答案:

(1)“渺渺”写出了春江水面的辽阔,“茸茸”写出了花草的柔密茂盛,水面愈宽阔,花草愈繁茂,愈透露出作者的孤寂、忧愁之感。

另外,这两个叠音词使整首诗音韵和谐,增强了表达效果。

(2)本诗采用以景写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全篇无一字直接明写作者的心境,但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渲染的苍茫迷离的氛围,无不渲染或反衬出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柳条、藤蔓、黄莺,表现惜别之情。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态,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时的眼泪。

古代诗歌鉴赏

(二)——词、曲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雨

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1)请简要分析“空”字的表达作用。

答:

 

(2)这首词题目为“雨”,但通篇不出“雨”字,却“雨”贯全篇,请作简要赏析。

答:

 

 

解析:

(1)“空”字的表达作用属于炼字方面的技巧,应从描写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方面作答。

(2)上阕“一声声”写雨稠密,“一更更”写雨下个不停,“窗外芭蕉”写雨打芭蕉,“此时无限情”情因雨生;下阕“梦难成,恨难平”雨夜难眠,“不道愁人不喜听”雨不解人意,“滴到明”彻夜不停。

答案:

(1)表明夜晚雨密,台阶无人,更突出听者寂寞悲苦凄凉之感。

(2)上阕写雨之稠密,连绵不断,雨打芭蕉,情因雨生。

下阕写雨夜难眠,百感交集,雨不解人意,彻夜不停。

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宜兴作

苏 庠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

落日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

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 ①岚:

山林中之雾气。

②斗柄:

北斗七星柄部三星。

(1)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2)本词结尾两句有怎样的深刻含意?

答:

 

 

 

答案:

(1)开篇两句以北风、野云、寒溪、冰谷等景物组成了一幅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画面;后两句写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雾气缠绕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在凄冷的气氛中诗人却不觉得凄凉。

(2)结尾两句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眼春光。

景中融情,并以此告诉人们:

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离情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

山枕斜攲,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1)该词上阕中的“柳眼梅腮”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2)清代贺裳《皱水轩词筌》称赞结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为“入神之句”,试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词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

在分析这个句子时,首先要分析出句子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然后分析这个句子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词重要语句的鉴赏能力。

在分析时还是要先判断句子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然后分析其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答案:

(1)此句意蕴丰富,一语双关,既补充起句的景语,又极为简练地刻画出了一个思妇的形象。

(2)该句抓住“思妇手弄灯花”这一传神细节,使词意更加含蓄传神,思妇形象更加清晰,从而使整首词的主题表达得更加深沉含蓄,颇有意趣。

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寄公度

舒 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

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

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

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

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1)这首词的上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2)这首词中“涵”、“贴”、“寒”、“满”等字用得很好,请选择其中两个联系全诗分析其运用特点或表达效果。

答:

 

 

 

 

答案:

(1)写出了深秋凄凉萧条寒意侵人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孤独悲凉的心境。

(2)“涵”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天空苍茫开阔、水天一色的特点,意境阔远;“贴”字极言燕飞之高,极目难及;“寒”字以感觉写视觉,燕飞得高,高处不胜寒,以景写心,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满”字写出了雪之大,渲染出一种冷寂的气氛,暗寓见友之难,行路之难,突出了思友之情。

(只要答出这四个字中的任意两个字即可)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苏 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 ①凭仗飞魂招楚些:

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中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本词上片中的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

答:

 

(2)本词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

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答:

 

 

(3)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

为什么?

答:

 

答案:

(1)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

(2)虚写(或“想象”)路途遥远,朋友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

(3)“点”或“破”,突出了青山的高峻。

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 君 怨

郑 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

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答:

 

 

(2)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梅花。

开放时间——未到春天;形态特点——有雪具有的洁白,还有雪没有的香味。

(2)用对比的手法,通过“竹篱茅舍”、“玉堂琼榭”的不同环境进行对比。

赞美梅花不论遭遇冷落还是身处富贵都一样高洁的品质。

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1)~(3)题。

[正宫]塞鸿秋

(元)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

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

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1)下面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功名万里”指东汉班超封侯万里事。

此处用典,借指求仕追官,争名夺利。

“斯文”一词,最早见于《论语》,此处指礼让文雅,品格高尚。

B.“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这两句用比喻修辞叹时光如电,人生易老。

出自《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

C.“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由于年老休息的官员增多,所以道路上处处可见,树林中何曾遇见过。

D.“至今寂寞彭泽县”,全曲点睛之笔,一语揭出曲之命意所在。

赞颂了陶渊明是历史上心口如一真能归隐园田的少数高士之一。

(2)结合诗句对“斯文一脉微如线”中的“微”字进行赏析。

答:

 

(3)本曲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表现对比的关键字眼,结合本曲的主旨,

加以具体分析。

答:

 

答案:

(1)选C “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的句意是:

都说不做官,但归隐的地方

却看不见他们的身影。

讽刺把归隐挂在嘴边而实际上坐在官位上不想动的人。

(2)“微”,是微弱、微乎其微的意思。

为官者为了一己私利彼此你追我逐,斯文已荡

然无存,没有人会想到国家百姓及礼让品格,讽刺官场之人不择手段争名逐利的丑

恶嘴脸。

(3)“至今寂寞彭泽县”句中的“寂寞”和“功名万里忙如燕”中的“忙”字,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

许多人都叫着“便休官”,可也没见挂冠归隐的彭泽县令陶渊明这里热闹起来,陶渊明这里越寂寞,官场那里越忙碌。

“寂寞”与“忙”的对比讽刺了那些口是心非自我标榜清高而实际醉心名利的为官者。

8.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湖上送别

张可久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

绿柳匆匆去马。

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1)这首小令含蓄蕴藉,独具风格。

试分析“绿柳匆匆去马”一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感

情的。

答:

 

 

(2)曲中用了诸多不同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丰富作品的意蕴。

请对“满湖烟雨”这一意象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在绿柳如烟的春天,作者不得不告别心上人,匆匆策马起程。

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沿湖千丝万缕的青青柳枝来表现自己千丝万缕的离情别绪,充满惜别之苦。

(2)“满湖烟雨”既是眼前之景,又渲染了愁绪的浓重,与前面的“小小人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与分别之人难以割舍的情怀。

9.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 玉 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①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 ①蘅皋:

生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

(1)上片写“目送”美人“芳尘”离去后,词人想到了什么?

答:

 

  

(2)下片的末四句“若问闲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