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106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docx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docx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设计编写;综合勘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评价;城市发展规模地质论证及预测;报告编军、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国土综合开发重点地区的1∶5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工作。

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GBJ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DZ44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 D14003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000)

  DZ55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3 总则

  3.1 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以下简称1∶50000综合勘查)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

应在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上进行。

  3.2 1∶50000综合勘查目的是:

提高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程度。

为城市地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土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专门性勘查奠定基础;为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出地质依据与建议:

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 1∶50000综合勘查基本任务是:

在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不良环境地质现象(灾害)的诱发因素、活动规律以及提出相应的防护和整治措施。

  根据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对地质环境作出评价,从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出发,论证工作区适宜的建设发展规模、布局及产业结构。

  3.4 1∶50000综合勘查区的确定,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主要部署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区。

  勘查区范围应根据查明地质问题的需要,考虑行政单元的完整性以及与城市有联系的地区。

同时亦要顾及1∶50000图幅的相对完整性。

  3.5 勘查工作内容应针对工作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工作内容应包括:

  3.5.1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各类含水层(组)的富水程度,并圈出具有集中供水前景的富水区范围。

  3.5.2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与运动规律,并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

  3.5.3 计算与评价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富水区范围内,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精度应达到D级以上储量要求。

并论证开发利用条件。

及开采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

  3.5.4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及时空变化规律。

  3.5.5 初步了解地热、矿泉水的形成、分布及埋藏条件,并论证开发利用条件。

  3.5.6 调查工作区地质构造,特别是活动构造,地震活动等,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

  3.5.7 基本查明地貌形态特征及外动力地质现象的分布规律,发育程度与规模,对区域地表稳定性进行评价。

  3.5.8 基本查明各岩土体岩性、成因类型、地质时代、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工程地质特征,划分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分别对地基稳定性进行评价。

  3.5.9 基本查明自然地质作用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对区域环境质量作出综合评价与趋势预测。

  3.5.10 初步调查天然建筑材料,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对开发前景作出估价。

  3.5.11 对适宜于生活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地的地质条件进行评价。

  3.6 1∶50000综合勘查应采用综合手段,尽量使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从综合研究已有的地质资料入手,遵循地质、测绘、遥感、物探、化探、钻探、监测、测试等各项工作的施工程序,相互配合。

  使用工作量应根据不同要求与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有所侧重,要严格控制勘探工作量的投放,凡是通过地面工作可以查明的,就不使用勘探手段,凡是物探可以查明的,就不使用钻探,有目的地布置必要的勘探钻孔和专门试验工作,以查明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3.7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根据地区研究程度的差别,可采用以下二种形式:

  3.7.1 有一定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但某一方面工作程度不足,可采用编测结合的方法,充分搜集与利用已有资料进行试编,然后根据需要补充野外调查和勘探试验工作。

  3.7.2 仅进行1∶20万以下比例尺普查工作或资料很少的地区,应按本规范要求进行综合勘查,规划近期开发地区,适当提高工作精度。

  3.8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应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疏到密,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部署各项工作,工作程序可以缩短,必要时可以交叉,但不能超越。

一般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3.8.1 搜集资料,航卫片初步解译,野外踏勘,编制普查设计书。

  3.8.2 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开展物探、化探工作。

  3.8.3 进行钻探施工与野外试验,动态观测工作。

  3.8.4 进行地质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编制成果图件与综合勘查报告。

  3.9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应以同比例尺地质图件作为底图。

  3.10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应结合工作区的特点,可有所测重,并在设计书中应有体现。

成果验收按批准的设计进行。

必要时各勘查单位可按本规范的基本原则,结合工作区的实际,制定工作细则或质量检查验收标准,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3.11 1∶50000综合勘查成果要体现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必须根据勘查区经济发展规划的需要,对地质环境条件作出评价。

  a.地质环境各组成要素对建设设施的适宜性;

  b.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可能影响;

  c.建设适宜性综合评价。

  1∶50000综合勘查成果包括报告和图件;成果图件采用自由分幅出版。

  3.12 1∶50000综合勘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作进度,在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工作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

在研究程度较高,但存在某些不足的地区,应尽量缩短工作周期。

  4 设计书的编制

  4.1 1∶50000综合勘查任务书,由主管部门下达。

根据下达的任务,由勘查单位编制1∶50000综合勘查设计。

设计书必须做到任务明确,依据充分,部署合理,方法得当,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

  4.2 编制设计书,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

明确任务要求后,要有针对性地系统收集气象、水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试、物探、化探、地下水长期监测、地形图和航卫片等有关资料,并进行航卫片初步解译,草编有关图件,进行野外踏勘。

充分了解工作区的工作条件、地质条件和国民经济建设规划与当地政府的具体要求。

  4.3 设计书,由主管部门组织审查、批准。

设计书一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应严格按照设计施工,未经批准不得施工,若工作中出现与设计不尽符合的情况时,勘查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并将调整意见报主管部门批准。

  4.4 设计书一般包括下列基本内容和图件

  4.4.1 基本内容

  a.前言:

包括目的任务,自然地理概况,国民经济建设现状与规划,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b.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概况及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c.工作部署及工作方法:

根据设计的目的与要求,结合工作区的具体条件,确定总体工作部署,详细说明各项工作的布置、工作方法、技术要求、技术措施、工作量及施工顺序、时间安排等;

  d.预期地质成果(包括专题任务的成果);

  e.组织管理及经费预算。

  4.4.2 基本附图

  a.研究程度图;

  b.工作区建设现状及规划略图;

  c.水文地质略图;

  d.工程地质略图;

  e.工作部署图。

 

  5 勘查区类型及精度要求

  5.1 勘查区类型的划分:

  a.平原区;

  b.丘陵陵山区:

包括部分平原和山间盆地;

  c.滨海地区:

包括沿海岛屿、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的山前台地;

  d.岩溶地区;

  e.黄土地区;

  f.冻土地区。

  5.2 勘查区复杂程度分区;

  5.2.1 简单地区

  含水层结构简单,空间分布比较稳定,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清楚,不存在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现代地质作用不发育。

  5.2.2 中等地区

  岩相变化明显,含水层层次多,具有一定的规律,地下水化学类型多样,不存在突出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有新构造活动踪迹,现代地质作用不太强烈。

  5.2.3 复杂地区

  含水层结构复杂,且空间分布不稳定,地下水形成、水动力、水化学规律均较复杂,环境地质问题较多,活动断裂较为明显,现代地质作用广泛发育,已建工程常发生较为严重的变形。

  5.3 各类勘查区应勘查的主要地质问题,可参照表1执行。

 

  表1 各类勘查区应勘查的主要地质问题

 

地质地貌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

 

 

 

 

 

 

 

1.第四系厚度、岩性变化,并确定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及其岩相变化规律;

2.地貌的成因形态类型和形态组合类型及微地貌形态特征、分布、组成物质、形成时代;侧重调查阶地形态特征、结构与类型,水文网的发育变迁,古河床,牛轭湖埋藏谷的分布与埋藏情况;

3.新构造运动性质与特征,根据地震活动性地形变特征,地貌差异及水热活动等判定活动构造

1.查明不同地层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其变化规律,并进行含水层(组)划分;2.获得主要含水层(组)的水文地质参数;

3.查明各含水层(组)水理性质、水力联系及水化学变化规律;

4.查明局部和区域性隔水层的分布、埋深和厚度变化规律;

5.咸水体空间分布范围及咸水体与淡水体的接触关系;

6.基本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7.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地下水系统;

1.对30米深度范围内土体进行工程地质类型划分,分层分段给出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评价地基稳定性;

2.要特别重视对软弱粘性土、粉质土胀缩性土、淤泥质土、易液化饱和土等特殊性质土体调查其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评价对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地基适宜性;

3.注意天然斜坡或人工边坡可能对建筑物的影响,评价其稳定性;

4.在分析地震活动及地震地质资料基础上,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

1.对于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等应进行专门调查,初步查明其分布、规模、程度,分析其主控因素,作出初步评价预测;

2.调查地方病的发生及分布范围,提出防病措施;

3.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划分

  续表 1

地质地貌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

1.查明不同地层的岩性组合与变化规律;

2.判定测区所属构造体系类型及所在构造部位和各类构造的形态特征、产状、性质规模、分布、及其组合关系;

3.着重调查不整合面沉积间断面,玄武岩孔洞发育层,围岩接触带、红层、岩溶层等的特

征与分布;

4.着重调查各类岩层和各类构造的不同部位裂隙发育程度与特征,以及断裂破碎带的充填胶结情况;

5.不同岩层,不同地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