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0882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免疫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免疫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免疫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免疫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学总结.docx

《免疫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总结.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免疫学总结.docx

免疫学总结

微生物(microorganism):

 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增殖迅速、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

免疫的三大功能 1 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指机体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2 免疫自稳(指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 免疫监视(指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变和突变细胞的功能)

抗原:

指能与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BCR/TCR)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产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分类:

(1)根据抗原诱生抗体对 T细胞的依赖性1 胸腺依赖抗原(TD-Ag)TD抗原: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细胞的辅助2 胸腺非依赖抗原(TI –Ag)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

(2)根据抗原与抗体的亲缘关系1 异种抗原2 同种异型抗原(血型抗原)3 自身抗原4 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类、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免疫佐剂:

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机体后,能增强该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机体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immuogenicity)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免疫反应性或抗原性:

指抗原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完全抗原:

同时具备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这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半抗原:

仅具备免疫反应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抗原表位(epitope):

又称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亦称为抗原决定基,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抗原特异性:

指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专一结合的特性

T细胞表位多为线性表位,可存在于抗原物质的任何部位,抗原须经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才能暴漏此类表位被T细胞识别:

B细胞表位可为线性或构象性表位,多位于抗原表面,,可直接被B细胞识别

交叉抗原:

某些特定抗原不仅可与其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

称之’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交叉抗原与其他抗原所诱生抗体、免疫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被称为

异嗜性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超抗原(super antigen):

一类特殊的抗原性物质,在极低剂量水平(1-10ng/ml)可激活大量(2%-20%)的T细胞或B细胞,并诱导强烈的免疫应答。

丝裂原(mitogen):

亦称有丝分裂原,可与淋巴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使细胞发生有丝分裂并增殖。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由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是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J链:

一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主要功能是连接单体Ig分子使其成为多聚体。

独特型(Id):

指每个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其表位又称独特位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一“Y”字形四肽链结构,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以二硫键连接而成

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将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多个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是针对多种抗原决定基的混合抗体,故称之为多克隆抗体,其特点是来源广泛、制备容易。

基因工程抗体:

又称重组抗体,是在充分认识Ig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应用DNA重组和蛋白质工程技术,按人们的意愿在基因水平上对Ig分子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重新组装成的新型抗体分子。

人--鼠嵌合抗体:

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鼠源性抗体的可变区与人类抗体的恒定区重组而成的抗体。

补体(complement)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不耐热可辅助的特异性抗体介导溶菌作用

补体受体(CR):

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过程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包括CR1—CR5以及C3ar、C4aR、C5aR、C1qR、C3eR、H因子受体(HR)等。

细胞因子(CK)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活性小分子蛋白质(分子量约8—80KDa),其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应答、免疫调节、炎症反应、造血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广泛参与机体其他生理功能和某些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

细胞因子共同特点1均为低分子量的多肽或糖蛋白。

2、大多数是细胞受抗原或丝裂原等刺激活化后产生,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3、细胞因子的合成与分泌是短暂的自限性过程。

4、通过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5、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同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6、具有高效性。

7、协同效应和拮抗作用。

细胞因子的分类根据其结构与功能分类1、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3、肿瘤坏死因子(TNF)4、集落刺激因子(CSF)[粒细胞’G;巨噬细胞’M;粒细胞-巨噬细胞’GM;干细胞因子SCF;红细胞生成素EPO]5、生长因子(GF)6、趋化因子(chemokine)

细胞因子作用的共同特点:

多样性,高效,局部,短暂,复杂(重叠,双向,网络)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编码 

MHC分子:

指的是由MHC基因所编码的基因产物,又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因为这些抗原在器官移植中代表供受双方的组织相容程度,故亦称为移植抗原或相容性抗原。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编码的抗原。

因首先在白细胞表面发现而得名。

其编码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称HLA复合体

HLA复合体的遗传学特征:

多基因性,高度多态性,单元型遗传,连锁不平衡

 

MHC--I

MHC--II

分布

所有核细胞表面

APC细胞和活化T细胞表面

组成B2m链组成

由a链(a1a2a3)和B链(B1B2)组成

由a链(a1a2)组成

肽槽

a1a2结构域

a1 B1结构域

结合抗原

内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

抗原肽

7-9个氨基酸

12-17个氨基酸

抗原处理

蛋白酶复合体

溶酶体和胞内子体

T细胞抗原受体(TCR)是T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结构,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也是所有T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B细胞抗原受体(BCR)是嵌入细胞膜类脂分子中的表面膜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BCR的功能是特异性识别不同抗原分子,使B细胞活化并分化为浆细胞,进而产生不同特异性的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免疫细胞:

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细胞及其前体。

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红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造血干细胞(HSC):

存在于造血组织及血液中的原始造血细胞,它们不是固定的组织细胞,是机体各种血细胞的共同来源

T细胞的表面标志:

指存在于细胞表面的膜分子,它们是T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接受信号刺激并产生应答的物质基础,亦是鉴别和分离T细胞的重要依据(T细胞抗原受体、细胞因子受体(CKR)、病毒受体、丝裂原受体、MHC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黏附分子)

T细胞抗原受体(TCR):

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结构,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也是所有T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CD3分子的主要功能是参与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TCR的膜表面表达和向细胞内转导TCR特异性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促使T细胞活化;其主要存在于成熟T细胞表面,是T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可用于外周血中成熟T细胞的检测。

CD4CD8分子是T细胞亚群的重要标志。

CD2分子又称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FA-2)或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为跨膜单链分子,表达于T细胞、胸腺细胞和NK细胞]

黏附分子(AM):

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多为跨膜糖蛋白,广泛分布于几乎所有细胞表面。

细胞毒性T细胞(CTL):

又称杀伤性T细胞(Tc),主要为CD8+T细胞

B淋巴细胞:

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式囊中的淋巴样前体细胞分化成熟而来。

B细胞的表面标志:

1、B细胞抗原受体(BCR):

是嵌入细胞膜类脂分子中的表面膜免疫球蛋白(mIg),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BCR的功能是特异性识别不同抗原分子,是B细胞活化并分化为浆细胞,进而产生不同特异性的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2、辅助受体;3、细胞因子受体;4补体受体;5、Fc受体;6、丝裂原受体;7、CD分子(CD19,是所有B细胞共有的表面标志,B细胞活化后亦不消失;CD21,主要表达于成熟B细胞;CD80(B7-1)/CD86(B7-2),属重要的共刺激分子,表达于活化B细胞及其其他抗原提呈细胞,分别是CD28和CTLA-4的配体)8、MHC抗原(可促进B细胞活化,还参与B细胞处理和提呈抗原)

 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是不同于T、B细胞的第三类淋巴细胞,它们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在其胞浆内有许多嗜苯胺颗粒,又称大颗粒淋巴细胞。

(功能:

抗肿瘤,抗感染,免疫调节)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

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功能:

抗肿瘤,抗原提呈作用、吞噬杀伤、免疫调节)

树突状细胞(DC)分类:

淋巴组织中DC(滤泡DC、并指状DC、胸腺DC);非淋巴组织中DC(朗格汉斯细胞和间质DC);循环DC

抗原提呈(antigen presenting):

主要指抗原提呈细胞(APC)将抗原肽通过MHC1类分子和/或MHC II类分子提呈给CD8+ T细胞的过程。

抗原提呈包括抗原的摄取(内源性抗原则在胞内合成)、处理、运输至细胞膜表面以及供T细胞TCR识别等过程。

APC三条不同途径对抗原进行加工和提呈:

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MHC I类分子途径,胞质溶胶途径);外’ (MHC II类分子途径,溶酶体途径);CD1分子提呈途径,主要提呈某些脂类抗原

抗原递呈细胞:

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此类细胞能辅助和调节T细胞、B细胞识别抗原并对抗原产生应答,又称辅助细胞,简称A细胞。

APC最主要的特征是能处理摄入的蛋白抗原和表达MHCⅡ类分子,还表达协同刺激分子,如CD80(B7),以充分活化TH细胞。

免疫耐受:

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所表现出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

变应原: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

超敏反应分为四型(依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Ⅰ型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 (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Ⅳ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的特点包括①I、II、III型超敏反应发生比较快、可由抗体介导,并通过血清中的抗体被动转移给正常人。

 I型必须有与肥大细胞及嗜碱细胞高亲和的IgE参与;II型必须有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IgG、IgM参与;III型必须有IgG或IgM与抗原形成一定大小的免疫复合物,且沉积之后致病;IV型超敏反应是由T细胞介导②补体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但必须依赖补体才能致病的只有III型超敏反应③同一变应原在不同的个体或同一个体可引起不同型的超敏反应④在同一个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超敏反应⑤有时同一疾病也可由不同型超敏反应参与。

I型超敏反应时多器官、多系统的变态反应,临床表现包括休克,气道堵塞、荨麻疹、腹泻,胸痛等,其常见疾病有:

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

是发生于组织膜结构和细胞膜上的抗原抗体反应,其结果是导致组织膜和细胞膜结构破坏,故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凝聚反应: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凝集团块的一类反应【直接凝集:

将细菌或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直接反应,出现细菌凝集或红细胞凝集现象。

(玻片凝集试验,细管凝集试验)】

沉淀反应:

血清蛋白质、细胞裂解液或组织浸液等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沉淀物的一类反应。

(单向免疫扩散、双向免疫扩散、免疫电泳、免疫比浊)

免疫标记技术:

是用荧光、酶、放射性核素或化学发光物质等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免疫学检测技术。

标记物与抗体或抗原连接后部改变其免疫特性,并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具有快速、定性定量,甚至定位等优点

借助标记物的抗原抗体反应:

1、免疫荧光法常用的荧光素:

异硫氰酸荧光素、藻红蛋白(前者发黄绿色。

后者红色)2、酶免疫测定常用标记酶:

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前者可测定可溶性抗原抗体,后者可测定组织中或细胞表面的抗原)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是酶免疫测定技术中应用最广的技术。

其基本方法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 ( 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 ) 表面,使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用洗涤法将液相中的游离成分洗除。

常用的 ELISA 法有双抗体夹心法和间接法,前者用于检测大分子抗原,后者用于测定特异抗体。

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是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灭活疫苗(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制成)、减毒活疫苗(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类毒素(用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制成)】

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抗毒素(用细菌外毒素或类毒素免疫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具有中和外毒素毒性的作用)、人免疫球蛋白制剂】

新型疫苗的种类:

亚单位疫苗(是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作的疫苗。

eg乙肝疫苗)、结合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病毒和抗肿瘤多肽疫苗。

Eg艾滋病毒,肝炎病毒)、重组抗原疫苗(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将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插入载体(减毒的病毒或细菌疫苗株)基因组中,接种后,随疫苗株在体内的增殖,而表达相应的抗原---载体:

豆状病毒)DNA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

免疫治疗:

是指利用免疫学原理,针对疾病的发生机制,人为地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所采取的措施

过继免疫治疗:

取自体淋巴细胞经体外激活增殖后回输患者,直接杀伤肿瘤或激发机体肿瘤免疫效应

生物应答调节剂(BRM)指具有促进或调节免疫功能的制剂,通常对免疫功能正常者无影响,而对免疫功能异常,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者有促进或调节作用

 

人工主动疫苗

人工被动疫苗

输入物质

抗原

抗体等免疫效应物质

免疫力的出现时间

1—4周后出现

注入后立即生效

免疫力的

持续时间

数月—数年

2—3周

应用

疾病的特异性预防

疾病治疗或紧急预防

 免疫的类型: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亦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种群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是机体抵御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亦称为特异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为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抗原可分为---异种抗原(指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同种异性抗原(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特异性抗原,又称同种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指一类存在于人、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5种免疫球蛋白及特性

(1)IgG:

IgG1、IgG2和IgG3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血清含量最高(75%~80%),也是丙种球蛋白的主要成分。

半衰期较长(20~23d)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具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和免疫调理作用),抗感染主力军。

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2)IgM:

IgM是个体发育中最早产生的抗体,胚胎晚期已能合成,新生儿脐带血中若IgM水平升高,提示胎儿曾有宫内感染。

IgM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半衰期短,故检测IgM水平可用于传染病的早期诊断。

m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的主要成分。

也可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3)IgA:

参与皮肤粘膜的局部抗感染作用。

初乳中含有高浓度的sIgA----母乳喂养。

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

参与Ⅲ型超敏反应(4)IgD:

血清IgD浓度很低,仅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0.2%。

绞链区较长,易被蛋白酶水解,故半寿期很短(3d)。

IgD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

B细胞的分化过程中首先出现mIgM,mIgD的出现标志着B细胞成熟。

对防止免疫耐受有一定作用(5)IgE:

血清中含量最低。

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Fcε受体(FcεRⅠ)结合,引起Ⅰ型超敏反应。

FcεRⅡ分布于巨噬细胞、B细胞、嗜酸粒细胞

补体的三条途径及相应的激活物质

(1)经典激活途径:

是指激活物与C1q结合,顺序活化C1r、C1s、C4、C2、C3,形成C3转化酶(C4b2b)与C5转化酶(C4b2b3b)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激活物质主要是与抗原结合的IgG1—IgG3、IgGM分子。

(再次感染或感染后期与特异性免疫)

(2)旁路激活途径:

又称替代激活途径,不依赖于抗体。

旁路途径的激活物质是为补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表面的成分,如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真菌以及异种哺乳动物细胞等。

(初次感染或感染早期发挥固有免疫效应)(3)MBL激活途径:

又称凝集素激活途径,指由血浆中甘露聚糖结合的凝集素直接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进而依次活化MASP1、MASP2、C4、C2、C3,形成与经典途径相同的C3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同旁路激活途径)【经典途径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旁路途径和MBL途径以微生物为主】

细胞因子的分类根据其结构与功能分类1、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3、肿瘤坏死因子(TNF)4、集落刺激因子(CSF)5、生长因子(GF)6、趋化因子

Th的分类及功能CD4+Th细胞的亚群:

 初始CD4+Th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Th0,Th0继续分化为Th1、 Th2和Th3,三种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

Th1细胞分泌IL-2、IFN-γ、TNF;Th2分泌IL-4、IL-5、IL-10、IL-13等;Th3分泌TGF-β。

三种细胞亚群通过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调节其形成、扩增及效应功能。

CD4 + T细胞的效应功能 :

①Th1细胞的功能:

 主要效应功能是增强吞噬细胞的抗感染作用,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因此,Th1又称为迟发超敏反应性T细胞(TDTH细胞)。

②Th2细胞的功能:

Th2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增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③Th3细胞的功能 通过分泌TGF-β抑制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抑制B、CTL和NK细胞的增殖和功能,抑制淋巴细胞合成细胞因子,拮抗TNF的生物学功能。

B细胞亚群及功能 依CD5分子的表达,可将B细胞分成B-1细胞和B-2细胞,B1功能:

抗多种细菌感染。

B2功能:

体液免疫,抗原提呈,免疫调节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呈细胞( APC )是指具有摄取、处理、加工、提交抗原信息给 T 淋巴细胞功能的细胞群。

主要包括专职的单核 -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 B 细胞,其次尚有一些兼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如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

CTL杀伤靶细胞的两条途径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TNF与Fasl途径

丝裂原的种类刀豆蛋白A(ComA),植物血凝素(PHA),美洲尚陆(PWM)脂多糖(LPS),葡萄球菌A蛋白(SPA)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及生物学功能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与轻链由二硫键连接成的四肽链结构,呈 Y 字形,为免疫球蛋白的基本单位。

 (1 )重链与轻链 ?

 重链( H 链):

分子量较大,由 450 ~550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据其抗原性不同,将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即 IgA 、 IgD 、 IgE 、 IgG 、 IgM ,又据同类免疫球蛋白的饺链区长度、链内二硫键数目、位置等不同,同类免疫球蛋白又分不同亚类。

如 IgG 1~4, 、 IgA 1 、 、 IgA 2.‚轻链 (L 链 ):

 分子量较小,由 214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据其将免疫球蛋白分为 κ 与 λ 两型。

同一 Ig 的两条轻链 :

 的型别是相同的。

 

(2)可变区与恒定区 ?

可变区( V 区):

免疫球蛋白重链与轻链中近 N 端 1/2~`1/4 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

其中某些氨基酸序列更变化多端,称高变区( HVR )或互补决定区 (CDR) , VH 与 VL 各有三个高变区。

之外的区域称骨架区。

高变区能与抗原决定基结合,并决定抗体的特异性。

 ‚恒定区( C 区) :

 免疫球蛋白重链与轻链中近 C 端 1/2~`1/4 氨基酸序列相对恒定的区域。

 不同 Ig 其 CL 长度基本一致,而 CH:

 不一 ,IgA 、 IgD 、 IgG 有 CH 1~3 ,IgE 、 IgM 有 CH 1~4 。

 同一个体针对不同抗原产生的同一类 Ig ,其可变区各异,但恒定区基本相同。

 (3) 铰链区:

 Ig 的 CH 1 与 CH 2 间的区域。

富含脯氨酸,易被蛋白酶水解。

五类 Ig 的铰链区不尽相同,且 IgM 与 IgE 无铰链区。

 (4) 结构域:

 Ig 的两条重链与轻链中折叠成约 110 个氨基酸形成的球形区域,其结构有同源性,但其功能各异(见后)。

轻链有 CL 与 VL 两个结构域, IgA 、 IgD 、 IgG 重链有 VH 、 CH 1 、 CH 2 、 CH 3 四个, ,IgE 、 IgM 重链有 VH 、 CH 1 、 CH 2 、 CH 3 、 CH 4 五个结构域。

 

简述基因工程疫苗的种类 不含感染性物质的亚单位疫苗、稳定的减毒疫苗及能预防多种疾病的多价疫苗。

免疫球蛋白生物学活性1、IgV区的功能:

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2、IgC区的功能:

激活补体:

IgM、IgG1、IgG2和IgG3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IgA、IgG4和IgE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

3、细胞亲嗜性

(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IgG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表面相应的Ig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2)介导I型超敏反应(3)调理作用:

 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Fc段受体借个,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性抗原的吞噬。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1初次应答 抗原刺激后,抗体产生的规律分四个时段:

潜伏期、对数期、平台期及下降期。

 2再次应答 再次应答抗体产生规律较初次应答潜伏期短、产量高、维持时间长,抗体亲和力高,抗体类别以 IgG为主。

【刀豆蛋白A(ConA),植物血凝素(PHA),美洲商路(PWM),脂多糖(LPS),葡萄球菌A蛋白(SPA)】

  细菌:

一类具有细胞壁,以无性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基本形态:

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球菌:

 1)单球菌(细胞沿一个平面进行分裂,子细胞分散而单独存在,如脲微球菌);2)双球菌(细胞沿一个平面分裂,子细胞成双排列,如肺炎链球菌);3)链球菌(细胞沿一个平面分裂,子细胞呈链状排列,如乳链球菌);4)四联球菌(细胞按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分裂,子细胞呈田字形排列);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