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0923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docx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建起宗祠文化防护墙

——关于新农村建设下宗祠文化发展状况的调查

□熊小玲(政法学院1202班)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

就现代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也就是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

因此,在建设新农村实践中,要充分利用民间遵循的文化概念,与之紧密结合起来。

宗祠文化就是其中的文化之一。

宗祠文化,它是一个姓氏道德情操、精神风貌、文化底蕴和生产、生活素质的反映,说到底是一种民俗文化,其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充满福运和和纯朴的真情。

如何把宗祠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使之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在阳新县浮屠镇进行了一番调查。

笔者试图从阳新县宗祠现状出发,分析宗祠存在的利弊,探究近年来宗祠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以宗祠作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探索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宗祠文化的方法,最后还结合我国各地保护利用宗祠的范例增补建议。

【关键词】宗祠文化发展保护新农村建设

一、调查背景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在绚丽多彩的传统历史文化中,作为中华民俗文化之一的宗祠文化极具民族特色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宗祠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

它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

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宗祠是一个家族的中心,“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漫时空隧道,保持着后人与祖先心灵的沟通,是连接后人与母体文化的血缘脐带”,浓缩了本土文化色彩。

阳新境内的宗祠建筑大多留存基本完好。

根据查看相关文献,现存重要的宗祠有:

阳新白沙镇黄塘村梁氏宗祠、阳新县三溪镇伍氏宗祠、浮屠镇玉堍村李氏宗祠、浮屠镇石华道石氏祠堂、龙港镇成家村成氏宗祠、龙港镇河东肖氏宗祠、龙港镇李家堡萧氏支祠、龙港镇门楼村刘氏祠堂、洋港镇陈氏宗祠、太子镇四门楼徐氏宗祠、太子镇李氏宗祠、陶港镇江荣村江氏祠堂、陶港镇青龙贾氏祠堂等。

  阳新境内居民多数移民来自江西等地,在地缘上属于湘鄂赣边区,偏赣东北。

在建筑上主要受徽派建筑的风格影响:

黑瓦、白檐、青砖、马头墙等。

同时,其祠堂建筑呈现的牌坊门楼、滚龙屋脊、翼角戏楼、藻井连连等特征也别具一格。

  阳新宗祠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作为村落的家族学校,历史上在此开办宗族义学、私塾。

解放后这种功能还在延续,一般是乡村小学的所在。

尽管客观上,祠堂建筑的封闭格局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意义的学校的要求,但在特定的经济落后的历史时期,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家族中,教育内容虽然随时代发生了重大的更新,可是传统的建筑空间却沿用了下来。

这与阳新宗祠本身就具有的教化功能正是相吻合的,也是阳新宗祠能够保存下来的内在因素之一。

因此阳新祠堂的存在与延续,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及宗族文化状况密不可分。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1、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紧紧围绕阳新县浮屠镇玉堍村、荻田村宗祠文化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对象为玉堍村和荻田村村民(绝大大部分为农民)、玉堍村和荻田村村委会主任。

2、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以问卷法与访谈法为主,辅以文献法。

问卷由15道题目组成,主要围绕本地区宗祠的保护状况、本地区宗祠文化的功能、本地区宗祠文化德育教育作用的方式和意义、本地区宗祠文化的实际状况和存在问题、宗祠文化对当地经济的作用以及宗祠文化和新农村文化建设融为一体等内容等展开。

本次调查以抽样方式进行,抽取浮屠镇玉堍村、荻田村的村民为调查对象,对部分农民做了深入的调查和访谈,挨家挨户走访,并从村委会主任等处获得相关资料,了解宗祠文化对基层民主的作用。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0份,有效问卷173份,有效回收率87%。

全部问卷资料由调查员核实后进行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由调查员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和双变量的交互分析。

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三、新农村建设下宗祠文化发展状况

调查显示,阳新的古宗祠多数还是保留下来了,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外出打工者增多,农民逐渐富裕起来,人为拆除了不少古宗祠,重新用钢筋水泥取而代之,这让人感到十分惋惜。

有的宗祠在当地没有起到积极的意义,村民们没有更好的认识宗祠的价值,缺少保护,这些问题值得反思。

笔者从以下方面分析宗祠文化的现状。

(一)对宗祠文化有了解的多为青年和中年男性

在走访的村庄中被调查对象60.7%为男性,39.3%为女性(如表一所示)。

年龄在18-30岁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5.7%,年龄在31-45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2.5%(如表二所示)。

表一:

被调查者性别

性别

Frequency

Percent

ValidPercent

CumulativePercent

Valid

105

60.7

60.7

60.7

68

39.3

39.3

100.0

Total

173

100.0

100.0

表二:

被调查者年龄

年龄

Frequency

Percent

ValidPercent

CumulativePercent

Valid

18-30

79

45.7

45.7

45.7

31-45

39

22.5

22.5

68.2

46-55

23

13.3

13.3

81.5

>55

32

18.5

18.5

100.0

Total

173

100.0

100.0

在调查员的亲身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农村青年和中年人对宗祠文化了解程度比较深,老年人大部分也了解宗祠文化,当地祠堂保护状况一般,还需改善。

(二)宗祠文化的开发价值

宗祠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开发价值,特色或古老的建筑、祠堂供存的书画典籍等实物、宗族历史传说、地方特色习俗或风俗等。

如图一所示:

有51.4%的人认为特色或古老的建筑最具有开发价值,10.4%的村民选择祠堂供存的书画典籍等实物具有主要的开发价值,14.5%的村

民认为宗族历史传说最具有开发价值,41%的村民觉得地方特色习俗或风俗具有主要开发价值。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当地的古老建筑构造精致,时间不一,风格各异,形式典雅,内容丰富。

这里的祠堂均为砖瓦结构,各类砖雕、木雕、石雕等古典艺术与现代建筑、装饰相结合,风格不完全一样。

如此具有特色的建筑的确具有开发价值。

(三)宗祠文化的主要功能

宗祠文化具有祭祀、集会,联络族内成员感情,化解矛盾纠纷,德育教育,乡村旅游价值,地方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和其它等功能。

大多数人遵循传统模式,认为宗祠文化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和集会。

64.7%的村民认为他们当地的宗祠文化具有祭祀和集会主要功能,35.3%的村民认为宗祠文化不具备这主要功能;大多数人认为宗祠文化不具备联络成员感情的主要功能,这类人占总数的79.2%,也有20.8%的人不认同这个观点;89%的村民认为宗祠文化的主要功能不是化解矛盾纠纷,而11%的人认为宗祠文化具有这功能;大多数人认为宗祠文化的主要功能不是乡村旅游开发价值,只有27%的人认同这个观点。

可见当地人认为宗祠文化的存在价值主要是祭祀和集会。

(四)宗祠具有控制功能

笔者认为宗祠对宗族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宗祠祭祀仪式的举行及相关祭祀制度的执行,以融洽宗族内部成员感情、收拢人心、增强宗族凝聚力、进而实现尊祖敬宗、合族收族、控制族人的目的;第二,通过宗祠为舞台进行族内教化和普法宣传活动,实施宗族内部控制;第三,通过宗祠执行实施对族人的硬性控制;第四,族内纠纷调解、统一族人意志以及按时缴纳赋税、族内赈济等其他控制功能的实施也多以宗祠为中心,在宗祠内进行;第五,围绕宗祠管理进行族内控制。

这些功能都有利于我们今天去发掘其中的可取之处,结合新农村文化合理运用。

(五)宗祠的存在和发展对农村民主建设的意义

笔者认为宗祠的存在和发展对农村民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对本村村务管理起到监督作用、增强村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有利于集中反映民意,建言献策、有利于实现村民自我管理。

如图二所示:

24.9%的被调查者认为积极意义是对本村村务管理起到监督作用,25.4%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增强村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30.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利于集中反映民意,建言献策、19.1%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利于实现村民自我管理。

但宗祠管理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也有消极意义,对于民主选举制度,一个宗族的成员他们可能只选举他们宗族内部比较有名声的人,而那些有志青年因为还没有及时融入到宗族中,他的能力就可能被埋没了。

还有些外来人不是本宗族的人,他们可能被选中的几率更小,因为他们没有宗族信仰,可能被排斥。

(六)宗祠文化与新农村文化融合

1、宗祠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

宗祠文化是传统文化,据调查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

传统文化正日渐被人们所忽视。

以往轰轰烈烈的祭祖活动偃旗息鼓了,取而代之的是形式化的烧点纸钱,放两挂鞭炮。

传统的文化节目也不见了,很多人小时候回忆中的戏台再已成为昔日之黄花,烟消云散。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倾特质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显露出了许多不合时宜的弊端。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存在一些冲突。

如图三所示:

25.5%的被调查者认为宗祠文化缺乏与外界的交流,32.9%的被调查者认为宗祠文化带有封

建迷信色彩,17.9%的被调查者认为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冲击,23.7%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得到重视和保护。

宗祠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的原因:

宗祠文化具有局限性、落后性、封闭性、排他性;现代市场经济对宗祠的排斥,现代文化对宗祠的破坏,一些建筑可能因为城镇化建设而被拆迁。

2、宗祠文化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相互包容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的文化是多元化形式的,现代社会文化是引领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现代文化是适合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价值理念,是人类社会通过千百年的发展所证明的具有普适性的观念、规则、理念、认识,对社会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

现代生产方式、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等,都是现代文化的一部分。

如图四所示:

27.2%的被调查者认为宗祠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26.6%的调查者认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17.9%的被调查者认为农民文化需求的增强,28.3%的被调查者认为更好的利用现存的宗祠及其文化资源。

大多数人认为两者相互包容的必要性主要是宗祠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3、宗祠文化和新农村文化建设融为一体的方法

新农村文化的建设是一个过程,须经宣传奠基、健康发展和巩固提高三个阶段。

以传统文化为平台,以合作社文化为重要抓手,是当前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

如图五所示:

20.2%的被调查者认为方法可以是完善宗祠基础设施,34.7%的被调查者发掘和整理优秀宗祠文化,27.7%的被调查者认为以唱戏等舞台形式进行文化传播,17.3%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现代传媒进行地方宗祠特色传播。

(七)宗祠管理状况令人担忧

在我们实地调查的宗祠中,荻田村的宗祠交给村委会托管帮忙照看的,还有专人打理宗祠的卫生,还有管理宗祠中建立的图书馆里面的期刊杂志,宗祠对人们开放的时间里,大人和儿童可以到此处聊天,闲玩。

宗祠每隔几年就会被进行一次较大的维修,维修的费用按宗祠的姓氏中各家男丁数量来平摊,摊钱的数目由各家自定,不强迫。

也有部分完全开放的宗祠,玉堍村的石氏宗祠就会全天候的开门,这里变成了老年人活动中心,但是相关的卫生和修葺工作却没有人管理,里面成了村民堆放柴木的地方。

(八)宗祠文化逐渐没落

道德的滑坡、道德失范。

与传统文化相伴随的是人们道德观念的日益淡薄,不道德和违背道德的事屡有发生。

诸如邻里之间为了蝇头小利而争得面红耳赤,更有甚者,打的头破血流也不鲜见。

以往和睦的邻里关系已不复存在。

逢年过节,村子里充斥的是赌博的吆喝声,物欲横流的时代,道德已被人们丢弃在一旁。

民众之间缺乏凝聚力。

由于缺乏一个衔接的纽带,民众之间缺乏凝聚力。

以往社会生活中,一呼百应的现象已很少见了。

群体性的社会活动已越来越少。

这与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四、新农村建设下宗祠文化发展状况的原因分析

(一)阳新现存古宗祠历史建筑数量较多且分散,保护经费相当缺乏。

由于建造年代较早,且大多为砖木结构,因此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房屋损坏、屋顶渗漏、墙面裂缝、虫蛀腐烂等情况。

这些历史建筑居住条件差,住户多而杂,往往一栋老房子里住着十几户人家,私自搭建、乱拉电线等现象严重,危及历史建筑的安全,急需定期保护修缮和维护保养。

而保护修缮历史建筑的成本较大,政府出资修缮历史建筑的专项资金有限,县镇相关单位(街道)只能抢救性地对一些重要的建筑进行修缮,对于其它大量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无法顾及。

另外产权问题是古宗祠保护的难题,修缮后的建筑其使用范围、方式受到相关文物法律法规的约束,使得历史建筑所有人或使用人受到一定限制,导致目前社会投资保护修缮历史建筑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

(二)在目前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缺乏其他的约束手段和机构。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正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当前农村生活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很健全。

对于一些不道德的行为还不能很好的起到约束和制约的作用。

与此相伴随的是,以前传统社会中,对人们言行能起到很好约束作用的——祠堂,已大多被废弃或破坏,无法再起到应有的作用。

由此,人们的道德观念日益淡薄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以往的以宗族为纽带的衔接体制不复存在。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除了处于中央政府的统治之下,其实更多的是在以氏族为单位的小群体之中生活。

以祠堂为特征的宗族发挥了很多的作用,对人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宗祠不仅仅是祭祀祖先的地方,而且也承担着团结、教育、规范族人等任务。

而新中国建立以来,宗祠大多被作为四旧遗毒,惨遭破坏或废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迅速腾飞,人们的注意力更多聚集在改善生活上。

形成以家为单位的个体,家与家之间的关系不再如以前那般密切。

(四)没有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凝聚着先人的智慧。

需要辩证看待它,既不一味的颂扬,也不一味的贬低。

我们要结合时代特征,扬弃的加以继承下来。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宗祠是珍贵的历史遗存,历经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自然和人为破坏,宗祠建筑群及周边生态环境已相当脆弱,需要格外保护。

因此,要加强宗祠相关知识、价值的宣传,加强宗祠保护的普法宣传,使人们认识到宗祠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潜力巨大的经济价值,认识到宗祠是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杜绝出现以牺牲宗祠旅游资源及周边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经济利益的现象。

通过广泛的宣传,帮助群众树立宗祠保护的观念,提高人民群众保护宗祠的自觉性,形成政府立法保护与人们群众自觉维护相结合,从而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全方位保护宗祠。

五、促进宗祠文化更好的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一)要利用祠堂发现民间文物保护和文化事业。

1、把祠堂办成传统文化的宣传基地。

祠堂建立之初,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用来“崇宗祀祖”。

在祭祀祖先的同时,传统的祭祀文化得以延续下去。

通过修复重建祠堂的运动,一方面我们既缅怀了祖先的丰功伟绩:

另一方面我们又领略了传统祭祀文化的魅力。

此外,同时通过大型祭祀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增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增进人们之间的情谊,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针对当前社会成员诚信缺失、信仰缺失和错位,道德失范现象较为严重的现象,我们应该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须注重保护传统文化。

2、把祠堂办成文体活动中心。

上级宣传部门可以和村两委联手,注入资金,改造农村祠堂,给祠堂开通广播和电视,添置电视机、影碟机和电脑;设立宣传栏、棋牌室、书画室、音乐室和阅读室,使之成为乡村文体活动中心;主动用先进文化去渗透、占领祠堂,寓教于乐,让村民在休闲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法制意识和整体素质。

此外,祠堂作为农村的公共建筑,不少都附设有戏台,并大都位于村舍的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

这不仅可以用作农村群众性体育健身的活动场所,还为电影放映和文艺表演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

在祠堂的重要日子或集会时,可进行文艺演出、家庭才艺展、体育比赛等农民喜闻乐见的自助性文体活动。

同时,这也为城乡文化主管部门,经常性地组织文艺小分队到农村巡回演出,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提供了舞台,方便他们把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

3、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宗祠文化保护机制

宗祠文化保护要注重历史的真实、环境的完整、生活的延续和非物质文化的继承。

保护古宗祠既是保护文物,又涉及民生问题,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必须由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把遗产保护和民生建设结合起来,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注意做到自然、文化和社会三个生态环境的和谐。

必须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结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手段,健全宗祠文化保护机制。

(二)要利用祠堂创建德育教育基地。

1、把祠堂办成新型教学堂。

原先,祠堂是乡村的礼仪中心。

族人是婚丧大事都在祠堂内举行。

现在则可将其转变为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婚育新风的新型学堂。

宣传与计生部门联手,可在祠堂内创立宣传点,使之成为政策法规的“传播站”;充分发挥村中妇女组织和红白理事会的功能,抵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于无形中对村民进行“言传身教”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新风尚的熏陶,最终外化为自己自觉的思想道德实路。

再者,以村两委为龙头,各级文明单位和市直单位开展共建帮扶活动,提供多元化服务,引导农民群众,以祠堂为“村第二夜校”,利用农闲自学、互教科学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

2、把祠堂办成道德教化的阵地。

通过建立祠堂,可以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义、廉、耻”和“仁、义、礼、智、信”的伦理思想。

最终用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祠堂文化所倡导的伦理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起着引导作用,与政府提倡的和谐社会的建设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在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不是十分健全的时期,人们的道德水平的高低则起着更大的作用了。

祠堂能很好的肩负起倡导社会伦理道德的社会责任。

(三)要利用族谱资料开展青少年人格健康教育。

族谱世代相传,保存了大量的真实人文历史资料,其中有些成为了除族谱外任何地方找不到的珍本甚至孤本,具有无法替代的历史价值。

这些家谱具有教化功能,一般都载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的内容,其中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尤其突出家族中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都是难能可贵的历史资料。

如果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疑是青少年人格健康教育的好教材。

祠堂的每个匾额和祖训后面都是故事,这可以不断激励孩子们奋发向上。

而祠堂古建筑特有的文化积淀,也是一个难得的教育资源。

  

(四)要利用祠堂保护发展乡村旅游。

合理利用资源,努力实现保护与开发同步并要树立“保护就是资源”和“合理利用与开发就是最好的保护”的观念,在旧村改造、环境整治、硬件建设过程中,应贯彻保护与开发同步并进的理念,为历史建筑保护创造有利条件。

区、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应创新理念,转变职能,从古村落历史建筑保护的直接参与者转变为鼓励和引导者。

积极探寻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征地拆迁安置、农民批地建房工作机制上的创新。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去发掘一些健康向上的乡风文明,这里往往蕴藏着一种最质朴却又强大的精神动力。

祠堂是我们祖先的根,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自己的根。

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寻根热的兴起,族人的凝聚力在不断加强,这就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把祠堂办成旅游景点。

这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历史民俗型。

不少农村祠堂构造精巧、古朴庄重,风格兼具浓郁的地方色彩,按传统风格略加整修,就是精妙绝伦的小型民俗博物馆,能够成为旅游景点。

与这类历史民俗型旅游景点不同,有的农村祠堂,则另辟蹊径,充分挖掘利用当地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爱国传统教育,展示革命英雄形象,缅怀先烈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展成为革命传统型的另一类旅游景点。

(五)把祠堂办成舆情收集的渠道。

农村祠堂至今仍是乡村议事的场所。

闽南许多宗祠,还用作村里老人会的活动场所。

举凡修桥铺路、兴学建校、地界纠纷、戒赌反毒等族中大事无一不在祠堂内商议。

主持商议者主要由族中长者、“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教师、老职工)、村中致富能手、青年积极分子和村两委领导等有威望、不图名、不图利的人组成。

他们对乡村中的一举一动大都了如指掌。

大量的乡情民意信息在此汇集,因此祠堂还是村两委、村调解会进行乡村舆情收集的绝佳渠道。

六、结语

宗祠文化,作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之一,植根于民间,传承于百姓,传达了孝道、团结、友爱、奉献、奋斗等道德情操,浓缩了建筑、诗词、绘画、书法、雕塑、音乐、地理等文化元素。

在中国古代,宗祠文化体现了乡村自治的传统价值观,宗族组织在广大乡村社会进行自治管理,曾经对国家的稳定和中央集权的稳防起到重要作用。

宗祠文化在这个社会有生存的价值,宗祠建筑作为文化遗存,依然具有存在的价值,它体现了一段历史,反映了一种文化。

表达了宗族文化所代表的艺术,思想,社会制度等各方面的价值内涵。

在探讨宗祠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二者关系的时候,必须明确宗祠文化,宗祠建筑必然一同存在,但可以不一同消亡,历史需要物质的记忆存在于世间,因此,在制定有关宗祠文化的推进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的时候,我们应正确对待宗族文化与宗祠建筑存在的功能和价值。

此次调查的地点是阳新县浮屠镇玉堍村、荻田村,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宗祠文化保护较好,但问题也依然存在。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当地宗祠文化,当地村民和政府要正确认识各类问题,然后再进行有计划、有根据的发展宗祠文化,只有对当地宗祠文化发展现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臧丽娜.论徽州宗祠的遗存情况与民俗文化特征[J].民俗研究;2007

[2]楚义芳.旅游地开发评价研究[J].地理学报,1991,46(4)∶396-403.

[3]冯骥才,何兆兴.古风: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老祠堂[M].天津: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赵勇,浙江省宗祠建筑保护与利川调研报告[R].浙江,浙江省文物局,2009

[5]肖唐镖,农村宗族重建的普遍性分析[J]北京:

中国农村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