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1279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合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整合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整合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整合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整合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合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docx

《整合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合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合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docx

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南通市启秀中学王辉

一、整合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1、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

一堂好课,应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手段及方法各方面优化组合的结合体,而教学内容的最优化是达到教学最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学习的质量的高低。

历史教学内容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学科知识体系隐而不露,因而历史课课时少,任务重的矛盾就相当突出。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把系统化、结构化、主题的、主干的知识教给学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整合,具体就是对教材进行删补,突出主干;调整原有知识的组织形式,使之系统化、网络化、整体化;集中主要精力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

2、新教学范式的需要

传统的历史教学多采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发展的系统来讲授历史。

事实上,这种研究方法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迭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历史发展应是人类文明演进史,是人类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结果。

李植枬在《20世纪世界史》中指出“纵向发展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隔绝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

”史学界现在盛行两种史学观,现代化历史观和整体历史观(全球史观),这种新的历史观同样成为指导中学历史教学新的教学范式,这就需要突破传统的以政治斗争为主线,以社会形态来划分阶段组织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比如把中国近代史不再简单的划分为屈辱史、探索史、抗争史三部分,而是把它们有机渗透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去考虑,同时把中国的现代化纳入到世界现代化全局中去比较,这样才能构建科学的纵横联系的知识体系。

3、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即将全面推广的新课程改革,初中历史课程以教学主题呈现方式为基本学习单元,高中历史课程则以25个学习专题为基本内容,这是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它既考虑到历史学科的特点,注意历史发展的时序和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同时又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突出了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等主干知识,删除过于繁琐、细密的知识,减轻学生负担。

新课标具有指向性,也是今后历史教学的趋势,因此对教学内容以主题、专题形式重新组合,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趋势的。

4、适应高考的需要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无论是单科考试还是文科综合考试,专题型的组合试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如2002年文科综合高考第15—19题是对外交往专题,第40题考的是丝绸之路专题,2003年文科综合16—19题考查是土地问题专题,第37题考的是长城专题。

高考选择的专题往往都是历史上重大问题和中学历史主干知识。

这就启示我们平时要注意整合教学内容,把分散在不同章节,甚至跨越古今中外同类性质的知识要有意识的归纳综合,以备高考的需要。

二、整合教学内容的原则

1、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原则

教学目标是老师和学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优化教学内容的依据。

因此,必须按教学目标,去优化选择整合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另搞一套。

2、主题化原则

每一节课都应有一个教学中心,它是统帅教学内容的“灵魂”,这个中心就是涵盖面广、聚合能力强的教学主题,要用这个主题把历史教学内容串联组合起来,使之成为知识群,形成群体效应和系统效应,如对《“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一节,可以用“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指导中国实践”的这一主题,把该节内容串联起来。

每一单元,都有一单元的中心,即这一单元的主题。

把握这一主题就能以主题为中心把各节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使知识更加条理化、整体化。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单元,可以确定这样一个主题,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举措,完成了哪些任务,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3、集约化原则

布鲁诺的结构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纳为定义,则它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基本的东西理解了,学科也就容易理解了。

”因而他主张学科内容应由形成对该学科结构的“最基本的理解”来决定。

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借助基础的、一般的观念不断的扩展加深知识,学科内容尽量简约化。

历史教学时把学科基本结构和核心知识整合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识记,理解和运用,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理解难点。

如考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过程,八七会议提出的“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总方针”,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的“文家市决策”,毛泽东总结井岗山经验的三篇理论文章就是核心知识,这是必须掌握的。

4、符合学习规律的原则

任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奥苏伯尔的同化教学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联系的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变化,重新组织,从而把新知识融合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因而整合教学内容应考虑学情,尽量从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认知水平出发,新旧知识衔接,改造旧知识,引申新知识,形成新的整体。

比如在学习了世界史上彼得一世改革,明治维新,1861年改革后,就为学习中国古代史上的各类改革,作了铺垫,整合古今中外改革,可以得出结论:

改革就是革除弊政,锐意创新;改革也是某种意义上的革命,它是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手段;改革的目的无非就是巩固统治,富国强兵;改革成败的因素根本上取决于是否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制定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改革者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赢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三、整合教学内容的实施

1、历史概念的整合

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反映了历史事实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它是历史知识的核心部分,是历史思维的“细胞”,是理解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

整合历史概念主要是概括总结那些跨长时代的、复杂的、抽象的历史概念。

这些概念往往隐性地分散在教材的许多章节里,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

有的不但涉及历史学科,还涉及政治、地理学科,如“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

整合历史概念就是要弄清历史概念的来龙去脉,明确概念的含义,比如“半殖民地”指中国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而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必须了解鸦片战争及其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产生的影响之后才能得出。

又如“资本主义”概念,即涉及到政治经济学上的“资本原始积累”、商品生产、大机器生产等知识,又涉及到历史上14、15世纪地中海、西欧资本主义产生,经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19世纪70年代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资本主义与西欧资本主义相比,又具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特点,它不是按正常程序产生,又处在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夹缝中生长,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

2、章节目录间的整合

目前的历史教科书多是按照时序发展采用章节体,它的弊端就是不能把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横向的联系揭示出来。

重新整合章节目录就可以梳理出同一阶段内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发展线索。

如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有7节内容,这7节内容可以分成三条线索,前4节,“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即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近代史屈辱史的开始;第5节“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6节“太平天国后期保卫战”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战争,是中国近代抗争史的开始;第7节“新思想的萌发”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大门,是中国近代探索史的开始。

再换个角度看,第1节是总的原因,后6节都是它在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产生的不同影响,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

3、知识体系的整合

历史知识体系是由历史基础知识(最基本的单位),历史阶段特征(纬线)和历史基本线索(经线)构成的,“经线”和“纬线”交织构成知识网络体系。

历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等,而在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阶段特征揭示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及横向联系;历史事物发展具有连续性、继承性和发展性,基本线索就是主要历史事物发展的基本脉络,体现历史的来龙去脉和内在联系,代表历史发展趋势,揭示变化规律。

但二者在教材中都不是显现的,都需要在分析大量历史现象后,才能归纳提炼出来,需要对知识体系进行纵横联系的整合。

比如整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基本线索,就要涉及鸦片战争期间“新思潮的萌发”,太平天国时期的《资政新篇》,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1915年新文化运动,1921年共产党诞生后向苏俄学习等;同时可以按学习的内容、特点、层次划分归纳各阶段的特征:

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是学习西方船坚炮利物质文明,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西方仅停留在“物”的层面上;从戊戌变法——五四前夕,民族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深层;从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由向苏俄学习走俄国人的路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

这样纵横交错,就构成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知识网络体系。

4、主题知识的整合

主题知识就是教学的重点及主干知识,也是高考的侧重点。

它往往贯穿一个历史时期,多涉及古今中外。

主题知识的整合多采用专题化的方法,把相关知识纵横联系形成一个系统。

比如关于儒学的学习,可以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

(1)儒学的基本内容:

孔子“仁”的学说,“德治”“礼治”的观点,孟子“仁政”重民思想,荀子“天道”观,董仲舒“君权神授”“大一统”理论,宋明理学。

(2)儒学发展阶段及特征:

先秦是儒学产生、形成时期,只是一种关于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一般性学说,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派而已;汉代是儒家取得官学独尊地位时期,经过董仲舒改造,汉武帝推崇,儒学已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走向经学化、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宋明是理学发展的时期,形成以朱熹集大成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和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体系。

(3)儒学的评价问题:

客观评价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学在两千多年历史上所应起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联系新文化运动,将中国近代史上封建自然经济解体、专制帝制结束和儒学正统地位动摇的过程与西学东渐由器物到制度、文化的过程对应,形成一个系统。

5.学科间知识的整合

俗话说“文史一家”“史地不分家”,历史研究内容广泛,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以及人类本身各个方面;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也呈现出综合化趋势,强调了学科知识的融合和联系;文科综合考试这种学科间综合更成为主要考察方向。

历史教学中通过有机地联系地理知识,学生往往就能从多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恰当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去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就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及其本质,事物的发展规律及对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评价。

比如关于“丝绸之路”,汉代陆上丝绸之路发达,唐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并举,而宋代以后是海上丝绸之路兴旺,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萧条。

变化的原因除了民族间的纷争、交通的阻畅,对外关系的变化,各时期商品经济对外贸易的特点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地理因素就是早期丝绸之路的沿线多是绿洲、农耕区,自西汉开始就在西域推行屯田,至唐代绿洲生产已有很大发展,伴随人口膨胀、土地开垦过度,造成了地下水水量供应减少,大量土地盐碱化、沙漠化,河水断流、沙进人退,著名的楼兰古城,尼雅文明被沙漠覆盖,广阔的西域逐渐由繁荣走向萧条。

陆上丝绸之路地位也随之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宋元兴旺起来的海上丝绸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