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宝典.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2619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22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宝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宝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宝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宝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宝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宝典.docx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宝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宝典.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宝典.docx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宝典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宝典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宝典

一、专题内容范围

1.必修及选修教材实验;实习;研究性课题。

2.实验设计基本理论及题型题例剖析。

二、考试大纲考查要求和命题角度

(一)考查要求

2006年《考试大纲》对实验提出了以下要求:

1.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包括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了解材料、用具,掌握实验方法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处理实验安全问题,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数据,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2.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对实验能力的考查提出了具体要求。

3.对实验考查要求主要有两方面变化:

一是关于能力要求“分析综合能力”中增加了定量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等方面;这一要求体现在生物命题上可能是绘制坐标曲线图、设计图表归纳等方式,不可能是生物形态图,如果是形态图,不可能进行定量描述;二是考试范围与去年不同,去年分五块体现的,今年则是分必修、选修及实验、实习与研究性课题三块体现的,从这一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今后高考将特别重视实验、实习与研究性课题的考查。

(二)命题角度

综观多年高考实验题目,命题角度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以实验,尤其是经典实验、新技术的各项实验为背景,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运用已有知识在新情境下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如2002年全国理综试题中“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的错误实验分析和正确的实验设计。

2.以教材所列实验内容为命题材料,考查学生对实验技术的掌握,对实验原理、实验程序等内容的分析、归纳和总结,重点考查学生的具体实验水平、实验洞察与分析推导能力,运用恰当的语言对实验结果作出科学描述和解释的能力。

3.以给出材料为基础,根据现有条件,设计实验程序、预测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以考查考生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能力等。

如2001年全国理综合测试中“设计实验证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再如2003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程卷)中“验证脊神经背根、腹根的传导功能”等,该类试题能较好地反映考生的综合素质(如自学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与创新能力、实验研究的方法和能力、逻辑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等),已成为当前命题的热点。

4.今后的高考实验命题将有可能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增加题目的开放性,主要是实验题目、材料、方法和步骤等部分环节的开放,而不是完全开放。

二是给出相关的实验数据,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包括分析、描述、表达等,以体现《考试大纲》中“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能力要求。

三、生物实验的理论和方法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获取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从孟德尔对遗传定律的研究中便不难发现实验的重要性,并且可从中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生物实验程序

生物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为:

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并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观察,提出问题

在观察基础上提出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2.提出假说

假说也称假设或猜测,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也就是对所提出的问题所做出的参考答案。

假说一般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提出假说,即依据发现的事实材料或已知科学原理,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提出初步假定。

第二步,作出预测推断,依据提出的假说,进行推理得出假定性结论。

如: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的测交”实验的假说是:

F1(Dd)产生配子时,产生含有基因D和含有基因d的两种配子,并且它们的数量相等。

而预期是测交结果的后代中高茎与矮茎之比为1:

1。

3.设计完成实验

实验是完成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事物变化的一种方法。

如孟德尔在验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这一假设时,便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观察、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取验证性的结果。

所以在实验中要记录实验的事实、现象、数据,捕捉、记录由实验变量带来的反应变量。

据此论证、说明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实验结论。

①如果所获取的结果与假设相符,则肯定假设;②如果结果与假设不相符,则否定假设;③如果结果与假设无关,则无从判断,可另做假设。

实验过程必须客观、真实。

(二)生物实验的基本步骤

一个完整的生物学实验包括以下基本步骤:

1.确定课题,明确目的原理

做什么实验;解决什么问题;依据什么原理。

2.提出假设

提出初步假定,并对可见现象提出一种可检测的解释,具体为:

例如,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的测交实验假设是:

“F1(Dd)产生配子时,产生含有基因D和基因d的两种配子,并且它们的数目相等”。

3.作出实验预期

在检测实验假设前,先提出实验预期结果(一个假定的结果),若预期结果没有实现,说明假设不成立;若预期结果实现,则假设成立。

4.设计实验

根据实验目的和提出的假设,确定实验基本思路,确定选材、装置及实验对照等,设计实验的具体方法步骤,并按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

5.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收集数据

客观如实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并通过一定方式将实验结果呈现出来。

6.分析作结

对记录的数据(包括现象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出一般概括性判断,并用文字、表格、绘图等形式作出简明的总结。

7.推论

根据实验事实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8.交流

写出实验报告。

(三)生物实验的变量、原则

生物实验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科学实验应先确定实验变量

在实验过程中,变量是指可被操纵的特定因素或条件。

据其在实验中的作用,可分为两类:

(1)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为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反应变量,亦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引起的变化和结果。

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

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

例如在“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适温和高温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和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反应结果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即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实验变量)与酶的活性(反应变量)的因果关系。

(2)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

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

额外变量也称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和结果。

显然额外变量会对反应变量起干扰作用。

如:

上述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试管的洁净程度、唾液新鲜程度、可溶性淀粉浓度和纯度、试剂溶液的剂量、浓度和纯度、实验操作程序、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都属于无关变量。

如果无关变量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或条件,对三个实验组的给定不等同、不均衡、不稳定,则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产生误差。

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中,要尽量减少无关变量,而且不同的实验组中的无关变量应完全相同,这样就会避免实验结果的差异是由于无关变量引起的可能性,便于清晰地研究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的关系。

(3)教材中相关实验的变量

实验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实验4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

化效率

催化剂的种类(过氧化氢酶、Fe3+)

催化效率的高低(以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燃烧的猛烈程度表示或气泡产生速度表示)

试管等用具的洁净度、环境温度、相同材料的量、各种试剂的量、反应时间等

 

实验5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

解的作用

 

底物的种类(淀粉、蔗糖)

淀粉酶将淀粉水解(处理后加斐林试剂,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但不能水解蔗糖(处理后加斐林试剂并加热,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淀粉与蔗糖溶液的量、水浴的温度与处理时间、斐林试剂的使用量与加热时间、操作程序等

 

实验8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

观察

①是否黑暗、单侧光照、均匀光照)

②改变幼苗空间位置以接受重力影响

 

①幼苗弯曲状况

根的弯曲方向

 

①幼苗的种类及生长状况、环境温度、培养条件、处理的部位、装置的合理性等

②萌发种子的种类及萌发状况、环境温度、培养条件等

实验9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

复原

 

外界溶液

的浓度即高渗及低渗溶液)

 

质壁分离(液泡失水缩小、颜色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液泡恢复原状、颜色变浅、原生质层恢复原状)

溶液的种类及浓

度;分离与复原现象的观察;装片的洁净度及临时装片的制作;材料的选择等。

 

实验12

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不同浓度

的SO2

 

 

植物体的生长状态的变化

 

实验装置及器材的一致性、实验植物生长状况、SO2浓度的控制、培养的环境条件、实验操作程序、观察时间的长短等

实验13(选修)、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温度(60℃热水、沸水、冰块)

 

加碘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试管的洁净度、淀粉溶液的量、不同温度的处理时间长度、操作程序、碘液的加入量等

研究课题

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生长素(或类似物)的

不同浓度

 

①扦插枝条的生根状况的差异

②果实发育状况的差异

③落花落果状况在使用前后的差异

 

实验材料的一致

性、激素浓度的准确性、处理时间的一致性等

2.实验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实验的原理要符合科学原理,实验结果的预期有科学依据,实验的各个环节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必须保证实验的设计不出现科学性错误;其次,实验设计要具有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因素。

具体地说,科学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验原理的科学性

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也是用来检验和修正实验过程中失误的依据,因此它必须经前人总结或经科学检验得出的科学理论。

如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第25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

题中给出了两个实验原理:

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若缺少它则血液不凝固;草酸钾溶液能与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因此具有抗凝血作用。

这两条原理科学而且完整,学生可由此产生明确的设计思路。

②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

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保证实验获得预期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孟德尔选用自花传粉的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以及“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选用紫色洋葱作为实验材料都是经典的成功选材的范例。

再如,新鲜的黑藻嫩叶是“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的理想材料,因其新鲜,故能保证观察到的是活细胞;因其含水量多,故能保证细胞质流动的流动速度快,实验现象明显;因其含叶绿体,故能使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和流动方向清晰可见;因其叶片薄,故便于制片且能在显微镜下观察。

另外,黑藻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培养,取材方便。

有了这样的实验材料,再加上科学的方法,就可以顺利达到实验目的。

③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只有科学的实验方法,才能得出正确而可靠的实验结果,如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CO2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

通入的空气先经过NaOH溶液除去其中的CO2,再经过Ca(OH)2溶液检验CO2是否完全除尽,最后才通入装有萌发的种子的密封容器中。

只有经过这样的步骤,才能完全排除干扰因素,证明瓶中的CO2确实来源于种子的呼吸作用。

④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这是指对于实验得出的结论不能简单对待,而应该首先记录,然后整理,最后再经过仔细分析,找出它们所能透露给我们的最大的信息量。

如下面这个实验:

用含有各种必需矿质元素的溶液培养大麦,48小时后测定几种离子的浓度占该离子开始浓度的百分比,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条件

水分消耗(mL)

Ca2+

K+

Mg2+

光照

1090

135

27

179

黑暗

534

105

35

113

上面的结果因为经过了记录和整理,所以使人一目了然。

观看这个实验结果,首先要看出该实验中设计了哪些对照组,由上表可知,表中出现三组对照:

一组是有光与无光;一组是水分的吸收与矿质元素的吸收;还有一组是不同的矿质元素的吸收情况比较。

所以我们分析实验结果时,也应从这三个方面人手,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与光有关;二是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三是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平行重复原则

任何实验必须有足够的实验次数,才能避免结果的偶然性,使得出的结论准确、科学。

平行重复原则要求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强度,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

下面的这道题就是根据平行重复原则设计的实验。

在用质壁分离法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实验中,把剪成小块的洋葱表皮分别放人下面各组溶液中,结果如下表:

培养皿

蔗糖溶液浓度

(mol/L)

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占观察细胞数目的百分比

1

O.2

2

O.3

3

0.4

15%

4

O.5

40%

5

O.6

80%

6

0.7

99%

7

O.8

100%

请回答:

(1)该洋葱细胞液等渗浓度范围为。

(2)在以上基础如何改进实验,将测定的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范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

A.需设置的蔗糖溶液浓度分别为。

B.。

C.观察。

D.结果与分析。

实验的第二步需要根据平行重复原则设计实验来得出结论。

(3)单一变量原则

该原则可使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简单化,使结果更准确。

其含义是:

①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做到一个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

②实验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及额外变量的干扰。

例如,在“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作用”的实验中,加入的淀粉和蔗糖是单一变量,而加入的淀粉酶的量、反应温度、pH则应控制成相同条件,否则这些因素的差异将作为无关变量,干扰实验结果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再如:

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而在两个花盆里种了大豆,并设计如下实验:

花盆

阳光

温度

I

光照

20℃

充足

暗室

20℃

不充足

在这一实验设计中,应该改正的错误是()

A.两个花盆应该放在向阳的地方

B.两个花盆都应放在暗处

C.两个花盆的温度不应该一样高

D.两个花盆都应该浇给充足的水

这个实验要研究的是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因此阳光应该为自变量。

根据单因子变量的原则,其他因素都应相同,两花盆该浇给同样充足的水,这样既保证了单一变量,又使大豆不会因为缺水而影响发芽。

而如果两个花盆都浇水不足,两个花盆中的大豆就会因为缺水而使发芽不良,也会导致实验的失败。

因此,在考虑单因子变量原则时,还应尽量使常量能够满足实验成功的条件。

(4)控制与平衡控制原则

该原则是指要严格地操纵自变量,以获取因变量。

同时,要严格地均衡无关变量,以消除额外变量干扰。

即尽量消除实验误差,以取得较为精确的结果。

常用的方法有单组、等组及轮组实验法。

①单组实验法

对一组(或一个)对象,既用A法,又用B法,顺序随机或轮流循环,这是生物实验常用的实验方法。

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通常是将做好的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装片,先用蔗糖溶液做质壁分离观察,接着又用清水做质壁分离复原观察,这就是单组实验法。

由于对象同一,无关变量的影响也就被平衡和抵消了。

②等组实验法

将状况相等的对象,分成两组或多组,一组用A法,另一组用B法,这也是生物实验常用的实验方法。

例如,“植物激素与向性”实验,设计了5组实验,其对象是玉米幼苗,要求品种、萌发期、粗细、大小、长势等状况都是相同的,这就是等组实验法,对无关变量的影响起到了平衡和消除作用。

③轮组实验法

对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对象,循环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处理。

如甲组——A法、B法;乙组——B法、A法等,这样能有效的平衡和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

自然,操作起来要麻烦一些。

例如,“植物向光性”实验,可随机取2株(组)生长状况并不相等的玉米幼苗,做如下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则是a+d(“不透光”)和b+c(“单侧光”)的比较,这就是轮组实验法。

无论先用单侧光处理,还是先用不透光处理,两株长势不同的玉米均表现向光性,均由单侧光引起,可见这种实验处理的匹配,对平衡、消除无关变量更有说服力。

(5)对照原则

对照原则是中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原则,如有关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都采用了对照。

通过设置对照实验,既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在一个对照实验中,可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是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自变量的处理的对象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

常用的对照组类型有以下几种:

①空白对照

对照组为不作任何处理的对象组。

如“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1号试管加1mL蒸馏水,2号、3号试管分别加等量的NaOH、HCl溶液,1号试管即为典型的空白对照组;用小狗做活体材料设计实验,证明动物生长激素的分泌器官及作用时,用不做任何处理的小狗作对照,与切除了脑垂体的小狗进行比较。

②自身对照

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不另设对照组。

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既是典型的自身对照——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为实验组。

③条件对照

给实验组某种处理,给对照组另一条件的处理。

如在验证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的实验中的O℃和80℃下的对照。

再如在“验证甲状腺激素促进幼小动物发育”的实验中,存在以下实验组和对照组。

甲组:

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

乙组:

饲喂甲状腺激素抑制剂(条件对照组)

丙组:

对蝌蚪不作任何处理(空白对照)

④相互对照

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利用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如验证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60℃、O℃、37℃之间的对照;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不同pH溶液之间的对照。

再如在“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中,如下图所示,2与l对照可证明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3也可与1对照,4也可与l对照,也可与2对照。

(四)生物实验设计的方案内容

(1)实验课题(题目):

即实验研究的课题名称。

(2)实验目的;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探索哪方面的生物学规律,预期要取得何种成果。

(3)实验原理:

即实验依据和思路。

(4)实验内容:

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

一般方法是把研究问题分解为许多小课题,分别进行研究,然后再将实验结果加以综合分析。

(5)实验材料:

取材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一定要按科学的要求选好实验对象。

(6)实验方法:

即采用哪些研究方法能获得明显的实验结果。

应尽量地减少人为或偶然的实验误差。

同时应注意:

①根据研究内容确定实验类型和方法。

如野外生物种类考察,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探明某一生命现象的性质和含量,用定性、定量实验分析法。

②根据实验的类型明确具体的研究方法。

如观察实验要明确是采用解剖观察还是野外观察,要明确观察的项目和标准。

③设置对照,适当增加重复,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④进行田间实验时,应根据实验性质的不同,分为大区实验和小区实验。

田间试验要作合理的田间规划,根据土地条件、作物种类、实验要求和工作方便,规划小区面积、重复次数和田间排列方式;另外,还要注意设置对照小区和保护行。

⑤设计实验方法应尽量采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7)实验用具和药品:

即实验采用哪些设备和仪器,使用哪些药品,从而实现有计划和有效地观测与分析。

(8)实验程度:

即实验流程,也就是如何运用仪器设备作用于实验对象的程序或步骤,对全部实验过程作出总体设计。

(9)日程安排:

根据整体实验的要求,按日程分阶段实施实验方案。

(五)生物实验的方法技术、试剂、器材

1.常规实验方法

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可大致归纳为以下10种:

显微观察法。

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等。

观色法:

如动物毛色和植物花色的遗传实验。

同位素示踪法。

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18O2和14CO2追踪光合作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转移途径的实验等。

等组实验法。

如小麦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发现生长素的燕麦胚芽鞘实验等。

加法创意。

如用饲喂法研究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用注射法研究生长激素的实验,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的实验等。

减法创意。

如用阉割法或摘除法研究性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实验,雌蕊受粉后除去正在发育的种子的实验等。

杂交实验法。

如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豌豆杂交、测交的实验,小麦的杂交实验等。

化学分析法。

如番茄和水稻对钙和硅选择吸收的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等。

理论分析法。

如大、小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实验,植物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的实验,植物向光性实验等。

模拟实验法。

如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分离定律的模拟实验等。

上述内容基本上可以包括一般的实验方法,通过复习理解了这些实验方法将有利于认识、分析和设计新的实验。

此外上述多数的实验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实验结论的得出,都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或者说都是一个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思维过程。

因此复习中要充分体会和体验这个过程。

可以说构建实验的方法体系,为分析、解决和设计新的实验,以及形成实验能力,奠定了良好的方法基础和思维基础。

2.实验材料的常用处理方法和技术

熟悉常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理解每种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情况并熟练掌握其操作技能,以便在设计实验时能进行迁移和利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光学显微镜观察。

适用于观察生物微观结构,如细胞结构,包括光镜下看到的各种细胞器。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术。

制作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

适用于显微观察,凡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先制成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

对于这些材料要求薄而透明,在制作临时装片时要展平放置于水中,不得重叠;盖盖玻片时从一侧轻轻地斜放上去,防止产生气泡,若不小心产生了气泡,则可以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引走气泡。

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中要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在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中要制作花生种子的切片等等。

研磨、过滤。

适用于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物质,如酶、色素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研磨、过滤的方法,如研磨时要先将生物材料切碎,然后加入摩擦剂(常用二氧化硅)、提取液及其必要物质,充分研磨之后,往往要进行过滤,以除去渣滓,所用过滤器具则根据需要或根据试题中提供的器材加以选用,如可用滤纸、纱布、脱脂棉、尼龙布等等。

课本上涉及到研磨和过滤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研磨发芽的小麦,过滤制得淀粉酶;二是在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时,研磨叶片,过滤得到滤液。

概括加快研磨速度的方法,是加入一定量的SiO2,由于过滤只是粗略地去掉渣滓,因此为了提高速度并使实验明显,一般不选用滤纸,而是选用脱脂棉。

解离技术。

用于破坏细胞壁,分散植物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恒温技术。

适用于有酶参与的生化反应,以及用热酒精脱去叶片中的色素等。

一般用水浴或恒温箱。

纸层析技术。

纸层析法是利用物质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的原理,达到将物质分离的目的。

适用于溶液中物质的分离。

主要步骤包括制备滤纸条,画滤液细线,层析分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