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2507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会宁四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Ι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魏家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

“训有之:

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

“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

”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

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

“为乐非也。

”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

“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

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但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

C.如果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

少好学明经,著名节,为郡吏。

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

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

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宜以俭约先天下。

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

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

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

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

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

胜独书议曰:

“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日暮议者罢。

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

“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

”胜曰:

“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

”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

“宜如奏所言。

”胜以手推常曰:

“去!

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

胜曰:

“当如礼。

”常复谓胜:

“礼有变。

”胜疾言曰:

“去!

是时之变。

”常恚,谓胜曰:

“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

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

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

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辄推不受,曰:

“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

”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

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B.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C.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D.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

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茂才:

即“秀才”。

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C.迁、徙: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

左迁,指降低官职,也说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右迁,指升任官职;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D.印绶:

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

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龚胜好学通经,名重一时。

年轻时被举荐为秀才,后又被何武、阎崇推荐,连哀帝对他也早已闻名;王莽篡位后也多次召他为官。

B.龚胜为官刚正,敢于直言进谏。

他关心民生,担任谏官时多次上书批评时弊,提倡俭约,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皇帝。

C.龚胜敢于坚持己见,不愿随波逐流。

在讨论王嘉误国乱法及是否恢复孝惠、孝景祠庙问题时,他表达不同意见,甚至与人发生争执。

D.龚胜忠于汉朝,坚决不事二主。

王莽篡汉后,他屡次称病,拒不接受新朝授予的高官,最终绝食而亡,以死明志,令人感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5分)

                                                

(2)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

(5分)

                                                    

(2)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新年作①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②,从今又几年。

【注】①作者贬南巴尉时作。

②长沙傅:

贾谊,他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8.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深意?

请简析。

(5分)

                                     

9.诗人为什么独自流泪?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3、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牛黄

孙万友

牛黄,中药名,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

性凉,味甘苦。

功能清热、解毒、定惊。

牛黄分多种,有葡萄黄、米碜黄、鸡心黄。

最宝贵的为“人头黄”,黄大如人头,价值昂贵。

疯癫如狂的患者沏上一杯牛黄茶灌了,当即就可清醒。

“人头黄”为稀世珍宝,一般人极少见到。

陈州解三,就曾得到一颗“人头黄"。

解三以宰牛为生,也靠牛黄发财。

平常买牛,多买瘦牛。

牛胆结石,是永远吃不肥的。

有一日,解三购得一头老牛,剥开一看,脏内如黄花盛开,解三第一次目睹“人头黄”,简直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失声叫道:

“人头黄!

不料隔墙有耳,被邻家夏二听了去。

夏家与解家只一墙之隔,墙上爬满丝瓜秧。

夏二搬梯爬墙,把脸匿在丝瓜秧里,一下子看了个清楚。

夏二是个皮货商,往常解三晾晒的牛皮牛鞭,多由他购去再到南阳倒卖。

夏二自然知道“人头黄”的价值,回到屋里,怔怔然许久,决定要盗得解三的人头黄。

半夜时分,夏二登梯爬上墙头,用系牢的绳索溜到解家院里。

他先静耳听了听动静,然后用尖刀拨门。

不料门没栓,他深感不妙,心想可能解三有防,便急忙藏了尖刀,匆匆顺原路而回,躺在床上,心中还在“扑腾”。

他很是懊悔自己见财眼开干了愚事,为此翻来覆去折腾了一夜,直到黎明前才迷糊过去。

不料刚想沉睡,突然听得解三来借梯子。

夏二一听借梯子,大惊失色,心想这解三大概是故意来试探虚实!

更可悔的是昨夜只顾害怕,竟忘记把梯子从墙边挪开!

为不让解三看出破绽,他急忙披衣穿鞋,想把解三稳在屋里,然后悄悄把梯子挪开,以除解三的疑心。

不料他还未下床,却被解三拦住了,说:

“二哥你睡你睡!

进门时我就看到了梯子,在墙上搭着呢!

夏二一听此言,如傻了一般,直等解三走了,他还未醒过神来。

这一天,夏二如得了重病,心郁如铅,脑际里全是解三的影子。

那墙上被绳索勒的痕迹他是否看到了……一连几天,这等问题在夏二脑子里来回翻腾,吃不香睡不宁,双目开始痴呆,偶尔还自言自语,时间一长,夏二失去了理智,开始在满街疯跑。

夏家人很着急,以为夏二患了什么邪症,又求神又烧香,均不济事,最后请来了一名老郎中。

老郎中进门并不急于给夏二看病,而细心观察。

几天过后,他才对夏家人说:

“你们当家的病是心疾所至,一般药物只能顾表而不能治里,眼下只能用人头黄可以根除!

只是这人头黄为稀世珍物,一般药店是买不到的!

不想在一旁自言自语的夏二一听到“人头黄”三字,突然瞪大了眼睛,下意识地接道:

“解三家有人头黄!

解三家有人头黄……”

夏二的妻子为治夫疾,就以试探的心理去解家求要人头黄。

谁知解三一听脸色惧白,连连地说:

“我没有人头黄!

我没有人头黄……”

夏妻失望而归,对老郎中说:

“解三说他没有人头黄!

”夏二一听怔然如痴,许久了,突然倒头睡去。

夏二一睡三天三夜,像达到了某种心理平衡,竟奇迹般地好了。

可是,没过几日,解三竟也疯了,而且比夏二疯得还厉害,到处嚎叫:

“我没有人头黄!

我没有人头黄……”

解家人急忙请来那老郎中给解三瞧病,老郎中望着解三,让人请来夏二,暗地安排了一番,然后让夏二对懈三说:

“你没有人头黄!

不料解三一听此言,更是惊恐,“忽”地挣脱了老郎中的手,边跑边喊:

“我不是不给夏二治病,我压根儿就没人头黄呀!

老郎中望着疯跑的解三,痛苦地摇摇头,对解家人说:

“解师傅的病没救了,没救了!

夏二觉得很惋惜,想想自己的所为,很是有点儿后怕!

几年以后,解三被冻死野外。

解三死后,其子承父业,数年后翻盖新房,扒旧屋的时候,扒出了那个人头黄。

解三之子只认得一般牛黄,却不认得人头黄为何物,便求夏二指教。

夏二望着那人头黄,面色冰冷,许久了才说:

“是一块普通的药草,你留它没用,放我这儿吧!

解三之子把人头黄送给了夏二。

夏二后来用人头黄救了许多人,分文不取,有求必应。

这样过了三十余年,夏二已年近八旬。

临终的时候,他唤过家人,从怀里取出那颗人头黄,安排说:

“这块药物,只可施舍,不可贪利!

不料夏二死后,其子夏仲不守诺言,将人头黄卖了,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富户。

家中子女都因家中富有而不行正道,夏仲最后也因此悬梁自尽。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解三比较聪明,知道瘦牛有牛黄,因此,平常买牛时不买肥牛,靠摘取牛黄出售发财,后来也因牛黄而疯。

B.夏二听到解三来借梯子,以为解三已知道自己到他家行窃,一连数日都心郁如铅。

良心的不安使他失智发疯。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情节,融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于一体,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D.小说构思巧妙,以“牛黄”为线索,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的不同态度,集中呈现了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

E.解三不肯拿人头黄治夏二,一是不想泄露自己有宝的秘密,招来灾祸;二是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

(2)开头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夏二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以“牛黄“为题,用意很深。

请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方面选择其一,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黄裳:

沉默的斗士

2012年9月5日,93岁的黄裳老人在上海瑞金医院安详地去世。

深受周氏兄弟影响的一代散文大家、藏书家黄裳,可谓集名士风流和斗士精神于一身。

他生于“五四”运动爆发三个月后,成长于中国现代文学最为繁荣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世纪四十年代登上文坛,“反右”和“文革”中遭受迫害,晚年如老树绚烂开花。

黄裳登上文坛与两位作家有关,一是柯灵,二是巴金。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熟读新文学的黄裳就开始试着投稿,最初的习作就发表在《文汇报》副刊“世纪风”上,而“世纪风”的编者就是柯灵。

1942年,黄裳又应柯灵的约稿,写了几篇《江上杂记》。

尤其是柯灵和唐弢创办的《周报》,发表了黄裳的一组有影响力的通讯报道,就是后来集成册子的《关于美国兵》,这成为他进入新闻业的“投名状”。

1945年下半年,也是在柯灵的介绍下,黄裳进入《文汇报》报社工作。

柯灵激发了黄裳最初的写作热情,而真正将黄裳推上文坛的,还是巴金。

没有巴金的提携,黄裳不会走上文学道路。

黄裳说,“他将我所写的旅行记事散文介绍到《旅行杂志》,得到了我在重庆的第一笔稿费”,“他商量着把我发表过的散文收集起来,出版了我人生第一本书。

”这本书就是《锦帆集》。

从这时起,年长黄裳15岁的巴金成为影响黄裳最深的朋友,他们的友谊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在黄裳的女儿容洁眼里,父亲很有理想,也很执著,这辈子一直很辛勤地工作,“他对我说,写作是一件良心事,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挖’出来。

一解放,他就写了一篇报道让很多人不高兴,但他从不改,他就是这样的人。

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黄裳因为一篇题为《解冻》的报道受到毛泽东的亲自批判,并被打成了“右派”。

“文革”时被下放到印刷厂当搬运工,那时他的朋友郑重经常见到他:

“我看到黄裳穿着工人服,数百公斤重的卷筒纸,在他手下反转调向滚动,操作自如。

他身体敦壮厚实,有时双手卡腰立在那里,就像一座钟,毫无猥琐卑屈的样子,每当看到他这个样子,心中也感叹着:

真是一个人物!

黄裳把这段时间称为“好日子”,因为不久他就被下放到了干校。

在干校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黄裳感到实实在在地上了认真的一课,他在那里不断被批斗,饱受凌辱,这让他看透了那形形色色人物的心。

但他也对自己在“文革”中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觉得痛苦的是在一段时期里没有能严肃认真地面对生活,失去了做一个正直公民的勇气……十年动乱,也应该有我一份责任。

如果没有大量的精神境界像我一样的群众,那场大动乱是不会顺顺当当地发展到那样规模的。

“说话少,读书多”,在一些人眼中,这是黄裳的最大特点。

但在熟悉黄裳的李辉看来,黄裳不善言谈是一种假象:

“他不是那种只知道枯坐故纸堆的书呆子,相反,其性情则颇像一个浪漫才子,精神里充溢着人们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可以领略到的那一种文人风流。

他爱文物字画营造的意境,爱游山玩水,爱美丽女性,爱名优们的优美吟唱和婀娜多姿,爱开怀畅饮……”黄裳的风流,兼具了传统文人和民国知识分子的风流。

李辉认为,黄裳是一位既有学识又有情趣的人,寡言成就了他的文字。

黄裳晚年的创作非常丰富,是“活到老写到老”的典型。

在他的几十种著作中,绝大部分都是“文革”结束后三十多年创作的。

而他越战越勇的斗士形象,与他的沉默寡言形成鲜明对比,更是引人瞩目。

打笔仗成为他晚年的一大“壮举”,如2011年12月初版的《来燕榭文存二编》就“以打架文章为多”,火力十足。

今年,黄裳仍不断有新作发表。

“像这样有生命力、战斗力的文化老人,国内无第二人。

”董宁文说。

黄裳是一位沉默的斗士,却又隐藏着深情:

1997年,妻子重病,嗜书如命的他毅然卖掉收集了半辈子的古书和名人字画,以支付巨额医疗费,徒劳地希望能换回妻子的生命。

(根据《南都周刊》2012年第36期唐不遇的同名文章改编)

相关链接

①风流:

杰出不凡;风雅潇洒,洒脱放逸。

——XX百科

②黄裳继承了古典文学的传统,继承了鲁迅的传统和巴金讲真话的传统,黄裳写的那些散文,呈现了金刚怒目的一面。

——陈子善

③民国那些大师们虽然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独立思考的高贵品性,在治学中的求真精神,在权势面前无所畏惧的勇气,为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陈华文《民国大师们的精神遗产》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柯灵激发了黄裳最初的写作热情。

在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之后,黄裳又在《文汇报》副刊“世纪风”上,先后发表了《江上杂记》《关于美国兵》等作品。

B.巴金先生是影响黄裳最深的朋友。

在巴金先生的提携和帮助下,黄裳得到了自己的第一笔稿费,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并最终走上了文学道路。

C.黄裳先生饱受磨难。

在反右斗争中,他遭到批判,并被打成右派;在“文革”中,他先被下放到工厂劳动,后又被下放到干校,不断受批斗,饱受凌辱。

D.黄裳先生勇于反省自己。

他因为自己“文革”时,“失去了做一个正直公民的勇气”而感到痛苦并深深自责,认为十年动乱,自己也应该承担一份责任。

E.黄裳是一个充满深情的人。

妻子重病时,他毅然决定将自己收集的古籍和名人字画全部卖掉,以支付巨额医疗费用,这对于嗜书如命的他实属不易。

(2)作者将黄裳先生称为“沉默的斗士”,其“斗士”品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

(6分)

(3)黄裳说:

“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挖出来。

”他是怎样做到的?

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6分)

(4)文中说“黄裳的风流,兼具了传统文人和民国知识分子的风流”,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由。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15年前,法国企业开始进入波兰,到今天在华沙,家乐福、欧尚、香奈儿、雪铁龙的广告       ,法国电信公司的橙色标志更是尽人皆知。

②天津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得晚清以来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下野政客的故居随处可见、           。

③记者在市中心葡萄牙阿尔法玛旧城区看到,几乎整个街区都被烧烤烟雾所笼罩,街边烤沙丁鱼的摊位           。

A.触目皆是   比比皆是   俯拾即是   B.俯拾即是   比比皆是   触目皆是

C.比比皆是   俯拾即是   触目皆是   D.比比皆是   触目皆是   俯拾即是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央纪委1月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2月份全国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的事件4238起,处理5340人。

B.歼—31在珠海航展的公开亮相,表明我国已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具备出口隐身战斗机的国家。

C.“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是我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之作,但不少艺术在获奖之后往往被束之高阁,难以真正走进大众。

D.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不仅有利于全球经济稳步健康发展,也有助于中国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村里的桃子都被摘了,树上没了桃子,桃叶也全落了,____________________,站在山坡上。

但近看时,枝条苍黑硬倔,像无数的蟒蛇突然向四面冲出,又像长胳膊大手,恶狠狠伸出来要打人。

A.桃树只剩下桩和枝条,枝条向四面展开,形成一个个圆形,远远看去,像是旧庙的千手观音

B.桃树的枝条向外伸展,远远看去,像是天地间一个又一个的蛛网,又像是美丽而倔强的少女

C.裸露出满树干虬结的木瘤,远远看去,枝条上生出无数条交叉重叠的小枝,树干宛如战神

D.无数条茂密的枝条郁郁葱葱,简直似天空中的一把把巨伞。

远远看去,又像是沧桑阴郁的老人

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